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先喷鼻联合泵注与常规泵注的不同给药方式对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术中瑞芬太尼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
方法 选择口腔颌面外科的择期手术患者90例,男43例,女47例,年龄18~64岁,BMI 18~25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预先喷鼻联合泵注组(PP组)、常规泵注组(C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手术当日入室前45 min,PP组经鼻喷雾右美托咪定0.5 μg/kg,CP组和C组经同样方法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麻醉诱导前10 min,PP组经静脉泵注10 min右美托咪定0.5 μg/kg,CP组经静脉泵注10 min右美托咪定1 μg/kg,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记录入室Ramsay镇静评分、手术时间、瑞芬太尼诱导和维持用量,入室时(T1)、插管即刻(T2)、切皮后10 min(T3)和拔管即刻(T4)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全部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NN)、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总功率(TP)、低频与高频(LF/HF)比值等HRV分析指标、HR、MAP和BIS。记录术后恶心呕吐例数和术后24 h内镇痛药使用情况。
结果 与C组比较,T1时PP组MAP明显降低,RMSSD、SDNN和logTP明显升高,LF/HF比值明显降低(P<0.05),T2—T4时PP组和CP组LF/HF比值明显降低(P<0.05),PP组和CP组瑞芬太尼诱导用量、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和24 h镇痛药使用率明显降低(P<0.05)。与CP组比较,T1时PP组RMSSD、SDNN、logLF、logHF、logTP明显升高(P<0.05),T2、T4时PP组logHF明显升高,PP组入室Ramsay镇静评分明显升高,瑞芬太尼维持用量明显降低(P<0.05)。
结论 使用右美托咪定后,HRV分析中与应激水平相关的指标明显降低,并且可明显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使用右美托咪定预先喷鼻联合泵注的方式能够进一步减少麻醉维持阶段的阿片类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瑞马唑仑应用于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患者围术期镇静的效果。
方法 选择行PKP患者80例,男39例,女41例,年龄60~80岁,BMI 18~24 kg/m2,ASA 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瑞马唑仑组(RM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M组),每组40例。两组依次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 mg/kg、舒芬太尼0.2 μg/kg后,RM组静脉输注瑞马唑仑0.2 mg/kg,DM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3 μg/kg,输注时间均为10 min,待两组Ramsay评分为3分时,调整药物的输注速度持续镇静(RM组:0.3~0.5 mg·kg-1·h-1;DM组:0.20~0.75 μg·kg-1·h-1),术中镇静深度保持Ramsay评分为3~5分,BIS 60~80。记录镇静用药前(T0)、局麻开始时(T1)、骨水泥注入时(T2)、苏醒时(T3)及苏醒后30 min(T4)的Ramsay评分和BIS。记录镇静起效时间、苏醒时间和术中知晓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T0时比较,T1、T2时RM组Ramsay评分及BIS均明显降低(P<0.05),T1、T4时DM组Ramsay评分及BIS均明显降低(P<0.05)。与DM组比较,T3、T4时RM组Ramsay评分明显降低、BIS明显升高(P<0.05),RM组镇静起效时间和苏醒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RM组术中知晓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
结论 瑞马唑仑或右美托咪定用于PKP患者,术中均能获得良好的镇静效果且对患者呼吸及循环功能影响较小。与使用右美托咪定的患者比较,使用瑞马唑仑的患者镇静起效时间和苏醒时间明显缩短、术中知晓发生率明显降低,术后苏醒质量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艾司氯胺酮与右美托咪定在中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择期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中老年患者60例,男17例,女43例,年龄60~80岁,BMI 18~28 kg/m2,ASA Ⅱ或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n=30)和艾司氯胺酮组(S组,n=30)。选择L2-3间隙行腰-硬联合麻醉(CSEA),维持平面T6—T10。D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4 mg/kg,5 min后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0.25 μg/kg,后维持0.2~0.7 μg·kg-1·h-1。S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4 mg/kg,5 min后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35 mg/kg,后维持0.3~0.4 mg·kg-1·h-1。记录入室时、椎管内麻醉10 min后、静注咪达唑仑后10、30、60 min的HR和MAP。