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肠埃希菌尿液分离株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埃希菌是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随着临床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该菌不仅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上升,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问题也日趋严重,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严峻挑战.有关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传统观点认为是细菌产生一种或多种针对抗菌药物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1-2].  相似文献   

2.
肺炎克雷伯菌属于肠杆菌科克雷伯菌属,是临床常见分离菌,除能引起典型的原发性肺炎外,还能导致各种肺外感染,是医院感染最常见致病菌之一[1-2].在南通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烧伤病房,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在革兰阴性杆菌中排第3位,加之多药耐药性日益严重,多次发生医院感染造成流行.氨基糖苷类药物是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常用抗生素之一,烧伤患者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对此类药物耐药的情况非常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某院院内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及消毒剂基因(qac E△1)的存在情况。方法采用自动化微生物仪VTEK-2对2013年9月26日~2013年12月8日临床分离的1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部分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纸片扩散法。PCR法检测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及qac E△1基因。结果 1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10株(100%)ant(3")-1基因均阳性,9株(90%)aac(6')-Ib基因阳性,1株(10%)aac(3)-Ⅳ基因阳性,9株(90%)arm A基因阳性。10株(100%)qac E△1基因均阳性。1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7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来源于ICU重症监护病房,3株来源于神经外重症监护病房。结论院内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可能与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有关,临床中应注意消毒剂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变迁及相关耐药基因。方法采用WHONET软件对2003-2007年临床分离的1489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用琼脂稀释法测定11种抗菌药物对36株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PCR法检测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等编码基因,并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氨曲南、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由2003年的13.4%、10.6%、8.7%、7.9%、12.7%、12.7%、6.7%、15.8%、20.5%、24.7%和10.9%分别增至2007年的35.3%、40.9%、18.4%、32.4%、32.9%、32.0%、21.9%、37.8%、38.6%、39.4%和34.8%;11种抗菌药物对多药耐药铜绿似单胞菌的MIC90均≥128μg/mL。36株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阳性占58.3%(21/36),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阳性占88.9%(32/36),oprD2基因缺失率为80.6%(29/36)。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增高趋势,多药耐药情况严重,临床上应给予高度重视。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oprD2基因的缺失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烧伤病房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了解是否存在介导高水平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的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探讨传播机制.方法 收集2006年5月-2007年12月从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病房分离的40株鲍氏不动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其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琼脂稀释法测定其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异帕米星和卡那霉素6种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MIC;PCR扩增5种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A、rmtB、rmtC、rmtD;阳性PER产物纯化测序;碱裂解法提取质粒;接合实验及质粒转化实验确定耐药性传递方式.结果 40株鲍氏不动杆菌对6种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72.5%、72.5%、70.0%、67.5%、70.0%、70.0%;对6种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全部耐药的菌株有25株占62.5%,其中armA基因阳性10株占40.0%,未检出rmtA、rmtB、rmtC、rmtD阳性菌株.10株转化子、10株接合子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均高度耐药,MIC≥256 μg/mL者全部携带armA基因.结论 烧伤病房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耐药率极高,从中检出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且位于质粒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6.
老年患者肺炎克雷伯菌β-内酰胺酶基因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相关基因已有较多报道[1-2].为进一步了解老年人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转座子和整合子的存在状况,笔者对20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了转座子遗传标记(tnp513、tnpU 、tnpA、merA)和整合子遗传标记(int Ⅰ1、int Ⅰ2、intⅠ3)检测.  相似文献   

7.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系指分子结构中含有1个氨基醇环和1个或多个氨基糖分子,由配糖键相联接的一类药物。自20世纪40年代问世以来,这类抗生素由于对多数需氧革兰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结核分支杆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价格便宜,故在肺部感染中一直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但是,它们存在剂量依赖性的毒性反应,近年来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然而,对于一些严重感染及特殊感染(如结核病),氨基糖苷类药物仍是首选。本文重点介绍一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及标本的来源,为临床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仪对2013年10月至2013年12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分离的15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部分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纸片扩散法。PCR法检测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对部分阳性基因进行测序。结果 15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ant(3")-Ⅰ基因73.3%(11/15)阳性,aac(6')-Ⅰ基因66.7%(10/15)阳性,arm A基因93.3%(14/15)阳性。93.3%(14/15)的标本分布在ICU病房,6.7%(1/15)的标本分布在神经外科病房。所有标本来源于痰液。结论该院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与同时携带多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有关。应重点控制和预防ICU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北京地坛医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 lactamases,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耐药情况及其携带CTX-M酶的基因类型.方法 对北京地坛医院2006年8月至2007年7月期间收集的无重复21例产ESBLs菌株,采用微量药敏定量实验检测20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用针对CTX-M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并确定其基因型,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结果 21例菌株对大多数β-内酰胺类药物明显耐药,多数对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耐药,但对亚胺培南100%敏感;产CTX-M酶的有10株,其中有7株产CTX-M-14酶,2株产CTX-M-3酶,1株产CTX-M-9酶.结论 北京地坛医院2006年8月至2007年7月期间产ESBLs菌多为多重耐药菌,并且存在CTX-M酶的流行,主要是CTX-M-14酶和CTX-M-3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中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分布及传播机制.方法 采用PCR扩增、序列分析确定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和ESBLs基因,Etest 法检测17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通过接合试验、质粒抽提等方法对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进行研究.结果 447株产ESBLs菌株中筛选到1株产armA型16S rRNA甲基化酶的产酸克雷伯菌(ZJ157),并在该菌株中同时检出CTX-M-15型ESBLs和TEM-1型β-内酰胺酶基因;该菌株对氨基糖苷类、环丙沙星及大部分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但对碳青霉烯类、多黏菌素E和替加环素敏感;对阿米卡星及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可以通过接合试验传递给受体菌,且PCR扩增证实接合子的armA、CTX-M-15及TEM-1基因均为阳性.质粒抽提发现原始菌和接合子均有1个约55 kb的质粒.结论 在产酸克雷伯菌中检出armA型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介导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高水平耐药的armA基因可以与CTX-M-15及TEM-1基因同时经质粒传递,协同介导菌株的多药耐药.  相似文献   

