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随着年龄的增加,心脏功能逐渐减退,作为主要致死病因的心脏疾病随年龄增加而大幅升高。在老龄化人口不断上涨的今天,深入地了解遗传因素和调节因子在心脏衰老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显得尤为必要。果蝇的心脏像人类一样随着年龄而功能减退,为了更好的利用果蝇心脏模型研究心脏衰老的遗传学机制,为老年性心脏病基于分子靶向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证据,我们从比较医学的角度总结了果蝇在心脏衰老过程中的特征,特别是遗传因素对其的影响,涉及离子交换、营养敏感和收缩功能相关的基因。这些研究成果将为心脏衰老相关疾病的分子靶向诊断和靶向药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心血管疾病精准医疗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郑以铎  张国良  左静 《医学综述》2014,(23):4257-4258
微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2125个核苷酸的小分子RNA。miRNA参与调控心血管系统的生长发育,对细胞分化、增殖、凋亡等有重要作用。目前对miRNA的发现及其生物功能的研究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热点之一,已有一些研究证实miRNA是参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调控分子,在心脏发育、基因表达和调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该文将miRNA对心脏发育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予以综述,期望对深入了解miRNA的功能提供新的思路,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纤毛是细胞表面的突起状细胞结构,几乎存在于每一类细胞。根据微管蛋白的组成结构及数量的不同,可以将纤毛分为运动纤毛和感觉纤毛两类,其中感觉纤毛又称非运动纤毛和初级纤毛。纤毛与内脏器官的发育及许多人体生理活动密切相关,已有研究证明,纤毛参与调控心脏左右房室结构的形成过程,并最终使心脏发育为不完全对称的左右房室腔。而先天性心脏疾病(CHD)是一类以心腔与流出道空间结构发育异常为特征的疾病,因此,纤毛在CH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心脏左右不对称结构的形成、细胞的极性及迁移均受纤毛调控,并主要通过纤毛转导信号通路来实现,明确纤毛转导信号通路对心脏发育的调控机制,可以为CHD的临床治疗提供新靶点和新思路,同时为CHD的产前筛查提供新的检测基因。本文总结了纤毛在心脏发育及CHD中作用及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心脏形态发生和发育需要以粘合分子cadherin介导的粘合连接,而粘合连接对细胞识别、生长分化信号应答的调节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表达的异常,将导致心肌细胞肌纤维装配失控和心脏各功能器官畸形发育等各种心脏先天畸形,并诱发各种先天性心脏病。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免疫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图像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发育时期大鼠和人心肌细胞中cadherin和α-catenin表达分布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探讨发育过程中AJ连接的变化规律以及对心脏发育的影响,为心脏的形态发生和闰盘的发育机制提供分子学基础,为心肌细胞的移植提供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本…  相似文献   

5.
大规模的哺乳动物转录分析确定了一类相当数量的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称为非编码RNA。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种核苷酸长度>200 nt的功能性RNA分子,没有蛋白质编码能力。lncRNA参与调控机体的生长发育、细胞凋亡、增殖、分化等,广泛地参与机体的生理与病理过程,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目前lncRNA的数量、功能和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最近的研究揭示,lncRNA在心脏发育和心脏疾病中起着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6.
心脏间隙连接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脏间隙连接与心脏疾病的关系。方法 分析近年来有关心脏间隙连接资料和研究结果。结果 心脏间隙连接由连接蛋白组成 ,为心肌的同步收缩提供低电阻传导途径。在心肌质膜处形成紧密成束的聚合体 ,典型地存在于心肌闰盘处。目前已发现连接蛋白有 14种 ,心血管系统主要分布有 :Cx37、Cx40、Cx43、Cx45、和Cx46等。Cx43被认为是心脏特有的连接蛋白。心肌间隙连接的数目、分布和组成在不同动物、同种动物的不同组织及不同发育时期均表现出差异 ,并与各种心脏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 心脏间隙连接的结构、分布、功能以及心脏发育过程 ,和疾病状态下间隙连接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出生时即存在的心脏、血管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常,为新生儿先天缺陷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与胚胎心脏发育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胚胎心脏发育的环境因素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化学因素对胚胎心脏发育的影响日趋受到重视。进一步开展化学因素对胚胎心脏发育的基础及相关临床研究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二志 《医学综述》2011,17(5):689-691
起搏和传导系统在心脏各腔室收缩的开始和调节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遗传性缺陷、获得性疾病以及年龄都可能导致心脏起搏和传导系统的功能失调,搞清楚它们的起源和发育的分子机制对临床有重要的意义。窦房结在整个起搏与传导系统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动机",因此有必要对其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现对窦房结发育的最新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肝脏的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肝细胞的分化和功能成熟是大量分子协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肝脏发育的基因表达和细胞分化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肝脏发育的精确机制,对促进胚胎正常发育,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可以为预防和治疗与肝脏发育相关的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力学刺激对心血管发育至关重要。研究发现心内膜细胞和心肌细胞的机械感受器可介导机械信号转导,诱导细胞水平上的基因表达,将分子水平的事件转化为组织水平的结构改变,从而引导胚胎心脏发育与成熟。本文综述了机械信号在胚胎早期心脏发育各阶段,如心管形成、心袢形成、瓣膜及间隔形态发生、心室发育与成熟等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并探讨了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血管内皮钙黏蛋白-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复合物、初级纤毛、离子通道等机械传感器的潜在机械转导机制,阐释了机械信号对部分心脏发育畸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心脏重构与心力衰竭(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心脏重构的定义 心脏重构是基因调控的分子,细胞和间质变化,临床表现为心脏损伤后其大小,形态和功能的改变.血流动力学负荷,神经内分泌激活和其他仍在研究的因素都能影响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2.
陈阳  孙江泰  马瑞  黄银屏 《吉林医学》2007,28(3):403-404
婴幼儿各器官和系统都处于生长、发育、成熟和完善之中,储备能力低,功能不稳定.因此,婴幼儿心脏手术后的循环并发症的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是术后获得成功的关键.现就我院手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10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心脏是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第一个形成的器官,脊椎动物的心脏由多细胞系的特化到管状结构的形成,最后精确组装为成熟的4个心腔结构,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育过程,它涉及到多种基因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先后表达与相互作用.研究脊椎动物心肌基因表达的分子调控是了解调节心肌发生的关键.Nkx2-5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与心脏发育密切相关的转录因子.  相似文献   

