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比较可疑致敏原绿原酸、异绿原酸与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的分子结合模式和结合能力。方法:采用Molegro Virtual Docker(MVD)软件,以华法令、地西泮和HSA共结晶复合物作为受体模板,比较绿原酸和异绿原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在HSA载药位点Ⅰ和Ⅱ的分子对接情况,以对接评分、关键氨基酸基团和氢键作用确定分子的结合模式。结果:绿原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和3,5-二咖啡酰奎宁酸在HSA位点Ⅰ的分子对接分值为-112.3、-155.3和-153.1,在HSA位点Ⅱ的对接分值为-101.7、-138.5和-133.4。在位点Ⅰ,两个异绿原酸分子与关键脂溶性基团Ala291和Leu238的疏水力明显大于绿原酸;异绿原酸、绿原酸与该位点入口和内部不同的极性氨基酸基团形成氢键;与绿原酸分子相比,异绿原酸的第2个咖啡酰基占居该位点右侧亲脂区。在位点Ⅱ,异绿原酸的第2个咖啡酰基增加了其与极性氨基酸的作用。结论:异绿原酸与绿原酸相比,有更高的HSA分子对接评分,其多出的一个咖啡酰基增加了与HSA载药位点的结合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和人血清蛋白(HSA)治疗肝硬化低蛋白血症的疗效。方法:分别对66例住院肝硬化患应用rhGH4.5U皮下注射,每天1次,共10次,或20%HSA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10次。在治疗前后动态观察临床表现和检测各项肝功能指标。结果:无论应用rhGH或HSA,患在治疗后精神、睡眠、食欲都有好转,腹胀减轻,腹水和下肢浮肿消退或减轻。ALT和AST明显下降,肝功能恢复正常。白蛋白含量有明显的升高达至正常水平。结论:和HSA比较,rhGH治疗肝硬化肝硬化低蛋白血症同样有较好的疗效,能明显提高白蛋白含量并有较长的疗效,费用较低,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头孢菌素类药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荧光光谱法测定了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啶和头孢三嗪对人血清白蛋白(HSA)的荧光淬灭。根据Lineweaver-Burk双倒数图,确定了该类药物与HSA相互作用的离解常数;并通过Forst能量转移机理,确定了药物分子在HSA中214位色氨酸残基间的距离,由此推断了药物分子可能进入的区域和位置。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HSA的非酶糖基化可能对一些钆螯合物相对该蛋白的亲和力造成的影响。方法:利用标准的反转恢复序列,在Minispect mq-20磁共振分析仪中(0.47 T和310 K实验条件)测量了纵向的质子弛豫速率。结果:人血清白蛋白(HSA)的非酶糖基化(NEG)会让钆塞酸二钠(1)和MS-325(2)的亲和力稍微降低,但是它对MP2269(3)的的亲和力不造成任何影响。结论:人血清白蛋白(HSA)被糖基化时,钆塞酸二钠(1)和MS-325(2)相对该蛋白的亲和力略微减弱,足以忽略。因此,存在被糖基化人血清白蛋白(HSA)的情况下,所研究的三种造影剂的效能实际上不受影响。糖尿病患者的效能与药物动力学特性不会存在特别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确定测定蟾皮提取物固体脂质纳米粒包封率的最优方法。方法分别采用低速离心法、超速离心法和透析法测定蟾皮提取物固体脂质纳米粒包封率,考察采用3种不同透析介质测定的蟾皮提取物固体脂质纳米粒包封率,比较其测得包封率结果的准确性。结果不同测定方法测得的包封率结果不同,低速、超速离心法和透析法测定华蟾酥毒基(CBG)和酯蟾毒配基(RBG)包封率分别为(74.00±1.69)%和(75.01±2.05)%,(83.60±0.99)%和(82.51±1.56)%,(91.01±0.75)%和(89.22±0.88)%;透析法中透析介质不同测得的CBG和RBG包封率也不同,但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的包封率测定方法对包封率测定结果有显著性影响,透析法更适合蟾皮提取物脂质纳米粒包封率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用叠加电泳装置取连续性和非连续性方法进行蛋白质浓缩.连续性方法用人血清白蛋白(HSA)和人血清进行实验;前者回收率80.7±1.2%,浓缩速度22.5ml/h;后者回收率70.5%,速度16.5ml/h。非连续性方法用 HSA 和 cyt.c 混合液进行实验;电泳50分钟,前者回收率88.9±0.8%,后者的残存率在0.2%以下。两种方法浓缩倍数约大5~16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酵母表达系统表达人血清白蛋白(HSA)。方法:用PCR方法扩增HSAcDNA,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将含HSA片段定向插入酵母表达质粒pYET中构建分泌型重组表达载体pYET-HSA,通过DNA测序确定构建的融合蛋白基因序列的正确性。用重组质粒转化酿酒酵母感受态细胞,在亮氨酸营养缺陷型培养基上筛选含重组质粒的酵母转化子菌落。培养转化子酵母,表达HSA,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和Westernblot检测表达情况。结果:DNA序列分析显示,编码外分泌型HSA的基因构建成功。免疫印迹和SDS.PAGE检测结果显示,pYET-HSA酵母转化子可在非诱导条件下表达分泌型可溶性HSA。结论:在酿酒酵母中成功表达HSA。