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范艳萍  高晶 《中国康复》2017,32(5):373-375
目的:探讨肌电反馈疗法联合核心肌力训练对痉挛型双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痉挛型双瘫患儿5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与对照组26例。2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及核心肌力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肌电反馈治疗,连续3个月。治疗前后对2组患儿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D能区和E能区评估及步行速度测试。结果:治疗后,2组GMFM的D、E区评分及步行速度均显著提高(均P0.05),观察组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肌电反馈疗法联合核心肌力训练可以显著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步行能力,效果优于常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央轴空病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对1例9岁中央轴空病患儿进行康复治疗4个月,比较治疗前后的肌力、平衡功能、步态分析和残疾儿童综合运动功能评定的变化,2年后随访。结果:治疗后双下肢挛缩得以改善,步态分析各参数基本恢复正常,双下肢关键肌的肌力提高11.5%—18.5%,Berg平衡功能评分提高22.5%,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分提高42%。随访时前述指标仍在继续提高,分别较治疗前肌力提高19.0%—33.3%,Berg平衡功能评分提高40.0%,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分提高52.0%,患儿运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对中央轴空病患儿早期进行康复干预,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运动系统的正常发育,规避因骨关节系统发育畸形可能手术导致恶性高热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李开东 《中国康复》2014,29(4):263-264
目的:观察强化肌力训练对痉挛型脑瘫(C P )的疗效。方法:63例痉挛型C P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及对照组31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另外给予肌力强化训练。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儿肌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髋前屈肌、髋后伸肌、膝伸展肌肌力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肌张力较治疗前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 FM )各区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肌力训练有助于提高痉挛型CP患儿康复疗效,并且对肌张力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电生物反馈联合束带强化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8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15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按康复治疗方案不同实施分组,将其中以束带强化核心稳定性训练康复治疗的56例列为对照组,以脑电生物反馈联合束带强化核心稳定性训练康复治疗的59例列为研究组。比较两组康复治疗前后智力水平、运动功能(GMFM-88、FMFM评分)、平衡能力(SI指数)、核心肌肌力及脑功能电波(θ波、β波)水平。结果康复治疗后,研究组智力水平得分、GMFM-88评分、FMFM评分高于对照组,SI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康复治疗后,研究组核心肌肌力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康复治疗后,研究组θ波低于对照组,β波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电生物反馈联合束带强化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核心肌肌力及脑功能电波,进而促进其智力水平、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XOS综合运动训练反馈仪在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躯干肌力,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提高ADL独立性方面的效果。方法:选择脊髓损伤患者20例,分为XOS治疗组和常规康复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肌力训练、关节牵伸、ADL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XOS组额外用XOS综合运动训练反馈仪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进行躯干及四肢关键肌肌力、ADL(Barthel指数)、XOS综合力向量的评定并予记录。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后站立平衡、腰背肌力、臀肌、综合力向量、屈肘肌峰力矩体重比指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其中XOS组以上指标改善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XOS综合运动训练反馈仪对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躯干肌肌力、平衡转移能力的作用比常规康复治疗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格林巴利综合征患儿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及其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诊治的80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入院时间的先后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儿的住院时间、生活能力评分及肌力情况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2组患儿治疗后的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患儿的生活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肌力分布情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肌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格林巴利综合征患儿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能明显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并有效提升患儿的生活能力及肌力情况,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脑性瘫痪患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术后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并与未进行康复的患儿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03-10/2005-10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60例,均进行了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术后根据监护人意愿分为两组(n=30):①对照组不进行康复训练。②康复组执行预先拟定的综合康复治疗,采用Bobath技术,以一对一方式,进行康复训练,每天一两次,20~30min/次;同时进行体针和头针治疗,隔日针1次,30d为1个疗程,间隔半个月,再进行第2个疗程。术后1年进行肌力、肌张力和关节活动度及病理反射的测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应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满分100分,<60分为不能自理)进行评定。结果:6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改良的Barthel指数:康复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8.50±0.97,70.70±0.56,t=12.07,P<0.01)。②肌力:评定了5块肌肉,康复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③肌张力:康复组降低比较明显,基本上降至正常,除髋内收肌外,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④关节活动度:康复组内收肌角、窝角、足背屈角3个角度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01)。⑤病理反射:除跟腱反射外,其他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术后患儿在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中受益,是患儿术后进一步改善功能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推拿按摩督脉及夹脊穴对脑瘫患儿核心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性瘫痪患儿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6)和治疗组(n=36),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康复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推拿按摩督脉及夹脊穴的方法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2周时,运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和表面肌电图(SEMG)对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和核心肌群肌力进行评估。结果:最终治疗组完成35例,对照组完成33例。治疗后,两组脑瘫患儿GMFM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且治疗组脑瘫患儿GMFM总评分大于对照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脑性瘫痪患儿在中立坐位、仰卧起坐位、后伸位这三种体位下,检测核心肌群表面肌电平均值较组内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5),且治疗组脑性瘫痪患儿核心肌群表面肌电平均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推拿按摩督脉及夹脊穴能够提高患儿自身的核心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对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患儿平衡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3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3月的患儿,按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6例(22髋),对照组17例(22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连续12周。治疗前后采用徒手肌力测试测定屈髋肌、伸髋肌、髋外展肌、伸膝肌肌力,Berg平衡量表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10m步行测试测定步行能力,表面肌电图仪评估股直肌、臀大肌、臀中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的变化。结果:2组患儿肌力(屈髋肌、伸髋肌、髋外展肌、伸膝肌)、RMS值(股直肌、臀大肌、臀中肌)、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2周后2组患儿肌力、RMS值、Berg平衡量表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10m步行能力测试步行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1)。