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总结非肝硬化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的临床特点,评价熊去氧胆酸(UDC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非肝硬化期PBC患者治疗前及应用UDCA治疗12个月后的症状、体征、生化免疫学指标及肝脏瞬时弹性指标。结果本组患者临床分期为Ⅱ期31例,Ⅲ期29例。临床症状以黄疸(48.3%)、乏力(46.7%)、皮肤瘙痒(45.0%)为主。60例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均升高,总胆红素(TBIL)升高29例(48.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23例(38.3%),均为轻度升高;血清IgM升高58例(96.7%),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60例(100.0%),M2亚型阳性55例(91.7%)。经过UDCA规范治疗12个月后,ALT、AST、TBIL、ALP、γ-GT、IgA、IgM、IgG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其中55例达到巴塞罗那生化应答标准,37例达到巴黎生化应答标准。Ⅱ期应答率高于Ⅲ期、巴塞罗那标准评价PBC患者的生化学应答率高于巴黎标准(P均﹤0.05)。治疗12个月后患者肝脏瞬时弹性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6.7±3.1)kPa vs.(7.8±3.8)kPa,P0.05]。结论 PBC多见于中年女性,以乏力、黄疸、瘙痒为常见症状,血清ALP、γ-GT和IgM水平升高,AMA和(或)AMA-M2亚型阳性有助于PBC诊断。UDCA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对PBC早期患者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熊去氧胆酸(UDCA)应答欠佳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病人临床特点及早期预测。方法:研究58例UDCA治疗1年以上的PBC病人,应答欠佳者24例(应答欠佳组),应答组病人34例,分析2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及1年后的肝功生化指标,ROC曲线和评估UDCA治疗1个月时的碱性磷酸酶(ALP)下降率对1年后应答情况的预测价值。结果: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应答欠佳组ALP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高于应答组,白蛋白(ALB)水平均低于应答组(P<0.05~P<0.01)。应答组治疗1个月后的ALP与治疗前相比下降(P<0.05)。2组IgG、IgM、血清抗核抗体和抗线粒体抗体-M2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应答欠佳组GP210阳性率明显高于应答组(P<0.05)。治疗1个月ALP下降率预测治疗1年后应答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3,约登指数为0.652,最佳界值为28.16%,敏感度73.53%,特异度91.67%。结论:以肝病主要症状(就诊时具有肝病症状)、肝功明显异常(ALP、TBIL明显异常)及抗GP210阳性病人可能对UDCA应答不佳,治疗1个月时ALP下降率对于UDCA的应答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陕西医学杂志》2014,(10):1398-1400
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UDCA)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疗效。方法:对80例PBC患者采用UDCA治疗,观察治疗后1年时患者临床症状、血清生化学指标、免疫球蛋白等指标的改变,按照巴塞罗那标准评估治疗1年后应答状况。结果:应用UDCA治疗1年后部分患者乏力、瘙痒及黄疸的症状得到一定改善,主要以III期患者改善较为显著,IV期患者主要症状未观察到明显改善;II期的PBC患者UDCA治疗1年后ALP、GGT及IgM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晚期PBC患者UDCA治疗后ALP有所改善,其余生化学指标改善无统计学意义;按巴塞罗那标准,II、III及IV期患者于治疗1年后生化学应答率分别是82.7%、52.5%及30.4%,以II期PBC患者生化学应答率最佳。结论:UDCA可以有效改善PBC患者症状及生化指标,延缓肝病进展,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早期使用效果好,对晚期患者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4.
