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灌注参数分析肝癌结节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并对其诊断价值作出评价。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来我院肝胆外科就诊的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取健康者50名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CT灌注成像及增强扫描,分析对照组正常肝实质、肝癌结节组及癌周肝实质组间的肝血流量(HBF)、肝血容积(HBV)、肝动脉灌注量(HAP)、肝动脉指数(HAI)等参数。结果三组间的HBF、HBV、HAP、HAI、HPP、MTT及PS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性(P<0.05)。肝癌结节组HBF、HAI、MTT及HAP高于对照组肝实质,PS低于对照组肝实质,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HBV与HPP与对照组肝实质相比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肝癌结节组HBF、HAP、HAI、MTT及HPP高于癌周肝实质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HBV及PS与癌周肝实质组相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癌周肝实质组的HAP、PS、MTT及HPP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性显著(P<0.05),HBF、HBV与HAI与对照组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在肝癌结节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检测方面良好的分辨力,能有效鉴别出不同性质组织间的血液灌注差异,提高了对肝癌结节进行影像学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1)应用多层螺旋CT(MSCT)行肝脏CT灌注成像(CTPI)获得肝细胞癌(HCC)、癌旁肝组织、正常肝组织的血流灌注参数,探讨其特征及临床意义;(2)探讨HCC的灌注参数与survivin表达、微血管密度及病理分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HCC31例(高分化5例,中分化17例,低分化9例)、正常肝10例。采用Philips Brilliance16层螺旋CT机,依次行常规全肝平扫、灌注扫描及常规全肝增强扫描。于灌注扫描图像生成各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并获得其灌注参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HCC组织、相应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survivin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将灌注成像参数值与survivin表达程度、MVD及病理分级作相关性分析。结果:(1)HCC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HPP)、肝总灌注量(TLP)及肝动脉灌注指数(HAI)均值分别为27.50mL/(min.100mL),19.37mL/(min.100mL),46.87mL/(min.100mL)及60.38%;癌旁肝各均值分别为14.92mL/(min.100mL),55.70mL/(min.100mL),69.63mL/(min.100mL)及21.51%;正常肝组织各均值分别为12.22mL/(min.100mL),74.56mL/(min.100mL),86.78mL/(min.100mL)及14.00%。HCC的HAP和HAI值均较癌旁肝及正常肝组织明显增高(P〈0.01),而HPP和TLP值均较正常肝组织明显减低(P〈0.01);癌旁肝HAP值增加、HPP值减少,与正常肝组织有统计学差异(P〈0.05);HCC与癌旁肝之间,除TLP值外,HAP,HPP和HAI值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31例HCC中,23例survivin表达阳性(阳性率74.1%);HCC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水平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P〈0.01);survivin在HCC组织中的表达与MVD值呈正相关关系。(3)HCC组织中HAP值与survivin表达呈正相关(r=0.932,P〈0.01)。(4)HAP和HAI值与HCC病理学分级相关,高、中、低分化肝癌的HAP、HAI值逐级递增,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的血流灌注特点。方法:对94例PHC及29例无肝脏疾病患者(对照组)进行肝脏CT灌注扫描,采用斜率法计算其肝动脉灌注量(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HAP)、门静脉灌注量(hepatic portal perfusion,HPP)、总肝灌注量(total liver perfusion,TLP)、肝动脉灌注指数(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 index,HAPI)和门静脉灌注指数(hepatic portal perfuiosn index,HPPI),对比分析PHC和对照组血流灌注参数差异。结果:PHC组织HAP和HAP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1),HPP、TLP和HPP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01)。结论:CT灌注成像可以精确测定PHC血流灌注参数;PHC表现为高动脉灌注和低门静脉灌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CT灌注成像参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相关性。方法以拟行外科手术切除的HCC19例为研究对象,术前采用64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肝脏CT灌注扫描,采用斜率法计算CT灌注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HAP)、门静脉灌注量(hepatic portal perfusion,HPP)、总肝灌注量(total liverperfusion,TLP)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index,HAPI)。收集外科手术后肿瘤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组织VEGF表达情况,分析肿瘤组织血流灌注参数与VEGF的相关性。结果肝癌组织CT灌注参数HAP与VEGF表达显著相关,HPP、TLP和HAPI与VEGF表达无相关性。结论CT灌注成像可用于活体评价肿瘤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1)应用多层螺旋CT(MSCT)行肝脏CT灌注成像(CTPI)获得肝细胞癌(HCC)、癌旁肝组织、正常肝组织的血流灌注参数,探讨其特征及临床意义;(2)探讨HCC的灌注参数与survivin表达、微血管密度及病理分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HCC 31例(高分化5例,中分化17例,低分化9例)、正常肝10例。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16层螺旋CT机,依次行常规全肝平扫、 灌注扫描及常规全肝增强扫描。于灌注扫描图像生成各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并获得其灌注参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HCC组织、相应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survivin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将灌注成像参数值与survivin表达程度、MVD及病理分级作相关性分析。