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农村人群中临床菌谱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三亚市田独镇卫生院2001年3月至2002年8月期间分离的123株细菌按常规鉴定并用K—B纸片法作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 在所分离的123株细菌中,革兰阳性菌45株(37%),革兰阴性菌68株(55%),真菌以酵母样菌为主,检出10株(8%)。123株菌中,大部分对青霉素(氨苄、羧苄)、红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妥布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等耐药。结论 基层医院临床上应合理选用敏感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2.
了解临床分离的84株葡萄球菌葡萄球菌对10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52株,其中MRSA40株(占77%),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32株,其中MRSCoN21株(占66%)。甲氧西林耐药的葡萄球菌对大多数抗生素敏感率低于50%,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临床对葡萄球菌进行耐药监测有助抗生素的选用,万古霉素可作为葡萄球菌感染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医院内病原菌的流行、耐药现状,以合理的应用抗生素。方法用K-B法对医院2002年6月1日-2003年6月26日临床分离出的804株病原菌进行耐药检测及分析。结果占临床分离率前3位的菌种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产ESBLs分别为44.1%和66.7%。MRSA为63.7%,MRSN为56.7%。结论细菌耐药率上升已成为临床控制感染的重要难题,合理应用抗生素,可控制耐药菌的流行。  相似文献   

4.
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趋势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桔红  王佩芬  张凌玲 《中国热带医学》2007,7(10):1913-1914,1916
目的了解我院近年来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状况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和控制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将2002年1月~2006年12月住院和门诊病人送检的各类标本进行分离培养,采用VITEK—AMS60全自动微生物仪进行菌株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铜绿假单胞菌2002年~2006年分离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由2002年的1018%上升到2006年的19.6%,而对抗生素的敏感率却在不断下降,其中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由2003年的60.0%下降到2006年的27.0%。2006年分离株只对特治星保持中度敏感(65.0%)。对其它13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在66.0%~100.0%之间,且出现了许多全耐药株。分离株主要来自神经脑外科,外科ICU和呼吸内科病人,多见于脑部和肺部疾病患者。以老年、危重和意外伤抢救患者为主要易感人群。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90.3%。住院时间长,侵入性技术的应用,交叉感染,大量抗生素的应用和细菌多重耐药是感染的主要因素。结论缩短住院日,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重点科室,重点部位,重点人群的监测和预防交叉感染的管理是预防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普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阶段的临床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普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合理应用状况。方法 抽取我院2002年11月及2004年11月普外科住院择期手术病人病历207份,调查分析评价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的合理性。结果 经过系统学习促进合理用药后,2004年组有显著提高,由2002年组的31.7%猛增到2004年组的50.0%(P=0.0074):基本合理率由2002年组的12.9%增加为2004年组的17.0%(P=0.4075)。用药不合理率则由2002年组的55.4%减少为2004年组的33.0%(P=0.0019)。结论 强化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意识,医院制订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使用规范,可以有效地遏制外科围手术期滥用抗菌药物现象。  相似文献   

6.
