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p53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与鼻咽癌(NPC)口腔黏膜急性放射损伤的关系。方法 以PCR-RFLP(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对56例单纯放疗或同步放化疗的NPC患者,进行p53的72密码子Arg—Pro多态检测,并对口腔黏膜的急性放射损伤评级。结果 携带72Pro等位基因的患者的口腔黏膜急性放射损伤程度与未携带72 Pro等位基因的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剂量大与同步放化疗患者的口腔黏膜急性放射损伤的程度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1和P〈0.05)。结论 鼻咽癌患者p53的72密码子Arg-Pro基因型与口腔黏膜急性放射损伤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p53基因第4外显子的第72密码子Arg/Pro多态性及吸烟对河南汉族人肺癌发病的影响.方法: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124例肺癌患者和128名对照(病例和对照均为河南汉族人)p53基因Arg/Pro多态性,同时调查两组人群的吸烟状况,比较基因多态性和吸烟在两组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肺癌组人群Pro/Pro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5.6%和28.2%,与携带Arg/Arg和Arg/Pro基因型者比较,携带Pro/Pro基因型个体患肺癌危险增加且其调整OR(95%CI)为2.11(1.12~3.97).以不吸烟和非Pro/Pro基因型者为参照,Pro/Pro基因型和吸烟单独作用的调整OR(95%CI)分别为0.93(0.36~2.38)和2.27(1.13~4.54),二因素共同存在时的调整OR(95%CI)为10.49(3.42~32.23),Pro/Pro基因型与吸烟存在交互作用(χ2=5.209,P=0.023).结论:吸烟、p53 Pro/Pro基因型及其二者交互作用可能是河南汉族人群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codon72)多态性与HPV相关食管鳞癌的关联性。方法选择435例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患者和550例健康对照,进行p53 codon72与食管鳞癌发生的关联研究。结果病例组的Arg/Arg基因型的频率高于对照组(85.7%vs 49.6%);Arg/Arg基因型携带者发生食管鳞癌的风险是携带Arg/Pro或Pro/Pro基因型个体的6.48倍(P<0.001)。结论 p53 co-don72纯合子Arg/Arg可能是HPV相关食管鳞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Arg72Pro)与中国人群肝细胞癌(HCC)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检测507例HCC患者与541例对照组肝正常组织p53Arg72Pro基因型分布及差异。结果 HCC组及对照组Pro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4.5%及40.3%,Pro型的HCC发病风险是Arg型的1.19倍(95%CI=1.00-1.41,P=0.053)。与Arg/Arg纯合子相比,Arg/Pro杂合子的HCC风险增加至1.21倍(95%CI=0.82-1.78,P=0.341),而Pro/Pro纯合子的HCC风险显著增加至1.79倍(95%CI=1.06~3.01,P=0.029)。将Arg/Arg、Arg/Pro和Pro/Pro视为不同的等级,经趋势Armitage检验,存在等位基因剂量-效应关系(P=0.046)。结论 Pro增加HCC发病风险,并呈等位基因剂量-效应关系,表明Pro/Pro基因型是中国人的HCC遗传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综合评价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多态性与食管癌发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从PUBMED、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中检索研究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多态性与食管癌易感性关系的公开发表论文,使用STATA 11.0软件分析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与食管癌易感性的关系。使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作为效应指标。同时,评价所纳入研究的异质性及发表偏倚。结果共有9篇p53第72位密码子多态性与食管癌易感性相关的公开发表论文被纳入本研究,共包括病例3032例,对照3924例。分析结果显示,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的Pro等位基因相对于Arg的合并OR值为1.34,95%CI为1.17~1.53;显性模式和隐性模式下合并OR值及95%CI分别为1.30(1.13~1.50)和1.27(1.10~1.45);纯合基因型Pro/Pro相对于Arg/Arg的合并OR值及95%CI为1.67(1.27~2.18),P均〈0.01。结论 p53第72位密码子的Pro等位基因是食管癌的易感因素,Pro/Pro纯合基因型使食管癌的患病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
李骏  郑全庆  王平 《医学争鸣》2006,27(16):1499-1501
目的: 探讨p53 72密码基因多态性与子宫颈鳞癌易患性的关系. 方法: 在陕西地区汉族妇女中,对子宫颈鳞癌患者33例,健康对照51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p53 codon 72多态性. 结果: p53 codon 72 Arg纯合子、pro纯合子、Arg/pro杂合子在病例组分别是33%, 15%, 52%;在对照组分别是22%, 18%, 61%. p53 codon 72 Arg/Arg基因型与Pro/Pro和Arg/Pro两种基因型相比A值=1.80, 95%CI=0.37~8.97,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结论: p53 codon 72 Arg纯合子可能不增加陕西地区汉族人子宫颈鳞癌易患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p53基因第72密码子(Arg72Pro)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青海地区胃癌及其胃癌发生部位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胃癌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标本p53基因Arg72Pro多态性.结果 p53基因Arg72Pro 3种基因型Arg/Arg、Pro/Pro、Arg/Pro在胃癌组中的频率分别为21.86%、25.00%、53.14%,在对照组中分别为16.67%、31.94%、51.39%.