记录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记录静注咪达唑仑30、90 min以及开始缝皮时的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D组比较,静注咪达唑仑后30、60 min,S组HR明显增快(P<0.05),术中麻黄碱、阿托品、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不同时点Ramsay镇静评分、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艾司氯胺酮与右美托咪定均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中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但艾司氯胺酮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全麻诱导和正压通气对不同容量状态患者双心室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胃肠手术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50~70岁,ASA Ⅰ或Ⅱ级。入室监护后行容量负荷试验,20 min内静脉输注生理盐水250 ml。于容量负荷试验前、后分别测量左心室流出道(LVOT)直径(D)和主动脉瓣速度时间积分(VTI),记录容量负荷试验前、后每搏输出量(SV),并计算ΔSV。根据ΔSV将患者分为两组:容量反应性阳性组(R组,ΔSV≥15%,n=33)和容量反应性阴性组(N组,ΔSV<15%,n=27)。容量负荷试验结束后10 min麻醉诱导前,行第1次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随后行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后行肺保护性通气(VT 7 ml/kg,PEEP 5 cmH2O,FiO2 60%),待麻醉诱导后10 min血流动力学平稳,行第2次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诱导前和诱导后心肌功能参数,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左心室GLS)和右心室游离壁纵向应变(右心室FWLS),计算各指标诱导前后的相对变化值。
结果 与诱导前比较,诱导后两组VTI、左心室GLS、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右心室FWLS明显降低(P<0.05);三尖瓣口血流舒张早期峰值速度与三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比值(右心室E/E′)、右心室心肌做功指数(右心室MPI)明显升高(P<0.05)。诱导前后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口血流舒张早期峰值速度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比值(左心室E/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N组比较,R组主动脉瓣速度时间积分变化值(ΔVTI)、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变化值(左心室ΔGLS)、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变化值(ΔTAPSE)、右心室游离壁纵向应变变化值(右心室ΔFWLS)明显降低(P<0.05);左心室做功指数变化值(左心室ΔMPI)、三尖瓣口血流舒张早期峰值速度与三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比值变化值(右心室ΔE/E′)、右心室心肌做功指数变化值(右心室ΔMPI)明显升高(P<0.05)。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变化值(ΔLVEF)、二尖瓣口血流舒张早期峰值速度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比值变化值(左心室ΔE/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麻醉诱导和正压通气会诱发全麻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右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降低,在低血容量患者中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单肺通气相关肺损伤时转化生长因子(TGF)-β/果蝇MAD类似基因(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择期全麻下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886例,男444例,女442例,年龄40~65岁,BMI 20~24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443例。D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以1.0 μg/kg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随后以0.3 μg·kg-1·h-1速率输注至术毕前30 min,C组静脉输注等容量的生理盐水。于单肺通气即刻(T0)、单肺通气15 min(T1)、30 min(T2)、60 min(T3)、双肺通气后1 h(T4)时采集动脉和静脉血2 ml,行血气分析并计算氧合指数(OI)和肺内分流率(Qs/Qt)。HE染色观察肺组织,计算肺湿干重(W/D)比值和肺病理学损伤评分。采用Western blot 法检测肺组织TGF-β1、Smad2、Smad3、IL-6和TNF-α。记录术后48 h内肺炎、肺不张和呼吸衰竭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住院时间。
结果 与C组比较,D组T1—T4 时OI明显升高,Qs/Qt明显降低(P<0.05),W/D比值明显降低,肺病理学损伤评分明显降低(P<0.05),肺组织TGF-β1、Smad2、Smad3、IL-6和TNF-α明显降低(P<0.05),术后肺炎、肺不张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
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降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肺组织TGF-β1、Smad2、Smad3、IL-6和TNF-α,从而减轻急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电解质及术后康复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下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106例,男40例,女66例,年龄55~75岁,BMI 18.5~25.0 kg/m2,ASA 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四组:麻醉诱导前,D1组、D2组和D3组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分别为1.0、1.0、0.5 μg/kg(均于10 min内静脉泵注完成),维持剂量分别为0.25、0.5、0.5 μg·kg-1·h-1;C组生理盐水50 ml/h泵注10 min,维持量10 ml/h,四组维持剂量均至术毕前约30 min停止输注。