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18感染与宫颈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对23例宫颈癌、127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58例宫颈炎和10例正常宫颈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HPV16/18,同时检测单纯疱疹病毒(HSV)和沙眼衣原体(CT)的感染情况.结果 HPV16/18、HSV的阳性率在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中均有递增趋势,且差异有显著性.各组病变均出现几种病原体混合感染,其中HPV16/18,HSV明显高于HPV16/18合并CT感染者.结论 高危型HPV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HSV和CT可能是HPV的协同因子,联合检测可为宫颈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李惠珍 《华夏医学》2007,20(6):1252-1253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高危型(HPV 16/18)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作用。方法:利用膜式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技术筛查与病理学诊断相结合,以宫颈炎为对照组,对宫颈炎和宫颈上皮内瘤变一级及其以上(C IN 1)病例各200例进行HPV 16/18型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宫颈病变≥C IN 1组阳性病例69例,阳性率34.5%,宫颈炎对照组阳性病例16例,阳性率8.0%,两组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高危型HPV 16/18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密切相关,高危型HPV 16/18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可作为细胞学检查结果的补充,对宫颈癌筛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18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CIN)的关系。方法用膜式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技术筛查与病理学诊断相结合,对宫颈炎和宫颈上皮内病变一级及其以上(≥CIN1)病例各200例进行HPV16/18型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宫颈病变≥CIN1组阳性病例69例,阳性率34.5%;宫颈炎对照组阳性.病例16例,阳性率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危型HPV16/18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TCT、HPV-DNA联合检测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小泉  周强  丁海明  周华友 《四川医学》2009,30(11):1803-1805
目的评价新柏氏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技术联合HPV-DNA检测对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用TCT技术筛查并与病理学诊断相比较,对宫颈炎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一级及其以上(≥CIN1)患者各200例进行高危型HPV16/18型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TCT技术诊断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达99.5%;宫颈病变≥CIN1组HPV16/18型感染阳性患者69例,阳性率34.5%;宫颈炎对照组HPV16/18型感染阳性患者16例,阳性率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新柏氏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为一种准确、简便的宫颈病变的细胞学检查方法,结合HPV-DNA检测更不失为一种先进的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梁莉  陈萍  苏鸣  陈晓  严二莲 《中国热带医学》2005,5(7):1510-1511
目的探讨宫颈疾病发病情况及特点,为宫颈癌早诊早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2年1月-2004年12月就诊的3328例宫颈疾病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宫颈炎性病变占88%,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占7%,宫颈浸润癌占0.3%。HPV感染阳性632例,其中宫颈上皮内瘤样变HPV感染率为64%。宫颈浸润癌HPV感染率为90%。宫颈良性病变中HPV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及宫颈癌患者(P〈0.01)。HPV感染的高峰年龄为18.28岁,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高峰年龄为30.48岁。高危HPV持续感染、多性伴、性传播疾病者是发病的高危因素。蛄论认真对待宫颈炎性病变,对HPV阳性者进行积极的跟踪、筛查是宫颈癌早期预防、诊治的重点。30—48岁是城市医院宫颈疾病诊治、宫颈癌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导流杂交法对宫颈疾病患者检测HPV(人乳头状瘤病毒)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在佛山市顺德区大良医院进行宫颈疾病检查的750例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4组,其中宫颈癌组5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82例、宫颈炎症组320例、正常组298例,均采用导流杂交法对宫颈上皮进行检测,观察对比4组HPV混合感染的临床特点。