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评价肾移植术后应用西罗莫司(SR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同种尸体供肾移植患者分为两组.①实验组(n=20):免疫抑制方案为环孢菌素A(CsA)+SRL+强的松(Pred);②对照组(n=40):免疫抑制方案为CsA+霉酚酸酯(MMF)+Pred.随访二组在术后6月内的疗效、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同时监测血脂水平、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种免疫抑制方案对移植肾无急性排斥存活率的影响.结果对照组中1例患者术后3月时因肺部感染死亡,两组其他患者6个月内均带功能存活.除血脂水平外,两组其他实验室指标未出现统计学差异;但两组患者急性排斥发生率、并发症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明显不同.实验组发生急性排斥2例(10%);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1例(5%);肺部感染5例(25.0%);血脂异常11例(55.0%).对照组中急性排斥8例(20%);移植肾功能延迟1例(2.5%);肺部感染6例(15.0%);血脂异常13例(32.5%);肝功能异常2例(5.0%);腹泻12例(30%),白细胞减少1例.结论肾移植术后应用CsA+SRL+Pred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会产生更强的免疫抑制效果,其主要副作用是血脂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两种免疫抑制方案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 根据肾移植术后所用免疫抑制方案将121例肾移植分为两组,CMP方案组:环孢霉素A(CsA) 霉酚酸酯(MMH) 泼尼松(Pred),CAP方案组:CsA 硫唑嘌呤(Aza) Pred,术后观察两组移植。肾功能,排斥反应发生频率及免疫抑制剂的用量和副作用。结果 术后CMP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低于CAP组,而排斥反应的逆转率却高于CAP组;术后半年内CMP组CsA用量低于CAP组CAP组肝肾中毒,骨髓抑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AP组,两组感染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肾移植术后CMP方案优于CAP方案;MMF在肾移植术后的应用,可以减少肾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提高肾移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两组免疫抑制方案在肾移植中的临床应用,评估新型免疫抑制剂雷帕霉素预防急性排斥反应(AR)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免疫抑制方案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采用雷帕霉素(RPM,首次剂量6.0 mL,维持剂量2.0 mL/d)+环孢素A(CsA,5~6 mg.kg-1.d-1)+泼尼松(Pred)25例为SRL组,采用霉酚酸酯(MMF)+CsA(6~8 mg.kg-1.d-1)+Pred 35例为MMF组。比较两组用药后的血肌酐(SCr)、AR发生率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在SCr水平、AR发生率方面,MMF组与SRL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随访期间均未见严重感染发生;除SRL组高脂血症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外,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RL组抗排斥反应的疗效及安全性与MMF组相似,可作为肾移植抗排斥反应治疗方案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雷帕霉素联合环孢霉素A在肾移植受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联合环孢霉素A防治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探索新的免疫抑制方案。方法将该院2004年1月~2004年8月施行的尸体肾移植的受者共89例,分成两组,分别给予“CsA+MMF+Pred”方案(43例)和“CsA+RAPA+Pred”方案(46例),观察两组受者移植后3个月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肾功能、感染率及恶性肿瘤发生率、受者和移植肾存活情况。结果RAPA组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7.0%/20.9%),发生时间推迟(44.3±6.24/35.0±5.48)d,肾功能恢复提前(4.8±2.04/5.9±2.1)d。结论“CsA+RAPA+Pred”方案可以有效降低排斥反应发生率,促进肾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应用低剂量环孢霉素A 骁悉(MMF) Pred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根据不同用药方案将患者分为低剂量CsA MMF 泼尼松(Pred)组(A组)和常规剂量环孢素(CsA) 硫唑嘌呤(Aza) 泼尼松(Pred)组(B组)。对移植肾存活率、急性排斥反应及药物副作用进行观察。结果移植肾一年存活率两组无差异;但急性排斥反应及肝毒性低剂量CsA组(A组)明显低于常规剂量CsA组(B组)。结论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和降低副作用方面,低剂量CsA方案明显优于常规剂量CsA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剂量他克莫司(Tac)用于尸肾移植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接受肾移植的108例患者,根据供肾来源的不同分为两组:尸体肾移植组51例,活体肾移植组57例.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小剂量Tac+吗替麦考酚酯(MMF)+强的松(Pred)治疗.