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一步法合成超支化聚(胺-酯)(HBP),并测试不同温度下的粘度变化情况;以所合成的超支化聚(胺-酯)作为增韧剂,增韧环氧树脂,测试其冲击强度与弯曲性能,并采用扫描电镜对冲击断口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所合成的超支化聚(胺-酯)的粘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超支化聚(胺-酯)作为增韧剂与环氧树脂相容性好,使环氧树脂的冲击强度从9.8 kJ/m2提高到22.4 kJ/m2,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有一定程度提高,冲击断口表现出明显的韧性断裂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用双酚A环氧树脂(E-44)改性脂环类环氧树脂(R-122),通过对改性R-122环氧树脂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的测定,探讨了固化工艺,固化荆体系对改性R-122环氧树脂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R-122环氧树脂冲击强度提高40%,弯曲强度提高75%,断裂能提高81%,而热变形温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基本不变。R-122树脂基复合材料随E-44的加入冲击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提高12%和18%。  相似文献   

3.
采用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和聚乙二醇(PEG)为原料,制备端异氰酸酯基聚氨酯(PU)预聚体,用该预聚体对已合成的三官能度环氧树脂(TEP)进行改性。通过红外光谱分析(FT-IR)、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TG)和动态热力学分析(DMA)表征了交联物(TEP-PU)的基团变化、断面形貌、热性能和动态性能。研究表明:PU链段成功连接到TEP分子链上;当m(PU)∶m(TEP)=5%时,TEP-PU固化物的巴氏硬度为41.4 HBa,冲击强度为23.32 kJ/m2,玻璃化转变温度有明显提升,改性的TEP断面呈现韧性断裂。  相似文献   

4.
利用生物来源的二聚脂肪酸为原料,合成了二聚酸酰肼和二聚酸酰腙两种衍生物,并进一步以其作为环氧E-44树脂固化剂,得到了新型的含动态共价连接的热固性环氧树脂。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差式扫描量热(DS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TG)和动态力学分析(DMA)等多种测试手段对环氧树脂固化过程以及固化后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进行了详细表征,特别研究了动态亚胺键对热固性环氧树脂性能的独特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环氧树脂相比,改性后的环氧树脂有更好的韧性,且其玻璃化转变温度及热稳定性没有明显下降。在升温和加压的条件下,酸可催化亚胺键的动态交换反应,赋予传统环氧树脂以全新的可修复、可回收与可多次加工性能。  相似文献   

5.
张臣  陆冲  程树军 《医学教育探索》2016,(6):808-813,870
制备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醚(GMA)接枝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GEVA)和马来酸酐(MA)功能化改性淀粉(MST),并利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谱(NMR)对二者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乳酸(PLA)/MST/GEVA复合材料,其中固定MST和GEVA的质量分数均为20%。通过拉伸、冲击、扫描电镜(SEM)、差示扫描量热(DSC)等测试方法对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EVA的加入使复合材料的韧性得到明显改善,断裂伸长率最高可达170%,冲击强度提高了400%左右;随着GEVA接枝率的提高,淀粉逐渐被GEVA相包覆,促进了淀粉在PLA基体中的分散;同时复合材料的吸水性降低,结晶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6.
考察了含3个受阻酚羟基的1,1,3-三(2-甲基-4-羟基-5-叔丁基)丁烷(CA)与多种丙烯酸树脂共混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阻尼性能。CA的分子内自聚氢键强度远小于同聚丙烯酸酯的分子间氢键强度,小分子在聚合物中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对于聚合物中含有甲氧基的杂化体系而言,除了羰基与酚羟基的氢键作用,还可能存在甲氧基与酚羟基之间的氢键作用,因此氢键数量较多。动态机械分析测试(DMA)表明,杂化体系的阻尼性能随CA质量分数的增加而提高,并且随着聚合物基体中甲氧基数目比例的提高,阻尼增效逐渐增强,其中聚丙烯酸甲氧基乙酯杂化体系(POEA/CA)具有最优异的阻尼性能。这些结果说明对于同一种小分子而言,小分子与聚合物之间实际形成的氢键数量越多,小分子对聚合物的阻尼增效越强。  相似文献   

