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与督脉的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指出“脑髓损伤”、“神机失用”是中风病发病的病机关键,督脉痹阻是中风病发病的经络学基础,而督脉为联系脑和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桥梁。在临床治疗上,疏通督脉可醒神开窍,促进脑髓修复,从而恢复脑髓对人体生命活动功能的总体调控。  相似文献   

2.
卒中后混合性失语属中医学中“语涩”“言蹇”等范畴,致病因素多为风、痰、瘀三邪。因痰、瘀日久不化挟风而动,蒙蔽清窍,甚者瘀阻脑络,导致神机失用发为失语。程为平教授经过多年临床诊疗实践,提出治疗卒中后混合性失语以“调神”为基础、“通窍”为关键,针刺程氏头针认定的“元神穴区”以通督调神益髓,针刺“运动语言穴区”以疏风通窍利音。通过论述程氏头针治疗卒中后混合性失语的选区及针刺手法,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3,(10):2031-2032
肾与脑在结构上相互联系,脑髓之充源于肾精,二者在生理上密切相关,病理上相互影响。老年痴呆的病位在脑之脉络,肾精不足,髓海不充,脑失所养,则神机失用。临床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靡,呆傻愚笨等。肾精充足,髓海充盈,则脑髓充养。临床表现为记忆力强、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灵敏,语言清晰等。故老年痴呆从肾论治受到越来越多医家的重视和认可,文章从肾精与脑髓之关系入手,论述了肾精亏虚,髓海不足,则脑神失养的理论,从而提出填精益髓法为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治本之法。  相似文献   

4.
督脉是联络肾、髓、脑的重要通路,并且统领周身之阳气,对精神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阿尔茨海默病(AD)系中医理论的“呆病”,病位在脑,属肾精亏虚,脑髓消减,神机失用之本虚标实证。本文从督脉经络理论的角度论治AD,并对其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以期为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AD提供有益思路和实践导向。  相似文献   

5.
程永 《中医药信息》2023,40(11):63-70
目的:探讨基于中医脏腑经络系统的“神主导气”的作用途径及临床意义。方法:从《内经》《难经》相关篇章、条文出发,结合现代解剖生理特点分析脑髓生成、生理病理特点、主要经脉联系、神机感受途径与神主导气途径。结果:“神主导气”的传导途径为:脑为髓海,产生并发动神机,通过“中枢经筋”(足少阳之筋在头部“维筋相交”与手阳明之筋在头部左右相交)交叉接受脑之神机并传导于督脉,并通过督脉联系的全身经脉传导神机于五脏六腑和十二经筋系统(外周筋肉系统),经筋接受脑之神机“主束骨而利机关”,从而产生肢体运动;跷脉系统在脑内与足少阳经筋“维筋相交”之部分“并行”,交叉接受脑之神机并通过跷脉和与之相联系的经脉通达十二经筋系统,从而发挥协调平衡、调节随意运动和睡眠的作用。神机感受途径为:五脏六腑、精、筋、骨、血、气、肌肉的精气(神气)→(相关经脉)上注于目→与脉并为系(目系、眼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与督脉、足太阳关联,从而发挥神机感应和协调运动等作用。结论“:神主导气”途径理论模型的建构,便于从系统与全局维度,厘清神机传导各环节病位与病期,有助于分清病位、定位施治,辨明病期、分期论治、精准施策,拓展对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例治愈的中风病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认为该病的发病与咽窍筋肉运动功能失常、或丧失有关,其病机关键是脑髓损伤、神机失用,且督脉痹阻为其发病的经络学基础。咽窍筋肉运动功能障碍是脑髓神机不能驭使咽窍筋肉正常运动所致,而脑髓神机的运转则依赖于经脉气血的正常运行。故治疗时应从醒神通督立法,采用温针灸法为主要手段,以醒神开窍、疏通督脉、益气升阳、化痰通络,促进脑髓修复、神机运转复常,进而支配咽窍筋肉恢复运动功能而获效。  相似文献   