术后分别随访6个月,收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肺部感染发生率,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术后肝、肾功能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资料除热(冷)缺血时间(P均=0.000)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患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肺部感染发生率、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术后肝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功能在术后第1、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移植术后患者Tac+MMF+Pred三联用药,在使用足够剂量MMF(1.0~2.0 g/d)的情况下,使用小剂量Tac 0.025~0.05 mg/(kg·d)用于尸肾移植,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多种免疫抑制药物在肾移植中应用的安全性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抑制方案对移植肾术后早期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比较。方法将三种不同的免疫抑制方案分别用于肾移植患者。A组:CsA+Aza+Pred、B组:CsA+MMF+Pred、C组:FK506+MMF+Pred。根移植肾早期功能状态,统计A、B、C三组患者1年移植肾存活率,急性排斥发生率及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药物副作用等。结果在三组患者中比较.B组和C组移植肾1年存活率高于A组;C组的急性排斥发生率均低于A组、B组(P〈0.05)。同时,C组的肝功能损害.肾毒性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B组(P〈O.05)。结论采用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较常规免疫抑制方案有更高的安全性,可减少急性排斥反应,药物毒副作用的发生率,提高肾移植的存活率.有利于移植肾早期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肾移植术后应用咪唑立宾抗排斥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咪唑立宾(MZR)在肾移植术后抗排斥治疗临床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38例首次接受肾移植的患者采用环孢素(CsA)或他克莫司(FK506)+MZR+泼尼松(Pred)治疗,与同期31例采用CsA或FK506+霉酚酸酯(MMF)+Pred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2组患者在肾移植术后12月内的人、肾存活率及肾功能变化情况,比较2组间急性排斥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外周血白细胞下降、肝功能异常、血尿酸升高及胃肠道症状)以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随访12个月,MMF组患者人、肾存活率均为100%,MZR组人、肾存活率分别为100%、97.4%.肾移植术后MMF组和MZR组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相似,2组在肾移植术后1、2、3月的血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6月和12月MZR组血肌酐较MMF组明显增高(P<0.05);与MMF组相比,MZR组患者的胃肠道症状、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而外周血白细胞下降、高尿酸血症以及肝功能异常等方面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肾移植中应用MZR安全、不良反应小,可以作为肾移植患者术后常规的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抑制方案对移植肾术后早期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比较。方法将3种不同的免疫抑制方案分别用于肾移植患者。A组:CsA+Aza+Pred。B组:CSA+MMF+Pred、C组:FK506+MMF+Pred。根移植肾早期功能状态,统计A、B、C3组患者1年移植肾存活率,急性排斥发生率及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药物副作用等。结果在3组患者中比较,B组和C组移植肾1年存活率高于A组;C组的急性排斥发生率均低于A组、B组(P〈0.05)。同时,C组的肝功能损害,肾毒性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B组(P〈0.05)。结论通过临床不同免疫抑制方案的比较,认为应用MMF和FKS06组成的免疫抑制方案,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减少急性排斥反应,药物毒副作用的发生率,提高肾移植的存活率,有利于移植肾早期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Simulect和OKT3诱导治疗应用于肾移植临床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评价Simulect和OKT3作为肾移植诱导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70例首次肾移植受者随机分为两组:Simulect组62,OKT3组108例.所有患者免疫抑制维持治疗均用环孢素A(CsA)/他克莫司(FK506) 霉酚酸酯(MMF) 泼尼松(Pred)三联.Simulect组:分别于术前2 h和术后4 d使用20mg Simulect:OKT3组:OKT3每天5 mg静滴,从术后第1天开始,连用7~10 d.观察两组在肾移植术后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AR)、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毒副作用和人/肾存活情况.结果有34例发生AR,Sinulect组6例,OKT3组28例(P<0.05),其中OKT3组5例出现2次或2次以上AR,7例AR需要ATG治疗逆转.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过敏反应等方面,Simulect组发生率明显低于OKT3组(6vs32,0vs49,0vs31,P<0.01).Simulect组感染发生率低于OKT3组(16vs45;P<0.05).OKT3组有2例移植肾切除,1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结论Simulect在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中疗效显著,副作用少,是一种强效安全的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霉酚酸酯(MMF)与环孢素A(CsA)和泼尼松(Pred)联用对肾移植患者免疫抑制作用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随机将120例肾移植受者分为3组,分别给予MMF2.0g/d(A组)、1.5g/a(B组)及硫唑嘌呤(Aza)100mg/d(C组)。3组患者均同时接受相似剂量的CsA和Pred。观察肾移植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和药物的副作用。