医院内常见革兰阳性球菌分布及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2000年1月~2003年12月各类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到的革兰阳性球菌的分布及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应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实验,并监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凝固醇阴性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CON)、耐青霉素肺类链球菌(PRP)、对高浓度氨基糖苷类耐药肠球菌(HLAR)和对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的发生率。结果共分离到革兰阳性球菌2441株,葡萄球菌属1419株(58.1%),链球菌属719株(29.5%),肠球菌属303株(12.4%)。葡萄球菌属对常用抗生素耐药严重,尤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达80%-10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分离率为56.7%,MRSE和耐甲氧西林溶血葡萄球菌(MRSH)分离率为84.2%和94.7%;未分离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PRP)为23.2%,对红霉素耐药率为48.9%。屎肠球菌对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耐药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耐药率分别为57.9%;和66.7%,对高浓度链霉素耐药率分别为52.6%和33.3%;VRE分离率为5.6%。结论:细菌耐药性仍是目前临床上抗感染治疗较为严重的问题,因此需加强革兰阳性球菌耐药性监测,严格控制和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医院感染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南昌市目前外科临床分离菌的常见菌谱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 采用Vitek Am System和K-B法,对江西医学院第一、第二、第三附属医院等教学医院2000年9月~2002年9月的外科临床标本行常规细菌培养,检测临床分离菌对34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利用“WHONET5”软件对结果进行录人及分析。结果 三所教学医院分离的外科临床分离细菌计631株.其中G^ 菌6种199株占分离菌的31.54%,G菌为29种432株占分离菌的68.46%。排于前四位的临床分离菌依次为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氏阴性菌在外科分离菌中仍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分离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结论 南昌市三所医院外科临床分离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所有分离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均有较高的耐药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3年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结果耐药性的控制情况,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1至2003年住院及门诊病人的送检标本,对其进行培养,对分离鉴定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15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并对其药敏结果的耐药性进行实验分析。结果 对6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进行了连续三年的监测,其中三种抗生素的平均耐药率均超过80.0%,分别为85.8%的苯唑西林(OX)、84.8%的头孢噻肟(CTX)和82.1%的头孢他定(CAZ);对9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进行了不连续监测,平均耐药率在90%以上的3种抗生素是98.9%的青霉素G、96.9%的阿莫西林(AMC)和91.8%的罗红霉素(ROX),平均耐药率在50%-90%的4种抗生素是56.4%的氧氟沙星(OFL)、57.3%的优立新(AM/SU)、68.8%的强力霉素(DOX)和88.1%的头孢吡肟(FEP),平均耐药率最低的2种抗生素的是33.2%的乙酰螺旋霉素(SP)和0.6%的舒普深(SUF);2001、2002、2003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分别为93.0%、78.8%、85.8%。结论 MRSA是造成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3年检出率情况严重,引起注意,SUF的平均耐药率最低,可做为治疗MRSA感染的首选抗生素;有7种抗生素的耐药率高达82%以上,已不适应临床需要。建议不再作为常规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院大肠埃希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细菌室从2002年至2005年临床各科标本中分离的724株大肠埃希菌对18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大肠埃希菌对抗菌素耐药率大于50%:氨苄西林87.3%、复方新诺明81.5%、头孢拉定70.6%、庆大霉素70.4%、哌拉西林66.0%、头孢噻肟61.5%、头孢呋辛61.5%、头孢曲松58.8%,耐药率高,对亚胺培南等耐药率最低为0.3%。结论大肠埃希菌对多种抗菌素具有高度耐药性,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素,重视细菌培养,减少耐药菌株,减少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分布及其耐药性的变化趋势。方法:对2003年1月~2003年12月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210株进行11种抗生素的药敏实验,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分离株中列第2位;感染部位主要是呼吸道(188/210,89.52%),和伤口(12/210,5.71%);丁胺卡那敏感率71.43%,亚胺培南为64.29%,头孢他啶为57.14%。结论: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现状,可为临床抗生素治疗提供更多依据。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菌株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特治星)的敏感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抗生素选药参考。