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卒中偏瘫患者静态和动态平衡评定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实验室定量测定的静态平衡与临床评定的动态平衡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探讨两者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结局评定中的价值.方法对19例患者用重心摆动测定法评定静态平衡;用Berg平衡量表(BBS)和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评定动态平衡;用功能独立性测量(FIM)和10m最大步行速度评测(MWS)来评定功能结局.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确定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之间的关系,确定静态和动态平衡评定与功能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重心摆动测定参数与BBS之间呈中度负相关(r=-0.705--0.475,P<0.05);闭眼重心摆动测定参数与TUGT之间呈中度的正相关(r=0.508-0.583,P<0.05).重心摆动测定参数与FIM-A和MWS之间无相关性(r=-0.048--0.296;r=-0.404--0.01,P>0.05),BBS与FIM-A和MWS之间呈高度的正相关(r=0.752;r=0.700,P<0.001),TUGT与FIM-A和MWS之间呈高度的负相关(r=-0.600,P<0.01;r=-0.817,P<0.001).结论在实验室中测定的静态平衡结果与在临床上评定的动态平衡结果是相关联的,但是动态平衡评定比静态平衡评定更能有效地反映脑卒中患者的功能结局.  相似文献   

2.
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定量评定:BPM和BBS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分析脑卒中、脑外伤患者(病例组)和健康人(对照组)两组受试对象在平衡功能方面的差异,为临床康复提供依据。方法:病例组和对照组各为21例。对每一位受试者先给予一次平衡测试仪(balanceperformancemonitor,BPM)测试,BPM测试分别在睁眼及闭眼状态下各测试两次,取其均值分析。BPM测试后稍微休息再进行Berg平衡量表(Bergbalancescale,BBS)评定。结果:病例组BPM的重心分布、摆动轨迹长和摆动面积三个指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BBS测试总分、静态总分和动态总分的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且动态平衡功能的改变较静态平衡功能的改变更明显。两组之间BPM和BBS的各个测试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①BPM和BBS是评定平衡功能的理想工具,BBS较BPM的应用更为方便。②与同年龄组的健康人相比,脑卒中、脑外伤患者的平衡控制能力降低,尤以动态平衡功能减弱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凝视稳定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5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凝视稳定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静态和动态平衡功能,动态步态指数(DGI)评定动态平衡功能,Balance-B平衡评定与训练系统评定静态平衡功能和跌倒风险,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中下肢部分(FMA-LE)评定下肢运动功能,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定步行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BBS、DGI、FMA-LE、FAC和MBI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且观察组均更高于对照组(P<0.01,0.05);2组患者X轴和Y轴重心偏移、X轴和Y轴重心移动平均速度、重心移动总轨迹长和跌倒风险系数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观察组均更低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凝视稳定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静态和动态平衡功能,降低跌倒风险,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4.
静态平衡仪在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定量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探讨静态平衡仪和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表(FM-B)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对平衡功能评定的临床实用性和相关性.方法:对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平衡训练前后分别应用静态平衡仪和FM-B进行专人测试.静态平衡仪测试分别在睁眼和闭眼状态下进行,对双下肢负荷比例偏差、重心标准偏差、超出目标数据比例、恢复到目标内时的平均时间4个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康复治疗前后比较,静态平衡仪检测双下肢负荷比例偏差、重心标准偏差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超出目标数据比例、恢复到目标内时的平均时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FM-B与静态平衡仪各检测指标均呈负相关;睁眼与闭眼状态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静态平衡仪各检测指标能客观、定量地反映脑卒中偏瘫康复患者的静态平衡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ro-Kin Line动态平衡仪及Berg量表(BBS)在偏瘫患者平衡功能障碍评定中的应用价值及相关性.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50例为实验组,健康志愿者41例纳入对照组.由治疗师用BBS及Pro-Kin Line动态平衡仪对受试者平衡功能进行评定,分析BBS和动态平衡仪所得结果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受试者的平均轨迹误差(ATE)及各项稳定指数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偏瘫组BBS得分与ATE、各项稳定指数均呈负相关(-0.226--0.617,P<0.05);同时ATE与各项稳定指数均呈正相关(0.392-0.813,P<0.05),其中ATE与圆周稳定指数呈高度正相关(r=0.813,P<0.01).结论:Berg量表和动态平衡仪测试均可反映偏瘫患者平衡功能且具有相关性,其中动态平衡仪较Berg量表更全面、详细、客观地反映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基于虚拟现实技术(VR)的平衡训练和传统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静态和动态平衡功能的效果。方法20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10)和对照组(n=10)。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实验组接受“城市驾车”“驾船”“小径遭遇”等3 种VR游戏训练,对照组接受传统平衡训练。分别于训练前、训练4 周后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评定,采用平衡测试仪对患者的姿势稳定性和稳定极限进行测量。结果训练后,两组BBS和TUGT评分均较训练前显著改善(P<0.001),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训练后两组患者部分姿势稳定性和稳定极限参数均较训练前改善(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VR的平衡训练较传统的平衡训练能更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动静态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星状伸展平衡测试(SEBT)对脑卒中患者动态平衡功能评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静态平衡仪及平衡功能量表在评定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时的特点及相关性.方法 共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70例,将其纳入病例组,同期选取36例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由专人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平衡量表(FM-B)及Tetrax静态平衡仪对每位受试者平衡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2组对象BBS、FM-B各项测试指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各组对象静态平衡仪检测数据分析后发现,病例组稳定性系数(SI)、体重分布系数(WDI)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量表评定结果与静态平衡仪检测结果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其中BBS的静态总分与SI、WDI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 量表评定及静态平衡仪检测均可真实反映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其中静态平衡仪能量化反映患者站立位平衡功能,而量表法简单、易行,在临床使用时应注意合理选择.