治疗后伸髋肌、髋外展肌肌力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屈髋肌、伸膝肌肌力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股直肌、臀中肌平均RMS值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臀大肌平均RMS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有助于改善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患儿平衡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探讨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联合头针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躯干控制及行走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本院康复科收治的22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联合头针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核心肌群肌力、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核心肌群肌力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Z=4.498,P=<0.001);两组患儿干预前GMFM-88评分、BB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干预后GMFM-88评分、BBS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患儿干预后GMFM-88评分、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联合头针治疗可有助增强痉挛性脑瘫患儿的核心肌群肌力,改善其躯干控制及行走平衡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冲击波疗法(SWT)联合综合康复治疗对下肢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疗效。方法:32例下肢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还进行SWT。治疗前后,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瘢痕,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疼痛、下肢关节活动度、膝关节伸展与屈曲肌群等速肌力和6min步行能力测试(6MWT)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者的VSS评分、VAS评分、ROM、膝关节伸展、屈曲肌群等速肌力和6MWT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明显进步(P0.05),观察组VSS评分更优于对照组(P0.05),而VAS评分、ROM、等速肌力和6MWT距离则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初步证明冲击波联合综合康复治疗对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患者有一定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但其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前后前臂屈伸肌群表面肌电值(iEMG)与手功能评定的相关性。方法:检测30例脑卒中患者在综合康复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双侧前臂肌群iEMG,并用Lindmark手功能评定方法评估手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患侧前臂屈伸肌群iEMG值和Lindmark手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治疗前患侧iEMG值与Lindmark手功能评分存在直线相关,但治疗后则无相关性。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促进急性脑卒中患者前臂屈伸肌群肌力及手功能的恢复;iEMG作为肌肉功能量化评定指标,可动态观察脑卒中患者手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灸、神经肌肉电刺激、运动治疗等综合康复治疗小儿坐骨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针灸、神经肌肉电刺激、运动治疗以及矫形支具(踝托)等方法对16例臀部肌肉注射后坐骨神经损伤患儿进行综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肢功能情况及胫前肌、趾长伸肌肌力变化。结果治疗16例中,痊愈2例,显效14例,所有患儿患肢胫前肌、趾长伸肌肌力治疗后都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针灸等综合治疗小儿坐骨神经损伤的疗效显著,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肌电反馈疗法对痉挛型双瘫患儿肌力康复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肌电反馈疗法对痉挛型双瘫患儿肌力康复的疗效。方法将42例痉挛型双瘫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n=22)和对照组(n=20),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电反馈治疗。两组患儿均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进行徒手肌力测定,对治疗组患儿尚进行表面肌电评估。结果治疗组患儿治疗后肌力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经表面肌电仪测定肌电积分值(iEMG)及RMS值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电反馈疗法对痉挛型双瘫患儿肌力康复疗效满意;表面肌电仪评估肌力有肯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针灸、神经肌肉电刺激、运动治疗等综合康复治疗小儿坐骨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 采用针灸、神经肌肉电刺激、运动治疗以及矫形支具(踝托)等方法对16例臀部肌肉注射后坐骨神经损伤患儿进行综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肢功能情况及胫前肌、趾长伸肌肌力变化。结果 治疗16例中,痊愈2例,显效14例,所有患儿患肢胫前肌、趾长伸肌肌力治疗后都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针灸等综合治疗小儿坐骨神经损伤的疗效显,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水中PNF技术对膝关节损伤后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水中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PNF)对膝关节损伤后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均进行系统综合康复治疗,包括肌力、关节活动度、站立及平衡训练,矫形器的应用、物理因子治疗、康复教育等。观察组另联合水中PNF治疗。治疗前后对患者膝部本体感觉、关节活动范围(ROM)、疼痛程度、主要肌群肌力、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ADL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其功能改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经过8周治疗后,2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膝部本体感觉偏差评分及疼痛评分明显降低,ROM、平衡及步行距离、ADL及肌力分级均明显提高,10m步行时间缩短(P〈0.05、0.01),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配合水中PNF更能提高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综合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不同介入时机综合康复治疗对手足口病(HFMD)患儿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某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20例重症HFMD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抗病毒、退热及营养支持治疗,并配合康复治疗,观察组患儿康复治疗介入时间15 d,对照组患儿康复治疗介入时间≥15 d,比较两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1个月和治疗2个月后FMA评分、BI指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介入可以有效促进HFMD患儿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儿运动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系统、综合康复治疗上肢骨关节损伤后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上肢骨折与软组织损伤后肩、肘及腕关节功能障碍患者45例,进行系统的综合康复治疗,并于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对患者关节活动范围(ROM)、疼痛程度、主要肌群肌力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ROM(除肩外展外)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要肌群肌力治疗前、后比较,羞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目测类比评分(VAS)与功能独立性评分(FI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系统的康复治疗能有效地改善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的上肢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患者75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5例。3组病人均进行常规康复,A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B组增加下肢等速肌力训练,C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每周训练6次,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进行等速肌力测试(峰力矩值)、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组内比较,3组患者的峰力矩值、FMA评分、BBS评分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6周后组间比较,C组在角速度60°/s、120°/s及180°/s下的伸膝肌及屈膝肌峰力矩值、BBS评分均高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在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方面较两者单独应用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早期康复干预治疗对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儿肌力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GBS患儿分为康复组16例和对照组20例,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同时按肢体受累程度制定康复治疗方案,包括运动疗法、理疗及针刺等。治疗前后采用徒手肌力试验lovett的6级分级法及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评价2组的疗效。结果:治疗21d后,2组患儿肌力及G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康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辅以早期康复干预可提高GBS患儿的肌力。GMFM可用于GBS患儿康复疗效的评价并对康复训练方案的制定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