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6):30-33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联合附子理中丸治疗脾肾阳虚证溃疡性结肠炎(UC)的效果及对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细胞因子信号转导因子-3(SOCS-3)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脾肾阳虚证UC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接受美沙拉嗪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美沙拉嗪联合附子理中丸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血清炎症因子、HIF-1α、SOCS-3水平。?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患者炎症水平均显著缓解,其中治疗组血清IL-6、IL-8和TNF-α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HIF-1α和SOCS-3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均显著改善,术后治疗组HIF-1α显著低于对照组,而SOCS-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美沙拉嗪联合附子理中丸治疗脾肾阳虚证UC可更好降低患者炎症水平,缓解临床症状,并且进一步的研究显示附子理中丸与美沙拉嗪联合使用可进一步降低HIF-1α水平,上调SOCS-3水平,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2.
陈淑娜  刘若丹 《广西医学》2011,33(4):432-434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联合美沙拉嗪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对IL-1β、TNF-α的影响。方法选择活动期轻中度UC患者52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口服罗格列酮加美沙拉嗪(治疗组),口服美沙拉嗪(对照组1),口服美沙拉嗪加地塞米松灌肠(对照组2),临床治疗4周后观察血清IL-1β、TNF-α的变化。结果各组治疗后IL-1β和TNF-α水平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并且治疗组下降的幅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但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格列酮联合美沙拉嗪对UC有保护作用,效果优于单独应用美沙拉嗪或美沙拉嗪联合激素灌肠,其机制可能是调整机体免疫平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联合附子理中丸治疗脾肾阳虚证溃疡性结肠炎(UC)的效果及对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细胞因子信号转导因子-3(SOCS-3)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脾肾阳虚证UC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接受美沙拉嗪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美沙拉嗪联合附子理中丸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血清炎症因子、HIF-1α、SOCS-3水平。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患者炎症水平均显著缓解,其中治疗组血清IL-6、IL-8和TNF-α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HIF-1α和SOCS-3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均显著改善,术后治疗组HIF-1α显著低于对照组,而SOCS-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美沙拉嗪联合附子理中丸治疗脾肾阳虚证UC可更好降低患者炎症水平,缓解临床症状,并且进一步的研究显示附子理中丸与美沙拉嗪联合使用可进一步降低HIF-1α水平,上调SOCS-3水平,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颗粒(艾迪莎)与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培菲康)联合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中丙二醛(MDA)浓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影响。方法 38例U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9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颗粒(1.0 g/次,4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420 mg/次,3次/d),疗程均为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UC患者血清中MDA浓度和SOD活力,同时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MDA浓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SOD活力较治疗前上升(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美沙拉嗪颗粒联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UC较单独使用美沙拉嗪颗粒可更明显地降低MDA的水平,升高SOD活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疗效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美沙拉嗪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双歧三联活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10、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46/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0%(3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NF-α、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IL-10、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00%vs. 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晓华  郑英兰 《齐鲁医学杂志》2011,26(2):145-146,149
目的观察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活动期UC病人,随机分为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组(20例)和美沙拉嗪对照组(20例),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结肠镜下改变。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和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3~0.04;u=2.127,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514,P<0.05)。结论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UC可显著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8):40-43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其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对症治疗,同时两组均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观察组同时加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NF-α、IL-10水平的变化情况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0.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TNF-α、IL-10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TNF-α、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积分为(2.56±0.85)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且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美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NKI及维普等数据库,纳入有关美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UC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后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34篇RCT文献,共2 39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美沙拉嗪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的总有效率高于单一用药组(美沙拉嗪)(P<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0 及C反应蛋白、临床症状评分和内镜评分下降水平均高于单一用药组(均P<0.05).结论 采用联合口服美沙拉嗪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UC患者,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炎性指标水平.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3):13-16
目的研究地衣芽孢杆菌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将46例住院治疗的UC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23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1.0 g/次、4次/d,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0.5 g/次、3次/d。疗程均为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Mayo疾病活动性评分、临床疗效及血清IL-17、IL-23、TNF-α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Mayo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1),且以研究组降幅明显(P0.01)。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研究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L-17、IL-23、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1),研究组IL-17、IL-23、TNF-α水平降低更明显(均P0.01)。结论地衣芽孢杆菌联合美沙拉嗪较单用美沙拉嗪能更好地改善UC患者临床症状,可能与地衣芽孢杆菌协同下调血清IL-17、IL-23、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9):40-43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2月内科就诊治疗的活动期UC患者7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单用组各35例。两组患者予美沙拉嗪肠溶片1.0 g/次,4次/d,口服。联合组患者加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630 mg/次,3次/d,口服。两组患者均连用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血清炎症因子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降钙素原(PCT)]及免疫功能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CD_3~+、CD_4~+和CD_4~+/CD_8~+)]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血清hs-CRP、TNF-α和PCT指标较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联合组下降幅度较单用组更显著(P0.05);两组CD_3~+、CD_4~+和CD_4~+/CD_8~+数值较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联合组上升幅度较单用组更显著(P0.05)。