秦臻  吴成  陈苗苗 《广西医学》2016,(4):499-501,513
目的 探讨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临床效果及影响UDCA应答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96例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肝治疗(还原型谷胱甘肽+S腺苷蛋氨酸),观察组在常规保肝药物的基础上加用UDCA,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和治疗前后肝脏生化指标变化,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观察组中UDCA良好应答和应答不佳的患儿治疗前的肝脏生化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ALT、AST、γ-氨基转肽酶(GGT)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而观察组治疗后TBIL、DBIL、GG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治疗后ALT、A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58%,高于对照组的72.91% (P <0.05),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UDCA应答良好患儿治疗前TBIL、DBIL水平明显低于应答不佳者(P<0.05),而ALT、AST、GG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DCA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价值高.但需科学选择治疗时机,在胆汁淤积的早期应用能获得更好的应答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联合熊去氧胆酸(ursodesoxycholic acid, UDCA)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九江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PBC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病例组(32例)与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熊去氧胆酸,病例组给予熊去氧胆酸+异甘草酸镁。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及免疫指标。结果:病例组治疗总有效率96.78%高于对照组7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transpetidase,γ-GGT)、IgG、IgA、IgM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病例组ALT、AST、TBIL、γ-GGT、IgG、IgA、IgM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免疫指标,具有协同作用,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熊去氧胆酸(UDCA)联合非诺贝特对UDCA反应不佳的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熊去氧胆酸治疗1年疗效不佳的PBC患者14例,给予UDCA 15 mg/(kg&#183;d),加非诺贝特0.16 g口服,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和肝功能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71.4%(10/14)的PBC患者乏力症状明显减轻,57.1%(8/14)的患者皮肤瘙痒缓解,85.7%(12/14)的患者腹胀减轻,71.4%(10/14)的患者尿色变浅。治疗后较治疗前总胆红素[(43.1±19.6)μmol/L vs.(65.3±21.5)μmol/L]、直接胆红素[(38.3±11.0)μmol/L vs.(49.6±15.3)μmol/L]、总胆固醇[(5.36±1.82)mmol/L vs.(8.63±1.58)mmol/L]、γ-谷氨酰转肽酶[(155.6±86.3)U/L vs.(421.3±123.4) U/L]、碱性磷酸酶[(196.2±101.5)U/L vs.(395.1±156.3)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2.5±18.9)U/L vs.(58.3±23.8)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0.3±25.6)U/L vs.(53.3±23.7)U/L]明显下降(P均〈0.05);胆碱酯酶及白蛋白较前有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UDCA疗效不佳的PBC患者,UDCA联合非诺贝特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肝功能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治疗重度病原未定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重度病原未定型肝炎46例患者分为UDCA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6例);观察治疗4周时谷丙转氨酶(alanine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γ-G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的变化,并比较两组的死亡率。结果:两组患者的ALT、AST、ALP、γ-GT、TBil和TBA均较治疗前下降;4周后UDCA组的γ-GT、TBil、TB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UDCA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UDCA治疗重度病原未定型肝炎安全有效,但不能降低其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北京医学》2012,34(3)
