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反应在乙型肝炎病变及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对132例不同临床类型乙型肝炎、24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组及30例健康对照(HC组)者血清中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AS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1)及可提取核抗原抗体谱(ENA)进行检测.比较自身抗体阴、阳性患者的HBV-DNA载量,肝功能指标的差异及69例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前后患者自身抗体的变化.结果 ①乙肝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总阳性率明显高于HC组(P<0.05),但低于AIH组(P<0.01);②乙肝患者的自身抗体总阳性率按照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依次升高,慢性肝炎组明显高于急性肝炎组(P<0.05),肝硬化组和肝癌组均高于慢性肝炎组,但肝硬化组和肝癌组自身抗体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自身抗体阳性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移酶(GGT)等肝功能损害指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P<0.01);④HBV-DNA阳性患者自身抗体总阳性率高于阴性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69例乙肝患者经核苷(酸)类似物药物治疗后,体内自身抗体阳性率显著下降(P<0.01).结论 乙肝患者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自身免疫反应,并与乙肝的病变密切相关,监测乙肝患者体内自身抗体的变化,对乙肝发生、发展、临床治疗及免疫损伤机制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建立一种假丝酵母菌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  依据假丝酵母属18 S rDNA基因保守序列,采用Primer Explorer V4软件设计引物,建立LAMP扩增方法和反应体系,对体系的4种关键参数和3项性能指标进行优化和探讨,并用临床样本进行方法验证。结果  6种常见假丝酵母菌LAMP法检测均为阳性;最适扩增条件为:温度63~65℃、Bst酶活性4 IU、Mg2+浓度4 mol/L、扩增时间1 h;7种对照菌种及人全血DNA样本LAMP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检测限为102~107 CFU/ml。经52例临床样本验证,该法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5%。结论  该研究建立的LAMP假丝酵母菌检测方法具有实用、简便、快速、特异和敏感的特点,可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假丝酵母菌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老年心肌缺血/再灌注的氧化损伤与抗氧化能力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老年冠心病(CHD)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氧自由基对心肌的损伤与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变化。方法:用硫代巴比妥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和Fe^3 /Fe^2 还原法对32例老年CHD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前后血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进行测定并计算TAOC/MDA比值。结果:CHD组较健康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组较心绞痛组、缺血/再灌注发生后较发生前血中MDA均有显著增高;血清SOD、TAOC及TAOC/MDA比值均有显著降低;MDA与SOD、TAOC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患者体内存在着严重的氧化损伤,以上指标的检测可为该病抗氧化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IL-6、IL-8、IL-12、IL-18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温先勇  向成玉  苑冀蓉 《四川医学》2003,24(11):1111-1112
目的 探讨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与乙型肝炎病变的关系。方法 运用ELISA法、比色法及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不同类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ALT、TBil及HBV DNA水平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除隐匿性肝炎外 ,急性、慢性及重型肝炎患者血清TNF α、IL 6、IL 8、IL 12、IL 18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 1) ,升高程度与病情相关 ;急性、慢性肝炎经治疗后 ,细胞因子浓度均明显下降 (P <0 0 0 5~ 0 0 0 1) ,重型肝炎患者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预后好的患者细胞因子水平下降更为明显 (P <0 0 5 ) ;相关分析表明 :乙肝患者各细胞因子与血清ALT、TBil水平相关 ,与HBV DNA无相关性。结论 血中细胞因子水平是判断乙肝患者免疫状态、肝脏损伤及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两种标记分析方法在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的结果,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治依据。方法: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对139份经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的血清标本作乙肝五项免疫标志物检测并分析其结果。结果:ELISA法和TR-FIA比较,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的检出率非常接近,符合率分别为95.9%、90.0%、85.0%、85.7%和83.9%,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9种常见血清模式的符合程度也较高(符合率在71.4%~100%之间),平均符合率85.7%,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少见模式的检出率及符合程度均相差较大,在11种共32例ELISA法检查为少见模式的标本中,有12例标本TR-FIA检测为常见模式。结论:TR-FIA法与ELISA法检测结果有较高的符合程度,作为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标记分析方法,在灵敏度、线性范围、定量等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时相蛋白在化疗患者真菌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对化疗患者真菌感染诊治过程中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α1-酸性糖蛋白、铜蓝蛋白进行检测。结果:化疗患者4种急性时相蛋白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1);真菌感染后,4种急性时相蛋白明显升高,其升幅高于病毒感染组(血清淀粉样蛋白A除外)而低于细菌感染组(P〈0.01),治疗有效者第3天已有下降,7天明显下降(P〈0.01)。至21天恢复至化疗未感染组水平(P〉0.05),死亡组仍维持高水平:与白细胞计数比较,急性时相蛋白对真菌感染的监测更为灵敏。结论:监测急性时相蛋白对化疗患者真菌感染的诊断、疗效和预后评估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慢性乙肝患者病变及治疗过程中Pre-S1Ag、抗HBc-IgM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荧光定量PCR技术及化学法对145例急、慢性乙肝患者病变及治疗过程中血清Pre-S1Ag、抗HBc-IgM、HBV-DNA及肝功能(总蛋白、白蛋白、总胆红素、直接/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汁酸)等指标进行检测并观察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Pre-S1Ag、抗HBc-IgM在急性乙型肝炎中检出率高达95.2%和97.6%,治疗后,两项指标均显著下降;肝功能完全恢复组Pre-S1Ag、抗HBc-IgM阳性率显著低于未恢复组(P<0.05);慢性活动性乙肝中两项指标均为83.3%且活动性乙肝组显著高于非活动性乙肝组;Pre-S1Ag、抗HBc-IgM与HBV-DNA阳性率高度相关(r1=0.98,r2=0.96,P<0.05)。结论检测Pre-S1Ag和抗HBc-IgM对急性乙肝的早期诊断、监测复制及预后评估及慢性乙肝的分类均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8.