于动脉穿刺完成后5 min(t0)、手术开始后1 h(t1)、术毕(t2)、入PACU后1 h(t3)、术后48 h(t4)测定血清K+、Na+、Ca2+浓度,于t0—t3时测定血清乳酸浓度。记录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后48 h内腹腔引流量、镇痛泵总按压次数、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氟比洛芬酯追加例数。记录住院时间及术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T0时比较,t4时D1组、D2组和C组血清K+浓度明显升高(P<0.05),t2—t4时D3组血清K+浓度明显升高(P<0.05)。t4时D2组血清K+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5);t2时D3组血清K+浓度明显高于D2组(P<0.05)。与T0时比较,t4时D1组、D2组和C组血清Na+浓度明显降低(P<0.05)。t4时D1组和D3组血清Na+浓度明显高于C组(P<0.05)。与t0时比较,t4时D1组、D2 组和C组血清Ca2+浓度明显升高(P<0.05)。t3、t4时D3组血清Ca2+浓度明显升高(P<0.05)。t3时D3组血清Ca2+浓度明显高于C组(P<0.05)。与t0时比较,t1时D2组和D3组血清乳酸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D2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P<0.05),D1组、D2组和D3组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四组术后48 h内腹腔引流量、镇痛泵总按压次数、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氟比洛芬酯追加率、住院时间和肺部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右美托咪定的使用未降低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围术期K+浓度,负荷剂量0.5 μg/kg、维持剂量0.5 μg·kg-1·h-1可轻度升高入PACU后1 h血清K+浓度,明显降低血清乳酸浓度,减少瑞芬太尼用量,且对术后康复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术中持续输注胰岛素对心肺转流(CPB)心脏手术患者心肌血流灌注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行CPB心脏手术患者48例,男21例,女27例,年龄55~80岁,BMI 18~28 kg/m2,ASA Ⅱ—Ⅳ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胰岛素组(I组,n=25)和对照组(C组,n=23)。两组采用相同麻醉方案。麻醉诱导后I组静脉输注胰岛素30 mU·kg-1·h-1、葡萄糖0.12 g·kg-1·h-1、氯化钾0.06 mmol·kg-1·h-1混合液,C组予以生理盐水10 ml/h输注,均输注至术毕。术中目标血糖值为6.1~11.1 mmol/L。于麻醉诱导后10 min(T2)和术毕(T6)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测,记录冠状静脉窦(CS)血流频谱、直径及肺静脉血流频谱,并计算CS净向前血流流速时间积分(VTI)。记录T2、CPB前2 min(T3)、CPB结束时(T52)和T6时的股动脉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每搏量(SV)、心脏指数(CI)及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记录麻醉诱导前5 min(T1)、T3、CPB后30 min(T4)、T5、T6、术后6 h(T7)、术后12 h(T8)及术后24 h(T9)时血糖及乳酸浓度。记录术前1 d、术后1、2 d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高敏肌钙蛋白I(hs-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
结果: 与C组比较,I组T6时CS净前向血流VTI及每分钟CS血流量均明显增加(P<0.05),肺静脉心房收缩期峰值流速(ARp)明显减小(P<0.05),T5、T6时SV和CI明显增大、SVRI明显降低(P<0.05),T7、T8时乳酸浓度明显降低(P<0.05),术后1、2 d时hs-CRP和CK-MB水平明显降低(P<0.05),术后2 d时hs-TnI明显降低(P<0.05)。
结论: CPB心脏手术中持续输注胰岛素,同时维持血糖6.1~11.1 mmol/L,可改善心肌血流灌注,减轻术后炎症反应及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全麻患者围术期心肌细胞电生理及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行择期全麻手术患者69例,男33例,女36例,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四组: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1 μg/kg及维持剂量1 μg·kg-1·h-1(D1组)、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1 μg/kg及维持剂量0.5 μg·kg-1·h-1(D2组)、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5 μg/kg及维持剂量0.5 μg·kg-1·h-1(D3组)和生理盐水负荷剂量50 ml/h输注10 min及维持剂量10 ml/h(C组)。于右美托咪定/生理盐水使用前(T1)、负荷剂量完成时(T2)、手术结束即刻(T6)、入PACU后1 h(T7)、术后24 h(T8)、术后48 h(T9)、术后72 h(T10)及术后1个月(T11)时采集12导联心电图,记录QTc间期,计算心脏电生理平衡指数(iCEB)。于T1、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开始30 min(T4)、手术开始1 h(T5)、T6、T7时记录心脏循环效率(CCE)等心功能指标。
结果 与C组比较,T2时D1组和D2组QTc间期明显延长(P<0.05),T7、T8时D3组QTc间期明显缩短(P<0.05),T8时D3组iCEB明显减小(P<0.05),T2时D1组和D2组、T3时D1组CCE明显减小(P<0.05)。与D1组比较,D3组T2、T6、T7、T9、T10时QTc间期明显缩短(P<0.05),T8时iCEB明显减小(P<0.05),T2—T4时CCE明显增大(P<0.05)。与D2组比较,D3组T2时QTc间期明显缩短(P<0.05)、T8时iCEB明显减小(P<0.05),T2—T3时CCE明显增大(P<0.05)。