结果A,B,C组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8.7%,5.6%和36.8%;A,B组消化道的副作用多见,C组的白细胞减少现象多见,其他副作用3个组的差异无显著性。术后6个月A,B组患者的血清肌酐值明显低于C组。结论不同剂量的MMF与CsA和Pred联合应用,可有效预防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MMF除胃肠道的副作用较多外,其他副作用未见增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2剂Simulect和5剂Zenapax在肾移植中诱导治疗预防急性排斥反应(AR)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对近、远期人/肾存活的影响。方法选择1999年4月~2001年4月首次肾移植患者102例,分成Simulect组(54例)和Zenapax组(48例),在三联免疫抑制剂基础上(环孢素A/FK506、骁悉、皮质激素)加用Simulect(术前2h和术后第4天分别予20mg静滴)或Zenapax(1mg.kg-1.d-1,最大剂量100mg,首剂术前2h,此后每2周1剂,共5剂)。观察术后3个月内肾功、AR、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急性肾小管坏死情况;术后5年内肾功、排斥反应、并发症及人/肾存活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内AR发生率明显降低(Simulect组:14.8%;Zenapax组:14.6%);首次AR发生时间延迟;激素治疗对大部分AR有效;5年内再次排斥反应发生率为9.3%(Simulect组)和6.3%(Zenapax组)。术后肾功能恢复明显加快,早期及远期肾功能良好。未出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仅2例DGF。5年内,感染、糖尿病、高脂血症、恶性肿瘤等未见增加。5年人/肾存活良好,均达95%以上。结论2剂Simulect和5剂Zenapax预防肾移植术后AR的效果好、安全性高,有利于早期肾功能恢复和远期人/肾存活。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Daclizumab on preventing acute rejection in renal transplant recipients.Methods71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Daclizumab group (n =26) and control group (n = 45). Baseline regimen of mycophenolate mofetil (MMF), cyclosporin (CsA), methylprednisolone (MPD) and prednisone (Pred) were administered to all patients. The treatment of Daclizumab was based on baseline regimen. The Daclizumab group received Daclizumab twice before and after renal transplant. The occurrence of post-transplantation acute rejection, renal function and T lymphocyte subtypes were sequentially monitored; meanwhile adverse events, infection episode, and patient and graft survival were observed.All of patients received a follow-up of 12 months at least. Results The occurrence of acute rejection in Daclizumab group in 1,3, 6 and 12 months after renal transplantation was 7.7%, 19.2%, 23.1% and 30.8%, respectively,while it was 15.6% ,28.9%,35.6% and 46.7%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P < 0.05).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infection episodes and adverse events between the Daclizumab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One year patient survival was 92.3% in Daclizumab group, 91.1% in control group (P > 0.05), compared with graft survival of 96.2 % and 93.3 % for Daclizumab and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P > 0. 05). The renal function in Daclizumab group in 1, 6 and 12 months after renal transplantation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CD3 and CD4 subtypes decreased in both two groups after operation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Daclizumab combined with MMF, CsA, MPD and Pred therapeutic regimen was effective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acute rejection in renal transplant recipients and have no influence on T lymphocyte subtypes.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肾移植术后应用普乐可复免疫抑制治疗的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随机将62例肾移植受者分成两组:(1)FK506组(n=24):应用FK506+骁悉(MMF)+强的松(Pred)治疗方案;(2)环孢素A(CsA)组(n=38):应用CsA+MMF+Pred治疗方案。结果随访24个月,FK506组有2例(8.3%)、CsA组有9例(23.7%)发生急性排斥反应(P〈0.05);两组肾功能恢复指标血清肌酐值无明显差异(P〉0.05);FK506组和CsA组分别有3例(12.5%)和14例(36.8%)发生肝功能损害(P〈0.05);分别有13例(54.2%)和22例(57.9%)血压升高(P〉0.05);分别有4例(16.67%)和6例(15.79%)血糖升高(P〉0.05)。结论 FK506具有强效的免疫抑制作用,对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严重肝功能损害等肾移植术后患者由CsA切换成FK506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应用时须根据血药浓度调整剂量,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普乐可复在肾移植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恺杰  唐群业 《河北医学》2005,11(7):626-628
