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入院时的医学应对方式以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医学应对量表(MCMQ)测试126例冠心病入院时医学应对方式,内容包含有面对、回避、屈服3大类应对策略。结果126例冠心病患者入院时面对、回避应对方式得分与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屈服应对得分低于常模(P<0.05);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之间的3种应对方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60岁与<60岁者的回避应对得分、不同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患者的面对应对方式得分、既往治疗史不同患者的屈服应对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患者选择直接面对的应对方式与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有关(β=0.297,P<0.01)。结论了解冠心病患者住院初期的应对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医护人员实施针对性的心理行为干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晚期肺癌化疗患者生命质量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应用FACT—L中文版4.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对解放军总医院2010年10月~2012年5月128例晚期肺癌化疗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生命质量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结果晚期肺癌化疗患者总生命质量与总社会支持、面对应对呈正相关(P〈0.01);总生命质量与回避应对、屈服应对呈负相关(P〈0.05、P〈0.01)。结论提高晚期肺癌化疗患者社会支持水平,指导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是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心理弹性、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现状并分析三者之间关系。 方法 选取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内科层流病房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64例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心理弹性量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及医学应对问卷进行调查并分析。 结果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心理弹性得分(57.94±9.11)分与应对方式得分(45.42±4.11)分偏低,疾病不确定感得分(93.30±9.54)偏高,疾病不确定感及应对回避与应对屈服可以负向预测心理弹性(r=-0.272~-0.583,P<0.05),应对面对可正向预测心理弹性(r=0.763,P<0.05)。应对面对可负向预测疾病不确定感(r=-0.492,P<0.05),回避与屈服则为正向预测(r=0.371、0.331,P<0.05)。 结论 医护人员应提高患者心理弹性,降低疾病不确定感,积极应对疾病,保证移植全过程顺利成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照顾者反应对浙江省温岭市某医院肝硬化患者疾病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中文版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和中文版照顾者反应评估量表对326例肝硬化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探讨照顾者反应对肝硬化患者疾病应对方式的影响。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肝硬化患者面对、屈服、回顾评分与照顾者反应中的健康问题、时间安排受打扰、经济问题、家庭支持缺乏等均为显著负相关(P<0.05),与自尊显著正相关(P<0.05);屈服和回避评分与健康问题、时间安排受打扰、经济问题、家庭支持缺乏均显著正相关(P<0.05),与自尊显著负相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收入、肝硬化病程、疾病分期和照顾者反应均是肝硬化患者疾病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结论:照顾者的支持对肝硬化患者选择积极的疾病应对方式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陈珍珍 《医学与社会》2013,(11):81-82,89
摘要目的:探讨浙江省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患者疾病应对方式与非理性信念的关系。方法:以浙江省某医院ICU住院的8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普通病房住院患者为对照。采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评价疾病应对方式,采用非理性信念量表评价非理性信念。比较两组疾病应对方式和非理性信念的差别,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面对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屈服和回避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低挫折耐受、概括化评论和绝对化要求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面对与低挫折耐受、概括化评论和绝对化要求负相关(P〈0.05);回避与低挫折耐受、概括化评论和绝对化要求正相关(P〈0.05);屈服与低挫折耐受、概括化评论和绝对化要求无相关(P〉0.05)。结论:非理性信念是ICU患者疾病应对方式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王丽英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4):128-129,132
目的调查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AMI患者心理状况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26例AMI患者,应用焦虑抑郁量表、医学应对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调查患者的心理状况、应对方式特征和社会支持情况,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MI患者的焦虑、抑郁量表得分与国内常模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面对、回避、屈服三个维度上,AMI患者的面对得分低于国内常模,而屈服、回避两项得分高于国内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中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均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对AMI患者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治疗时应采取相麻措施提高患者麻对疾病的能力.尽量完善其社会支持体系.促讲其身心的伞面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肿瘤化疗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及不同应对方式对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6 年12 月-2017 年2 月4 所省、市级医院的339 位肿瘤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肿瘤化疗患者的焦 虑、抑郁状况与其应对方式的关系。结果 42.2% 的化疗患者存在焦虑情绪,43.1% 的化疗患者存在抑郁情绪, 30.7% 的患者两种情绪皆有。肿瘤化疗患者焦虑、抑郁得分均高于常模(P <0.05);面对得分低于国内常模 (P <0.05),而回避和屈服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P <0.05)。焦虑与屈服呈正相关(P <0.05);抑郁与面对呈负 相关(P <0.05),与回避、屈服呈正相关(P <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医疗保障、职业及屈服是焦虑 的影响因素(P <0.05);职业、屈服、面对及回避是焦虑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 肿瘤化疗患者存在较为 普遍的焦虑、抑郁情绪,这与其应对方式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屈服的应对方式对焦虑、抑郁情绪的产生具有 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患者应对方式与术后患者疼痛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50例腹部手术患者,于术前1d采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调查,术后24h、48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定患者的疼痛程度。