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伤寒论》论述头痛,以六经作为分证纲领,将头痛分为太阳经头痛、阳明经头痛、少阳经头痛、太阴经头痛、少阴经头痛、厥阴经头痛六种,治疗上太阳经头痛多以解表法为主,代表方剂为麻黄汤、桂枝汤;阳明经头痛多以通腑泄热法为主,代表方剂为承气汤;少阳经头痛多以和解法为主,代表方剂为小柴胡汤;太阴经头痛多以温中散寒为主,代表方剂为理中丸;少阴经头痛多以回阳救逆法为主,代表方剂为四逆汤;厥阴经头痛多以温散寒邪为主,代表方剂为吴莱萸汤。以上辨治方法为后世医家治疗头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王刚  周奎龙 《江苏中医药》2014,46(10):22-23
史锁芳教授治疗外感发热宗仲景六经辨证,遣方用药灵活多变,常取佳效。辨太阳经发热,卫强营弱自汗用桂枝汤,阳气闭郁无汗用麻黄汤,虚人外感用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等方。辨阳明经高热,见大渴以白虎汤加减为主,石膏量重多则100余克,阳明腑实发热且见潮热予承气汤辈。辨少阳经寒热往来,治以小柴胡汤为主,重用柴胡30g辛透外邪。辨太阴病发热多属虚人外感,推崇薯蓣丸,伴阳明热盛口渴喜饮用石膏,腹中大实痛加制大黄。辨厥阴病发热,实肝阳虚馁,形成寒热错杂之证,治以乌梅丸、吴茱萸汤、通脉四逆汤为主。辨少阴病发热,素体肾阳不足,复感外邪,有汗用桂枝加附子汤;无汗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附验案1则以说明。  相似文献   

3.
<正> <便秘证> 六经皆有大便秘结。引起便秘的的原因不同,所以便秘只是一个症状,其治法当辨证论治。三阳病多肠胃实热便秘,也有外有表邪里有阳气郁结而引起的阳结;少阴、厥阴病在热化后也可出现便秘,所以可随证用三承气汤,分别以峻下、轻下、缓下。太阴病脾胃虚寒而便秘当用双顾法,宜桂枝加大黄汤。还有少阴病纯阴结,只有里寒而无表证,宜温通,仿用桂枝加大黄汤、附子泻心汤等。后世的半硫丸可用。如  相似文献   

4.
临床所见糖尿病泌汗异常的患者越来越多,其汗出表现各异。吴深涛教授用六经辨证治疗此病,认为其发生在太阳肌表,基础病机为太阳营卫不和,当治以调和营卫,《伤寒论》治此病的基础方为桂枝汤。病在少阳,不夹湿者,常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少阳湿热者,常用黄芩滑石汤或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病在阳明,常用白虎加参汤加减治疗。病在太阴,常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病在少阴,少阴寒化者,常用桂枝加附子汤加减治疗;少阴热化者,常用当归六黄汤或知柏地黄丸加减治疗。病在厥阴,常用青蒿鳖甲汤、地骨皮饮或连梅汤加减治疗。为适应复合病机,临床需多经合治,常能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5.
商蔚然  郝征 《中医药导报》2021,27(1):115-117
太阳出血证,多外感因素而致,当治以宣散,如表热者予银翘散、表郁重者予麻黄汤等;阳明出血证,多里热亢盛而致,当治以清热泻火,如泻心汤等;少阳出血证,多枢机不利,少阳化热而致,当治以和解少阳,如小柴胡汤等;太阴出血证,多太阴亏虚,气不摄血而致,当治以温中复气养血,如归脾汤等;少阴出血证,多阳虚失固,或少阴热化,阴虚火旺而致,当治以温阳固摄或滋阴清热,如桃花汤、黄连阿胶汤等;厥阴出血证,多寒热错杂或阴阳不能续接而致,当治以清上温下或调运中枢,如乌梅丸等。通过六经辨治,可以打破出血部位及病因界限,使病机与治法更加明确,选方用药更加精准。  相似文献   