结论 全身麻醉手术中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5 μg/kg及维持剂量0.5 μg·kg-1·h-1可维持患者围术期心肌电生理的稳定,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且不影响心脏输出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用于剖宫产术后多模式镇痛的效果。
方法 选择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产妇120例,年龄20~45岁,BMI 20~35 kg/m2,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四组:D1组、D2组、D3组和C组,每组30例。胎儿剖出后,D1组、D2组和D3组产妇15 min内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5 μg/kg,C组予等量生理盐水泵注。所有产妇术后连接自控静脉镇痛(PCIA)泵,镇痛液配方:在氟比洛芬酯4 mg/kg+托烷司琼5 mg基础上,D1组、D2组和D3组分别加入右美托咪定1、2、3 μg/kg,C组不加右美托咪定,各组再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记录产妇术后6、12、24、48 h VAS疼痛评分、宫缩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记录PCIA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例数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前和术后泌乳素(PRL)浓度以及术后72 h泌乳量评分。
结果 与C组比较,术后12、24、48 h D2组和D3组VAS疼痛评分和宫缩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D3组Ramsay镇静评分明显增高(P<0.05)。与C组比较,D1组、D2组和D3组产妇PCIA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补救镇痛率明显降低(P<0.05),D2组和D3组术后皮肤瘙痒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D3组术后心动过缓和低血压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D3组术后PRL浓度和术后72 h泌乳量评分明显升高(P<0.05)。
结论 右美托咪定2~3 μg/kg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PCIA可以改善剖宫产产妇术后镇痛的效果,促进乳汁分泌,但需警惕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麻醉诱导前预注不同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定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120例,男52例,女68例,年龄18~64岁,BMI 20~35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四组:生理盐水组(C组)、右美托咪定0.5 μg/kg组(L组)、右美托咪定0.75 μg/kg组(M组)和右美托咪定1.0 μg/kg组(H组),每组30例。C组麻醉诱导前10 min恒速静脉泵注生理盐水0.5 ml/kg,L组、M组和H组麻醉诱导前10 min分别恒速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5、0.75和1.0 μg/kg。所有患者为全凭静脉麻醉,麻醉用药相同。记录输注生理盐水/右美托咪定前即刻(T1)、麻醉诱导前即刻(T2)、气管插管后即刻(T3)、手术切皮即刻(T4)、气腹开始即刻(T5)、气腹后10 min(T6)、缝合完毕即刻(T7)、气管拔管后即刻(T8)的HR和MAP。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阿托品使用例数、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1、4 h咳嗽时VAS疼痛评分。记录苏醒期躁动、术后心动过缓、术后低血压、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与C组比较,L组、M组和H组T2—T8时HR明显减慢(P<0.05),T3—T8时MAP明显降低(P<0.05),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1、4 h咳嗽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苏醒期躁动、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M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缩短(P<0.05);H组阿托品使用率明显升高(P<0.05),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后心动过缓和低血压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与L组比较,H组T2—T6时HR明显减慢(P<0.05),M组和H组术后1、4 h咳嗽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
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麻诱导前预注右美托咪定0.75 μg/kg可以有效维持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缩短苏醒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右心室局部收缩功能。方法对80例右心室射血分数(EF)正常的EH患者(EH组)和40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进行离线分析后,记录EH组和正常对照组右心室容积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EH组右心室整体、流出道部及流入道部EF减低(P均〈0.05),而心尖肌小梁部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整体舒张末容积、右心室整体收缩末容积减低,肌小梁部、流出道部、流入道部的舒张末容积及收缩末容积增高(P均〈0.05)。与右心室整体EF相比,EH组内的肌小梁部、流出道部、流入道部EF均减低(P均〈0.05),而心尖肌小梁部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3DE可以准确评价EH患者右心室整体及局部容积与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2.
