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4 毫秒
1.
祁建国 《内蒙古中医药》2014,(17):145+165-145
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糖尿病患者发病率越来越高,并发症的患者越来越多。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甚至导致患者截肢致残。目前为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较严重的DPN临床疗效不显著,病程长,负担大。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在治疗DPN方面均有一定的疗效。现代医学对DPN治疗多采用神经生长因子、血管扩张剂、神经节苷酯等药物。祖国医学认为糖尿病属"消渴病"范畴,久病消渴则正气亏虚,气虚无力推动血脉循行,渐致瘀血阻络,脉络经气不通则出现麻木、疼痛等异常感觉,中医多以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为法,采用中药、针灸、拔罐、中药熏洗等方法治疗疗效确切。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DPN,疗效叠加,可起到提高疗效的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本文概述了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近况。DPN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近年来,中医对DPN治疗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中医药对治疗DPN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归纳如下以供借鉴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张彩红 《光明中医》2016,(21):3221-322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作为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具有极高的致残率。临床上表现为肢端感觉异常、麻木、疼痛,病情严重出现肌肉萎缩甚至局部瘫痪,对人们健康生活造成极大影响,治疗本病的方法常见的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营养神经,中医针灸具有调节气血,通经活络的作用,对于DPN患者的具有比较明显的治疗价值,近年来大量临床报道显示对老年DPN患者给予针灸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疗效,文章通过对近几年的针灸治疗DPN的回顾,说明针灸治疗的临床运用的具体的方法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临床上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历来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分析DPN的病因病机,观察中医从"瘀"治疗DPN的临床疗效,说明"瘀"为DPN致病因素,活血化瘀法为DPN治疗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以便为临床治疗DPN提供依据。通过将近几年针灸治疗DPN的相关文献报道进行整理分析,发现针灸结合西药疗法、针灸结合中药疗法、温针灸疗法等方法治疗DPN可有效提高DPN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改善局部微循环,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能有效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症状复杂,患者常出现麻、凉、肿、痛等症状,单靠西药治疗难以取得满意的疗效。我们以《伤寒论》六经辨证治疗内科杂病,临床诊治DPN以少阴立论,阳虚为本,寒凝阻络为标,治疗DPN阳虚寒凝型患者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法,不仅能较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对控制血糖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为临床治疗DPN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规范初稿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文章所讨论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规范以中华中医药学会2007年发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基础,参考2009年8月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制定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规范征求意见稿,兼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中医专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协作组临床推广验证方案的精华,确定DPN的中医病名为消渴痹证,对DPN的中医病因、病机、病位、演变规律、临床分期、辨证施治、成药治疗、外治疗法、疗效评价标准等分别进行阐述,旨在进一步推广和发挥中医药在治疗DPN中的特色与优势,规范DPN的诊疗行为,促进DPN中医药临床疗效的进一步提升。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不属于该规范研讨范畴。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该文对近5年有关中药熏洗联合药物治疗DPN的临床文献进行回顾,发现该疗法治疗效果良好、毒副作用少,能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吕通政 《中医药学刊》2006,24(3):545-54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主要致残因索之一,常常先于糖尿病病状而发生。其主要临床症状为:两侧肢体(至少双下肢)对称性、持续性疼痛和(或)感觉障碍,如麻木(或四肢发凉,末端有束缚感或手套袜套感)、刺痛、烧灼感等;时有自发疼痛、腿痉挛;痛、温觉减退,触觉异常;手或足的肌肉麻痹无力及骨间肌萎缩。中医针灸多靶点作用,多途径起效的特点为DPN的治疗开拓了广阔的前景,笔者特作此研究以明确其疗效并分析其特点。  相似文献   

10.
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利用针灸方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DPN患者65例,随机分为针灸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2和33例,观察治疗期间两组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针灸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7.5%,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西药配合针灸治疗DPN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周小娟  魏凯善  李讯  李卡  李沙沙  董奇  殷丽平   《陕西中医》2021,(11):1591-1593
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中医学中归属于痹证范畴,其为消渴后期发展而成,消渴日久,燥热内生,气血俱虚,久虚则瘀自生,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发病机制以瘀血阻滞为主要要点。消渴病位主要在肺脾肾三脏,而肺为首,肺主气,肺朝百脉的生理功能即推动调控全身气血运行,气行则血自畅,血畅则瘀自散,故肺朝百脉与瘀血生成密切相关。通过探究肺朝百脉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以瘀血为核心从肺脏入手剖析脏腑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紧密联系,可进一步拓展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中医杂志》2017,(6):456-458
《汤液经法》是一部以道家思想为指导的中医著作,其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有许多关于针灸治病的经典论述,通过从《伤寒杂病论》《辅行诀》条文做对比分析试还原《汤液经法》中的内容后发现,其重视经络、未病先防、善用刺血疗法、慎用火法等特点较为鲜明突出,这些特点是古人在临床中反复实践所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可能仅仅是《汤液经法》中的冰山一角,更多内容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08—2019年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和维普数据库中发表的主题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中医"的文献以及PubMeb数据库中检索词为(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AND TCM的文献,筛选后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和构建复杂网络的数据统计方法,分析中医临床用药的功效、频次、性味归经、常用药对及核心处方等规律。结果:纳入治疗DPN的文献461篇,涉及中药275种,总使用频次6 361次。频数统计结果显示出现频次最高的中药为黄芪;各类药物功效中以活血祛瘀药使用最多,其次为补气药;药物性味以甘味、温性为主;药物归经以入肝经药物居多。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支持度最高的药对为当归-黄芪,复杂网络分析得到的核心中药为黄芪、当归、川芎、鸡血藤、桂枝、红花、地龙、赤芍、丹参、桃仁。结论:该研究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中医临床治疗DPN的用药规律,发现补气血兼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这一发现可为DPN的中医临床用药和中药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抑郁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防治的形势相当严峻。目前,西方医学对于抑郁症仍然未找到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心身一体的整体观和丰富的临床实践加之治疗中相对较小的副作用使其在抑郁症的防治方面可能有潜在的优势。单味中药或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手段之一,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相当复杂,中药复方的成分更加复杂,因此该文重点探讨单味中药防治抑郁症的作用规律。不少研究者从历史文献或者不同医者的临床经验中发掘出了较多具有防治抑郁症作用的中药。目前已知的抑郁症发病机制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受体表达异常引发抑郁症,二是神经细胞可塑性及相关信号通路改变导致抑郁症,三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持续激化引发功能紊乱而出现抑郁症,四是细胞因子的异常分泌引发抑郁症。中药究竟是通过哪种机制发挥作用的;归经理论是中药临床使用中的重要指导法则,中药的不同归经与不同药理作用机制之间是否有某种关联关系?为解决这2个基本问题,该文系统梳理了所有文献库中有关中药防治抑郁症作用机制的研究,并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了中药归经与4种作用机制之间的联系。该研究可能有助于进一步的中药防治抑郁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5.
