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04—2020年江西省鄱阳县血吸虫病疫情动态变化,为制定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4—2020年江西省鄱阳县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资料及2005—2020年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数据,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分析。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对鄱阳县血吸虫病流行趋势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20年鄱阳县人群血吸虫病血清学与病原学检查阳性率分别从24.39%(24 976/102 397)和4.53%(259/5 721)下降至5.37%(2 421/45 100)[年度变化百分比(APC) =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 = -8.64%]和0(0/3 963)(APC = AAPC = -32.07%),变化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2013—2020年鄱阳县耕牛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从1.21%(294/24 332)下降至0.58%(35/5 999),变化趋势有1个趋势变化连接点(AAPC = -8.20%,P > 0.05)。2004—2020年鄱阳县未曾新查出有螺乡与有螺村,查出有螺面积占查螺总面积比例有3个趋势变化连接点(AAPC = -2.30%,P > 0.01)。2005—2020年,鄱阳县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本地居民血检阳性率及校正感染率分别从60.82%(742/1 220)和10.16%(124/1 220)降至5.73%(70/1 221)和0,血检阳性率(APC = AAPC = 17.47%,P < 0.01)与校正感染率(APC = AAPC = -44.92%,P < 0.01)变化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仅2005、2007年在本地家畜中分别查出10头和2头血吸虫感染牛,感染率分别为10.00%(10/100)和13.33%(2/15);仅于2008—2009年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未发现血吸虫核酸阳性混合钉螺样本。结论 2004—2020年鄱阳县血吸虫病疫情下降趋势显著,但巩固防治成果及消除血吸虫病仍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04—2020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制定该省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04—2020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对血吸虫病疫情趋势变化进行分析。以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average percent change, AAPC)评价人、牛和钉螺血吸虫感染变化趋势,并应用相关分析法探究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牛血吸虫感染率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变化趋势间的相关性。结果 2004—2020年,安徽省人群血吸虫感染率持续下降,年均下降14.8%[(AAPC = -14.8%,95%置信区间(confidential interval, CI):(-18.9%,-10.5%),P < 0.01)]。2004—2015年,安徽省牛血吸虫感染率持续下降 [AAPC = -31.3%,95% CI:(-35.1%,-27.2%),P < 0.01)], 2016—2020年连续5年感染率为0。2004—2020年,安徽省有螺面积年均下降0.7% [AAPC = -0.7%,95% CI:(-1.2%,0.3%),P < 0.05)],活螺密度年均下降9.2% [AAPC = -9.2%,95% CI:(-18.3%,1.0%),P = 0.08];2004—2012年感染性钉螺密度持续下降 [AAPC = -35.6%,95% CI:(-49.2%, -18.3%),P < 0.01], 2013—2020年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04—2020年,安徽省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和牛感染率、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和感染性钉螺密度、牛血吸虫感染率和感染性钉螺密度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r = 0.959、0.823、0.902, P均< 0.01)。 结论 2004—2020年安徽省人、牛、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且三者间显著相关;有螺面积下降幅度较小、钉螺分布范围仍较广,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依然存在,仍需加强精准防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目的 分析湖北省血吸虫病国家监测点疫情流行趋势, 为全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根据 《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 对湖北省16个国家监测点开展血吸虫病疫情纵向观察, 并对监测数据采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和疫情评估。