14.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一旦发病,多较严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心脏疾病显得尤其重要。其实,当心脏有病时,它会及时发出“呼救信号”而表现为各种症状。人们只要注意有关异常表现,结合有关检查,就能准确地对心脏疾病作出判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心血管缺陷(congenital heart defect,CHD)是由于胚胎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心脏血管畸形,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生命及健康的疾病。据国内外资料报告其发病率为5%~10%,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先天性疾病之一。心血管发育异常的根本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近年来一系列研究认为心脏神经嵴细胞与心血管的发育密切相关,心脏神经嵴细胞缺陷会导致心脏和大血管的畸变,心脏神经嵴细胞及其相关研究成为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6.
细胞自噬是将生命体细胞内受损、变性或衰老的蛋白质以及细胞器运输到溶酶体内进行消化降解的过程,对维持生命体的内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自噬的过程又受到一系列复杂的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其中信号通路主要包括mTOR、PI3K/Akt、JAK/STAT、AMPK等,同时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与人类的心血管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细胞自噬及其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研究其与心脏疾病的关系,以期有助于为临床治疗心脏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心脏活动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双重支配,在损伤后出现去神经化、神经出芽及过度再生,即心脏神经重构现象,在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近来发现许多心脏疾病伴随心脏神经重构,这可能是心律失常发生机制之一.该文就心脏神经重构与心律失常的关系进行综述,旨在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8.
心脏支架术,是一种新的技术,在心内科疾病的诊治中具有一定的应用,给心内科疾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但心脏支架术在心内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中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成为了许多医疗工作者及相关学者探究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对心脏支架术在心内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行一番深入的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及应用价值,虽然目前已有许多学者从多方面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但随着心脏支架术的发展,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阐述.因此,本文结合心脏支架术的应用与发展特点,就心脏支架术在心内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展开论述和剖析.  相似文献   

19.
miRNA(microRNA)是一类对基因具有调控功能的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这类非编码的小RNA分子通过调节基因的表达在生物发育、脂肪代谢、细胞的分化、增殖和凋亡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miRNA表达异常能导致疾病甚至肿瘤的发生,有类似于抑癌基因或癌基因的功能.瘢痕疙瘩本质上属于实体瘤的一种,近几年来 miRNA在瘢痕疙瘩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成为了研究热点.因此,关于miRNA对瘢痕疙瘩作用的深入研究有望为类肿瘤样病理组织瘢痕疙瘩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垂体前叶主要由5种内分泌细胞组成,其中催乳素细胞在胚胎期的分化过程与生长激素细胞有共同起源,出生后的细胞数量受激素等调节亦有很大可塑性。近年的研究发现,转录因子ZBTB20缺失可导致垂体催乳素细胞群特异性缺失,为其分化命运决定的机制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动物模型。文章就垂体催乳素细胞的分化发育过程和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完善人们对垂体内分泌细胞分化发育的认识,为深入研究垂体发育调控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并可能为垂体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