6.
赵慧  全毅  袁红霞 《河南中医》2020,40(2):167-170
太阳烦证有太阳本经郁热不宣导致的烦证和误汗、误吐、误下、误火攻导致的变证,太阳本经烦证有桂枝汤证、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和五苓散证,太阳病误治导致的变证有误汗、误吐所致栀子豉汤证、误下所致大陷胸汤证、误用火疗和下法所致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误用汗、下所致干姜附子汤证和误用汗、下所致茯苓四逆汤证。阳明烦证有阳明热证、阳明实证和阳明变证,阳明热证为白虎加人参汤证,阳明实证为调胃承气汤证,阳明变证为栀子类方证和大陷胸汤证。少阳烦证有小柴胡汤证、大柴胡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柴胡桂枝汤证和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太阴烦证有小建中汤证和甘草干姜汤证。少阴烦证有少阴寒化证和少阴热化证。厥阴烦证有寒极致烦证和热极致烦证。烦证总病机为热扰心神,但热有虚热、实热之分,临证须审证求因,根据不同病因,抓主证、辨病机,灵活审慎论治方可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7.
血尿以热证居多,治法也以清热为要。临床以方证辨证为主从少阴病辨治血尿,邪郁少阴、热犯膀胱者,用黄连阿胶汤、知柏地黄丸、银翘散、银翘马勃散等;少阴心火、热移小肠者,方用小蓟饮子、黄连导赤散、干地黄散、阿胶散、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相似文献   

8.
阳虚发热多属内伤发热的范畴,以扶阳学术流派及温补学派论述较多。在扶阳学术流派为阳虚发热,治疗以辛温法为主,温肾水以引火归元,甘入脾、辛走窜,且主药附子可通行十二经脉,力在少阴,以白通汤、大回阳饮、潜阳封髓汤为主方;而在温补学派为气虚发热,治疗以甘温除大热为主,病位在脾,力在太阴,以健脾益气之补中益气汤为主方。临证论治阳虚发热,仍有诸多同道尚在概念定义、中西差异、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发面存在疑惑,文章对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治疗阳虚发热证经验进行简要剖析,以期为临床论治该证提供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9.
邪正斗争和阴阳失调是外感热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两大主要矛盾。就《伤寒论》六经辨证来说,病在三阳(太阳、阳明、少阳),矛盾的主要方面表现为邪正斗争。三阳病属外感热病的初期或中期,正气未至于虚或虽虚不甚,治疗应以祛邪为主,如汗、清、下等法,邪去则正安。用于太阳病的麻黄汤、桂枝汤、大、小青龙汤;阳明病的白虎汤、承气汤;少阳病的大、小柴胡汤等,都是主要作用为祛邪的方剂。若病传三阴(太阴、少阴、厥阴),正气已虚,矛盾的主要方面表现为阴阳失调,治疗就应以扶正为主,如扶阳、育阴等法,正胜则邪却。太阴的理中丸;少阴的四逆汤、附子汤;厥阴的乌梅丸、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都是主要作用为扶正的方剂。这不是说三阳病没有阴  相似文献   

10.
探析运用少阴病思路辨治肾病综合征的规律。运用回阳救逆法治疗阴阳亡失的危象,以四逆类方主之;温阳除湿法治疗阴盛阳虚兼水气证,以真武类方主之;滋阴清火法主要用于治疗少阴热化证,方选黄连阿胶汤、猪苓汤、猪肤汤、苦酒汤等。  相似文献   