结果:(1)HCC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HPP)、肝总灌注量(TLP)及肝动脉灌注指数(HAI)均值分别为27.50 mL/(min·100 mL), 19.37 mL/(min·100 mL),46.87 mL/(min·100 mL)及60.38%;癌旁肝各均值分别为14.92 mL/(min·100 mL),55.70 mL/(min·100 mL),69.63 mL/(min·100 mL)及21.51%;正常肝组织各均值分别为12.22 mL/(min·100 mL),74.56 mL/(min·100 mL),86.78 mL/(min·100 mL)及14.00%。HCC的HAP和HAI值均较癌旁肝及正常肝组织明显增高(P<0.01),而HPP和TLP值均较正常肝组织明显减低(P<0.01);癌旁肝HAP值增加、HPP值减少,与正常肝组织有统计学差异(P<0.05);HCC与癌旁肝之间,除TLP值外,HAP,HPP和HAI值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31例HCC中, 23例survivin表达阳性(阳性率74.1%);HCC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水平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P<0.01);survivin在HCC组织中的表达与MVD值呈正相关关系。(3)HCC组织中HAP值与survivin表达呈正相关(r=0.932,P<0.01)。(4)HAP和HAI值与HCC病理学分级相关,高、中、低分化肝癌的HAP、HAI值逐级递增,且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CTPI可定量地反映HCC血供的异常状况,有助于病灶的检测及鉴别诊断;HCC血流灌注参数值与survivin表达、MVD及病理分级均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说明CTPI可望用于在活体前瞻性地对HCC血管生成及相应的生物学行为进行无创、实时、动态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CT灌注成像在评价肝癌TACE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中的价值。方法:本组60例肝癌患者TACE术前行CT灌注成像扫描,其中43例接受肝癌TACE治疗后行CT灌注扫描。应用去卷积算法,计算肝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肝动脉灌注指数(HAP).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等。根据各灌注参数值及其各参数伪彩功能图.BI图评价肝癌TACE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全部受试者均按要求完成检查。基线图像(BI)显示TACE术后肝癌区域碘油沉积形态完缺损型或环形35例,簇集型8例。BF、BV、MTT、HAF灌注图显示肝癌病灶内碘油沉积区为低灌注区,肝癌组织非碘油沉积区为对比背景肝组织为不同程度高灌注区。肝癌在TACE术后,BF、BV和HAP值较肝癌TACE术前减少,而MTT和PS值在肝癌TACE术前、术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肝脏CT灌注成像BI图、肝脏灌注参数(BF、BV和HAP)可有效的评价TACE术后肝癌组织的血流灌注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 应用CT灌注成像评价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前后的血供改变.材料和方法 原发性肝癌病例33例,分别于TACE术前1~7天及术后40天~57天行16排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 结果 33例病例肝癌组织的HAP值、HPP值及HPI均值均与瘤旁正常肝组织有明显差异,TLP值与瘤旁正常肝组织无明显差异.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33例病例肿瘤残留区的HAP、HPI及TLP值均较治疗前减少,HPP无明显变化;肿瘤残留区时间-密度曲线形态均与治疗前相似.肿瘤组织内碘油完全沉积区及完全坏死区无血流灌注;瘤旁正常肝组织的时间-密度曲线及HAP、HPP、TLP、HPI值均较术前无明显变化. 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瘤旁正常肝组织的血流灌注无明显影响,是准确、安全的治疗方法;CT灌注成像可以初步推断TACE术后病灶区仍有肿瘤残留,为原发性肝癌新的介入治疗模式--TACE术联合消融治疗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PHC)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后病灶碘化油(lipiodol, LPD)沉积与CT灌注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PHC 27例,男性23例,女性4例.年龄28~70(50.9±10.9)岁.所有病例均接受TACE治疗,于TACE治疗前1周内进行肝脏CT灌注扫描.将获得的图像信息传到工作站,采用灌注软件进行图像分析,计算各灌注参数(斜率法),包括肝动脉灌注量(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 HAP)、肝门静脉灌注量(hepatic portal perfusion, HPP)、总肝灌注量(total liver perfusion, TLP)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 index, HAPI).1个月后常规CT扫描,了解病灶LPD沉积情况.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病灶CT灌注参数与LPD沉积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PHC在TACE治疗后其LPD沉积与CT灌注参数HAP和TLP相关(r=0.771, P=0.000; r=0.565, P=0.002),与HPP和HAPI无相关性(r=0.263, P=0.184;r=0.175, P=0.383).结论 CT灌注成像可用于PHC介入治疗病例的选择及预后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CT灌注成像在正常肝组织和微小转移性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25例肝转移癌患者选取48个微小转移灶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通过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应用去卷积法获得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I)等参数值.结果:转移癌组与正常肝组比较,BF、MTT、HAI、BV和PS两组的平均值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T灌注技术对于诊断微小转移癌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肝癌在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中的不典型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本研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小肝癌的45例45个病灶,筛选出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中不典型表现的小肝癌15例共15个病灶,并分析其灌注参数及病理特点。结果 45例小肝癌中有30例为典型表现,肝细胞癌组病灶中心肝动脉灌注量(HAP)、血流量(HBF)、血容量(HBV)、肝动脉灌注指数(HPI)高于病灶边缘,门静脉灌注量(PVP)、门静脉灌注指数(PPI)低于病灶边缘,平均通过时间(MTT)较长,表面通透性(PS)略低;病灶边缘HAP、HBF、HPI高于正常肝组织,PVP、PPI低于正常肝组织,MTT缩短,PS略高。15例不典型表现的病灶中,第1组11例病灶中心HAP、HBF、HBV、HPI明显高于病灶边缘及正常肝组织,PVP稍高于或等于病灶边缘及正常肝组织,MTT较病灶边缘长、较正常肝组织短,PS较病灶边缘略低、较正常肝组织高;第2组4例病灶中心HAP、HBF、HBV、PVP低于病灶边缘及正常肝组织,HPI低于正常肝组织、高于病灶边缘,MTT较正常肝组织短、较病灶边缘长,PS较正常肝组织高、较病灶边缘低。