结果正常组、炎症组、宫颈上皮内瘤变组、宫颈癌组的HPV混合感染率分别为0.00%、4.06%、30.49%、38.00%;宫颈上皮内瘤变组及宫颈癌组患者的HPV混合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及炎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组在HPV混合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组HPV混合感染中,所检出的HPV亚型前3位均为高危型。结论宫颈癌患者的HPV混合感染率较高,多为HPV高危型感染,有一定的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成克铭  温若愚  杜仲  温先勇 《西部医学》2021,32(9):1393-1396
【摘要】 目的 探讨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R- HPV)基因型在泸州地区的分布及其与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8月~2019年9月期间,在泸州市人民医院妇科就诊并接受HPV基因分型检测、年龄在17~76岁的患者共计2778例,其中临床明确诊断患者1689例(炎症患者1473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124例、宫颈癌患者92例)。根据临床诊断将炎症患者分为急性宫颈炎症组(271例)和慢性宫颈炎症组(1202例);根据宫颈病理学检查结果,将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分为轻度上皮内瘤样病变(CIN Ⅰ)组(58例)、中度上皮内瘤样病变(CIN Ⅱ)组(37例)、重度上皮内瘤样病变(CIN Ⅲ)组(29例);依据癌变细胞的来源,将宫颈癌患者分为宫颈鳞状细胞癌(鳞癌)组(85例)和腺癌组(7例)。采用PCR+导流杂交法对我院妇科就诊患者进行HPV基因分型并探讨优势基因与宫颈炎症、上皮细胞瘤变、宫颈癌等疾病的关系。 结果 2778例就诊者共检出651例HR-HPV阳性患者,感染率为23.43%,其中单一感染436例,占66.97%(436/651),多重感染215例(占33.03%,215/651);651例阳性患者共检出18种、885项HR-HPV单项阳性;阳性率居前三位的HR-HPV是52型、16型、58型,三者分别占总感染例数的22.03%(195/885)、16.05%(142/885)、10.06%(89/885);宫颈炎症HR-HPV感染率为25.39%(374/1473),急性宫颈炎组与慢性宫颈炎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皮内瘤样病变HR-HPV感染率为41.13%(51/124)。CIN Ⅲ组感染率>CIN Ⅱ组>CIN Ⅰ组,CIN Ⅲ组与CIN 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HR HPV感染率为84.78%(78/92),鳞癌组HR-HPV感染率明显高于腺癌组(P<0.05);宫颈病变患者HR-HPV感染率为炎症患者、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宫颈癌患者顺序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宫颈病变患者HR-HPV感染的前三位均为52型、16型和58型。 结论 与国内其它地区以16型18型感染为优势基因不同,52型、16型、58型在泸州地〖JP2〗区HR HPV感染占据主导地位,也是导致该地区女性宫颈炎症、上皮内瘤样病变及宫颈癌等宫颈病变的主要基因型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型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分布。方法:采用PCR方法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对231例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进行HPV检测并鉴定基因分型。结果:231例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中共检出HPV感染192例(83.1%),其中宫颈上皮内瘤变Ⅰ(CINⅠ)、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CINⅡ-Ⅲ)和宫颈癌中HPV检出率分别为62.3%、86.8%和98.2%,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HPV的主要基因型分别为HPV16(47.4%)、HPV18(12.5%)、HPV58(9.9%)和HPV52(6.3%)。结论: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HPV感染以16、18、58和52型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HPV16 cDNA,HPV16E7、HPV6/11、HSV-Ⅱ、CMV在各类宫颈病变中的表达及其在宫颈癌变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10例慢性宫颈炎、10例宫颈尖锐湿疣、4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20例宫颈浸润癌、10例正常宫颈标本行HPV6/11、HSV-Ⅱ、CMV的测定。用原位杂交行HPV16CDNA的测定。结果 HPV6/11在宫颈尖锐湿疣组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P〈0.05)。HPV16 cDNA,HSV-Ⅱ及CMV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阳性表达率均增高(P〈0.05)。随病变进展HPV16 cDNA表达增加,与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呈正相关。HPV16 cDNA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HSV-Ⅱ、CMV的表达(P〈0.05)。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时,HPV16E7在HPV16合并HSV-Ⅱ及CMV感染时阳性表达率高于单纯HPV16感染时的表达。