11.
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以本虚标实为显著特点,表现为阴阳失调,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燥湿相混,脏气亏虚与痰浊、水湿、饮、瘀、六淫之邪相互胶结并存等正虚(毒)邪结的复杂情形。泻下通便法是中医药治疗OIC的主要方法之一,临床报道采用寒下及润下法较多,而温下法常被忽视,然而结合癌症、癌痛基本病因病机,从内因与外因关系,对OIC中医病因病机进行辨证分析,阳虚寒凝,阴结便秘亦是其常见证型,采用温阳通下法治疗此型OIC,得到理论与临床实践支持,同时应用温阳通下方,进行恰当的药物配伍,对于缓解癌痛等癌症相关症状亦有很好疗效,有益于控制甚至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乏力、头身疼痛、胸闷或呼吸急促、纳差、咽痛、畏寒、腹泻、恶心或呕吐为主,无恶寒,病机与《伤寒论》所述之外感表邪,内热伤津证病机类似,属温病中“温疫”范畴。六经辨证中,COVID-19初期,患者外受温邪,津伤内热,在采用辛散解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滋阴清热药物;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时,应轻疏表邪,和解少阳;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不下、腹泻等太阴脾虚湿盛证,兼有头身疼痛等太阳表证时,则考虑太阴病里虚夹表证,应以温润脾阳,健脾利湿为治则,根据表里偏重对证施治;患者出现下利、吐、哕,甚至反复发热,并四肢厥冷时,病机为里虚寒热错杂,治宜寒热并用,顾护人体正气。患者出现精神极度衰惫的昏迷状态时,无论寒化证还是热化证,均为六经中最危重的阶段,应扶阳、育阴,寒化证扶阳时宜温补,热化证育阴时宜清里热。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中,COVID-19初期为卫分证候,邪在表,在上焦,病位在肺,宜用清疏宣化肺卫之剂;若余邪未及时祛除或病邪直入气分,病位在上焦或中焦,宜用清肺降气化痰、辛开理气利湿之品;气分热盛阶段,在辨脏腑病变同时,结合疾病阶段性需要,给予清热生津养阴、开窍凉血熄风之品;若出现阴竭阳脱的下焦病证,病位在肾,在对症支持治疗同时,给予清热凉血、解毒活血、滋阴育阳类药物。COVID-19早期,结合三阳经证、卫分证、气分证早期及上焦、中焦早期病证进行辨治;COVID-19危重期,结合少阴经证,营血分证及下焦病证进行辨治。  相似文献   

13.
李发枝教授治疗咳嗽倡导饮食宜忌相吻合:咳嗽、咳痰多为寒饮之邪侵肺,素体脾虚湿胜,故不宜服用瓜果、蜂蜜、白糖等物,畏其甜腻碍胃,致遏脾生湿。且市面所售治咳嗽中成药多为清热之品,与咳嗽之病因病机多不符,故多不能乱用,更不可滥用。因痰饮总属阴盛阳虚、本虚标实,故治疗当以温化为原则。同时还当分标本缓急,痰饮壅实者分别治以攻逐、利水、发汗等法,因势利导以祛邪,为治标的权宜之法。阳虚饮微者治以健脾温肾为主,阳气通则饮自化。而根据表里虚实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处理,在表者宜温散发汗,在里者宜温化利水,正虚者宜补,邪实者当攻,如属邪实正虚,治当消补兼施,饮热相杂者又当温凉并用。因痰饮停积,影响气机升降,郁久又可化热,故本病有夹气滞、夹热的不同,又饮邪内蓄,复感外邪,易诱发而使病情加剧。故治疗时,应注意辨明有无兼夹。另外,痰饮也可有凌心、射肺、犯脾及伤肾的转归,且病程日久,常有寒热虚实之间的相互转化,应注意对本病的早期预防治疗。李发枝教授运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小青龙汤、甘草泻心汤、千金苇茎汤、麦门冬汤、半夏厚朴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等经方治疗咳喘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4.
董青  李成文 《河南中医》2004,24(11):6-8
金元著名医家李杲采用寒凉药治疗温热证,创立了升阳散火法以治火郁症,代表方升阳散火汤;疏风清热法以清热解毒,代表方普济消毒饮;苦寒泻火法以宁血止血,代表方清胃散;泻火清心法以镇惊安神,代表方黄连安神丸;苦寒燥湿法以泻肝火,代表方龙胆泻肝丸;滋阴降火法以清热坚阴,代表方当归六黄汤。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肾脏病并发心血管疾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指肾的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职而致心之气血阴阳逆乱。标实证则以痰湿、浊毒、瘀血为主。肾元亏损、脾气衰败,气机升降失调,极易发生肾水不升、心火不降,肾精亏虚、心血及心神失养,甚则心肾阴阳亏虚、虚阳浮越等心肾不交之证。痰湿、浊毒、瘀血内生,痹阻心脉,从而产生"胸痹、心痛、心悸"等心系病证。痰湿、浊毒、瘀血又常相互影响,瘀血阻滞脉络,可致水液内停;痰湿亦可阻滞脉络,而使瘀血内生;浊毒耗伤正气,而致气虚水停;浊毒又常与瘀血、湿热并行,并行后若上窜入心入脑,易蒙蔽心窍,发为危候。故临床上化痰利湿、活血祛瘀、泄浊解毒常常相兼而用。另外,外感风、寒、湿等邪亦会加重病情。故治疗上当以心肾同治、补虚泄实为法。同时脾为中州,助力于心火与肾水之升降交济,且肾与脾分别为先后天之本,相互滋生,故治疗上亦需兼顾实脾。  相似文献   

