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6 毫秒
1.
念珠菌显色培养基鉴定阴道念珠菌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在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诊断及菌种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对外阴阴道念珠菌进行培养,根据菌落形态,进行了菌种鉴定。结果:白念珠菌仍然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对白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的检出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少数非白念珠菌的检出率有待商榷人: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在阴道分泌物病原快速诊断、菌种鉴定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一种快速鉴定光滑念珠菌与热带念珠菌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一种快速检测光滑念珠菌与热带念珠菌的方法。方法:试验菌株经API 20、科玛嘉色原法、玉米吐温琼脂鉴定后,并以传统发酵法检测光滑念珠菌、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发酵海藻糖情况。采用4%海藻糖液孵育各试验株3小时后用尿糖试纸检测。E-test法测试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的敏感性。结果:光滑念珠菌与热带念珠菌皆可发酵海藻糖,尿糖试纸呈阳性反应,但后者菌落在科玛嘉色原培基为蓝色,在米粉吐温琼脂有假菌丝。结论:采用海藻糖法配合米粉吐温琼脂或科玛嘉色原培养基可以快速简便鉴定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  相似文献   

3.
都柏林念珠菌的国内首次分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都柏林念珠菌是最近从白念珠菌菌种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具厚壁孢子和芽管试验阳性的独立菌种。45℃孵育是一种简便、可靠的区分都柏林念珠菌和白念珠菌的方法。我们采用这一方法分析了都柏林念珠菌的临床分离率。结果口腔念珠菌病和健康人口中都柏林念菌的分离率分别为8.82%和4.76%,阴道念珠菌病和健康人阴道中都柏林念珠菌的分离率分别为10.34%和0。这提示都柏林念珠菌在临床有较高分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双波长薄层扫描法定量测定念珠菌酵母相全细胞水解生成的葡萄糖和甘露糖。方法:CS 9000双波长飞点薄层扫描仪扫描薄板,随行外标两点法计算含量。结果:线性范围,D-葡萄糖为1.548-9.288μg,回归方程A=9778.85C-1108.01,r=0.9991;D-甘露糖1.464-8.734μg,回归方程A=8167.46C+1047.82,r=0.9993。念珠菌酵母相全细胞生成的D-葡萄糖回收率为96.46%,RSD=3.57%;D-甘露糖为96.36%,RSD=3.83%。结论:此方法可用于定量分析念珠菌酵母相全细胞生成的单糖含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白介素4(IL-4)在白念珠菌系统性感染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建立健康小鼠及地塞米松诱导的免疫抑制小鼠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模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脾内IL-4及mRNA水平,用平皿稀释法检测肾内菌落形成单位(CFU),并记录平均生存时间。结果健康鼠致死量感染后3d、7d脾中IL-4蛋白水平分别为(124.8±24.1)pg/g、(262.8±21.8)pg/g(P<0.01),肾内带菌量分别为(21.25±6.13)×102CFU、(57.52±10.41)×102CFU(P<0101);免疫抑制鼠组感染后3d、7d脾中IL-4蛋白水平分别为(85.3±18.8)pg/g、(140.7±37.2)pg/g(P<0.05),肾内带菌量分别为(12.00±2.80)×102CFU、(68.75±13.81)×102CFU(P<0.01)。上述两组感染后3d、7d脾中mRNA水平表达趋势与其IL-4蛋白水平个似。致死量组平均生存时间16d,免疫抑制鼠组平均生存时间12.4d。结论IL-4可能参与实验性小鼠白念珠菌系统性感染的发病。  相似文献   

