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0 毫秒
1.
球囊血管成形术有助于恢复股动脉和胭动脉的血流。初步研究表明,紫杉醇包被球囊行血管成形术可以预防血管的再狭窄。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血管内超声(IVUS)观察血管内放射(IR)对猪受损髂动脉形态学改变的影响,在体情况下探讨IR治疗对管腔重构的作用。方法:对中国小型猪髂动脉进行血管造影及IVUS检查后行球囊扩张损伤术。实验组通过置源管将高剂量铱—192(^192Ir)后装源对受损髂动脉施予总量为20Gy的IR治疗,而损伤对照组仅在受损髂动脉置入假源。动脉损伤后第28天时再次进行血管造影和IVUS检查。通过IVUS测量血管外弹力膜(EEM)横截面积、管腔横截面积检查、管腔最大径和最小径以及面积狭窄率和直径狭窄率。结果:IVUS检查发现,与损伤前相比,动脉损伤后28天时EEM与管腔横截面积以及管腔最小径均明显缩小(P〈0.05),表明动脉受损后28天时发生明显负性重构(血管回缩),导致了管腔明显狭窄;20GyIR后,管腔横截面积与管腔最小径均较损伤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EEM横截面积也较对照组有所增加(但末达到统计学意义),总量为20GyIR治疗使管腔狭窄显著减轻。结论:IUVS检查证实:负性重构是猪髂动脉球囊损伤后狭窄形成的重要原因;20GyIR可明显减轻动脉内膜损伤后狭窄形成,IR防治受损动脉狭窄形成的原因可能与改善血管负性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腺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移对大鼠颈总动脉损伤后新生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 将颈总动脉球囊损伤的大鼠分为3组,用局部灌注法将50μl溶液注射至颈总动脉。20min后恢复血流。分别于14d和28d处死大鼠。观察vEGF基因转移对再内皮化及内膜增厚的影响。结果 与两对照组比较,动脉损伤后14d和28d时,VEGF基因转移加速血管再内皮化,减少内皮缺失区域(P<0.05);且显著抑制动脉损伤后新生内膜增厚(P<0.01)。结论 重组腺病毒介导VEGF基因转移对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4.
位于美国斯卡伯勒的缅因医学中心研究协会(MMCRI)近日宣布一顶研究发现:铜鳌合作用疗法可阻止球囊血管成形术后的动脉再狭窄。阻止铜在机体内的功能即可阻止与血管成形术过程中消除动脉阻塞所产生的机械应力所伴随的动脉再闭塞。该治疗方法可通过限制这一过程中生长因子和细胞素的细胞输出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流出道闭塞性硬化症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效果。方法:采用deep球囊PTA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闭塞性硬化症32条肢体。对比治疗前与治疗后踝/肱指数(ABI)、趾端皮肤温度(TTS)及流出道动脉造影显影分数(OTVC)的差异。下肢动脉流出道采用多普勒血管超声随访6个月。结果:全组患者32条肢体采用deep球囊PTA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闭塞性硬化症即时成功率为100%。治疗后第1个月ABI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第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TS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14条肢体OTVC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多普勒超声下肢动脉流出道随访1、3及6个月,再闭塞率分别为3.85%、38.46%及46.15%。结论:采用deep球囊PTA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闭塞性硬化症可促进动脉侧支血管形成,改善血供,提高趾端皮肤温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药物治疗无效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 分析15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男性10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6.9±10.7)岁.所有患者均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结果 本组15例患者PTAS手术共放置球囊扩张冠状动脉支架16枚,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涉及椎基底动脉病变部位包括基底动脉7例8处,椎动脉起始部8例8处.患者PTAS术后造影病变血管残余狭窄率在20%以内,管腔狭窄明显改善.4例患者在PTAS术中支架到位球囊扩张时出现一过性的头昏、眩晕、恶心,支架释放后不久即逐渐缓解.术中病变均未使用栓塞保护器(保护伞),1处病变(颅外)支架释放后残余狭窄率>40%因而进行了球囊后扩张.结论 椎基底动脉狭窄应用PTAS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临床缺血症状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任重阳 《医学综述》2010,16(14):2188-2192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下肢血管并发症等多种常见疾病共有的病理改变之一,有较高的致残性,主要表现为下肢动脉狭窄和(或)闭塞。随着介入技术的普及,经导管动脉内溶栓、球囊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切割球囊成形术、冷冻球囊成形术、内膜下血管成形术等微创介入治疗方法在下肢缺血性疾病中日益得到广泛应用,起到了延缓截肢时间、降低截肢高度的效果。现对近年来介入放射学在下肢缺血性疾病诊治上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急性外周动脉闭塞的疗效、治疗时机及其安全性.方法 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即动脉溶栓、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外周动脉闭塞26例,对疗效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 溶栓治疗成功率61.5%(16/26),采用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成功率80.0%(8/10),采用内支架置人术成功率100%(2/2).结论 急性动脉栓塞采用动脉溶栓、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等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 .  相似文献   