结果(1)患者的”面对”应对方式分值为16.56±3.61,“回避”应对方式分值为16.82±2.85,“屈服”应对方式分值为8.56±2.52。(2)与常模比较,“面对”和“回避”应对方式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屈服”应对方式无显著性差异(P〉0.05)。(3)术后24h、48h患者疼痛评分分别为(3.48±1.09)分、(2.98±0.89)分。(4)“面对”应对方式与患者术后24h、48h疼痛评分均呈负相关(P〈0.01);“回避”和“屈服”应对方式与术后24h疼痛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腹部手术患者较常模多采取“回避”应对方式,较少采取“面对”应对方式;术后24h、48h患者疼痛程度与应对方式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乐观倾向、应对方式与益处发现的关系以及应对方式在乐观倾向和益处发现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6月安徽省某两所医院的乳腺癌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进行一般资料调查,采用生活定向测验修订版、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和中文版益处发现评定量表,分别评估患者乐观倾向水平、应对方式和益处发现水平。结果 共发放问卷276份,其中有效问卷260份,有效回收率为94.2%。乳腺癌患者乐观倾向得分为(13.6±4.0)分,面对维度得分为(18.1±4.0)分,回避维度得分为(16.8±2.0)分,屈服维度得分为(9.2±2.9)分,益处发现得分为(46.8±14.0)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乐观倾向得分与益处发现得分呈正相关(r=0.631,P<0.01);面对、回避维度得分与益处发现得分呈正相关(r=0.507、0.431,P<0.01);屈服维度得分与益处发现得分呈负相关(r=-0.552,P<0.01)。应对方式(面对、回避、屈服)在乐观倾向和益处发现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其中面对应对在乐观倾向与益处发现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0.15%(0.464×0.274/0.631×100%),回避应对在乐观倾向与益处发现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3.33%(0.355×0.237/0.631×100%),屈服应对在乐观倾向与益处发现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3.25%〔(-0.719)×(-0.204)/0.631×100%〕。结论 乳腺癌患者益处发现与乐观倾向、应对方式相关,同时应对方式在乐观倾向和益处发现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患者的应对方式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的应对方式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100例食管癌患者进行问卷式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和医学应对方式调查量表(MCMQ)两部分。一般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医疗费用支付方式。MCMQ包含20个条目,分为面对、回避、屈服3种应对方式。结果男女食管癌患者的面对、回避、屈服应对方式的得分分别为(19.5&#177;3.2)分和(18.1&#177;3.0)分、(13.1&#177;3.3)分和(14.7&#177;3.5)分、(7.4&#177;2.3)分和(8.7&#177;2.5)分,男女得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食管癌患者应对方式的因素多元回归分析,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与面对、回避、屈服应对方式间均有统计学意义(β分别为2.015、-1.001、-1.952,P均〈0.05),文化程度与面对应对方式有统计学意义(β=1.584,P〈0.01)。结论了解食管癌患者的应对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医护人员实施针对性的心理行为干预,从而有效地帮助患者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促进患者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11.
癌症患者应对方式与心理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癌症患者应对方式与心理状况及其相关性,为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症状自评量表(SCL 9O)、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60例癌症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进行测试,并分析癌症患者应对方式与心理状况的相关性。结果:癌症患者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应对方式中,消极应对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积极应对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症患者的SCL 90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突出表现在躯体化、焦虑、抑郁及精神病性四个方面。癌症组不仅S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且SDS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显示癌症患者有较多的抑郁、焦虑情绪反应。积极应对得分与SCL 90总分、总均分、阳性症状均分、强迫症状等因子及SAS、SDS评分呈负相关关系(P<0.05~0.005),消极应对得分与SCL 90(除阳性症状均分、躯体化、偏执因子外)及SAS、SD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P<0.05~0.005)。结论:癌症患者存在诸多方面的心理问题,应对方式是影响患者心理状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生活质量情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浙江省金华市广福医院呼吸科被诊断为晚期肺癌的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正规化疗治疗,在化疗前及化疗4个周期后进行EORTC QLQ-30问卷调查。观察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变化、肺癌患者的健康平均评分和影响因素的关系、肺癌患者的EORTC QLQ-30其它条目评分和影响因素的关系。 结果 晚期肺癌患者化疗4个周期后的躯体评分、情绪评分、社会评分、呼吸困难评分、总健康状况评分均明显低于化疗前(P<0.05),晚期肺癌患者化疗4个周期后的恶心呕吐评分、失眠评分、食欲减退评分、便秘腹泻评分均明显高于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肺癌患者的健康平均评分和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文化程度以及基础疾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肺癌患者的食欲下降评分高于男性患者(P<0.05),60岁以上患者的食欲下降评分、便秘评分和恶心评分高于60以下患者(P<0.05),文化程度比较低的患者失眠评分高于文化程度比较高的患者(P<0.05),有基础疾病患者的疲倦评分高于无基础疾病患者(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晚期肺癌患者化疗后躯体评分、情绪评分、社会评分、呼吸困难评分、总健康状况评分降低,恶心呕吐评分、失眠评分、食欲减退评分、便秘腹泻评分升高,晚期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和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骨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焦虑、抑郁情绪与应对方式的现状,探讨其关系.方法 应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对109例骨肿瘤化疗患者进行调查,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骨肿瘤化疗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分别是35.78%、31.19%.积极应对得分低于常模,消极应对得分高于常模,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的消极应对得分在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抑郁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r=0.345、0.226,P<0.05).结论 骨肿瘤化疗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反应普遍存在.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消极面对压力.焦虑、抑郁情绪对患者的应对方式有负性影响,焦虑、抑郁程度越高,应对越消极.护理人员应及时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及人格特质以发现不良的心理变化,提供个体化的心理指导,促进患者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4.