7.
采用—NCO封端的聚氧酯(PU)预聚物,制备了环氧树脂聚氨酯互穿网络(EP-g-PU IPN);通过添加受阻酚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 (AO-60)制备了AO-60/EP-g-PU IPN。通过FT-IR、DMA、SEM分别研究了改性分子链的基团变化、改性体系的动态性能及断裂面的形态,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并对制备的工艺过程进行了研究。由于AO-60与PU链段间存在强烈的氢键作用,制备的AO-60/EP-g-PU IPN体系具有优异的阻尼性能;但是添加AO-60后,由  相似文献   

8.
采用氨基硅烷偶联剂对碳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并以改性前后的碳纤维分别作为增强纤维,以尼龙66(PA66)树脂作为基体制成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动态机械性能分析(DMA)、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对复合材料界面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碳纤维表面改性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纤维改性后表面活性官能团数增加,O-C=O和C=O的含量分别增加了95.24%和508.45%;碳纤维表面粗糙度增加,且与热塑性PA66树脂之间的结合强度显著增强;同时,改性后复合材料的的力学性能提升,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分别提升了30 MPa和424 MPa,冲击强度提高了6 MPa,储能模量显著增加,玻璃化转变温度提高约5℃。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聚丙撑碳酸酯(PPC)对环氧树脂(EP)的改性作用、加入20~30Phr的PPC,环氧树脂力学性能可以大幅度提高,粘接剪切强度为1233MPa,冲击强度为16.78kJ/m2;而纯环氧树脂固化物,其剪切强度为9.36MPa,冲击强度为9.99kJ/m2。SEM和DSC观测表明PPC/EP体系呈两相结构。  相似文献   

10.
用直接分散聚合法制备了羧基丁苯-纳米氧化硅杂化胶乳,经喷雾干燥得到的羧基丁苯-纳米氧化硅复合粉末通过本体-悬浮聚合和熔融共混法制备了高抗冲聚苯乙烯.结果表明,本体/悬浮聚合法中预聚转化率的控制与复合粉末的加入量有关,当加入的复合粉末的质量分数为0.05时,冲击强度可提高5倍,也高于熔融共混法所制备的改性聚苯乙烯.本体/悬浮聚合法制备的改性聚苯乙烯的热分解温度(Td)高于熔融共混法改性的,且Td随复合粉末加入量的增加而提高,但改性聚苯乙烯的刚性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而对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丙烯酸(AA)与脂环族环氧树脂的开环反应合成了可紫外光(UV)固化的脂环族环氧丙烯酸酯树脂(CEA)。采用红外光谱(FT-IR)对树脂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用活性稀释剂与CEA制备了涂料预聚物,用转板黏度计测定了预聚物的黏度,采用差示扫描量热(DSC)仪、综合热分析仪和铅笔硬度计对树脂固化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丙烯酸与环氧基团摩尔比为1/3,120 °C下反应25.8 h时,反应转化率可达96.58%。CEA固化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64 °C,初始分解温度为314 °C,活性稀释剂的加入增强了固化膜的耐热性,固化膜铅笔硬度可达6 H。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3种粘结剂对玻璃纤维桩与根管内牙本质的粘结强度。方法:45颗健康离体上颌中切牙随机分为3组。根管预备后选用3种粘结剂(Panavia F,Fuji Ⅰ,One-step)分别粘结直径1.2 mm玻璃纤维桩。将牙沿垂直牙根长轴方向片切成厚度为1 mm的薄片。用万能力学试验机进行微推出测试,用体视显微镜观察断裂方式。对粘结强度及断裂类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微推出法测试粘结强度的结果为:Panavia F(10.34±0.68MPa),Fuji Ⅰ(6.72±0.47MPa),One-step(11.25±0.83Pa)。断裂方式观察结果显示树脂粘接剂断裂方式以粘结破坏为主,玻璃离子粘结剂以内聚破坏为主。结论: 虽然玻璃离子水门汀可将纤维桩粘固在根管内。但临床应首选树脂类粘固剂。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薄板吸声材料的吸声性能,用改性环氧树脂和空心玻璃微珠等原料合成了25 mm厚环氧树脂玻璃微珠多孔复合材料,在脉冲声管中测试了合成材料试样的声压反射系数和吸声系数,研究了合成工艺参数对其水下声学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环氧树脂-玻璃微珠多孔复合材料是一种良好的水下吸声材料,其吸声性能受到空心玻璃微珠的种类及其含量和固化剂种类等参数的影响。制备了填充多种空心玻璃微珠低频吸声性能良好的环氧树脂玻璃微珠声学材料。合理地设计实验工艺参数,可以得到水下声学性能更佳的环氧树脂-玻璃微珠多孔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不同界面处理及不同粘结剂对自制金属底座与 Vita Mark 瓷块粘结强度的影响。方法金属底座表面采用喷砂、磨光处理 ,选用环氧树脂粘结剂、α-氰基丙烯酸脂粘结剂 ,测试粘结后及浸水后的粘结剪切强度。结果 常温下 ,当金属底座表面经喷砂处理用 α-氰基丙烯酸脂粘结剂粘结 ,粘结强度最高 ,为 (84 2 .6 0±5 6 .0 6 ) N,但浸水后下降为 0 ;当金属底座表面磨光处理用环氧树脂胶粘剂粘结 ,粘结强度为 (76 2 .4 4± 2 14 .82 ) N,与喷砂处理组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浸水前后亦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环氧树脂粘结剂可用作金属底座与瓷块的粘结剂。  相似文献   