结论 HPV6/11是引起宫颈癌和尖锐湿疣的主要病因。HSV-Ⅱ及CMV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与HPV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级与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基因型的分布差异。方法分别选取湖州市妇幼保健院2010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260例宫颈癌和28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级患者并记为癌症组和瘤变组,对其HPV感染情况进行检测和分型鉴定,对比癌症组和瘤变组HPV感染基因型的分布差异,并对比癌症组中不同组织类型患者HPV感染基因型差异。结果癌症组HPV感染阴性构成比低于瘤变组(P0.05),且单一感染所有高危型构成比均明显高于瘤变组(P0.05),且单一感染所有低危型构成比均与瘤变组相近(P0.05),癌症组多重感染构成比明显高于瘤变组(P0.05);宫颈鳞癌HPV感染阴性、单一感染18型构成比远低于宫颈腺癌(P0.05),且宫颈鳞癌HPV单一感染16型、多重感染构成比均远高于宫颈腺癌(P0.05)。结论在宫颈癌患者中HPV感染的风险明显高于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级,且宫颈癌HPV高危型的感染率较高,多重感染的风险也较高,并且可以根据HPV分型判断宫颈癌组织类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宫颈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大量的研究认为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几乎所有宫颈癌都伴有HPV亚型.本研究旨在评价TCT联合HPV-DNA检测对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新柏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技术筛查并与病理学诊断相结合,对宫颈炎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1)一级及其以上(≥CIN1)病例各200例进行高危型HPV16/18型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宫颈病变≥CIN1组阳性病例69例,阳性率34.5%;宫颈炎对照组阳性病例16例,阳性率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危型HPV16/18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密切相关.HPV高危型患者CIN发病率较高,特别是高度病变,HPV高危型检测在宫颈病变的检查中有重要意义.如与宫颈细胞学检查(TCT技术)、阴道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相结合可提高宫颈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及宫颈癌发生的必要因素。高危型HPV(尤其是16、18型)感染的宫颈病变进展的危险性大于低危型HPV感染。目前普遍认为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再加上宫颈微环境改变以及其它一些辅助致癌因素(如多产、性紊乱、吸烟等)的协同作用,抑制细胞凋亡,逃逸正常的免疫监视而最终导致细胞周期失控,使细胞永生化,促使宫颈癌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患者宫颈脱落细胞中死亡相关蛋白激酶Ⅰ(DAPKⅠ)和β视黄酸受体(RARβ)甲基化情况及其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取宫颈炎患者48例、宫颈轻中度鳞状上皮内瘤变(CINⅠ/CINⅡ)患者14例,重度鳞状上皮内瘤变(CINⅢ)14例,宫颈浸润性鳞癌(ICC)患者28例,采集其宫颈脱落细胞,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DAPKⅠ、RARβ甲基化情况,用HPV分型检测法检测高危型HPV感染情况。结果:在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和ICC组中DAPKⅠ甲基化率分别为2.08%、14.28%、50.00%、60.71%,RARβ甲基化率分别为4.55%、7.69%、42.86%、53.57%,高危型HPV感染率为33.33%,50%,71.43%和89.29%。DAPKⅠ、RARβ甲基化与高危型HPV感染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8和0.46。结论:DAPKⅠ、RARβ甲基化是宫颈癌发生的早期事件,DAPKⅠ、RARβ甲基化与高危型HPV感染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余姚地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亚型分布及宫颈疾病发病情况。方法对2006年10月至2008年12月在浙江省余姚市人民医院就诊的7 199例宫颈疾病患者进行HPV基因分型检测联合宫颈疾病“三阶梯程序”诊断。结果7199例患者HPV感染2 443例,感染率33.94%(2443/7199),高危型HPV亚型分布依次为HPV-16,58,18,33,31;感染高峰年龄为21~30岁;农民、自由职业者、低文化水平者为高危人群。确诊慢性宫颈炎6 944例,占96.46%(6944/7199);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06例,占2.86%(206/7199);宫颈癌49例,占0.68%(49/7 199)。慢性宫颈炎与CIN之间HPV感染率及亚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级别CIN的HPV感染率及HPV-16亚型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IN的发病年龄集中在31-50岁,以31-40岁为最高峰;性生活年限≥16年者,CINⅢ发病率高于CINⅠ、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本院就诊患者高危型HPV亚型分布依次为HPV-16,58,18,33,31;随着宫颈疾病的加重,HPV感染率提高,以HPV-16亚型致病力最强;从HPV感染至CIN病变的潜伏期约为10年。  相似文献   

15.