6.
都柏林念珠菌是一种新近分离鉴定的条件致病念珠菌,以往曾被误认为是白念珠菌,但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菌种,由于该菌常引起免疫缺陷者的感染,所以近年来颇受关注。本文就近年对该菌在致病性方面的研究及与白念珠菌致病性的比较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测定小鼠脾细胞在感染不同时间产生TNFα水平来探讨宿主在急性系统性念珠菌病中的保护机制。以致死量白念珠菌从尾静脉感染小鼠,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感染后3天和6天,小鼠脾细胞与刀豆蛋白A孵育上清液中TNFα含量,同时用平皿稀释法测定感染小鼠肾脏有力落形成单位,并计算感染小鼠平均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44岁,因左手背外伤后出现结节14个月就诊。取病变组织做直接镜检和真菌培养,根据培养菌落形态、镜下特征、API-20C AUX鉴定系统、显色培养基和核糖体DNA测序确定致病菌种,RAPD分析基因型。病理切片经HE染色,氯胺银和过碘酸雪夫染色观察真菌在组织中的形态。对致病菌进行体外药敏和胞外酶活性分析。病变组织直接镜检可见菌丝和孢子,4次真菌培养均有奶油样菌落生长,镜下见成簇卵圆形孢子和假菌丝。根据形态学、生理实验、ITS及D1/D2区DNA测序等鉴定为季也蒙念珠菌,且4株菌基因型一致。组织病理见角质层内有孢子,真皮内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上皮肉芽肿。该菌株对伊曲康唑的MIC值为1.5 μg/mL。通过API ZYM系统测定出9种胞外酶活性。患者经内服酮康唑(0.2 g/d)和外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6个月后痊愈。  相似文献   

9.
都柏林念珠菌是近年来主要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口腔中分离出的一种新的念珠菌,因为其表型和基因型与白念珠菌等其它念珠菌存在着一种程度的差异而成为一个独立菌种。现就其生物学性状,而药性和流行状况等几方面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10.
高危人群阴道念珠菌带菌情况及抗真菌药物药敏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为了解性病高危人群酵母菌的带菌情况和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对167例特殊职业的性病高危女性人群进行了阴道分泌物涂片及培养检测,对分离出的临床菌株进行了8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检测。结果:性病高危女性人群中阴道念珠菌带菌率为12.1%,优势主要菌株仍以白念珠菌为主。结论:伊曲康唑、氟康唑,二性霉素B,制霉菌素,益康唑,酮康唑,咪康唑和5-氟胞啶的的药物敏感性显示,前4种均属高度敏感,后4种药物有不同程度的中度敏感与耐药。  相似文献   

11.
用葡萄球菌A蛋白菌体试剂(SPA)结合“CANDIDA CHECK”试剂盒中因子抗体,并作100倍稀释,与218株人体念珠菌作凝集试验,血清法对非血清法的总符合率为87.2%。常见菌种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的符合率为97.1%和98.7%,少见菌种的符合率较低。此外,仅检出白念珠菌血清B型1株,未发现类星形念珠菌。本文表明采用SPA协同凝集法可以很大地节约原因子抗体量,血清法与非血清法结合可显著提高鉴定率。  相似文献   

12.
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3岁。头面部、手背、手指间皮疹伴口腔白膜2年。取病变部位鳞屑直接镜检可见菌丝和孢子,多个部位真菌培养均有奶油样菌落生长,镜下见成簇卵圆形孢子和假菌丝。组织病理见表皮内有菌丝和孢子,真皮组织内见大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根据形态学,生化实验等诊断为白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经口服伊曲康唑和外用抗真菌药治疗,皮损基本控制。  相似文献   

