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广东省登革热发病周期与五运六气学说周期之间的关联性,并预测登革热流行病学趋势。方法:采用复Morlet小波对广东省1981~2014年34年间登革热年发病率进行周期分析,探讨其与运气周期的关联性,分析波峰对应年份的干支特点。结果:登革热年发病率有9年和17年2个准周期。9年和17年时间尺度所对应的波幅都逐年下降,表明登革热的年发病率有逐渐下降的趋势。9年准周期和五运的10周期有一定的吻合,高发年份为土运和火运之年;17年准周期和六气中的18年准周期也有一定的吻合。在9年准周期中,登革热的发病高峰对应六气中的君火在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出生日期的五运六气分布特点及差异。方法:对332例脑出血患者出生时的五运六气分布特点进行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及周期分析。结果:脑出血易罹患者的出生日期运气特点为:天干为乙,岁运为火运、金运;主气为五之气阳明燥金,客气为少阳相火,司天为厥阴风木,在泉为少阳相火;年份为小逆、不和、天邢者。脑出血不易罹患者的出生日期运气特点为:天干为甲,岁运为土运;主气为二之气少阴君火,客气为太阴湿土,司天为阳明燥金,在泉为少阴君火;年份为岁会、同岁会者。其中,唯有主气与运气相合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脑出血发病还与患者出生日期的五运六气周期密切相关。结论:脑出血发病与人体出生日期的五运、六气、运气相合及周期变化均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体先天运气禀赋特点与后天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罹患倾向的关联性。方法对1049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出生时的五运六气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出生时的年份的天干、岁运以及六气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岁运为水、年干为丙、六气为火风者,发病人数最多;岁运为土、年干为癸、六气为风火者,发病人数最少,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罹患与出生时的五运、六气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依据中医“五运六气学说”理论,通过对医院648例蛇串疮患者出生时辰的五运六气分布特点进行分析,探寻五运六气学说与该病发病规律相关性。认为蛇串疮患者出生时的五运六气与其发病有一定的关联性,出生时的天干、地支、主气、司天、在泉、运气相合因素对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研究证明蛇串疮患者发病人数较多的出生运气特点为:天干为甲年、丁年;岁支为亥年;岁运为土运;主气为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司天之气为厥阴风木、阳明燥金;在泉之气为少阴君火、少阳相火;运气相合为顺化、不和、天符、小逆、天刑。  相似文献   

5.
付帮泽  汤巧玲  黄羚  刘微英  贺娟 《吉林中医药》2012,32(12):1189-1191
《内经》的五运六气学说蕴含了丰富的周期思想,其中一些重要观点与现代研究一致.但五运六气周期研究以理论探讨为主,尚缺乏实证研究.利用目前丰富的气象、疾病等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周期分析方法,可验证其实际周期是否与五运六气周期相吻合,五运六气多周期叠加现象是否存在,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运气学说是中医学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以天干地支为符号,其基本内容是探讨气候与物候、气候与人体病候之间的相互关系。2002年-2003年间发生的SARS清楚地显示了五运六气对疫病的影响,显示了五运六气在推断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防治疗中的意义。文章从运气学说的角度阐述了对SARS发病的看法,又透过SAILS看五运六气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研究运气学说两种计算模式与实际气象资料的符合率。以中医运气学理论为依据,将北京市1948-2007年期间气象资料按运气计算模式,以六气系统为主、以五运系统为辅,以司天在泉为主,参以主运,结合六气各步的主客加临进行分析,六气的初气以立春日、大寒日为开始进行统计验证。结果显示,以立春日为初气交司时刻方式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脓毒血症(Sepsis)患儿出生日期与五运六气的相关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Sepsis患儿1 273例相关资料,对出生日期的五运六气分布特点进行描述性统计、χ~2检验及周期分析。结果纳入1 273例患儿,而这些患儿在不同天干岁运、主气、客气、司天、在泉时段出生的运气和运气相合的分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Sepsis患儿出生日期的五运、六气、运气相合均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评估运气学说的科学价值,本文利用全国55年逐日气温实测资料,主要采用自然正交分解函数旋转自然正交分解函数EOF和旋转自然正交分解函烽REOF等数理方法,对我国寒热气候进行运气学说适宜性予以评价。研究表明:①运气学说推演结论能够概括我国热寒变化的最主要演变特征;②5年是我国寒热气候演变振荡主周期,与"五运""更迭5年周期一致,是运气学说具有科学价值的根本;③2~3年和准8年次振荡周期,较"五运"更迭周期(5年)存在着"过或不及";④我国寒热气候变化由东南向西北愈趋杂乱、变化幅度加剧,或寒或热行为愈趋复杂,寒热异常存在3类高相关典型区,西部区寒热波动较大,东部区波动居中,中部区较小;⑤运气学说"六气从化、主客加临、司天在泉"等订正方法,兼顾了我国寒热气候准周期振荡和地域差异特点;⑥运气学说在我国仍具有广泛适宜性,在周期特点、阶段性和地域性等方面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根据五运六气理论,戊戌年(2018)的运气格局为:火运太过,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选介五则临床医案,从运与气相合的角度出发,阐述运气因素对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影响,总结其发病规律,体现五运六气学说对临证治疗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书云:“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明目,开心,益智。”其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胃)、肺、心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之功效。在《伤寒论》中,仲景应用人参共40次,入  相似文献   