9.
Deep球囊PTA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eep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微创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Deep球囊PTA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硬化闭塞症26条肢体,观察其即时成功率,多普勒超声随访已治疗处再闭塞率,对治疗前后的踝/肱指数(ABI)、趾端皮肤温度(TTS)以及流出道动脉造影显影分数(OTVC)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全组经Deep球囊PTA微创治疗的即时成功率为100%。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第1个月ABI具有显著差异(P<0.05),第6个月ABI无显著差异(P>0.05),但TTS有显著差异(P<0.05),第6个月下肢动脉流出道已闭塞的12条肢体的OTVC有显著差异(P<0.05)。下肢动脉流出道已治疗处1、3和6个月的再闭塞率分别为3.85%、38.46%和46.15%。结论采用Deep球囊PTA微创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硬化闭塞症可促进动脉侧支血管生成,改善血供,提高TTS。  相似文献   

10.
①目的观察^188铼液体球囊血管内照射对内皮细胞增生和血栓形成的影响,探讨预防照射治疗后晚期血栓形成的方法。②方法2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照射组(n=10)和对照组(n=10),制作颈总动脉损伤模型。然后照射组以^188铼液体球囊对动脉损伤处进行血管内照射,设定的照射吸收剂量为16Gy(参考点位于管腔表面下0.5mm);对照组以同样体积的生理盐水球囊,在动脉损伤处放置同样时间。30d后处死动物,取出颈总动脉作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计算机图像分析。③结果照射组管腔表层细胞血小板第Ⅷ因子(vWF)染色阳性指数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4.96,P〈0.05)。照射组颈动脉血栓形成3只,对照组颈动脉血栓形成2只,两组颈动脉血栓形成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4)。④结论放射性同位素血管内照射治疗可以延迟损伤血管再内皮化的过程,并且可能是促使晚期血栓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球囊扩张支架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疗效观察及1年随访研究。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9年7月至2011年2月应用球囊扩张支架治疗经抗血小板治疗无效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68例,共77处病变,狭窄程度≥50%,研究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1年随访。结果 68例患者置入支架73枚,12例重度狭窄者使用2 mm冠脉球囊预扩,手术成功率为94.1%,术后造影即刻狭窄程度为(5.9±7.8)%,与术前(74.4±8.4)%明显改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4.7%,术后同侧血管年卒中率3.1%,无死亡事件发生。1年随访再狭窄率为7.8%,其中2例系症状性狭窄。结论球囊扩张支架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长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建立长期的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2.
Deep球囊PTA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Deep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微创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 Deep球囊PTA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硬化闭塞症26条肢体,观察其即时成功率,多普勒超声随访已治疗处再闭塞率,对治疗前后的踝/肱指数(ABI)、趾端皮肤温度(TTS)以及流出道动脉造影显影分数(OTVC)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全组经Deep球囊PTA微创治疗的即时成功率为100%.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第1个月ABI具有显著差异(P<0.05),第6个月ABI无显著差异(P>0.05),但TTS有显著差异(P<0.05),第6个月下肢动脉流出道已闭塞的12条肢体的OTVC有显著差异(P<0.05).下肢动脉流出道已治疗处1、3和6个月的再闭塞率分别为3.85%、38.46%和46.15%.结论 采用Deep球囊PTA微创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硬化闭塞症可促进动脉侧支血管生成,改善血供,提高TTS.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血管内放射抑制猪髂动脉球囊损伤后狭窄形成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小型家猪13头,分为对照组7头及实验组6头 。对照组左侧髂动脉先行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随后行球囊扩张成形术,最后置入置源管。实验组在上述处理基础上,通过置源管送入^192Ir高剂量后装源取20Gy对受损髂动脉行放射治疗。术后第3天、第10天及第28天各处死2头,取损伤的髂动脉分别行苏木精-伊红及Masson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形态学及组织学变化。结果:对经球囊损伤后的猪髂动脉进行血管内放射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未见并发症发生。实验组在不同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较均可见新生内膜面积及厚度减少、血管腔面积及外弹力膜包绕面积增加现象;新生内膜中胶原含量有增生受抑现象。结论:在球囊扩张成形术后即刻应用血管内^192Ir 20Gy放射治疗,第3天起明显抑制新生内膜形成,第10天时新生内膜抑制达到高峰,血管发生有意义的正性重塑,到28天时血管正性重塑更加明显,从而达到有效抑制动脉损伤后狭窄形成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兔髂动脉急性损伤后 ,血清中内皮素、血栓素 A2和前列环素水平的变化及血管内膜的改变 ,对 12只新西兰白兔 ,行右髂动脉球囊导管内膜剥脱术 ,术前、术后 3h及 3d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内皮素、血栓素 A2和前列环素浓度 ,两个月后取骼动脉测定血管内膜变化。结果 ,兔髂动脉损伤后血清内皮素即明显增加 ,血清中血栓素 A2浓度明显升高 ,前列环素水平则显著下降 ,血管内膜明显增厚 ,管腔狭窄 ,腔壁比 (wall/lumen)显著低于对侧髂动脉。提示髂动脉急性损伤后内皮素和血栓素 A2的升高、前列环素的水平降低及血管内膜明显增厚 ,这可能导致血…  相似文献   