方法应用双纸片扩散法对12株大肠埃希菌及16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应用K-B纸片法对124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大肠杆菌ESBLs检出率100%(12/12),肺炎克雷伯菌ESBLs检出率38%(6/16)。124株多重耐药菌株对特治星总敏感率为44%,中介为40%。其中对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及绿脓杆菌的敏感率分别为100%,75%,14%,30%及38%,其耐药率分别为0,0,14%,15%及29%。结论特治星对多重耐药的大肠杆菌效果好。对多重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大部分有效,对阴沟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及绿脓杆菌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革兰阴性菌在ICU的分布和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对2003年7月至2004年6月本院ICU所分离的革兰阴性菌菌株的构成及体外敏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2株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占38.37%(66/172),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22.67%(39/172)和11.05%(19/172),产气肠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别占4.65%(8/176)和4.65%(8/176)。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敏感率最高。结论明确ICU的革兰阴性菌分布和抗生素的敏感性,有利于合理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O157大肠杆菌在健康人、家畜和家禽中的存在情况和粪便中分离到的大肠杆菌的药物敏感性,为病原大肠杆菌耐药率增高寻找依据。方法:2000~2001年选健康成人、小孩和健康家畜、禽粪便标本620份,一部分直接划种于选择培养基,37℃培养24h;另一部分用EC肉汤培养基,37℃培养18h,以进行增菌,然后转种于CT-SMAC平板,37℃培养24h。然后进行血清学鉴定以判断是否为O157大肠杆菌。用低片法测定分离到的620株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AMP)、氨苄西林/舒巴坦(AMS)、庆大霉素(GEN)、环丙沙星(CIP)和氧氟沙星(OFX)的药物敏感性;用琼脂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不同来源标本分离的部分大肠杆菌对CIP和OFx的MIC值。结果:在健康猪、牛和鸡的粪便中均找到了O157大肠杆菌,检出率在1.5%左右,健康成人和小孩粪便中均未找到O157大肠杆菌;健康成人、小孩、家畜和家禽粪便中分离的大肠杆菌,β-内酰胺酶产生率较低,在6%~12%之间;分离的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低,在10%以下,且人和家畜、禽粪便分离的大肠杆菌的耐药率差别不大;从人粪便分离的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低,而从家畜、禽粪便分离的大肠杆菌的耐药率高。结论:在广东,O157大肠杆菌亦存在于部分家畜、禽肠道中,有造成食物污染的危险;人类和动物肠道中正常菌群的大肠杆菌B一内酰胺酶产生率低,对常用的抗生素亦有耐药的情况,但耐药率低;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人和家畜、禽粪便分离的大肠杆菌的耐药率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4.
常见致病菌耐药性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玉峰  姜典会 《中原医刊》2003,30(11):32-33
目的: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方法: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我院临床送检标本中培养分离的1143株病原菌,从种类、感染部位及对药物敏感性进行汇总及分析。结果:①菌种:G 245株,占21.43%;G-菌730株,占63.87%;真菌168株,占14.70%。其中G 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G-菌以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氏菌属、铜绿假单孢菌、变形杆菌为主。②感染部位:下呼吸道416株,占36.40%,以铜绿假单孢菌、克雷伯氏菌属、表皮葡萄球菌为主;手术切口222株,占19.42%,以铜绿假单孢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杆菌属为主;泌尿道286株,占25.02%,以大肠杆菌、肠杆菌属、真菌为主;其他部位:218株,占19.07%,以大肠杆菌、肠杆菌属感染为主。③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G 菌对新青Ⅱ、红霉素、丁胺卡那、链霉素耐药率较高,为66-80%,G-菌对羧苄青霉素耐药率较高,为62-77%。结论:①临床医师要根据药敏实验结果,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②逐步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计算机进行院内感染和血药浓度监测。  相似文献   

15.
4年间我院儿科临床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变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监测我院4年间儿科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了解其耐药性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指导儿科临床合理选用抗大肠埃希菌药物。方法:2001年1月-2004年12月从儿科临床标本分离的84株大肠埃希菌按照分离时间分为2001-2002年组(2001年1月-2002年12月)48株和2003-2004年组(2003年1月-2004年12月)36株,分别比较两组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和对22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结果:ESBLs检测结果:2001-2002年组产ESBLs株检测率为37.5%(15/40),2003-2004年组产酶株捡出率为46.9%(15/32),经x^2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2003-2004年组比2001-2002年组耐药率明显升高,22种抗生素中除外亚胺培南未发现耐药菌外,其他抗生素耐药率均有不同程度增高,增幅为(16.7%-88.9%),经x^2检验,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耐药率上升最快的5种抗生索分别为头孢曲松、头孢唑啉、头孢嚷肟、头孢拉定、头孢呋辛。耐药率上升较慢的5种抗生素分别为阿米卡星、头孢西丁、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定和四环素。