等位基因Arg和等位基因Pro在胃癌中的频率分别为48.44%、51.56%,在对照组中分别为42.36%、57.64%.两组间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59、0.32),p53基因型分布和胃癌发生的部位亦不具有相关性(P=0.74).结论 p53基因Arg72Pro多态性与青海地区胃癌易感性无明显相关,与胃癌发生部位也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p53基因多态性与口腔癌的关联。 方法 对149例口腔癌病例和303例对照病例采集5 mL血液样本,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RFLP法检测p53基因的多态性,利用Stata12.1软件分析p53基因的多态性与口腔癌的关联,并进行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 结果 p53基因Pro/Pro基因型携带者较Arg/Arg基因型携带者口腔癌的发病风险增加1.837倍(95%CI:1.016,3.325)。p53基因Pro/Pro基因型与饮酒有相乘交互作用(OR相乘:4.375,95%CI:1.646,11.627)。 结论 p53基因Pro/Pro基因型可能是福建地区口腔癌的易感基因,Pro/Pro基因型与饮酒具有相乘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TGF-β1及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多态性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对宫颈组织标本(包括39例宫颈鳞癌,17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级与17例CINⅠ级-正常宫颈)进行免疫组化法观察TGF-β1蛋白表达和用直接PCR法检测宫颈组织标本中P53 codon 72的基因型,分析其与宫颈癌发生发展之间的相关性。结果:TGF-β1的阳性率在CINⅠ组、CINⅡ-Ⅲ组分别为:11.8%、35.3%,而浸润癌组阳性率为64.3%,与前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01)。TGF-β1表达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有关(P=0.016),但与细胞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与否无关(P=0.966;P=0.254)。在CIN样本中检出P53 codon 72 Arg/Arg、Arg/Pro及Pro/Pro基因型分别为52.9%、38.2%及5.9%;而宫颈鳞癌组织其中检出率分别为35.9%、46.2%及17.9%。Pro/Pro基因型在宫颈鳞癌组中所占比例显著高于CIN组(P=0.018,OR=3.300,95%CI=1.192-9.136),而Arg/Pro基因型与其比较,在两组间的分布无显著差异(P=0.205,OR=1.488,95%CI=0.804-2.756)。P53 codon 72 Pro/Pro基因型检测率在宫颈癌及CIN组织中,随着TGF-β1蛋白的表达增强,Pro/Pro检测率逐渐增高,两者呈正相关(r=0.444,P=0.006)。结论:TGF-β1的表达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有相关,Pro/Pro基因型是宫颈鳞癌的遗传易感性基因,与TGF-β1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晚期肺腺癌患者p53 p.Pro72Arg和MDM2 c.14+309T>G位点与化疗相关血液学毒副反应的关系。方法:纳入267例中晚期肺腺癌患者,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研究基因多态位点与化疗相关血液学毒副反应的关系。结果:中晚期肺腺癌患者铂类制剂化疗血液学毒性与p53 p.Pro72Arg多态位点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隐性遗传模型中,严重的血液系统毒副反应发生与MDM2 c.14+309T>G多态位点间存在明显关联(P=0.035)。分层分析发现,隐性遗传模型下MDM2 c.14+309T>G位点与年龄、TNM分级间存在显著相互作用(校正OR=2.254,95%CI=1.069~4.754,P=0.033和校正OR=2.351,95%CI=1.023~5.401,P=0.044)。结论:肺腺癌患者铂类制剂化疗过程中,MDM2 c.14+309T>G与严重的化疗血液学毒副反应发生相关,可预测肺腺癌患者在联合化疗过程中血液学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韩兴军  田旭东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5):2720-2721
目的:探讨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在顺行造影的同时,加压推注尿激酶的应用。方法:56例DVT,男38例,女18例,右下肢20例,左下肢36例,病程6h~5d。从患肢远端浅静脉入路,小腿中下1/3捆扎止血带,使对比剂经深静脉通过,进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的同时,加压间断推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尿激酶使用20万U~80万U。结果:56例患者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无一例无效,无一例发生症状性肺栓塞,所有患者症状消失或明显减退。结论:经下肢浅静脉加压推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髂股DVT,疗效确切,溶解率高,方法简便,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监测治疗的初始反应在患者的临床管理中总是有帮助的吗? Katy Bell和他的同事们建立了一个理论框架,决定是否应采用替代指标监测慢性病治疗的初始反应  相似文献   

15.
16.
陈苹 《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8):49-50
现代医学建立的生理—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使护理工作的社会化要求不断扩展。在中等医学护理专业的教育阶段,教师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贯彻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方法,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学实习中给予科学的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和工作能力,才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从分析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入手,探讨了当前我国医疗机构管理队伍职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为提高专业对口就业比例,促进医疗机构管理队伍职业化发展,进行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