右心功能是右心衰竭及肺动脉高压等右心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目前准确评估右心功能已成为临床不可回避的问题。三维超声心动图的出现使得准确评估右心功能成为可能。本文对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右心功能评估中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冠心病(CAD)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EAT)容积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方法纳入55例接受冠状动脉CTA的CAD患者,将冠状动脉CTA薄层图像导入GE AW 4.4工作站,手动勾画心包线,测量EAT容积;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舒张早期、舒张晚期经二尖瓣血流峰值流速(E、A)以及舒张早期二尖瓣隔部组织运动峰值速度(Ea),计算E/A和E/Ea值。分析EAT容积与E/A和E/Ea的相关性。结果 CAD患者EAT容积与E/A呈负相关(r=-0.376,P=0.005),与E/Ea呈正相关(r=0.368,P=0.006)相关;校正CAD危险因子后,EAT容积是E/Ea的独立影响因子(b=0.011,t=2.12,P=0.04)。结论 CAD患者EAT容积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相关性较好;MDCT定量测量EAT容积对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心室压力-容量环(P-V环)评价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术中右心室功能的变化.方法 择期行OPCABG的三支病变冠心病患者28例,年龄53~76岁,ASAⅡ或Ⅲ级.经右颈内静脉穿刺,置入肺动脉导管,于切皮前(T1)、心脏前壁、侧壁、后壁血管搭桥并放置心肌固定器后5 min(T2-4)、术毕缝皮(T5)时记录血液动力学指标;记录舒张末期、等容收缩末期、射血峰压期、收缩末期、等容舒张末期右心室压力及容量数据,绘制右心室P-V环(以A点代表舒张末期,A'点代表收缩末期),并计算右心室收缩末期弹性(EES)及舒张末期僵硬度(EED).结果 T1-5,时右心室P-V环大致向坐标轴左上方移动,其中A点向左上方移动,A'点未见明显移动.与T1时比较,T2-5时EED功升高(P<0.05);EES各时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心室P-V环结果分析显示:OPCABG患者术中右心室功能抑制与右心室壁顺应性降低有关,与心肌收缩力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联合转移人α1,2-岩藻糖苷转移酶(HT)和衰变加速因子(DAF)基因对模拟异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显微注射制备转人HT及DAF基因的子代小鼠,以聚合酶链反应和流式细胞仪筛选出人HT和(或)DAF基因整合与表达阳性的子代转基因小鼠。以同时表达人HT和DAF基因的小鼠为实验组,单一表达人HT或DAF基因的小鼠为HT对照组和DAF对照组,取其心脏,采用改良的Langendorff心脏灌注装置灌注心脏,先以KH液逆向灌注,30min后再以含15%(体积分数)人AB血清的Krebs—Henseleit液(KH液)灌注。记录不同灌注时间的心率、左心室收缩压及左心室舒张末压,计算左心室获得压,以心率与左心室获得压的乘积作为心脏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指标,免疫组化法观察灌注后的心脏血管内皮细胞和组织中IgM与C3c的沉积情况。结果KH液灌注过程中,各组间心脏做功能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H液中加入人血清后,HT对照组和DAF对照组的心脏做功能力明显下降,在灌注60min时心脏做功分别为最大值的27%和23%,平均做功时间分别为118min和89min,普通小鼠心脏在灌注后50min时停止搏动,而实验组的心脏做功能力下降缓慢,至60min时心脏做功维持在最大值的67%以上,平均做功时间为225min,其心脏做功能力与搏动时间高于HT对照组和DAF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实验组小鼠心脏血管内皮细胞与组织中未见IgM和C3c沉积,HT对照组可见C3c少量沉积,DAF对照组可见IgM沉积和C3c少量沉积,普通小鼠心脏可见IgM和C3c沉积。结论小鼠联合转移人HT和DAF基因后,其心脏在人血清灌注下的免疫损伤明显减轻,这可能对抵御异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供血心肌节段的功能及同步性。方法选取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QLab软件进行脱机分析,测量PCI治疗前、后左心室局部心功能,并获得17节段的容积-时间曲线。结果与术前相比,PCI术后部分节段局部舒张末容积(REDV)减小,各节段局部收缩末容积(RESV)均减小,REF均有所增加,Tmsv-6-SD%、Tmsv-16-SD%、Tmsv-12-Dif%及Tmsv-16-Dif%均减低(P均〈0.05)。结论PCI术后,通过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局部功能及同步性,能够准确评价其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脉冲组织多普勒参数评价无临床症状2型糖尿病患者的右心室功能。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脉冲组织多普勒技术检测血压正常的糖尿病患者(DM组,n=24)、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DMHT组,n=22)及30名正常人(NC组)的右心室功能,得出常规二维超声测值及组织多普勒参数值,包括等容收缩期加速度(IVA)、等容收缩期峰值流速(IVV)、收缩期峰值流速(Sa)、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a)、舒张晚期峰值流速(Aa)、Ea/Aa、E/Ea及Tei指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间常规二维超声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MHT组和DM组的右心室脉冲组织多普勒参数中,Ea、Aa、Ea/Aa、E/Ea、IVA及Tei指数与N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DMHT组与DM组比较E/Ea及Tei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IV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及IVV在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VA与Ea/Aa呈正相关(r=0.31,P〈0.01),与E/Ea呈负相关(r=-0.44,P〈0.05),与Tei指数呈负相关(r=-0.56,P〈0.05)。