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Cu(Ⅱ)离子与紫外线照射过的血清白蛋白的反应,以及在紫外线照射下Cu(Ⅱ)-血清白蛋白体系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荧光光谱,根据Stem-Volmer方程和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在Cu(Ⅱ)与照射过的血清白蛋白体系中,双分子猝灭速率常数Kq和缔合常数Ks随着白蛋白照射时间的增加而减小;在紫外线照射的Cu(Ⅱ)-血清白蛋白体系中,形成了新的Cu(Ⅱ)离子结合位点。结论:Cu(Ⅱ)与受紫外照射的血清白蛋白的结合能力随照射时问增加而降低;紫外辐射和Cu(Ⅱ)离子双重诱导共同引起血清白蛋白的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9.
采用乳液固化法制备了阿拉伯胶牛血清白蛋白毫微粒, 透射电子显微镜测定微粒的平均粒径为 (228±61)nm (n= 300)。以5-氟尿嘧啶为模型药物, 将5-氟尿嘧啶阿拉伯胶-白蛋白毫微粒在酸性条件下100 ℃水解20 h, 测得5-氟尿嘧啶的平均包封率为30.11% 。体外试验结果表明, 5-氟尿嘧啶毫微粒在37 ℃0.1 m ol/L盐酸液中36 h 累计释药达88.2%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对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07例重症 COPD 患者,测定入住重症医学科初始及72 h血清蛋白水平、按初始白蛋白水平,将患者分为白蛋白<30 g/L组和白蛋白≥30 g/L组,比较白蛋白<30 g/L组和白蛋白≥30 g/L组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 APACHEⅡ)评分、初始前白蛋白水平、机械通气时间及28 d病死率。按28 d转归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观察死亡组和存活组血清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白蛋白≥30 g/L 组 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与28 d 病死率明显低于白蛋白<30 g/L组(P <0.01),初始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白蛋白<30 g/L组(P <0.01)。存活组0 h和72 h前白蛋白水平及白蛋白水平均高于死亡组(P <0.01)。存活组72 h前白蛋白水平高于0 h水平(P <0.01),存活组72 h 白蛋白水平与0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死亡组72 h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水平与0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清蛋白水平是重症 COPD 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山萘酚(kaem pferol,KF)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al bumin,BSA)相互作用的特征。方法应用荧光光谱法检测KF对BSA内源性荧光的猝灭作用,应用校正的Stern-Volmer方程计算动态荧光猝灭常数和静态猝灭常数,应用荧光猝灭双对数方程计算KF与BSA之间的结合位点数,并且根据热力学参数,推断结合反应的主要作用力类型,在此基础上根据Frster的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KF与BSA结合时供体-受体之间的结合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结果 KF对BSA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和动态猝灭的复合方式,结合常数KA在108数量级,结合位点数接近2,结合距离r=1.45nm,能量转移效率E=0.73,作用力类型为疏水作用。结论 KF可通过动态和静态猝灭结合的机制对BSA的内源性荧光产生明显的猝灭作用,两者之间的结合力为疏水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化学修饰改善齐墩果酸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两者之间的结合能力。以齐墩果酸为先导物,分别对其C-3位羟基和C-28位的羧基进行修饰,得到4种不同的衍生物,并用IR和1H NMR进行结构表征。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齐墩果酸及4种衍生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温度和Cu2+,Co2+等金属离子对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与齐墩果酸相比,4种衍生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都有提高,其中衍生物OA2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提高了近16倍。