结论病灶的血供变化、病理学基础等是小肝癌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产生不典型表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邓娟 《医学综述》2014,(13):2473-247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快速容积采集(LAVA)序列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3年9月简阳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收治的56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DWI和LAVA动态增强扫描的特点以及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结果原发性肝细胞癌、肝脏转移瘤以及肝血管瘤的表观弥散系数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病变的最大上升斜率、峰值、最大下降斜率及正性增强积分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病变曲线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联合LAVA动态增强扫描的符合率均高于单项检查,且与单项检查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局灶性病变的DWI和LAVA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不同,DWI联合LAVA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对提高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造影增强能量多普勒在评价肝癌血管生成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声诺维造影剂增强能量多普勒研究32例肝癌,图像定量计算病灶内相对血流灌注率,与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相对照,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肝癌组织VEGF表达阳性组相对灌注率高于阴性组(P<0.05);造影增强能量多普勒血流等级及相对灌注率与MVD和VEGF相关(P<0.05).结论:增强能量多普勒可有效评价肝癌的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肝脏结节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25例、肝转移瘤(hepatic metastastes,HM)19例和肝血管瘤(hemoangiomas,HA)6例进行灌注扫描,分别计算其肝动脉灌注量(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HAP)、肝门静脉灌注量(hepatic portal perfusion,HPP)、总肝灌注量(totalliver perfusion,TLP)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 index,HAPI),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HCC、HM和HA组各CT灌注参数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T灌注成像在肝结节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寻找小肝癌及肝内小转移瘤诊断方法。方法对18例经B超、CT及MRI证实为肝癌的患者进行经动脉门脉造影CT 检查(CTAP)。结果经动脉门脉造影CT在诊断肝癌方面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别是在诊断小肝癌及肝内小转移瘤方面有很大优势。 结论经动脉门脉造影CT是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的首选检查方法,并且是肝癌手术切除前检查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MSCTPI)与超声造影(CEUS)在肝癌介入疗效及术后肿瘤活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行经肝动脉灌注导管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的124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MSCTPI和CEUS检查,评估TACE治疗效果。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金标准”,比较病灶术后肿瘤活性诊断效能。结果MSCTPI诊断肝癌经TACE术后疗效,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EUS;CEUS显示:残留病灶表现为显著增强或等增强,以结节性、团块和病灶环形增强为主,动脉期病灶残留区增强,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减退;MSCTPI显示:残留病灶呈现肝动脉高血流灌注表现,门静脉低灌注值,残留病灶HAP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PVP、MTT低于正常肝组织(P<0.05)。结论MSCTPI在肝癌TACE术后疗效评估中优于CEUS,评估残留病灶效能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中的诊断价值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256层螺旋CT对我院68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行肝脏多期增强扫描,三维后处理方法包括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及容积再现等技术。其中29例患者于检查后96h内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将螺旋CT影像表现与DSA做对照观察。结果门静脉癌栓主要影像表现为门静脉主干或分支扩张、门静脉腔内充盈缺损,增强扫描可见其不同程度强化,其中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17例、肝实质异常灌注21例及肝动脉门静脉瘘(APS)25例。在29例行DSA检查及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中,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肿瘤供血动脉、血管变异及门静脉癌栓等病变的显示上与DSA一致。结论256层螺旋CT可以准确诊断、评价肝癌并门静脉癌栓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对介入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肝癌化疗栓塞前后肝储备功能的检测及相关指标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溢贞  张艳  王晓白 《当代医学》2010,16(11):168-170
目的探讨简易敏感的肝储备功能评估方法。材料和方法收集2005年12月~2009年12月4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于TACE术前3天及术后4周进行肝脏CT灌注成像及检测血清透明质酸、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总胆红素,并首试制定肝储备功能计分分级。结果术前6例评为Child-Pugh A级的患者按本研究试分的肝储备功能分级评为2级,2例Child-Pugh B的患者评为肝储备功能3级。术前肝储备功能1级0%出现并发症而术前Child-Pugh A级10.25%术后肝功能恶化,其中1例术后肝功能衰竭。术后肝功能恶化组中77.7%患者术前肝动脉灌注分数大于25%。结论首试制定的肝储备功能计分分级加入了血流灌注信息,较Child-Pugh计分分级能更敏感的反映肝储备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