TCT联合HPV-DNA检测在宫颈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新柏氏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技术联合HPV-DNA检测对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用TCT技术筛查并与病理学诊断相比较,对宫颈炎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一级及其以上(≥CIN1)病例各200例进行高危型HPV16/18型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TCT技术诊断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达99.5%;宫颈病变≥CIN1组HPV16/18型感染阳性病例69例,阳性率34.5%;宫颈炎对照组HPV16/18型感染阳性病例16例,阳性率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新柏氏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为一种准确、简便的宫颈病变的细胞学检查方法,结合HPV-DNA检测更不失为一种先进的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宫颈上皮内瘤变中HPV DNA的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中人乳头瘤病毒(HPV)DNA,分析不同HPV与鳞状上皮内瘤变(CIN)的关系。方法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35例,年龄在25-59岁,将35例病例做HPV6/11及HPV16/18,显微镜下观察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中HPV16/18的感染显著高于HPV6/11(P〈0.05),随着宫颈病变由CINⅠ→CINⅡ及CINⅢ的逐步加重,HPV16/18型阳性细胞数量逐渐增多,阳性细胞带增宽。结论 HPV6/11型与HPV16/18型在宫颈癌前病变中均有表达,HPV16/18型是导致宫颈癌前病变发病的主要因素,原位杂交法可以很好的显示HPV感染的组织学部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位杂交(ISH)检测宫颈活检组织中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对宫颈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28例宫颈活检的石蜡标本,分别行常规检测和ISH-HPV检测。结果①二种方法检测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鳞状细胞癌(SCC)HPV感染检出率分别为2.5%与8.9%、37.5%与55.0%和66.6%与90.0%,检出率SCC〉CIN〉慢性宫颈炎,ISH法明显优于常规检测法(χ2=7.5625,P〈0.01)。②在所检测的128例宫颈活检组织标本中,21~30岁患者的HPV感染率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组。结论慢性宫颈炎、CIN、宫颈鳞状细胞癌与HPV6/11/16/18/31/33密切相关,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HPV感染的检出率明显升高。ISH方法对早期宫颈HPV感染患者在分子病理学水平作出准确、特异、快速的诊断,同时具有细胞阳性定位功能。通过HPV感染的检测,可以积极预警年轻人群中宫颈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 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5例正常宫颈,57例宫颈尖锐湿疣,7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43例宫颈尖锐湿疣合并CIN,13例宫颈癌的HPV感染情况.结果 本组宫颈病变中HPV感染率92.72%,单一型HPV感染率89.52%,高危型HPV感染率98.25%;宫颈尖锐湿疣以HPV52感染为主(41.18%);CIN以HPV16感染为主(41.67%);尖锐湿疣合并CIN感染HPV58者占25.00%,感染HPV16和HPV52的各占15.00%; 60.00%宫颈癌感染HPV16;多重型HPV感染以HPV亚型双重感染为主.结论 HPV检测对于宫颈病变的筛查及临床分流监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刘东玲 《广东医学》2008,29(4):626-627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相关性及高危型HPV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宫颈分泌物中高危型HPV16/18感染情况,并对病理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3例宫颈病变患者,其中慢性宫颈炎32例,CINⅠ165例,CINⅡ57例,CINⅢ29例。其高危型HPV感染率则分别为15.6%,47.9%,68.4%,86.2%。高危型HPV在CINⅡ,CINⅢ组感染率显著高于CINⅠ和慢性宫颈炎(P<0.001)。CINⅡ,CINⅢ组感染高危型HPV的多重阳性率明显高于CINⅠ组(P<0.05)。结论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并随病变程度的加重,感染率增高。多重高危型HPV感染可能使宫颈疾病持续性存在,促进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芳  王桂芝  秦文华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0):1552-1553
目的了解平顶山矿务局妇女宫颈病变及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发生率,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1年平顶山矿务局妇女病普查共8338例,对其进行宫颈细胞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细胞学检查结果为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及以上病变的共计204例,对其均进行HPV导流杂交技术检测,发现上皮内瘤变的患者86例均行阴道镜检查并活检,病理确诊。结果低危型HPV感染47例,高危型HPV感染为82例,75例未查见HPV感染。宫颈上皮内瘤变及以上病变的86例,其中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47例(40例为低危型HPV感染,高危型HPV感染率4例,3例未见HPV感染),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18例,均为高危型HPV感染,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11例,均为高危型HPV感染,宫颈原位癌6例,均为高危型HPV感染,早期浸润癌为4例,均为高危型HPV感染。结论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是宫颈病变及宫颈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