13.
报道1例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患儿,并对其致病菌进行实验室研究.对患儿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对致病菌进行分离培养、形态学鉴定、药敏试验、基因鉴定和RAPD基因型分析.患儿男,3岁,口腔、面部、双上肢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使用伊曲康唑治疗3个月痊愈.致病菌经形态学和ITS区测序均鉴定为白念珠菌,药敏实验显示该菌对5-氟胞嘧啶、伊曲康唑、制霉菌素敏感,对特比萘芬中度敏感.经基因型分析,患儿不同部位皮损均由同一白念珠菌感染所致.本例患儿为白念珠菌引起的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伊曲康唑等药物治疗有效.白念珠菌感染仍是引起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下肢深部念珠菌病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4例深部念珠菌病,均发生在下肢,其中3例为念珠菌性溃疡,1例为念珠菌性肉芽肿。4例患者均无系统性感染的迹象,无鹅口疮,皮肤损害均为局限性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太原地区皮肤科门诊黏膜念珠菌病的构成情况和病原菌耐药性。方法收集山西白求恩医院皮肤科门诊2019—2020年期间真菌培养阳性的172例黏膜念珠菌病患者临床资料, 并对病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和体外药敏实验。结果 172例黏膜念珠菌病患者中外阴阴道念珠菌病142例(82.6%), 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24例(14.0%), 口腔念珠菌病6例(3.5%);≤ 18岁3例、19 ~ 59岁155例、≥ 60岁14例, 分别有2例、134例(86.45%)和6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 各年龄组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4.29, P < 0.05)。分离的172株菌均为念珠菌属, 包括白念珠菌165株(95.9%), 光滑念珠菌5株(2.9%), 近平滑念珠菌2株(1.2%);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敏感性分别为95.9%、100.0%、62.2%、47.1%和56.4%。结论本院皮肤门诊黏膜念珠菌病以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为主, 致病菌主要为白念珠菌;念珠菌分离株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敏感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葡萄牙念珠菌致头皮念珠菌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78岁,因头顶部红色丘疹4年余,出现红斑、结痂2个月于2007年7月13日来我院就诊.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头顶部出现一绿豆大小红色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未行任何诊治.  相似文献   

17.
综述都柏林念珠菌与白念珠菌的鉴别方法。表型比较的方法相对简便易行,可以从芽管、菌落形态及厚壁孢子、产色、荧光、温度、酶活性、碳源同化、红外光谱等多个方面进行鉴别;分子生物学方法可靠性强,包括DNA指纹图、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随机扩增多态DNA、核糖体DNA测序等。  相似文献   

18.
近十多年来,由于各学科的迅猛发展及相互渗透,促使念珠菌的分类鉴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包括①利用气-液相色谱法等方法对其化学成分或其代谢产物进行化学分类法,②根据其基因的结构和组成进行的基因分类法,③免疫学分类法,尤其是基因探针,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研究和多聚酶链式反应等分子遗传学方法的应用,使得念珠菌分类鉴定手段达到了分子水平,开辟了一个广阔的领域。这些方法虽然尚欠成熟,但无疑为我们展示…  相似文献   

19.
真菌病     
20 0 4 0 0 91 从包皮龟头炎患者皮损处分离鉴定马拉色菌 /郭晓莉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科 )…∥临床皮肤科杂志 .- 2 0 0 3,32 (7) .- 385~ 387从患处取材直接镜检见马拉色菌孢子和 (或 )菌丝的包皮龟头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胶带法取材后分别接种在含菜子油的培养基及无放线菌酮的沙堡培养基分离菌种。依据生理生化和形态学特点及转种到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和米粉吐温80琼脂培养结果鉴定出马拉色菌和 (或 )念珠菌。结果 :81例患者中有 5 7例培养并鉴定出马拉色菌 (共 6 0株 ) ,其中糠秕马拉色菌 2 0株 ,合轴马拉色菌 18株 ,钝形马拉色菌 …  相似文献   

20.
莪术挥发油体外抗念珠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莪术挥发油体外抗念珠菌的活性。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以莪术挥发油对62株念珠菌进行体外药敏实验,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FC),同时以氟康唑及两性霉素B作为质控药物。结果:莪术挥发油对念珠菌属的平均MIC值为(760.87±376.56)μg/mL,其中对白念珠菌MIC和MFC值均为(734.13±379.36)μg/mL;对光滑念珠菌的MIC、MFC均为(833.59±415.07)μg/mL;对克柔念珠菌的MIC、MFC均为(1082.59±405.07)μg/mL;对热带念珠菌的MIC、MFC均为(606.25±207.53)μg/mL;对近平滑念珠菌的MIC、MFC均为(568.36±218.76)μg/mL;对季也蒙念珠菌的MIC、MFC均为757.81μg/mL。结论:莪术挥发油在体外对临床常见6种念珠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且对各菌种的抑制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莪术挥发油抗念珠菌的作用方式可能为杀菌;NCCLS-M27-A方案可用于对中药抗念珠菌活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