结果 结果 2005-2010年, 16个监测点居民血检阳性率、 粪检阳性率和血吸虫感染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分别由 2005年的15.67%、 10.93%和1.71%下降到2010年的10.48%、 8.54%和0.90%, 下降率分别为33.12%、 22.70%和47.95%; 男性 血吸虫感染率均高于女性; 居民血吸虫感染高峰主要在30岁以上人群, 渔民血吸虫感染率较高, 学生感染率较低。耕牛血 吸虫感染率也呈下降趋势, 由2005年11.69%下降到2010年的1.41%, 下降了88.01% (χ2 = 298.79, P < 0.001)。6年间, 监 测点感染性钉螺面积、 活螺平均密度、 钉螺感染率和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均呈下降趋势, 分别下降了90.88%、 61.66%、 80.00%和92.00%。结论 结论 湖北省国家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 但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2004-2011年湖南省居民血吸虫感染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规律。 方法 基于2004-2011年湖南省乡(镇)血吸虫病病情数据库,对湖南省居民血吸虫感染的时空特征进行描述与分析。 结果 2004-2011年湖南省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由3.0%下降至0.8%,但部分乡(镇)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仍处于较高水平(P90 = 2.1%),有螺水系沿岸居民血吸虫感染率高于其他地区。全局自相关分析显示,2004-2011年湖南省居民血吸虫感染率Moran’s I指数为0.34~0.53,均高于期望值且具有统计学意义(Z > 8.71, P < 0.05);局部G统计量热点分析显示,2004-2011年正热点“高?高”聚集乡(镇)主要位于洞庭湖沿岸,聚集乡(镇)数量为30~70个。SaTScan空间扫描发现,2004-2011年聚集区域内血吸虫病流行乡(镇)数为145~183个。 结论 2004-2011年湖南省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下降明显,但部分乡(镇)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仍处于较高水平。2004-2011年湖南省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存在明显正向空间自相关和聚集性,正热点“高?高”聚集区域可确定为下一步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云南省梅毒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为制定云南省梅毒防控策略提供支持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系统收集云南省2004-2021年报告的梅毒疫情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应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进行时间趋势分析,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结果 云南省梅毒报告发病率由2004年的1.32/10万上升至2021年的36.89/10万,AAPC为21.78%(Z=23.39,P<0.001),呈先升后平稳趋势(2004-2008年APC=48.96%,P<0.001,2008-2015年APC=26.68%,P<0.001,2015-2021年APC=1.71%,P>0.05)。其中一期与二期梅毒整体呈上升趋势,AAPC为4.93%(Z=2.38,P<0.05),呈先升后降,平稳过渡后再上升趋势(2004-2012年APC=20.54%,P<0.001,2012-2016年APC=-31.69%,P<0.001,2016-2019年APC=8.20%,P>0.05,2019-2021年APC=35.75%,P<0.01);隐性梅毒与梅毒变化趋势相同。女性梅毒报告发病率高于男性(χ2=3 179.88,P<0.001),男性梅毒报告发病率和女性梅毒报告发病率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各年龄组梅毒变化整体呈上升趋势;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66.47%),AAPC前三位的职业分别为学生(AAPC=30.03%)、农民(AAPC=28.27%)、家务及待业(AAPC=22.62%)。全省16个州(市)AAPC前五位的为昭通市(AAPC=33.85%)、怒江州(AAPC=32.60%)、红河州(AAPC=27.77%)、文山州(AAPC=27.53%)和大理州(AAPC=24.34%)。结论 2004-2015年,云南省梅毒报告发病率呈快速上升,2015-2021年趋于平稳,其中一期与二期梅毒2004年呈快速上升,2012年出现下降趋势,2019年起呈现一定程度波动且有上升的趋势,提示云南省梅毒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应加强重点人群预防梅毒感染的宣传教育、行为干预、动员检测和规范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湖南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变化趋势,为制定全省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在湖南省41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5-2019年开展本地人群、流动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监测和螺情监测,对各年病情和螺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9年,湖南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本地居民和流动人口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分别为2.57%和1.56%,均呈逐年降低趋势,男性血检阳性率均高于女性(P <0.01);5年间,洲滩型、洲垸型、垸内型和丘陵型4种流行区人群血检阳性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5-2019年,2015年和2016年分别检出44例和19例本地人群粪检阳性、5例和1例流动人口粪检阳性。