t-PA,PAI-1检测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1)含量及t-PA/PAI-1比值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发色底物法分别测定53例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t-PA、PAI-1含量。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中t-PA、PAI-1及t-PA/PAI-1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检测患者血t-PA、PAI-1水平及t-PA/PAI-1比值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本地区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基因型的分布特点及易感因素,为HPV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在2016年3月-2017年7月期间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2 379例女性HPV感染疑似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并探讨HPV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1)2 379例川南女性就诊者中,共发现617例HPV感染者,阳性率为25.93%;基因分型结果显示,有23种共891例HPV亚型被检出,其中低危型5种共141例(占15.82%,141/891),主要型别为:81型、43型、6型;高危型18种共750例(占84.18%,750/891),主要型别为:52型、16型、58型;(2)检出单一感染431例(占69.85%,431/617);多重感染186例(占30.15%,186/617),包括双重-六重5种感染类型;(3)1 290例宫颈病变患者中,炎症组、宫颈上皮内瘤变组、宫颈癌组HPV总阳性率、高危HPV阳性率分别为27.90%(305/1 093)、24.89%(272/1 093),46.36%(51/110)、42.73%(47/110),94.25%(82/87)、89.66%(78/87),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HPV阳性率分别为3.02%(33/1093)、3.64%(4/110)、4.60%(4/87),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4)患者的年龄、阴道酸碱度、清洁度明显影响HPV的感染率(P<0.05),霉菌及滴虫感染对HPV的感染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川南地区女性HPV感染高危以52型、16型、58型,低危以81型为主,显示出与周边及全国其它地区迥异的分布特点,患者年龄、阴道酸碱度、清洁度则是本区域HPV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成克铭  温若愚  杜仲  温先勇 《西部医学》2021,32(9):1393-1396
【摘要】 目的 探讨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R- HPV)基因型在泸州地区的分布及其与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8月~2019年9月期间,在泸州市人民医院妇科就诊并接受HPV基因分型检测、年龄在17~76岁的患者共计2778例,其中临床明确诊断患者1689例(炎症患者1473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124例、宫颈癌患者92例)。根据临床诊断将炎症患者分为急性宫颈炎症组(271例)和慢性宫颈炎症组(1202例);根据宫颈病理学检查结果,将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分为轻度上皮内瘤样病变(CIN Ⅰ)组(58例)、中度上皮内瘤样病变(CIN Ⅱ)组(37例)、重度上皮内瘤样病变(CIN Ⅲ)组(29例);依据癌变细胞的来源,将宫颈癌患者分为宫颈鳞状细胞癌(鳞癌)组(85例)和腺癌组(7例)。采用PCR+导流杂交法对我院妇科就诊患者进行HPV基因分型并探讨优势基因与宫颈炎症、上皮细胞瘤变、宫颈癌等疾病的关系。 结果 2778例就诊者共检出651例HR-HPV阳性患者,感染率为23.43%,其中单一感染436例,占66.97%(436/651),多重感染215例(占33.03%,215/651);651例阳性患者共检出18种、885项HR-HPV单项阳性;阳性率居前三位的HR-HPV是52型、16型、58型,三者分别占总感染例数的22.03%(195/885)、16.05%(142/885)、10.06%(89/885);宫颈炎症HR-HPV感染率为25.39%(374/1473),急性宫颈炎组与慢性宫颈炎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皮内瘤样病变HR-HPV感染率为41.13%(51/124)。CIN Ⅲ组感染率>CIN Ⅱ组>CIN Ⅰ组,CIN Ⅲ组与CIN 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HR HPV感染率为84.78%(78/92),鳞癌组HR-HPV感染率明显高于腺癌组(P<0.05);宫颈病变患者HR-HPV感染率为炎症患者、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宫颈癌患者顺序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宫颈病变患者HR-HPV感染的前三位均为52型、16型和58型。 结论 与国内其它地区以16型18型感染为优势基因不同,52型、16型、58型在泸州地〖JP2〗区HR HPV感染占据主导地位,也是导致该地区女性宫颈炎症、上皮内瘤样病变及宫颈癌等宫颈病变的主要基因型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