7.
分析通督调神针法的理论内涵,探讨其对卒中后失眠的应用机理:以心-脑-肾轴为枢机,沟通元神,达到形神合一的状态。心脑共主神明,安神应心脑皆重,督脉作为中间桥梁沟通了脏腑、经气及元神,突出督脉在调神中的重要地位。分析各医家运用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Post-stroke sleep disorders, PSSD)的临床案例,对不同病因引起的卒中后失眠,分别通过调营卫、畅气血、化痰瘀、疏肝郁、和胃气、安心肾,达阴阳自和、安神入眠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中风为各种原因引起脑脉痹阻,脑络不通,进而脑髓神机失用而导致偏瘫失语,甚至神志昏蒙的临床综合征,相当于中医中风-中经络范畴。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多端,其根本的病机环节为"瘀"阻脑络形成脑缺血损伤。  相似文献   

9.
老年性痴呆是以记忆力进行性减退为本质的疾病,肾虚髓空神机失用是痴呆发生的根本病机,而肾阴亏损,脑髓化生不足,脑府失养,脑脉失用,神机运化失常是主要病理变化.人到老年,肾气已衰,精髓乏源,脑失所养,复加其它因素诱发而成.从肾的生理机制、肾与脑髓的生理联系、肾的病理机制、肾与脑髓的病理联系对老年性痴呆的病因病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脑鸣是患者自觉头内轰响的一种病证,常持续发作,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造成了巨大的心理、社会和经济负担。中医药辨治脑鸣历史悠久,古代医家偏重于从“形”角度进行调治,多从脏腑及气血理论出发,以调节肝脾肾等脏腑功能为主,近现代医家则逐渐认识到调“神”论治脑鸣的重要性。“形与神俱”是中医学养生廖病的准则,脑鸣病位在脑,故笔者结合脑之功能与特性探讨脑髓与脑神的体用关及其在脑鸣发病中的作用,分析“形神并调”论治脑鸣的理论与临床依据,提出脑鸣证治重在“形神并调”的观点,即虚者宜补髓养神止鸣,实者宜祛邪安神止鸣,或可为脑鸣治疗带来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1.
论述“形神共调”在针刺治疗卒中后痉挛中的应用,发现头部穴、督脉背部穴、夹脊穴是调神的主要穴位,痉挛肌局部及其拮抗肌穴位则为调形的主要穴位,认为调神与调形相结合、穴位与刺法相结合,可凸显“形神共调”理念,提高针刺治疗卒中后痉挛的应用价值,提出针灸临床应多关注恢刺、关刺等经典抗痉挛刺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房颤作为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持续性房颤可由阵发性房颤发展而来,随着病情加重可进展为永久性房颤,在临床中治疗难度较大,治疗后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房颤在中医学中属于“心悸”“怔忡”的范畴,其病机以形神失调为核心,心主血脉与神明,血脉为形之所用,神明为神之所用,形神共调合一,则可形与神俱。感受外邪、情志异常、久病体虚等因素均可致“神病”与“形病”,二者可同时出现,亦可相互转化。持续性房颤的治疗宜形神同调,治形则神安,安神则形全,虚者补之,实邪者祛之,神机失调则安之,治形与安神并重,脉通神清,心悸自止。以“形神同调”理论为切入点,探讨其在治疗持续性房颤中的运用,以期提供临床诊疗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皮肉筋脉骨节出现疼痛、损害变形等症状与阳气、脑髓神机、脏腑经脉之间的关系着手进行分析,认为脾肾阳虚、寒湿痹阻是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机关键,督脉阳虚、脉络瘀阻是本病发病的经络学基础,而督阳亏虚、脑髓神机运转失常则是疼痛发生的重要机制。故临证时,应注重温阳通督,温补脾肾,祛寒化湿;此外,针对疼痛症状则强调温运阳气,醒神养神,以促进脑髓神机运转,进而发挥安神镇痛、减缓皮肉筋脉骨节受损及关节变形之效。因此,温阳通督、安神镇痛法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应用,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介绍石学敏院士在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中的"调神"思想和临证经验.石学敏院士认为脑主神明,并根据中风病的病机提出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病机为"脑髓空虚,神机失用",治以益精填髓,调神益智.