Cu2+和Co2+等金属离子能明显增强衍生物OA2与牛血清白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化学修饰是提高齐墩果酸与BSA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红花忍冬黄酮类成分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荧光猝灭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计算黄酮类分子与BS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距离,并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它们之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结果:红花忍冬黄酮类小分子能够插入BSA内部与BSA形成复合物,导致BSA内源性荧光猝灭,黄酮分子中羟基对内源性荧光猝灭有一定的影响,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结合过程的热力学参数变化表明上述过程是一个熵增的自发分子间作用过程。结论:BSA与红花忍冬黄酮类小分子间有较强的结合作用,且结合以疏水作用为主,同时还存在偶极-偶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几种测定芒果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率的方法.方法 采用平衡透析-高效液相色谱法、超滤-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凝胶过滤色谱法测定芒果苷与BSA的结合率.结果 芒果苷与BSA的结合率为85.4%~92.1%(超滤法)、91.1%~94.5%(平衡透析法),结合常数为104 L/mol数量级,凝胶色谱法的结合率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槲皮素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为阐明槲皮素在体内的运输过程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荧光光谱法进行实验,采用Stern-Volmer方程、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处理实验数据。结果静态淬灭是导致槲皮素对牛血清蛋白荧光淬灭的主要原因,氢键和范德华力在槲皮素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中占主导作用。结论槲皮素可以被血清蛋白储存和运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在生理条件下青藤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方法 采用荧光光谱和圆二色性光谱等方法,研究在生理条件下青藤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 青藤碱与牛血清白蛋白二者间的结合常数(KA)为(9.77±0.01) ×105 L· mo1-1(291 K)和(2.47±0.02)×105 L...  相似文献   

17.
光谱法研究头孢尼西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运用荧光和紫外光谱法,在不同的温度下去探讨头孢尼西钠(C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方法 用Stern-Volmer、Lineweaver-Burk和双对数方程计算了速率常数(Kq)、猝灭常数(Ksv)、静态荧光猝灭缔合常数(KLB)、结合位点数(n)和有效结合常数(Kb).结果 CS能结合BSA.由于生成CS-BSA复合物,头孢尼西钠对BSA的猝灭是静态猝灭机制.热力学参数表明是一个自发过程,其作用力类型主要为静电作用力.BSA的亚螺旋域ⅡA是主要结合位置,离酪氨酸残基更近.有药物负协同作用.同步荧光光谱法表明CS能改变BSA的色氨酸和酪氨酸残基的微环境.结论 CS与BSA发生了静态相互作用,有一个结合位点,为CS的临床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微乳介质中丹参酮ⅡA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行为。方法采用荧光光度法,通过Stern-Volmer公式计算荧光猝灭数据和结合常数,通过计算热力学数据探讨丹参酮ⅡA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机理。结果常温下结合常数为1.93×10^4L·moL^-1,且结合常数、猝灭常数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热力学数据△H^0、△S^0和△G^0均为负值。结论在微乳液中,丹参酮ⅡA对牛血清白蛋白的猝灭机制属于复合物的静态猝灭过程,其结合机制可能为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牛血清蛋白(BSA)与肝素(HP)在溶液中的相互作用机理.方法 通过共振光散射光谱(RLS)、紫外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来考察BSA与HP相互作用前后的光谱变化,考察体系的分子结合机理.结果 随着HP的持续加入,体系RLS强度迅速增加;BSA在298 nm左右的吸收峰不断升高和蓝移;BSA的荧光强度出现了显著的下...  相似文献   

20.
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四苯基卟啉锰配合物(Mn^3 TPPCl)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测定了二者相互作用的平衡常数和热力学参数,发现二者之间可形成1:1的配合物,BSA存在一个强结合位。在它们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一个电子上BSA转移至MnTPPC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