结论:儿科临床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发展迅速,以对头孢类抗生素耐药性上升最为显著,且呈多重耐药趋势。治疗上不宜选用头孢类抗生索和复方磺胺甲嗯唑,应选用头孢西丁、加酶抑制剂复合抗生素以及亚胺培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儿童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分离细菌的流行分布和抗生素耐药状况。方法 对我院儿科2001年8月至2003年3月住院呼吸道感染患儿咽拭等培养分离的211株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数据显示前六位病原菌为流感嗜血杆菌60.66%。付流感嗜血杆菌5.69%。大肠埃希氏菌5.69%。肺炎链球菌3.79%。金黄色葡萄球菌3.79%,溶血葡萄球菌3.79%。嗜血杆菌敏感阿奇霉素9r7.9%。耐药及中敏氨苄青霉素48.6%。耐药及中敏复方新诺明62.1%。结论 定期对痰等培养结果中的病原菌种类及耐药分析有利于临床抗感染方案制定,促进抗生素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院2002年临床标本中的细菌耐药趋势,探讨临床用药对策。方法:对临床标本5933份所分离出的2260株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实验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细菌分离率为38.1%,革兰阴性杆菌为51.5%,革兰阳性球菌为37.1%,真菌为11.9%。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8-酰胺酶(ESBLs)分别为26.3%和2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为59.1%,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ONS)为72.3%,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为5.6%,高耐氨基糖甙类肠球菌(HLAR)为70%。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产ESBLs菌对三代头孢类、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抗生素呈多重耐药;MRSA和MRCONS对抗生素呈多重耐药。未检出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结论:细菌对抗生素呈多重耐药日益严重,对细菌进行耐药性监测,有利于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临床常见细菌的分布及其对目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使临床医生熟知病原菌的耐药水平及变迁规律。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分离的1598株致病菌,采用Micro Scan auto SCAN-4型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作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1598株细菌中,革兰氏阳性菌(G^ 菌)651株占40.8%,革兰氏阴性菌(G^-菌)947株占59.2%。在G^ 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07株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66.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39株占葡萄球菌的67.9%,其中73.4%为凝固酶阴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CNS);在G^-中,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141株占G^-菌的14.9%,其中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产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31.6%和22.9%。结论:细菌耐药性问题非常严重,多重耐药菌株占有较大比例。临床治疗细菌感染应依据药敏结果尽可能的选择敏感和窄谱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岳阳市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h)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分布及其耐药表型和基因型的流行情况,以便对产ESBLs细菌进行监控和治疗。方法 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规定的表型筛选和确证试验确定ESBLs的发生率;等电点测定和PCR扩增对ESBLs初步分型;PCR扩增阳性产物测序分析确定其基因型;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其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 227株大肠埃希菌、120株肺炎克雷伯菌ESBLs检出率分别是47.5%(108/227)、57.5%(69/120),总分离率为51%。各病区产ESBLB菌的检出率以重症监护(ICU)病房最高(59.4%),其次为慢性病房和呼吸科病房(54.8%、50%)。产ESBLs菌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没有发现高耐药株,中介占有18.1%。基因分布为SHV-11,12,28,TEM-1,CTX-M-3,13,14。SHV型,SHV型,CTX-M型分别占产ESBL占菌的16.6%,73%和83.52%。结论 产ESBLs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主要来源于ICU病房,对常用抗生素具有多种耐药表型,CTX-M型ESBLs是本市产ESBLB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最主要基因型。  相似文献   

20.
郑州市2000年夏秋季腹泻病原菌谱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郑州市夏秋季感染性腹泻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对2000年6至10月郑州市390例腹泻患者粪便取样进行主要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并且建立了一种快速标本处理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诊断方法。结果:共分离出66株病原菌,总检出率为16.9%(66/390)。其中致病性大肠杆菌46株(11.8%),侵袭性大肠杆菌11株92.8%),志贺菌7株(1.8%),沙门菌2株(0.5%)。随机抽取67份腹泻标本,应用多重PCR检测,检出病原菌9例,高于培养法7例(P=0.000)。结论: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婴幼儿腹泻应得到足够重视。多重PCR法对腹泻病原菌的检测具有简便、快速、特异、经济和不需培养等特点,宜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