目的 总结非肝硬化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的临床特点,评价熊去氧胆酸(UDCA)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非肝硬化期PBC患者治疗前及应用UDCA治疗12个月后的症状、体征、生化免疫学指标及肝脏瞬时弹性指标.结果 本组患者临床分期为Ⅱ期31例,Ⅲ期29例.临床症状以黄疸(48.3%)、乏力(46.7%)、皮肤瘙痒(45.0%)为主.60例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均升高,总胆红素(TBIL)升高29例(48.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23例(38.3%),均为轻度升高;血清IgM升高58例(96.7%),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60例(100.0%),M2亚型阳性55例(91.7%).经过UDCA规范治疗12个月后,ALT、AST、TBIL、ALP、γ-GT、IgA、IgM、IgG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其中55例达到巴塞罗那生化应答标准,37例达到巴黎生化应答标准.Ⅱ期应答率高于Ⅲ期、巴塞罗那标准评价PBC患者的生化学应答率高于巴黎标准(P均< 0.05).治疗12个月后患者肝脏瞬时弹性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6.7±3.1 )kPa vs.(7.8±3.8)kPa,P<0.05].结论 PBC多见于中年女性,以乏力、黄疸、瘙痒为常见症状,血清ALP、γ-GT和IgM水平升高,AMA和(或)AMA-M2亚型阳性有助于PBC诊断.UDCA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对PBC早期患者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UDCA)对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例血液肿瘤患者前后2次化疗作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前次单纯化疗作为对照组,后次化疗加用UDCA作为治疗组,观察两组化疗前后肝损伤发生率及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γ-谷氨酰转移酶(γ-GGT)、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化疗后肝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化疗前TBIL、DBIL、TBA、γ-GGT、ALT、AL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治疗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熊去氧胆酸可显著改善血液肿瘤化疗引起的肝脏相关酶学指标,对化疗引起的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联合非诺贝特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肝纤维化和肝功能影响。方法:选自我院于2013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7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非诺贝特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熊去氧胆酸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4周。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22%)高于对照组(75.00%),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BIL、AST及ALT水平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BIL、AST及ALT水平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III型前胶原、IV胶原、HA及LN水平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III型前胶原、IV胶原、HA及LN水平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熊去氧胆酸联合非诺贝特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肝纤维化和肝功能,具有重要临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GPC3)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意义,尤其是对AFP阴性及肿块较小的肝癌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120例肝癌、32例肝硬化病人,通过ELISA法检测标本GPC3值,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标本AFP值,肝癌组根据肿块大小分为4组(<3 cm、3~5 cm、5 ~10 cm和>10 cm)进行结果分析.结果 (1)肝癌组GPC3值为(22.014±36.930) ng/mL,肝硬化组GPC3值为(8.590±8.171) 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肝癌肿块<3 cm组GPC3和AFP的阳性率分别为86.67%和71.43%,二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肝癌肿块3 ~5 cm、5~10 cm、>10 cm组的GPC3的阳性率低于AFP,二者间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0.05).(3) AFP阴性的肝癌患者中GPC3的阳性率为75%.结论 GPC3作为新兴的肿瘤标志物,可能对AFP阴性和小肿块肝癌患者的诊断价值较大,GPC3与AFP联合检测更有利于肝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温州市2009-2010年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流感监测结果,为科学防控甲型H1N1流感和流感大流行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09-2010年温州市甲型H1N1流感报告信息和流感监测信息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9-2010年温州市共报告甲型H1N1流感4 288例,其中2009年报告3 959例,报告发病率为51.28/10万,死亡4例,病死率为0.10%;2010年报告329例,报告发病率为4.22/10万,死亡2例,病死率为0.61%。首发病例为从美国回国的留学生。病例主要集中在0~29岁,占全部病例数的89.51%;流感样病例占门诊就诊总数百分比(ILI%)从2009年第30周开始超过2007和2008年水平,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2009年9~11月达到流行高峰。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结论儿童、青少年和学生群体是甲型H1N1流感防控重点人群,应加强流感哨点监测,重点防控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病例和重症危重病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医院》2004,8(9):79-79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是一所具有85年历史的省属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在省内享有较高的品牌声誉.是浙江省内功能最齐全、设备最先进的医疗机构之一.  相似文献   

14.