2019年12月中上旬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全国并波及海外20余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还没有针对性的有效药物和疫苗。充分借鉴中医药防治SARS等重大疫病的理论和经验,利用现代生物医学知识和研究手段,快速形成有效的中医药防治方案,是中医药应对新突发传染病的重要使命和有力抓手。鉴于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病毒的基因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且二者在致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等方面也有较大的相似性,该团队探索建立了基于临床经验和分子对接技术的抗新型冠状病毒中医组方快速筛选模式(简称分子对接辅助中医组方),即组织临床小组和研究小组,分别采用不同策略和方法"背靠背式"筛选中医方药,然后对2组筛选结果进行比对和整合分析,优化形成中医药防治方案。结果表明,研究小组从国家及各省市公布的中医药抗SARS和新型冠状病毒方案中,筛选发现46个能作用于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与人体ACE2结合区域且具有较高结合能的中药活性成分,主要归属于金银花、桑叶等7味中药,与临床小组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所拟中医组方的主要药味具有较好的吻合度,这从治疗靶标分析角度为中医组方的科学性和潜在疗效提供了佐证。同时提示,中医组方除可能改善临床症状或证候外,还具有潜在的直接抑制病毒感染作用。在此基础上,该团队优化形成了抗新型冠状病毒中医组方"克冠1号",在第一时间为该院防治新突发传染病提供了有一定临床经验和客观证据支持的中医方剂。该中医方剂与西医对症支持治疗联合用于临床救治,初步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优于单纯的西医对症支持治疗。该研究创新了中医药科学防治新突发传染病的临床科研一体化攻关模式和方法,对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应对重大疫情的快速响应机制、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防治新突发传染病的能力和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并发症之一,病情隐匿,进展缓慢,多与糖尿病病程及血糖控制不良有关,现代医学对于该病暂无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上有其独特优势,疗效显著。仝小林教授基于多年临证实践探索,提出"态靶结合"辨证组方思想,在治疗气虚络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良效。仝教授以气虚络瘀为态,寒湿瘀阻为靶,通过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养血、活血通络,鸡血藤、桑枝改善血液循环、提高神经传导,共同调态,以辛热之川乌镇痛抗炎祛寒打靶,态靶辨治,百治百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葛芪达络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大鼠脑源性神经因子(BDNF)表达的干预作用,探讨葛芪达络汤防治DPN的可能机制。方法以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中药汤剂灌胃,观测体质量、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坐骨神经的组织形态学改变。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坐骨神经BNDF蛋白表达量。结果中药组大鼠坐骨神经病变比模型组减轻,轴突变性萎缩改变轻、髓鞘脱落较少,坐骨神经BDNF蛋白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增多(P0.05)。结论葛芪达络汤能上调DPN大鼠坐骨神经BNDF蛋白的表达,表明其对实验性DPN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医外治法是中医药学中具有鲜明特色的治疗方法,刮痧、拔罐等中医外治法在中医儿科临床中应用广泛,尤其是肺系疾病的治疗。负压吸痧法能够有效地将刮痧疗法和拔罐疗法进行了融合,同时具有拔罐和刮痧的特色,形成一种全新的治疗理念。负压吸痧法具有平衡阴阳、行气活血、调和脏腑、疏通经络的功效,操作简单、痛苦较小、安全,易于被儿童接受。负压吸痧法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应用广泛,同时亦可应用于其他系统疾病的治疗,对于防病治病、缩短病程、提高疗效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中医药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MHE)的疗效优势点;方法:回顾既往中医药治疗MHE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分析中医辨证思路,挖掘中医药疗效优势点;结果:中医药治疗MHE对改善患者心理智能水平、肝功能恢复、降低血氨、降低单用西药不良反应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结论:中医药治疗MHE注重心身整体治疗,可起到多层次多靶点治疗效果,疗效得到一定认可。然而国内对该病的认识尚处起步阶段,需通过进一步研究总结中医药治疗MHE的疗效优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