15.
程飞  杨辉  周世玲  赵航 《河北医学》2023,(10):1692-1697
目的:研究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12月采用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的35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球囊扩张组,另外随机选取35例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静脉溶栓组,再选取35例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保守治疗组。比较三组患者治疗效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脑血流灌注指标及生活质量。结果:球囊扩张组总有效率高于静脉溶栓组、保守治疗组(P<0.05),静脉溶栓组总有效率高于保守治疗组(P<0.05);治疗前三组患者NIHSS评分及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NIHSS评分及MRS评分比术前降低,且球囊扩张组降低幅度大于静脉溶栓组、保守治疗组(P<0.05),静脉溶栓组降低幅度大于保守治疗组(P<...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水飞蓟宾对球囊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及重构的影响 ,探讨其防治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可能性。方法 将实验兔造成髂动脉球囊损伤 ,术前 3d开始分别使用小剂量 ( 2 0mg·kg-1·d-1)及大剂量 ( 40mg·kg-1·d-1)水飞蓟宾 ,服药至术后 2 8d处死 ,取病变血管染色 ,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内膜及中膜厚度、血管腔面积、平均动脉面积 (外弹力膜内横截面积 ,EEL)的变化。结果 小剂量水飞蓟宾对血管腔面积、血管内膜及中膜厚度、平均动脉面积无明显影响 ;大剂量水飞蓟宾可使血管腔面积扩大、平均动脉面积明显增加、血管内膜厚度减少。结论 水飞蓟宾能抑制血管内膜增生及血管重构 ,有可能用于防治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  相似文献   

17.
药物及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对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比性研究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远期疗效.方法 收集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76例,其中35例进行颅内动脉血管腔内支架治疗(包括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支架成形术),另外41例患者为单纯应用药物治疗组.观察两组病例在3年内的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及反复发生脑缺血的发生机率.结果 支架治疗组:治疗前责任病变血管的狭窄率为(78±10)%,治疗后的狭窄率为(10±8)%.在治疗后随访的6个月、1年及2年,2年随访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及短暂脑缺血(TIA)的复发病例1例(2.857%);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组41例)2年内有11例发生缺血事件(占31.70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方法,它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在短期疗效方面有明显的优越性,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糖尿病足专用球囊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价值。方法29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2组:(1)研究组19例:进行下肢动脉DSA检查,然后行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2)对照组10例:接受局部清创、抗生素及胰岛素等常规治疗,并追踪观察6个月。结果糖尿病足患者下肢动脉存在有不同程度的狭窄与阻塞,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可以改善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的血液灌注,其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结果令人满意。结论糖尿病足专用球囊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令人满意,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的病残率。  相似文献   

19.
下肢动脉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下肢动脉疾病的主要原因。美国心脏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最近更新了外周动脉疾病诊疗指南,呼吁各个学科的临床医师早期检测治疗外周动脉疾病,预防残疾,降低死亡率。在中国,由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和人口的老龄化,下肢动脉疾病患者也将有增多的趋势。本文将结合该指南,对下肢动脉疾病的血管重建治疗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少见类型颈部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外伤性伴有基底动脉瘤的基底动脉-海绵窦瘘、白发性原始三叉动脉海绵窭瘘和自发性和外伤性颈外动脉海绵窦瘘、外伤性颈外动脉海绵窦瘘各1例;分别采用机械可脱性弹簧圈(MDS)、电解微弹簧圈(GDC)和法国Balt公司的可脱性球囊技术,对4例CCF患者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外伤性伴有基底动脉瘤的基底动脉-海绵窦瘘和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伴有椎动静脉瘘分2次栓塞,自发性原始三叉动脉海绵窦瘘、自发性和外伤性颈外动脉海绵窦瘘、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间瘘一次性完成栓塞,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血管内栓塞仍是治疗少见类型颈部动脉海绵窦瘘的最好方法,其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应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