5年累计监测家畜9 346头·次,2015、2016年检出粪检阳性家畜6头(均为牛)。2015-2019年,共进行钉螺调查1.55亿m2,活螺平均密度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2019年较2015年下降45.79%;5年间未查获血吸虫感染性钉螺;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混合钉螺样本1 469份,2015、2017年分别检出阳性混合样本1份和5份。结论湖南省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但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依然存在,今后应加强健康教育、加大流动人群查病力度、进一步完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以巩固已取得的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目的 分析湖北省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 为制定下阶段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整理2004- 2014年荆州市9个县 (市、 区) 血吸虫病疫情年报资料和综合治理措施落实情况, 建立Excel表格, 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果 2004年以来, 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逐年下降, 2014年全市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0.40%, 比2004年 下降了95.72%, 拟合指数方程y = 11.067e-0.240x , R2 = 0.899 (F = 80.40, P < 0.01)。2007年急性血吸虫病发病率降至0.5/10万 以下, 2010年以后无急性血吸虫感染发生。流行病学调查推算荆州市现有血吸虫病人降至22 547人, 比2004年下降了 85.87%。耕牛血吸虫感染率降至0, 下降了100%, 拟合指数方程为y = 15.69e-0.3398x , R2 = 0.878 (F = 73.11, P < 0.01)。实有 钉螺面积31 084.00 hm2 , 比2004年减少了1 931.21 hm2 , 下降了5.91%。2012年感染性钉螺降至0, 之后未再发现感染性 钉螺。2013年以行政村为单位, 人、 畜血吸虫感染率均降至1%以下。结论 结论 通过实施血吸虫病重点项目、 整县推进和省 部联动综合治理项目, 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显著下降。但巩固防治成果、 阻断和消除血吸虫病传播的任务依然艰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模式的效果,探索适合湖沼型疫情控制地区的防治模式。方法在湖北省公安县和监利县各选择2个镇,分别实施"以机代牛"和"封洲围栏、固定牧场"模式。收集调查点2008-2010年人畜病情、螺情及野粪污染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以机代牛"模式观察组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5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197,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耕牛血吸虫感染率、感染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均下降至0;观察组未发现野粪,对照组发现野粪58份,经检测均为阴性。2010年"封洲围栏、固定牧场"模式观察组居民血吸虫感染率较2008年下降了3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94,P〉0.05);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了43.98%,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1,P〉0.05);观察组活螺密度下降了89.83%,对照组上升了6.80%;观察组收集野粪11份,阳性2份,阳性率为18.18%;对照组收集野粪7份,经检查均为阴性。两种模式实施2年,均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人和新发晚期血吸虫病人。结论 "以机代牛""、封洲围栏、固定牧场"是湖沼型疫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主要措施,前者适于垸内地区,后者适于垸外地区。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空间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血吸虫病疫情特征,探索回顾性时空重排扫描统计量在湖沼型、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聚集性探测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分别收集2009-2014年江西省和2004-2013年云南省的血吸虫感染人群、耕牛和钉螺的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并应用回顾性时空重排扫描统计量方法 ,对江西省和云南省血吸虫病高风险传播区域的时空分布进行空间聚集性分析。结果 2009-2014年江西省人群、耕牛和钉螺的血吸虫感染率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人群和钉螺感染率分别由2009年的0.21%和0.03%下降至2014年的0.01%和0,耕牛感染率从2012年的1.25%下降至2014年的0.12%,其中人群感染率年平均变化百分比(APC)为-47.36%(P0.05);2009-2014年人群、耕牛和钉螺感染率均存在时空分布聚集性,分别探测出3、2和1个聚集区域,均位于环鄱阳湖地区。