11.
肠球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界,常栖居人、动物的肠道和女性泌尿生殖系统,是人类的正常菌群之一。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使原本就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具有内在抗药性的肠球菌耐药性进一步扩大,逐渐形成了多重耐药菌。  相似文献   

12.
正纳布啡是激动拮抗型吗啡类药物,是κ受体激动药,有镇痛镇静作用,仅有较轻的呼吸抑制作用~([1]),静注纳布啡2~3 min起效,维持镇痛3~6h~([2])。丙泊酚以其作用时间短、苏醒快常用于门诊无痛人流术,但其镇痛欠佳,尤其无法抑制宫缩痛~([3])。本研究将三种剂量纳布啡辅助丙泊酚行无痛人流术,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自愿终止妊娠并接受无痛人流术的患者90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我国创伤及术后伤口感染患者细菌分布及耐药状况.方法 采用纸片法、MIC法或E-TEST法,使用WHONET5.4软件进行分析,对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性监测网所属86家三级甲等医院2006年6月1日至2007年5月31日分离的创伤及术后感染分泌物菌株进行分析.结果 (1)共分离细菌2125株,包括革兰阳性(G~+)菌994株(46.8%)和革兰阴性(G~-)菌1131株(53.2%),前三位细菌分别为葡萄球菌(780株、36.7%)、大肠埃希菌(338株、15.9%)和铜绿假单胞菌(231株、10.9%);(2)头孢西丁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8.2%和84.1%,未发现对糖肽类耐药的葡萄球菌.(3)大肠埃希菌对三代、四代头孢萧素的耐药率约为60%~65%,对氟喹诺酮的耐药率为70%.(4)成人患者分离的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儿童;(5)门急诊来源的葡萄球菌对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的耐药率明显低于住院患者来源细菌. 结论创伤及术后伤口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MRSA检出率较同期整体监测细菌低,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菌素耐药率较整体监测细菌高;成人分离菌耐药率高于儿童,门诊高于住院患者.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易引起乙型肝炎慢性化、肝硬化以及肝细胞癌,而持续HBV高载量是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病情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核苷(酸)类药物治疗CHB的有效性已获得临床广泛认可,但随着以拉米夫定为首的核苷(酸)类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基因突变及临床耐药问题异常突出。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联合治疗将是CHB抗病毒治疗的方向。由于拉米夫定治疗CHB耐药基因突变率高,  相似文献   

15.
正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产生毒素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患者常常表现为全身肌肉的痉挛,重者可累及呼吸肌,甚至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1])。持续的、严重的抽搐需要采取多种药物联合治疗,苯二氮类和巴氯芬类药物是最常用的控制破伤风抽搐的药物~([2])。右美托咪定是一种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药,具有镇静、遗忘和镇痛的作用,可以用于基础镇静治疗重型破伤风痉挛~([3])。本研究探讨右美托咪定控制重型破伤风抽搐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atance,MDR)是最重要、最常见的肿瘤耐药现象,是近年来肿瘤临床和基础研究中的热点,多药耐药细胞株是研究MDR现象的主要工具之一,但建立合适的耐药细胞模型却很困难.目前主要采用两类方法来构建多药耐药细胞株:即药物诱导法及转基因法.本文就目前多药耐药膀胱癌细胞株如何构建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并讨论目前多药耐药膀胱癌细胞株构建的利弊、展望未来将如何以更优越的方法构建一高效、稳定的膀胱癌多药耐药模型.  相似文献   

17.
大肠癌多药耐药逆转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多药耐药的发生是多因素、多阶段、多步骤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其多药耐药逆转的研究对于提高患者的远期疗效极其重要.目前针对其多药耐药逆转机制的研究主要有针对P-糖蛋白的逆转、基因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在上述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何进一步深入研究大肠癌多药耐药的发生、发展机制,并实现多药耐药的逆转,将有助于预测和改善化疗疗效、提高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综合疗效,并最终克服多药耐药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8.
鞘内置管术为鞘内连续给药和收集脑脊液提供了便利,且便于行为学的观察,在动物实验中应用广泛.1976年Yaksh等~([1])报道了经寰枕膜鞘内置管术,但该方法存在术后死亡率和瘫痪率高等弊端~([2-3]);此后相继出现了经胸段鞘内置管术和经腰段鞘内置管术~([4-5]),均具有置管位置准确和并发症少等优点,但是也存在缺点,如经胸段鞘内置管术操作复杂.  相似文献   

19.
<正>在肾病综合征临床一线治疗中,醋酸泼尼松与其他细胞毒类药物作冲击治疗时的毒副作用明显变大,对其应用带来较大限制~([1])。雷公藤多苷为雷公藤的植物提取单体化合物,具有抑制免疫反应及抗炎的作用,适用于肾病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疾病的治疗~([2])。目前,上述各类药物在临床的联合用药报道较少,本文拟探讨在肾病综合征患者中应用醋酸泼尼松+环磷酰胺冲击疗法+雷公藤多苷三联治疗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由于各种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各种微生物势必加强其防御能力,抵抗抗菌药物的侵入,从而使微生物对抗菌药物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这就是细菌的耐药性.由于耐药基因的传代、转移、传播、扩散,耐药微生物越来越多,耐药程度越来越严重,形成多药耐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