目的:评价普乐可复(FK506)对肾移植患者免疫抑制作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0例肾移植患者分为两组。普乐可复组(n=35):主要用药为普乐可复+硫唑嘌呤(Aza)+泼尼松(Pred);环孢素A(CsA)组(n=35):主要用药为CsA+Aza+Pred。结果:观察6个月,普乐可复组急性排斥发生率为0,而CsA组有9例(25.7%)发生急性排斥反应(P<0.05);普乐可复组的肝毒性和神经毒性反应发生率均比CsA组低(P<0.05);普乐可复组有3例(8.6%)发生高血糖反应(P>0.05)。结论:普乐可复在肾移植中排斥发生率低,毒副作用小,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新型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环孢素A(CsA)药代动力学参数的个体内变异度对肾脏移植受者移植后早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以移植后早期接受CsA、吗替麦考酚酯(MMF)、皮质激素三联免疫抑制治疗的44例同种异体肾脏移植受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增强免疫法(EMIT)法测定CsA和MMF的活性成分霉酚酸(MPA)的血药浓度,包括用药前谷值(C0)和用药后2h峰值(C2),分析CsA C0与CsA C2的线性相关性并依此分组(相关组和非相关组),比较两组移植术后早期各项临床事件(感染、急性排斥、急性排斥和感染合并、移植肾失功和CsA肝、肾毒性反应等)的发生率和MPA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MPA)的达标率.结果 44例患者中,CsA C0与CsA C2呈非线性相关者31例(70.45%),呈线性相关者13例(29.55%).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相关组与非相关组移植后第2~4周临床事件的总体发生率、急性排斥事件的发生率和AUCMPA的达标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A药代动力学参数C0与C2的线性相关性对肾脏移植受者移植后早期的临床预后有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赛尼哌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病人100例,分为赛尼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应用环孢素(CsA)和骁悉(MMF)、泼尼松(Pret)三联免疫抑制治疗。赛尼哌组在术前和术后分别增加1剂赛尼哌,观察肾移植后6个月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药物的安全性。结果 6个月内赛尼哌组和对照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分别为4例(8%)和10例(2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赛尼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两剂赛尼哌联合应用环孢素、骁悉和泼尼松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对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单剂半量赛尼哌预防移植肾急性排斥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单剂半量赛尼哌对肾移植急性排斥(AR)的预防作用及安全性评估。方法选择同期肾移植病人187例,根据术后肾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前是否使用赛尼哌分为A/90例、B/73例、C/11例、D/13例4组,其中A、B组移植后肾功能恢复良好,即术后1周血肌酐<176.6μmol/L,C、D组术后出现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术后1周血血肌酐>353μmol/L。A、C两组术前2h静滴赛尼哌25mg(0.5mg/kg)和口服霉酚酸酯0.75g,B、D组仅口服霉酚酸酯0.75g;术后四组病人均予甲基强的松龙500mg×3d冲击,常规强的松、环孢霉素A和霉酚酸酯三联抗排斥治疗。观察术后6个月内AR发生率、发生时间、强度及排斥逆转率,同时观察胃肠道反应、感染及血液系统损害等副作用。结果A组13例(14.4%)发生AR,B组18例(24.6%),C组6例(54.5%),D组7例(53.8%),A组AR发生率明显低于B、C、D三组(P均<0.01);B组AR发生率显著低于C、D组(P<0.01),C、D组差异不显著(P>0.05),A组排斥开始时间3-9d(6.2±3.2d)较B组2-8d(4.5±3.1d)、C组2-7d(4.3±4.2d)、D组2-9d(3.9±3.5d)明显延迟(P均<0.05)。但B、C、D三组排斥开始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A组AR经强化治疗均逆转,B组16例逆转,另2例失败,C组5例逆转,1例因移植肾排斥破裂出血切除,D组5例逆转,2例失败;C、D组各2例于术后13-32d再次排斥,经甲基强的松龙强化治疗逆转。感染、胃肠道反应及血液系统损害四组差异不显著(P均>0.05)。结论移植后肾功能恢复良好病人,术前25mg赛尼哌可显著降低AR发生率,且安全性好。但对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病人,术前25mg赛尼哌并不能有效预防排斥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所致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诊断、治疗方案及效果,对远期人/肾存活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4月~2003年4月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所致DGF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5例。结果24例术后无尿,11例术后2~5d出现少尿、无尿。经临床、彩超、移植肾穿刺活检诊断为排斥反应。所有患者接受ATG加FK506加MMF加Pred免疫抑制方案,定期透析。治疗后平均来尿时间为25d(10~98d),6个月内32例肾功能恢复正常,3年人存活率97.14%(34/35),移植肾存活率94.29%(33/35)。32例有功能肾患者的平均尿量为(1 986.4±869.7)ml/d,血肌酐(101.5±57.3)μmol/L,尿素氮(7.9±2.76)mmol/L。结论早期排斥反应所致DGF应尽早采用ATG加FK506加MMF加Pred免疫抑制方案,绝大多数都能恢复,远期人/肾存活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