2004-2013年云南省人群、钉螺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4年感染率分别为2.49%、0.70%和3.76%,至2013年,人群和钉螺感染率均为0,耕牛感染率下降为0.02%;其中人群感染率APC为-49.17%(P0.05);2004-2013年人群、钉螺和耕牛感染率均存在时空分布聚集性,分别探测出2、6和2个聚集区域。结论 2009-2014年江西省湖沼型和2004-2013年云南省山丘型流行区血吸虫病疫情均呈现下降趋势,回顾性时空重排扫描统计量分析均发现有人群、钉螺和耕牛感染率的聚集性区域,表明可用于分析血吸虫病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江西省星子县渚溪村近年血吸虫病控制效果。方法2005-2010年调查渚溪村人群的血吸虫病血检、粪检以及校正阳性率,耕牛感染率,钉螺活螺密度和感染螺密度。采用趋势检验分析血吸虫病疫情变化与动态趋势。结果人群血吸虫病血检、粪检以及校正阳性率均呈波动状态(Z=3.35,P=0.000 8),以农民和学生感染为主。2005-2010年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2.31%、3.23%、2.94%、3.33%、4.44%、2.15%。活螺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星子县渚溪村血吸虫病防治效果良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掌握1990—2019年我国主要人体寄生虫病疾病负担时间变化趋势,为完善寄生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在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GBD 2019)数据中,提取1990—2019年我国疟疾、肠道线虫感染、血吸虫病、食源性吸虫病、囊尾蚴病和棘球蚴病等寄生虫病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对其DALYs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并描述年龄和性别分布。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各病种DALYs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结果 2019年我国主要人体寄生虫病DALYs由大到小依次为:食源性吸虫病(643 836.42人·年)、囊尾蚴病(156 853.03人·年)、血吸虫病(79 764.62人·年)、肠道线虫感染(70 989.73人·年)、棘球蚴病(4 258.61人·年)和疟疾(264.86人·年),男性DALYs(546 441.93人·年)高于女性(409 525.33人·年),青壮年(14~65岁,684 780.84人年)高于儿童(≤ 14岁,35 437.38人·年)和老年(≥ 65岁,235 749.04人·年)。1990—2019年,我国食源性吸虫病DALYs在6种寄生虫病中一直居首位,囊尾蚴病由1990年的第4位上升至2019年的第2位,肠道线虫感染则由1990年的第2位下降至2019年的第4位。1990—2019年,我国主要人体寄生虫病DALYs总体呈下降趋势,疟疾DALYs下降速度最快(AAPC = -19.6%,P = 0.003),其次是肠道线虫感染(AAPC = -8.2%,P < 0.001)和血吸虫病(AAPC = -3.1%,P < 0.001),食源性吸虫病DALYs下降趋势较缓(AAPC = -1.0%,P < 0.001),棘球蚴病DALYs下降不明显(AAPC = -0.5%,P = 0.264),囊尾蚴病DALYs呈增长趋势(AAPC = 0.7%,P < 0.001)。结论 1990—2019年,我国血吸虫病、肠道线虫感染与疟疾等重点寄生虫病疾病负担显著降低,食源性寄生虫病疾病负担较高,棘球蚴病疾病负担下降不明显,囊尾蚴病疾病负担有上升趋势。建议我国以棘球蚴病防控为重点,在继续巩固其他重点寄生虫病防治成果的同时,加强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监测和预防。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10—2020年苏州市血吸虫病疫情,为制定巩固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从2010—2020年苏州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报表、江苏省血吸虫病(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平台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历年苏州市查螺、灭螺、血吸虫病查病等资料,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本地人群和流动人群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比较采用[χ2] 检验,历年血检阳性率比较采用趋势性[χ2] 检验。结果 苏州市于2018年通过江苏省血吸虫病消除评估考核。2010—2020年累计查螺18 572.73 hm2,共查出有螺面积68.61 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37.30 hm2;共解剖钉螺23 144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无论是复现还是新发钉螺环境,均以内陆为主。2010—2020年累计药物灭螺269.34 hm2,其中环境改造灭螺3.48 hm2。2010—2020年共对674 002人·次进行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查,检出阳性2 567人·次,血检阳性率0.38%;病原学检查33 835人·次,未检出阳性。