结论脉冲组织多普勒等容收缩期参数可早期无创评价糖尿病患者右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三维整体圆周应变(GCS)评价早期慢性肾病(CKD)患者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方法选取26例CKD2期患者(CKD2期组)、20例CKD3期(CKD3期组)患者及3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对所有受检者行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和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E),测量并比较常规超声心动图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间间隔厚度(IVST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VPWT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和收缩末期容积(ESV),以及3D-STE指标,包括三维左心室射血分数(3D-LVEF)、三维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3D-LVMi)及左心室GCS。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KD2期组的IVSTd增大,LVEDd、GCS减小;CKD3期组的IVSTd、LVESV、3D-LVMi增大,LVEDd、3D-LVEF、GCS减小;与CKD2期组比较,CKD3期组的IVSTd、3D-LVMi增大,LVEDd、GCS减小,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早期CKD患者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已减低,可通过GCS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9.
CT肺动脉造影诊断急性肺栓塞伴右心功能不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CT肺动脉造影(CTPA)诊断急性肺栓塞伴右心功能不全(RVD)的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3月—2010年1月经CTPA确诊并于48h内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的肺栓塞患者47例(肺栓塞组),随机抽取47名同期CTPA检查结果阴性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参考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分析CTPA评价肺栓塞伴右心功能不全的诊断准确性。结果肺栓塞组右心室最大短轴直径与右心室最大横截面积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在47例肺栓塞患者中,以超声心动图结果为标准,CTPA诊断右心扩大的敏感度为70.59%(12/17),特异度为90.00%(27/30),Kappa指数为0.622。中央型肺栓塞患者右心室最大横截面积大于周围型肺栓塞患者(P=0.035)。结论 CTPA可在准确诊断肺栓塞的同时判定患者是否伴有右心室扩大及右心功能不全,为判断肺栓塞的危险因子及评估肺栓塞早期死亡危险分级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鼠胚胎干细胞(ES)分化的心肌细胞移植对SD大鼠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悬滴-悬浮培养法诱导ES分化形成拟胚体。其中包含有大量心肌细胞。将雄性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制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1周后再次开胸。实验组于梗死区域注入心肌细胞悬液150μl(含细胞5×10^5个),梗死对照组于梗死区域注入等体积细胞培养液,另设假手术组,不结扎冠状动脉。心肌梗死后1周和细胞移植后4周,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大鼠左心室形态和功能,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移植细胞的存活及其表型。结果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到分化的心肌细胞表达特异性转录因子α辅肌动蛋白、α肌球蛋白重链和肌钙蛋白1;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到有心肌特异性转录因子Nkx-2.5、GATA-4及α肌球蛋白重链基因的表达;膜片钳记录显示所得到的分化的心肌细胞包括窦房结样起搏细胞、心房样细胞和心室样细胞。细胞移植后4周。与梗死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和舒张末期容积均显著缩小,左心室前壁舒张末期厚度明显增加(P〈0.01)。左室长轴缩短率显著升高(P〈0.01)。心脏组织冰冻切片可见4,6-联脒-2-苯基吲哚标记的呈蓝色荧光的移植细胞核。移植细胞表达肌钙蛋白I,移植细胞与受者的心肌细胞间有连接蛋白-43的表达。实验组中有2只(12.5%。2/16)出现了心脏畸胎瘤。结论由胚胎干细胞分化的心肌细胞移植可逆转心肌梗死大鼠左心室重构。改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