安娜  梁爽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2):1246-1247
目的:探讨瘫痪病人医学应对策略的趋向及社会支持的多少与瘫痪病人医学应对策略的相关性。方法:对45例瘫痪病人进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医学应对的问卷调查。结果:患者的医学应对模式同常模比较,回避及屈服两个因素得分高于常模(P<0.01或0.05),差异均有显著性,患者社会支持及主观支持度与医学应对中的屈服呈负相关(P<0.01)。结论:瘫痪病人在医学应对方式中趋向于回避及屈服,这可能与患者预后不良有关,而社会支持越高的患者越少采用屈服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水平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癌症疲乏量表和Jalowiec应对量表对396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总疲乏发生率为96.97%,以中度疲乏最为明显;各维度疲乏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躯体疲乏、情感疲乏、认知疲乏;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应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述情障碍患者的医学应对方式和生活质量.方法 对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治疗的67例终末期肾病患者,依据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评分分为2组,即总分>60分为述情障碍组,<50分为非述情障碍组.分别进行医学应对问卷(MCMQ)、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LI)的测评,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67例MHD患者TAS-20评分为(72.31±12.28)分,TAS-20总分>60分(述情障碍者)31例,平均得分(82.37±15.84)分;TAS-20总分<50分(无述情障碍者)26例,平均得分(40.17±10.24)分;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8.90,P<0.01).50~60分者10例,平均得分(55.68±4.89)分.述情障碍组MHD患者MCMQ面对因子评分显著低于非述情障碍组,而回避、屈从因子评分则显著高于非述情障碍组(P<0.01或0.05).述情障碍组MHD患者GQLI总分及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因子分均显著高于非述情障碍组,显著有显著性(P<0.01或<0.05);而物质生活维度评分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TAS-20评分与MCMQ的面对因子评分呈显著负相关,而与MCMQ回避、屈从因子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或0.05);与GQLI总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功能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或0.05),而与物质生活维度评分无相关性.结论 情障碍组MHD患者倾向于采用回避和屈服消极的应对方式,较少采用积极面对的应对方式;情障碍组MHD患者的生活质量要差于非述情障碍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化疗期的活动参与功能、应对方式及其关系。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Ⅱ和医学应对方式问卷中文版对根治术后化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177例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乳腺癌根治术后化疗患者WHODASⅡ6个维度的标准分得分分别为理解与交流[(18.53±15.38)分]、身体移动[(25.44±22.03)分]、生活自理[(28.85±20.85)分]、与人相处[(18.68±23.20)分]、生活活动[(42.32±24.40)分]、社会参与[(38.41±16.51)分],其中生活活动障碍得分最高。三种应对方式的得分分别为面对[(19.10±4.12)分]、回避[(12.74±3.30)分]和屈服[(8.39±3.09)分],其中回避应对得分显著低于常模(P﹤0.05);采用相关分析显示患者WHODASⅡ各维度得分和总分与面对应对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回避和屈服应对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化疗期活动参与功能与其应对方式密切相关,在临床护理干预中应对其应对方式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活动参与水平。  相似文献   

18.
失眠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应付方式及其个性特征。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AS)、应付方式问卷 (CSQ)及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对 78例失眠症患者和 75名正常对照者进行了测评。结果 ( 1)失眠症组SCL 90总均分 (失眠组 1.72± 0 .5 6,对照组 1.41± 0 .3 7)及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或P <0 .0 1) ,阳性项目数及阳性项目均分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 2 )失眠症组社会支持总分 (失眠组 3 5 .67± 5 .14 ,对照组 3 7.5 3± 4.62 )、客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评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应付方式中的自责、幻想和退避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 3 )失眠症组EPQ的神经质评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结论失眠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多为不稳定个性 ,缺乏社会支持 ,面对压力情景时多采用不成熟的应付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