2010—2020年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χ2] = 129.48,P < 0.001),其中本地人群血检阳性率除2016年居于高位外,其余几年相对平稳;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χ2] = 54.11,P < 0.001)。2013—2020年分别对本地人群和流动人口开展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查278 800、175 202人·次,分别检出阳性1 387、609人·次,阳性率分别为0.50%和0.35%,本地人群血检阳性率高于流动人口([χ2] = 54.76,P < 0.001)。结论 苏州市血吸虫病疫情有回升风险,应继续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降低血吸虫病疫情复燃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15—2020年山西省阳泉市犬源型内脏利什曼病(mountain⁃type zoonotic visceral leishmaniasis, MT⁃ZVL)疫情,为当地制订内脏利什曼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20年阳泉市MT⁃ZVL病例特征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建立Joinpoint回归模型,通过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 APC)分析2015—2020年阳泉市MT⁃ZVL发病趋势变化。收集2020年阳泉市白蛉监测数据及犬利什曼原虫感染率调查数据,计算各县(区)白蛉密度和犬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并应用直线相关法分析其与人群MT⁃ZVL发病率间的相关性。结果 2015—2020年山西省阳泉市累计报告MT⁃ZVL 病例162例,年均发病率1.9/10万,逐年报告病例数分别为4、7、16、27、33例和75例,呈快速上升态势(APC = 72.79%,t = 11.10,P < 0.01)。阳泉市下辖5个县(区)均有MT⁃ZVL病例报告,病例主要分布于郊区(35.2%,57/162)和平定县(33.3%,54/162),年龄以 ≥ 15岁(71.6%,116/162)和0 ~ 2岁(22.2%,36/162)为主,职业以农民(37.4%,61/162)和散居儿童(24.5%,40/162)为主。2020年5—9月,阳泉市中华白蛉平均密度为6.3 只/(灯·夜),其中郊区最高[12.6只/(灯·夜)]、盂县最低[1.1只/(灯·夜)],各县(区)中华白蛉平均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17.282,P < 0.01)。全市家犬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为7.4%(2 996/40 573),其中郊区最高(16.6%,1 444/8 677)、盂县最低(2.3%,266/11 501),各县(区)家犬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 753.74,P < 0.01);流浪犬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20.0%(159/794),高于家犬([χ2] = 176.63,P < 0.01)。白蛉密度、家犬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和人群MT⁃ZVL发病率间均存在相关性(r = 0.832 ~ 0.870,P均< 0.05)。结论 2015—2020年山西省阳泉市MT⁃ZVL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亟需采取系统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测2004–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时空聚集特征,为进一步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巩固已有防控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乡(镇)为单位收集、整理2004–2015年云南省人群、耕牛血吸虫病疫情及钉螺调查等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Joinpoint模型分析人群、耕牛和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变化趋势;应用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方法、回顾性时空扫描统计量方法对2004–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热点和聚集区域进行探测。结果 2004–2015年云南省人群、耕牛和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呈连续下降趋势,全省血吸虫病推算病人数由2004年的43 056例降至2015年的756例,下降了98.24%;全省自2008年起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自2014年起未发现感染性钉螺。Joinpoint模型分析显示,云南省人群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在2012–2015年和2013–2015年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检验发现,2004–2013年云南省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P < 0.01),探测出的感染风险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大理市、巍山县和洱源县的部分乡(镇)。回顾性时空扫描聚类分析发现,人群、耕牛和钉螺血吸虫感染各有2个风险聚集区域,分别聚集在23、15个和4个乡(镇),主要分布在大理市、巍山县、洱源县、南涧县和鹤庆县,相对危险度为6.25~28.75(P < 0.01),与热点探测出的聚集区域基本一致。