治疗重点在于"调神",分醒神(内关、水沟、三阴交、太冲、丰隆),养神(百会、四神聪、神门、四白、风池、完骨、天柱)两部分取穴,具有严格的手法量学标准,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疾病进展,为临床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何兴伟教授结合脑髓神机理论对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的病机辨析及诊疗思路与方法。何兴伟教授认为,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病位在督脉(脊髓)、肾和膀胱;病机分虚实,虚证以肾阳亏虚或肾气不足,实证为有形之邪阻滞尿道,督脉(脊髓)受损或闭阻则为该病发病的经络学基础。膀胱功能的调控依赖于阳气运行和脑髓神机运转。临证应从温阳通督、益气补肾、填精益髓立法,治疗需针灸、中药并重,并注重心理疏导、膀胱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6.
路易体痴呆是一种神经变性性痴呆,主要表现为波动性认知功能障碍、视幻觉及帕金森综合征。本课题组提出了从脑髓—脑神—脑气的角度辨治路易体痴呆,认为脑为髓海,根于肾,是脑的物质基础;脑神是大脑内各种精神活动的集合,包括认知、情感、思维等,是脑功能的体现;脑气则是连接脑髓和脑神的枢纽,可充脑髓,养脑神。肾虚髓空是本病发生的基础,随疾病进展,正虚邪盛,痰瘀内生,日久酝酿成毒留滞于脑,造成髓损神伤,脑气紊乱,病人出现一系列肢体运动、官窍及认知问题;病至晚期正虚积损,元神不复,造成形神衰惫。在治疗方面,以补肾益髓,养神复意,调补脑气为主,同时应在辨证过程中注意痰浊瘀毒的有无,把握好标本虚实,兼以祛毒化浊、固本培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从“理、法、方、术”四个方面对“通督启神”针法进行系统总结。五脏功能调达是脑府得以充盈的根本,而督脉作为沟通“脑”与“五脏”联系的桥梁在治疗神志病中起到关键作用。基于脑神-督脉-五脏神之间的密切关联 ,以通调督脉、调理五脏为手段,“启神”为目的,将“治神”理念贯彻神志病诊察、治疗、调养全过程。“督脉”经气顺畅,“五脏”功能调和,髓海得养,神机得启。通过对李志刚教授治疗神志病的学术思想再探讨,为针刺治疗神志病提供理论参考,以餮同道。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认为"肾藏精、精生髓、髓通脑、脑为髓之海",且"脑之为言在也,人精在脑",故采取"益髓醒神"针刺治疗中风后失语,从"醒神为纲、益髓为本、开窍为要"立论贯穿治疗,将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提出脑—肾—髓相关学说,为中风后失语提供精准辨治思路,规范了中风后失语针刺治疗,提高其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劲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2):1260-1261
《说文解字》云:思,睿也。从心从囟。”可见,思维活动必有心与脑的参与,而祖国医学认为,思维是在心、脾、肾三脏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思维活动,隶属于人的精神活动,又称为“识神“”狭义神”“认知活动”。其是心藏神,为后天之神,与肾中所藏后天之精(主要指脑髓)在脾所藏意与肾  相似文献   

20.
冯颜庆  李立国  黄志雄  周婷 《河南中医》2023,(12):1905-1909
手口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为脑血管疾病,导致“丘脑-皮层环路”和感觉运动网络相关脑区活动的改变。该病病灶在脑,内因是脑部气血受损,五脏气机不调,外因是外感六淫之邪客于肌肤。中风病脑络受损致“神伤”,加之气血虚弱、运行失司,经络受阻引起局部麻木不仁等“形伤”,共同形成其“形神两伤”核心病机,治疗应围绕调和气血、形神共调为主。基于“形神共调”理论,常以督脉上头部穴位百会、神庭、脑户为主穴调神定志,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时,以阳明经上五腧穴为主调形体气血,从而达到调和气血,形神共调之效。针刺手法采用广德张氏芒针疗法,通过循经透刺,一针多穴,直达病所。芒针透刺选穴:头针调神:神庭透百会、百会透脑户;体针调形:合谷透后溪、偏历透曲池、颊车透地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