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balance assessment with static balance measuring equipment and clinical balance measuring scales. Methods Seventy hemiplegic stroke patients ( the patient group) and 36 healthy volunteers (the controls) were recruited. Each subject's equilibrium was measured using the Berg Balance Scale (BBS) ,the Fugl-Meyer Balance Scale (FM-B) and tetra-ataxiametry, all by the same therapist. Results The BBS and FM-B results both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ati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data obtained through tetra-ataxiametric assessment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weight distribution index ( WDI ) and stability index (SI)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patient group than among the controls. There was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etra-ataxiametric assessment results and the clinical balance test outcomes. The WDI and SI from tetra-ataxiametry we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Berg total static scores. Conclusions Tetra-ataxiametry and the BBS and FM-B tests can all effectively reflect the equilibrium of stroke patients. Tetra-ataxiametry can measure balance ability quantitatively, while the clinical balance tests ( BBS, FM-B) are easier to conduct.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PC-708A静态平衡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2例脑卒中偏瘫伴有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针刺治疗及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PC-708A静态平衡仪治疗,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治两组平衡能力、ADL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衡能力及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治疗组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PC-708A静态平衡仪提供视觉反馈、提高治疗的注意力及兴趣,能更好的改善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值得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平衡反馈训练仪与Berg平衡量表在评定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相关性。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分别进行Pro-Kin平衡仪站立位睁、闭眼静态平衡测试和Berg平衡评估,比较睁、闭眼时平衡仪检测指标重心摆动轨迹长和摆动面积的差异,并分别与Berg平衡量表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睁眼时重心摆动轨迹长及摆动面积与闭眼时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睁眼时重心摆动轨迹长、摆动面积与BBS总分、第6、9项呈中度负相关(r=-0.408—-0.663,P<0.05);重心摆动轨迹长与第8、11—14项,摆动面积与第1、5、7呈中度负相关(r=-0.409—-0.590,P<0.05)。闭眼时摆动面积与第7、8项呈中度负相关(r=-0.492,-0.501,P<0.05);重心摆动轨迹长与Berg总分及子项都不相关。结论:Pro-Kin平衡仪的站立位静态平衡测试时睁眼重心摆动的重心摆动轨迹长及摆动面积可反映脑卒中偏瘫患者的静态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1.
背景:通过入院时资料早期预测其出院时的功能结局对于了解预后、计划出院后的转归很有意义,目前关于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国内缺乏关于平衡功能与出院时的功能结局的关系报道。目的:根据收集的资料预测脑卒中患者出院时的功能结局,以及它与Fugl-Meyer平衡得分、Be唱平衡量表得分的相关性。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多因素、多变量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康复科。对象:2002—08/2003—05同济医院康复科和神经科住院的符合入选标准的首次脑卒中患者40例。方法:将收集的脑卒中患者资料与出院时的功能结局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收集的资料包括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入院时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功能独立性评分,出院时评定功能独立性评分作为功能结局。主要观察指标: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平衡量表与功能独立性评定的简单相关性分析,出院时功能独立性评分影响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简单线性相关分析提示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平衡量表得分与入院、出院功能独立性评定得分有较强的相关性(P&;lt;0.001或P&;lt;0.05),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入院时功能独立性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可以预测脑卒中患者出院时的功能结局。结论:出院时功能结局的预测因子为人院时功能独立性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它与Berg平衡量表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背景通过入院时资料早期预测其出院时的功能结局对于了解预后、计划出院后的转归很有意义,目前关于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国内缺乏关于平衡功能与出院时的功能结局的关系报道.目的根据收集的资料预测脑卒中患者出院时的功能结局,以及它与Fugl-Meyer平衡得分、Berg平衡量表得分的相关性.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多因素、多变量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康复科.对象2002-08/2003-05同济医院康复科和神经科住院的符合入选标准的首次脑卒中患者40例.方法将收集的脑卒中患者资料与出院时的功能结局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收集的资料包括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入院时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功能独立性评分,出院时评定功能独立性评分作为功能结局.主要观察指标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平衡量表与功能独立性评定的简单相关性分析,出院时功能独立性评分影响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简单线性相关分析提示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平衡量表得分与入院、出院功能独立性评定得分有较强的相关性(P<0.001或P<0.05),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入院时功能独立性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可以预测脑卒中患者出院时的功能结局.结论出院时功能结局的预测因子为入院时功能独立性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它与Berg平衡量表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系统康复治疗对早期及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ADL的影响。方法:60例发病2-12周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A组31例和B组29例,均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A组给予系统的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肌电生物反馈及动静态平衡仪训练;B组以被动训练为主,辅以器具的应用。2组分别于入组时、治疗4、8周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独立性评定表(FIM)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BBS及FI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有提高(P〈0.05和0.01);治疗8周后A组与治疗4周时比较继续上升(P〈0.01),而B组上升不明显,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系统康复治疗能更明显地改善早期及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全身智能康复系统对脑卒中平衡障碍训练的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全身智能康复系统治疗。采用Berg平衡量表及Fugl-Meyer平衡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实施全身智能康复系统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平衡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身智能康复系统能加速和增强平衡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5.