结论 2004–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下降明显,但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仍需继续强化监测和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测2004–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时空聚集特征,为进一步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巩固已有防控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乡(镇)为单位收集、整理2004–2015年云南省人群、耕牛血吸虫病疫情及钉螺调查等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Joinpoint模型分析人群、耕牛和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变化趋势;应用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方法、回顾性时空扫描统计量方法对2004–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热点和聚集区域进行探测。结果 2004–2015年云南省人群、耕牛和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呈连续下降趋势,全省血吸虫病推算病人数由2004年的43 056例降至2015年的756例,下降了98.24%;全省自2008年起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自2014年起未发现感染性钉螺。Joinpoint模型分析显示,云南省人群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在2012–2015年和2013–2015年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检验发现,2004–2013年云南省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P < 0.01),探测出的感染风险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大理市、巍山县和洱源县的部分乡(镇)。回顾性时空扫描聚类分析发现,人群、耕牛和钉螺血吸虫感染各有2个风险聚集区域,分别聚集在23、15个和4个乡(镇),主要分布在大理市、巍山县、洱源县、南涧县和鹤庆县,相对危险度为6.25~28.75(P < 0.01),与热点探测出的聚集区域基本一致。结论 2004–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下降明显,但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仍需继续强化监测和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间接血凝试验(indirect haemagglutination test, IHA)对洞庭湖区渔船民血吸虫感染的诊断效能,为完善渔船民血吸虫病监测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4—2019年在洞庭湖区渔船民集散地血吸虫病检测点对渔船民进行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查;其中2014—2016年同时采用IHA法和改良加藤法或尼龙绢集卵孵化法进行检测;2017—2019年先采用IHA法进行血清学筛查,阳性者再采用改良加藤法或尼龙绢集卵孵化法进行病原学检查。以2014—2016年病原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IHA法检测渔船民血吸虫感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对不同特征及年份渔船民血清学检测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 2014—2019年在洞庭湖区渔船民集散地共设立了306个血吸虫病检测点,累计筛查渔船民143 360人·次。2014—2016年IHA法检测渔船民血吸虫感染的灵敏度分别为69.9%、97.3%和96.1%([χ2] = 74.6,P < 0.05),特异度分别为70.9%、74.5%和71.9%([χ2] = 29.4,P < 0.05)。2014—2019年,渔船民血检阳性率从30.3%降至1.8%,总体呈下降趋势(Z = 1 552.4,P < 0.05);男性、45~< 60岁组、专业渔民及船民血检阳性率相对较高。结论  2014—2019年洞庭湖区渔船民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IHA法用于该地区渔船民血吸虫病筛查的诊断效能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目的 探索湖北省不同类型分布区村级尺度钉螺分布的时空格局, 为钉螺防治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方法 将2007-2012年湖北省30个主要血吸虫病流行县 (市) 的村级螺情资料与村地理信息相关联, 建立螺情空间数据库, 制图 反映各类型分布区钉螺面积及变化趋势; 构建钉螺分布的多水平模型。 结果 结果 各行政村各年间钉螺面积的相关性较强 (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 = 95.7%); 各行政村有螺面积的初始值不同 (σ2 u0 = 4 766.53,P < 0.01), 且变化率在各行政村间也显著不同 (σ2 u1 = 20.96,P < 0.01); 初始年份钉螺面积较高的行政村, 有螺面积随时间的 变化率较大 (σ2 u01 = 126.78, P < 0.01); 行政村有螺面积呈逐年缓慢增加趋势 (year = 0.64,P < 0.01); 湖沼洲滩亚型钉螺分 布区行政村的平均钉螺面积最大 (type = -29.84, P < 0.01), 且钉螺面积平均增加的幅度最大 (year*type = -0.52, P < 0.01)。 结论 结论 湖北省各行政村及各类型分布区间钉螺面积差异显著。本研究将湖北省30个县 (市) 螺情数据进行了空 间可视化及多水平模型模拟, 结果可为不同类型分布区的灭螺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