温州地区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分布及流行病学特点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研究温州地区肾小球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分布状况。方法:分析浙南地区1984~1999年的十五年间经肾活检诊断的肾小球疾病(资料完整者)1014例的流行病学特点,并分析1993~1999年间553例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的分布状况。结果:1014例肾活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81.7%,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占16.0%。二者高发年龄段均为15~24岁。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男:女=1.5:1,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男:女=1:1.57,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1993~1999年5月间553例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分布以IgA肾病(IgAN)最常见,占36.5%;经发性肾小球疾病以狼疮性肾炎(LN)最常见,占48.8%。结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为温州地区最常见的肾小球疾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温州地区老年期痴呆患者的用药现状,为有效开展该类人群的药学监护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12月温州地区3家市级医院的住院老年期痴呆患者202例,包括117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56例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与29例帕金森病痴呆(Pkinson’s disease dementia,PDD)患者,通过查阅病历的方式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用药品种、使用频率,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观察老年期痴呆患者药学监护的选择情况。结果 3组患者性别、痴呆伴发精神行为障碍(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合并高脂血症与冠心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年龄、合并高血压与糖尿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患者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N-甲基门冬氨酸受体拮抗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RI)抗抑郁药物、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erotonin noradrenergic reuptake inhibitor,SNaRI)类抗抑郁药物、去甲肾上腺素及特异性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类(noradrenergic and specific serotonergic antidepressants,NaSSAs)抗抑郁药物的使用率高于VD、PDD患者;VD患者使用营养脑神经药物的使用率高于AD、PDD患者;PDD患者使用抗精神分裂症药物的使用率高于AD、VD患者。119例老年期痴呆患者联合使用3~4种药物,50例患者联合使用超过5种药物,33例患者联合使用1~2种药物。结论 不同类型的痴呆患者药物使用情况不一,药学监护能够有效改善老年期痴呆患者症状,临床需依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药学监护。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柿叶黄酮对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小胶质细胞表达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并与银杏叶提取物EGb761进行比较。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小鼠小胶质细胞(BV-2细胞)分成空白对照组、同型半胱氨酸组(Hcy)、Hcy+EGb761组(100mg/L)和Hcy+低、中、高(12.5、25、50μg/mL)剂量柿叶黄酮组,培养72h。应用RT-qPCR方法评价各组IL-1β、IL-6和TNF-α的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培养上清液中上述细胞因子的蛋白浓度。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同型半胱氨酸组细胞内IL-1β、IL-6和TNF-α的mRNA表达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蛋白浓度明显增加(P〈0.05);与同型半胱氨酸组比较,Hcy+EGb761组和Hcy+低、中、高剂量柿叶黄酮组各细胞因子mRNA表达及培养上清液中蛋白浓度均降低(P〈0.05),尤其是高剂量柿叶黄酮组结果与Hcy+EGb761组作用相似。结论柿叶黄酮能抑制同型半胱氨酸诱导小胶质细胞表达IL-1β、IL-6和TNF-α,在一定浓度条件下其作用不亚于银杏叶提取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获得D1S549基因座在中国温州汉族群体中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数据,探讨其在法医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显带技术对温州地区汉族人230名无关个体的D1S549位点进行分型,并检验D1S549基因型频率分布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计算法医学常用的各种概率,并与其他人群进行了比较.结果:D1S549位点检出7个等位基因,21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的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χ2=11.5, P>0.05, df=14),观测杂合度为(75.9±2.0)%,耦合几率为0.087,亲子关系指数为2.07,个体识别率为0.913,期望排除率为0.525,多态信息含量为0.73.不同人群基因频率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所得到的等位基因频率数据可为温州汉族人群法医个体识别,亲子鉴定及遗传学研究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18.
温州市卖淫者艾滋病知识和态度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卖淫者艾滋病知识和态度。方法 通过自我填写问卷和当面询问填写问卷两种形式。结果 在110名被调查者中,72,73%听说过艾滋病,知识来源主要为新闻媒体和医生,但有40%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对艾滋病的宣传不够。被调查者对艾滋病以血液、性接触和母婴等三种传播途径的回答正确率86.25%~93.7%,而对日常生活接触能否传播艾滋病的回答正确率为60.00%~81.25%。结论 应通过多种方式加强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同时纠正由日常生活接触引起传播的误解和过度反应倾向。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乌灵胶囊联合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剂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质量和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2月-2018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乌灵胶囊,治疗13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PANSS评分、睡眠质量以及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变化。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AN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对照组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SQ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BDNF、NGF、NT-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乌灵胶囊联合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剂治疗精神分裂症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和神经营养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20.
在碧波荡漾的东海之滨、在经济迅速腾飞的浙南大地上,坐落着一所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快速发展着并享有较高品牌声誉的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立温州第一医院(简称温医一院).她历尽沧桑,从一所小小的国人自办的西医院,逐步发展为现今这所集医、教、研于一身的综合医院,她走过了艰辛的里程,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在温医一院建院85周年到来之际,记者走访了院长张启瑜和他领导的医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