结论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UC患者不仅能下调血清hs-CRP、TNF-α及PCT水平,减轻肠黏膜炎症反应;而且能纠正T淋巴细胞亚群失调,增加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美常安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226例活动期U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14例和对照组112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美常安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巨噬细胞抑制因子(MIF)等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IL-8、TNF-α、MIF、IL-10含量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L-8和TNF-α与对照组比较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IF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IL-10的含量在治疗后则有明显升高,且治疗组升高较对照组明显(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常安联合美沙拉嗪治疗UC可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两者具有药物协同作用,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疗效,以及对血清白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影响机制的研究。方法入院确诊的7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和对照组(SASP)各35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肠镜变化、临床疗效及血清IL-6、TNF-α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的IL-6、TNF—αv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t值分别为12.36,12.75,12.24,12.42,且治疗组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27,12.35,P〈0.01。结论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考虑可能是通过降低IL-6水平、TNF-α而起作用的,其具体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王洪燕 《现代医学》2014,(8):909-912
目的:比较咪唑斯汀和西替利嗪对湿疹的疗效和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湿疹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湿疹患者96例,随机分为咪唑斯汀组和西替利嗪组,各48例,另选4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咪唑斯汀组口服咪唑斯汀10 mg·次-1,1次·d-1;西替利嗪组口服西替利嗪10 mg·次-1,1次·d-1。治疗3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4、IL-5、TNF-α、IFN-γ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IL-4、IL-5、IFN-γ水平明显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4、IL-5、IFN-γ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咪唑斯汀组患者血清IL-4、IL-5水平明显低于西替利嗪组(P〈0.05),咪唑斯汀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替利嗪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湿疹的治疗应优先选择那些对Th1/Th2失衡改善作用明显的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放射性碘(^131 I)治疗Graves病过程中的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初诊甲亢患者(初诊组,n=61)以及甲亢患者131I治愈后(治愈组,n=65)的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sIL-2R、IL-5、IL-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n=68)比较;分析各种细胞因子水平与甲状腺激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初诊组及治愈组患者血清IL-1β、sIL-2R、IL-5、IL-6及TNF-α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5-P〈0.01);治愈组的血清细胞因子IL-1β、sIL-2R、IL-5、IL-6及TNF-α与初诊组相比显著下降(P〈0.01),而TNF-α的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β与FT4,sIL-2R与TRAb,以及TNF-α与TRAb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细胞因子IL-1β、sIL-2R、IL-5、IL-6以及TNF-α水平与甲状腺的功能密切相关,可作为评判甲亢患者131 I治疗效果的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ω-3 鱼油脂肪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AECOPD) 机械通气患者氧化应激及炎性介质的影响。方法 将44 例AECOPD 机械通气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22 例。两组均予以等热量、等氮量的营养支持, 试验组中添加0. 2 g·kg- 1·d- 1的10%ω-3 鱼油脂肪乳, 疗程7 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第3 和7 d 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 和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 丙二醛( MDA) 、超氧化物歧酶( SOD) ] 和炎性介质[ 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白细胞介素1β( IL-1β) 和IL-6] ; 记录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 APACHEⅡ) 评分、氧合指数、机械通气时间、脱机成功率、重症加强治疗病房( ICU) 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 VAP) 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发生率及28 d 死亡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氧化应激指标均无显著差异( P 〉0. 05) ; 治疗后第3 及7 d各氧化应激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 且试验组第7 d 时BALF和血清中MDA 和SOD 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5) 。两组患者治疗后第3 及7 d BALF 和血清中炎性介质( TNF-α、IL-1β及IL-6) 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下降; 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试验组第7 d 时BALF 和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 水平下降明显,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与对照组比较, 试验组患者氧合指数改善、VAP 发生率降低、机械通气时间缩短以及脱机成功率提高( P 〈0. 05) , ICU住院时间、MODS发生率和28 d 死亡率无显著差异( P 〉0. 05) 。结论 ω-3 鱼油脂肪乳可以降低AECOPD 机械通气患者氧化应激水平, 降低炎性反应, 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提高脱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蒲公英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模型大鼠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4、IL-8、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结肠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复合50%乙醇溶液建立大鼠UC模型,以水提醇沉法提取得到蒲公英精制多糖。5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美沙拉嗪组、蒲公英多糖组和美沙拉嗪联合蒲公英多糖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每组10只。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即IL-6、IL-4、IL-8、IL-10、TNF-α的含量,以及结肠组织中MPO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蒲公英多糖组血清IL-6、IL-8、TNF-α水平、结肠组织中MPO的含量升高,IL-4和IL-10水平降低(P<0.05),美沙拉嗪组血清IL-6和TNF-α水平升高,IL-4和IL-10水平降低(P<0.05),联合治疗组各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美沙拉嗪组、蒲公英多糖组和联合治疗组血清IL-6...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综合干预疗法组(治疗组)和金刚藤胶囊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血液流变性显著改善,在降低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比客、血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显著下降(P〈0.05),IL-2水平显著上升(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综合干预疗法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与改善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变性及调节抑炎性和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TNF-α和IL-6水平与冠心病不同表型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uSA)测定57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3例、稳定型心绞痛14例)和23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TNF-α和IL石水平。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绞痛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AMI组和UAP组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和UAP组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SAP组(P〈0.05,P〈0.01)。TNF—α水平与IL-6成正相关(r=0.271,P:0.042)。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轻度狭窄组(P〈0.05);IL-6水平重度组和中度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并且两组均高于轻度组(P〈0.05)。结论高水平的TNF-α和IL-6可能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与稳定性密切相关,特别是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生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9.
马辉 《广西医学》2013,(12):1632-1634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左卡尼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营养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MHD时间〉6个月的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每次透析结束后给予左卡尼汀静脉注射,并给予重细人促红细胞生成素、铁剂、叶酸等药物治疗,对照组33例不给予左卡尼汀,其他治疗与观察组相同。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检测两组患者胁、ALB、TC、TG、LDL-C、HDL-C等营养指标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Ib、虹卫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水平(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TC、TG、LDL-C、HDL-C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Hb、ALB、TC、TG、LDL-C、HDL-C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观察组hs-CRP、IL-15、IL-8、TNF-α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水平(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hs-CRP、IL-6、IL-8、TNF-α均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结论左卡尼汀能明显改善MHD患者营养状况及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