16.
关于《伤寒论》理论研究,其辨证体系争论颇多,但终归不离三阴三阳。近代有倡导"寒温统一"者,在伤寒、温病辨证体系的贯通上难以融汇,可见统一之难。另外,湿热病邪致病复杂,多以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论治,但多有辨证不明状况。本文通过整理湿热病与《伤寒论》三阴三阳在证候方面的相关研究,参考"寒温统一"的思想,以"三部""六病""十二单证""合病""并病"等理论将湿热病重新解析,将其方证重新归类,旨在使其辨证论治更加明晰,也是力图使2个辨证体系可以统一。  相似文献   

17.
查玉明对糖尿病新辨异治的经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查老专攻糖尿病数十年 ,集多年临床经验 ,在辨证治疗中重视湿浊瘀血 ,打破常规 ,将糖尿病之病变归纳为燥热证、湿证 (湿热、湿寒 ) 、气阴两虚证、脉络瘀阻证、阴阳虚衰证 5组证候群 ,进行辨证治疗 ,用之得心应手 ,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医杂志》2016,(2):91-93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肠道黏膜炎症,其发病机制与李东垣的阴火理论有相通之处。脾胃气虚,元气不足,阴火鸱张是本病的病理基础;血中伏火,浊瘀酿毒,迸入肠道是其病机关键。治疗上应以补脾胃、泻阴火为主,清热利湿、化瘀解毒为辅。上述认识为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论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喘证的治疗。方法:解读张仲景有关喘证的原文。结果:通过对《伤寒杂病论》有关条文的理解,归纳、总结治喘13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解肌祛风、降气定喘;辛温解表、化饮平喘;辛凉清热、宣肺平喘;表里双解、清热平喘;荡涤燥热,泻实平喘;宣泄寒湿,搐鼻定喘;泻下逐痰开肺平喘;宣肺泄热,降逆平喘;通阳散结,豁痰下气平喘;补虚散饮,通阳利水平喘;温运脾阳,除湿散寒平喘;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以定喘。结论:《伤寒杂病论》辨治喘证,在辨证上,既言证候,又指病机。施治上,则根据病机、病性、病位不同,因势利导,立方严谨,用药精当。  相似文献   

20.
介绍牟重临老师对《伤寒论》六经病中使用人参的临床见解。牟重临老师认为,伤寒病情较重,如迭用攻邪未效,需考虑用人参扶正祛邪,尤其见虚脱先兆,须当机立断用人参。伤寒用人参益气救阴,托邪防变,随病证不同而组方使用。如太阳病用人参益气解表,少阳病用人参扶正托邪,阳明病经证使用人参为益气除热,阳明病腑证用人参为扶虚通腑,太阴病用人参健脾和中,少阴病用人参益气固脱,厥阴病用人参救逆止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