15.
王霜剑  唐旭炎 《安徽医学》2015,36(8):920-923
目的:比较3种根管内预处理方式对玻璃纤维桩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选用40颗离体无龋单根管前牙,经常规根管治疗和桩道预备后根据不同根管内预处理方式随机分为4组:I 组:2%洗必泰溶液组(n =10);Ⅱ组:2.5%次氯酸钠组(n =10);Ⅲ组:35%磷酸凝胶组(n =10);Ⅳ组:生理盐水组(对照组)(n =10),采用自酸蚀双固化树脂水门汀粘接纤维桩后进行薄片推出实验,记录推出时的最大力值,扫描电镜观察根管内壁及粘接界面的微观形态,体视显微镜观察粘接界面的断裂方式。结果 I组粘接强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Ⅱ组粘接强度值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Ⅲ组粘接强度值明显大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断裂方式以根管牙本质与粘接材料之间的破坏为主要破坏方式,纤维桩粘接后界面观察:35%磷酸凝胶可见树脂突形成,较为致密,2%洗必泰所形成的树脂突较短,形态规则,2.5% NaClO 未见明显树脂突形成。结论采用自酸蚀系统粘接纤维桩前使用2.5%的 NaClO 溶液预处理可降低纤维桩粘接强度,35%磷酸凝胶可显著提高纤维桩粘接强度,而2%洗必泰溶液预处理对粘接强度无明显影响。利用35%磷酸凝胶处理可形成良好的树脂突,有利于构成立体网状结构,提高纤维桩的粘接强度。  相似文献   

16.
用氨基硅油微乳液与水的原位分散方法,制备了有机硅聚合物共混改性接枝环氧树脂水分散液,采用FT—IR、ATR、TEM以及TGA等对该水分散液的粒子形态、粒径以及成膜后的物理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与未改性的水分散液相比,改性水分散液的粒径减小,粒径分布变宽,粘度增大。TEM照片表明:有机硅聚合物在分散过程中被包裹在环氧树脂内部,形成“核-壳”结构的复合颗粒。改性水分散液成膜后的疏水、疏油性能和热性能显著提高,表面能降低。膜的超薄切片TEM照片显示:有机硅聚合物在成膜过程中向表面取向与迁移,FT—IR与ATR的测试结果进一步证实它们在膜的表面富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一种改良式微推出方式测试玻璃纤维桩表面经35%磷酸+硅烷偶联剂处理后与树脂水门汀的粘接强度,探讨此种测试模式评价玻璃纤维桩与树脂水门汀粘接强度的价值。方法:先将40支玻璃纤维桩随机分成2大组,每组20支,组1为磷酸+硅烷化组,组2为对照组。再将每一大组随机分为M(改良)和T(传统)两个小组,每组10支,分别用改良式微推出试验和传统微推出试验测定纤维桩与树脂水门汀的粘接强度并观察破坏模式。结果:组1M(磷酸+硅烷化组-改良)微推出粘接强度为(18.85±1.42) MPa,组1T(磷酸+硅烷化组-传统)为(19.39±1.35) MPa,组2M(对照组-改良)为(11.26±1.57)MPa,组2T(对照组-传统)为(11.27±1.83)MPa,在改良组和传统组中,磷酸+硅烷化组粘接强度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改良组中断裂模式100%为桩/树脂界面破坏,相比传统组的65.7%,更加集中体现界面粘接强度的变化。结论:相较于传统组,改良组微推出试验能更有效地评价纤维桩与树脂水门汀之间的粘接强度,且35%磷酸+硅烷化处理玻璃纤维桩表面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其与树脂水门汀的粘接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