12.
通过梳理《内经》及相关医家关于阴阳升降的论述,探讨阴阳升降的内容及阴阳升降的不同内涵。从阐述人体生理变化和脏腑特点、阐述疾病的病机、解释治则治法和方药配伍应用等方面分析阴阳升降对临床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治疗中有效对策。方法结合近代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研究现状部分问题,运用中医辨证和辨病论治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方法,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结果中西医结合防治此病有效。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和辨病结合论治防治此病为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从中医精气神辨识角度认识虚劳病,总结虚劳病病因病机。通过观察面容、形态、神色、五官、舌象、脉象等辨识精气神状态,确立虚劳病精气神调治原则。在精气神辨识理论指导下,对《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相关条文、方药进行解析,总结虚劳病相关治则治法。根据精气神调养原则,为虚劳病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血液的生成与五脏关系密切,据此确立五脏补血法:养心补血法、健脾补血法、润肺补血法、滋肝补血法、益肾补血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梳理古本草文献中全蝎、蜂房的有关记载和现代临床对该药对的配伍应用,探讨并阐释该药对祛风攻毒增效的作用机制,认为全蝎配蜂房,药力迅捷,内走脏腑,外达肢节,透骨搜风,既可祛风通络止痛,又可攻毒散结消痈.尤其适宜于治疗风湿顽痹、痈疽恶疮、癌肿等.  相似文献   

17.
从“方药离合”看中医学的方药共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舟 《江苏中医药》2007,39(6):8-10
通过对历代方剂与本草的应用演变和发展过程的论述,揭示了中医方药共荣关系,并以黄柏、升麻等药为例,强调方药配伍运用是方药共荣的核心环节.随后,结合中医发展的现实环境,分析了坚持方药共荣的正确方向,对于防止重药轻方的错误倾向,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启迪现代研究思路,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丹栀逍遥散原方及提取物镇静催眠作用。方法将小鼠分为14组,正常对照组、原方组及各组分低中高剂量组,通过测定小鼠自主活动次数,采用戊巴比妥钠延长睡眠时间实验、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镇静催眠协同作用实验观察丹栀逍遥散原方及各提取物镇静催眠作用。结果丹栀逍遥散原方及提取物均无改变小鼠自主活动的功能,表明均无中枢兴奋性作用;丹栀逍遥散石油醚提取液高、中剂量具有显著延长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时间的作用(P<0.01或P<0.05),石油醚提取液高剂量能明显增加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睡眠小鼠个数(P<0.01)。结论丹栀逍遥散石油醚提取部位可能为丹栀逍遥散的中枢抑制作用的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19.
小青龙汤为温阳宣肺、蠲痰涤饮之剂,凡见哮喘、咳嗽、痰、饱胀、喘息和四肢水肿等因"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所致者,均可辨证应用小青龙汤。临证应用时注意:①寒邪不必拘泥外感;②"三水"的变化要审清;③但见寒饮,有无表证均可用此方;④注意痰饮在临床上的变化;⑤临床见喘未必治喘,要临证辨别。用此方,要抓住以下临床指征:①面色:"三水"之面色--黧黑之色;②脉象:弦脉或浮紧;③舌象:舌苔多水滑;④痰涎:咳痰较爽,痰涎清稀,泡沫状。以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有效之后,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20.
证素等概念的辨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阐述了证素的概念,证素与证候、证名、病因、病位、病势、病机、病理等概念的区别与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