静态平衡仪在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平衡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应用静态平衡仪对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平衡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24例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接受平衡仪视觉反馈训练,于训练前后分别应用Berg平衡量表和静态平衡仪测试患儿睁眼和闭眼状态下的平衡功能。结果训练8周后,患儿Berg量表得分增高(P<0.05);静态平衡仪测得稳定性系数、跌倒指数、体重分布系数等均降低(P<0.05~0.01)。结论静态平衡仪可以评估脑瘫患儿的平衡功能,并进行平衡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6.
背景对脑卒中患者平衡评定有助于康复目标与治疗计划的制定.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常用的3个平衡量表各参数与其他功能评价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平衡量表间变量参数.单位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康复医学科.对象2002-09/2003-07在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康复治疗的5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均为首次发病、颈内动脉系统一侧大脑半球病变的患者,其中男45例,女12例,年龄14~79岁,病程0.3~11个月.方法对57例患者于康复训练后进行Berg平衡量表、改良Fugl-Meyer平衡量表、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量表、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步行功能评定.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来确定3种平衡量表之间的相关性;确定3种平衡量表与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步行功能之间的相关性.主要观察指标①3种平衡量表之间的相关性.②3种平衡量表与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5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Berg平衡量表评分(46.70±5.15),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10.26±1.58),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量表评分(32 56±2.06),Fugl-Meyer评价法中下肢运动功能评分(22.35±5.82),功能独立性测量中的转移和行进项目评分(24.95±5.2),10 m最大步行速度为[(49.06±24.68)m/s].3种平衡量表之间呈高度相关(r=0.613~0.766,P<0.001).②3种平衡量表与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步行功能之间呈高度相关(r=0.479~0.718,P<0.001).结论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平衡量表和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量表在评定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良好的效度,均可以反映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和功能结局,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步行功能的恢复具有预测性.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量表(PASS)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衡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功能障碍。平衡能力评定有助于确定脑卒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并判断预后。但目前专门为脑卒中患者设计的平衡量表不多 ,临床上常用的有Berg平衡量表 (BBS)和Fugl Mey er评定量表中的平衡项目。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量表(PosturalAssessmentScaleforStrokePatients,PASS)是一种新的姿势控制和平衡功能定量评定法 ,由Be naim和Alain等人在Fugl Meyer评定量表中平衡项目的基础上加以改编而形成 ,专门评定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该项研究结果发表在 1999年美国《中风》杂志上[1] 。该评定方法简单、易应用 ,…  相似文献   

18.
采用量表方式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运动功能评定,存在效率低、主观性强等不足。基于传感器技术和机器学习方法的脑卒中运动功能自动化评定,可针对脑卒中患者的运动控制、平衡、步态、关节活动度等运动功能进行自动化评定,开发了许多产品。  相似文献   

19.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社区康复治疗中应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204 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n=98)和观察组(n=106),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PNF。治疗前和治疗3 个月后分别采用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Berg 平衡量表(BBS)和静态平衡测定仪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及BBS 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在睁眼与闭眼模式下,观察组轨迹长度、轨迹总面积、单位面积轨迹长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社区康复治疗中应用PNF 可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下肢机器人康复系统对脑卒中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下肢机器人康复系统治疗。采用Berg平衡量表及Fugl-Meyer平衡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实施下肢机器人康复系统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机器人康复系统能加速和增强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