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复方阿嗪米特联合胆宁片治疗胆源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139例胆源性消化不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1例)和对照组(68例),治疗组给予复方阿嗪米特联合胆宁片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胆宁片治疗。分别于治疗1、2、4周末记录临床症状观察结果,对比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症状明显改善,在1、2、4周时总有效率分别达40.8%、88.7%、10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9.1%、45.6%、51.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及停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阿嗪米特联合胆宁片治疗胆源性消化不良疗效好,起效快,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李自显 《中外医疗》2012,31(6):72-72
目的肠镜检查确诊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的方法和临床意义。方法结肠镜检查前做肠道清洁准备,肠道内的清洁程度是肠镜检查找到出血灶的前提条件,寻腔进镜达到回肠末端或回盲部或下消化道血灶,如遇到肠腔狭窄时,极有可能是有新生物生成,此时应停止继续插镜。结果参加肠镜检查的患者共225例,其中出血原因及病例数如下:肠息肉共110例(49%),大肠癌56例(25%),慢性结肠炎症36例(27.7%),溃疡性结肠炎15例(6.8%),血管畸形5例(2.3%),病因不明3例。出血部位分析,病灶位于直肠84例,乙状结肠57例,降结肠21例,横结肠9例,升结肠21例,回盲肠10例。结论目前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和检查消化道出血的重要诊断技术,提高疾病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并评价奥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将我院消化内科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72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6例服用奥沙拉嗪,对照组36例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持续治疗2个月后观察症状改变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两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2.22%,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1.11%,但是两者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有恶心、呕吐、腹胀及胃部烧灼感等症状发生,其中观察组有2例,对照组有6例,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奥沙拉嗪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较为安全且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序贯疗法与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方法将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76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序贯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三联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Hp根除率、溃疡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Hp根除率分别为97.4%、94.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及Hp根除率分别为76.3%、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溃疡复发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序贯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效果确切,能够快速清除Hp,具有复发率低等优势,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替普瑞酮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转归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4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替普瑞酮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替普瑞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效果显著,其可有效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修复胃内的炎性组织,进而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针对乙型肝炎病毒P基因编码区、能在体内转录产生发夹状小干扰RNA(siRNA)的表达载体psiHBV/p,观察RNA干扰对HBsAg、HBeAg及乙型肝炎病毒DNA复制的抑制作用。方法针对HBV—P基因区特异序列,构建siRNA的表达载体psiHBV/p。采用脂质体介导方法将其与1.3倍HBV真核表达质粒pHBV1.3共转染HepG2细胞。分别于转染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用ELISA法对HepG2细胞培养上清液进行HBsAg、HBeAg的检测;于转染后72小时通过FQ-PCR法分析RNA干扰作用对HBVDNA的抑制效果。结果成功构建了针对HBV—P基因区的siRNA的真核表达重组体psiHBV/p,并发现它能明显抑制HBsAg及HBeAg的分泌,转染后第二天抑制率达高峰,分别为84%、65%。FQ—PCR结果也证实了转染72小时后,随psiHBV/p比例的升高,其对HBV DNA的抑制作用也随之增加。结论成功构建的psiHBV/p,它能在体内持续转录产生针对P基因转录体的发夹状siRNA;在细胞水平上,体内转录产生的、针对乙型肝炎病毒P基因区特异序列的siRNA对共转染的重组载体pHBV1.3有显著和特异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腹水培养的病原菌耐药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腹水培养结果170例抽取腹水进行病原菌培养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本组采集的170例腹水,经培养分离得到病原菌16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有112株(66%),这当中又以大肠埃希菌最多;革兰阳性菌54株(32.1%),这当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革兰阴性菌对三代头孢及喹诺酮类药物均产生耐药;而革兰阳性菌则对三代头孢发生耐药。结论正确检验出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腹水病原菌的情况,有助于早期科学治疗,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硬化剂注射联合奥曲肽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86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3例,观察组在硬化剂注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奥曲肽治疗,参考组采用硬化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止血时间、针眼涌血发生率、近期病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止血时间明显短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针眼涌血率、近期病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化剂注射联合奥曲肽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抑制出血,从而减少病死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胃肠镜高频电凝切除术在消化道息肉治疗中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6年1月某院收治的600例消化道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经胃肠镜高频电凝切除手术治疗,对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息肉复发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消化道息肉中腺瘤性息肉占84.8%,增生性息肉占10.3%,炎性息肉占4.9%;按照息肉大小分组后组间腺瘤性息肉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息肉一次性成功切除率为98.7%,其余息肉均经过二次手术成功切除;痊愈率为92.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3%,息肉复发率为0.5%。结论:经胃肠镜高频电凝切除手术治疗消化道息肉具有较好疗效,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靶向抑制VEGF基因联合唑来膦酸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及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LipofectamineTM2000将si-VEGF转染至胃癌BGC-823细胞中,以RT-PCR和Western blot 检测其转染效果。转染后,加入不同浓度的唑来膦酸共同培养48 h,MTT法检测si-VEGF联合唑来膦酸对BGC-823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检测唑来膦酸的IC50;将细胞随机分为si-NC组(转染阴性对照)、si-NC+唑来膦酸组(转染阴性对照后,给予唑来膦酸处理)、si-VEGF组(转染si-VEGF)和si-VEGF+唑来膦酸组(转染si-VEGF后,给予唑来膦酸处理),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STAT3、p-STAT3和MMP-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转染si-VEGF后成功下调BGC-823细胞中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si-VEGF联合唑来膦酸对BGC-823 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唑来膦酸单独作用,且唑来膦酸的IC50为62.94 μmol/L。与si-NC组相比,si-NC+唑来膦酸组、si-VEGF组和si-VEGF+唑来膦酸组的侵袭细胞数及迁移细胞数均明显减少,且p-STAT3和MMP-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而STAT3表达差异不明显。其中,si-VEGF+唑来膦酸组的作用效果明显高于si-NC+唑来膦酸组或si-VEGF组。结论:靶向抑制VEGF基因联合唑来膦酸能够协调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STAT3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