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分析阜阳市2006~201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点和趋势,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2010年HFRS疫情资料,描述其流行病学特征。对标本进行HFRS抗原、抗体检测。结果 2006~2010年全市共报告HFRS病例170例,年平均发病率0.40/10万。各月均有报病,发病高峰为11月份,占发病总数的27.65%。最大年龄79岁,最小年龄11岁,发病主要分布在30~60岁年龄段,占总数的74.71%。男多于女,男女之比为3.36: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总发病数的79.41%。室内鼠密度平均为4.96%,鼠种构成以小家鼠为主;野外鼠密度平均为6.83%,鼠种构成以黑线姬鼠为主。室内鼠肺带毒率为2.36%;野外为6.58%。结论阜阳市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稳定在低发水平;传染源以姬鼠型为主;以秋末冬初为主;做好防鼠灭鼠及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是降低发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颍上县肾综合症出血热的监测结果,研究流行特征,预测出血热在我县未来发展态势。方法对2010-2015年颍上县人间、鼠间监测结果分析。结果 2010-2015年全县共报告发病3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434/10万,全县30个乡镇有18个乡镇有病例报告。秋冬季为发病高峰。发病年龄范围为18~70岁,以男性30~60岁为主。6年共布夹9 134个,捕鼠746只,鼠密度8.17%,其中室内鼠密度为5.77%,以小家鼠为主;野外鼠密度为8.16%,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共检测鼠肺标本705份,室内和野外鼠肺带毒率分别为3.04%和6.36%;鼠感染率为6.50%;鼠带毒指数均﹤0.1。结论颍上县肾综合症出血热发病率进入21世纪以来发病维持在较低发病水平,近年来野外鼠带毒率较前略有上升。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阜阳市肾综合症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流行特征及流行因素,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58年以来的人间及1984年以来的鼠间疫情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利用圆形分布,计算发病高峰日期;同时对发病率与带毒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958-2007年全市共报告HFRS病例40002例,死亡238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1.99/10万,病死率为5.95%。各县市区均有病例,颍上县最多(占40.30%),病死率以界首市最高(33.24%)。50年来共呈现4次发病高峰,20世纪80、90年代维持在较高的流行强度。各月均有发病,主要集中在11月至次年1月份,发病高峰日为12月13日。室内和野外鼠密度分别为9.84%和7.91%,带毒率分别为9.21%和6.99%。1984-2007年的鼠带毒指数和人群发病率的相关系数为r=0.58。室内的优势鼠种在2000年前为褐家鼠,2000年后为小家鼠;野外的优势鼠种一直为黑线姬鼠。结论阜阳市HFRS疫源地普遍存在,鼠密度及带毒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群发病,应加强鼠间疫情监测...  相似文献   

4.
我们从1987~1989年结合农村开展春秋季大面积灭鼠,对流行性出血热(简称EHF)的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鼠种密度与带毒情况1980~1986年,主要鼠种有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臭鼩鼱等。总鼠密度为18~26%(鼠夹法),其中野外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鼠密度为14%,室内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鼠密度为22%。鼠类带毒情况调查,总阳性率为5.19%(14/270),其中黑线姬鼠为6.55%(11/168),褐家鼠为2.94%(3/102)。从1987年开始,每年春秋两季用敌鼠钠盐进行室内外大面积灭鼠,总鼠密度基本控制在3%以内,室内外优势鼠种已不明显。1988年3月份和10月份,全县共采集鼠肺标本80份作鼠类带毒情况调查(黑线姬鼠35,褐家鼠45),检测结果,全部阴性。EHF发病率1980~1986年共发生EHF462例,年发病率为15~30/10万,平均发病率24.6/10万。1987~1989年共发生EHF 60例,发病率1987年为6.62/10万(25/377 641),1988年4.44/10万(17/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锦州市2008-2015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人间疫情特征及鼠种构成、鼠密度、带毒率情况,为出血热的防治工作提供前期思路。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HFRS疫情,利用ELISA法检测人血清及鼠血膜标本隐性感染率,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带毒率。结果锦州地区共确诊1 076例HFRS患者,年平均发病率4.31/10万,3-5月为发病高峰期,以青壮年为主,农民是高发职业人群;共捕获啮齿类动物2 513只,共2科4属5种,优势种在居民区为褐家鼠,在野外为黑线姬鼠,鼠密度为3.73%,检出HV抗原阳性鼠肺样品103份,病毒携带率为4.09%,各年之间鼠肺带毒率有显著性差异(χ2=13.579,P0.05),鼠血膜隐性感染率平均水平为13.78%。结论锦州地区HFRS人群发病率及鼠间疫情呈上升趋势,鼠带毒率处于较高水平。应严格监测疫区动态,避免人群HFRS疫情暴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章丘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发病特点,为今后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06年章丘市HFRS疫情资料、病人血清学检测结果及宿主动物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06年累计报告HFRS 病例53例,发病率2.65/10万.其中,死亡2例,病死率3.77%.1~3月和10~11月为发病高峰,共发病36例,占67.90%.发病集中于丘陵地区,共发病40例,占75.47%.以农民为主,共发病45例,占84.90%.分别采集病人急性期、恢复期血清46份,阳性率分别为78.26%和67.39%.野外、室内鼠密度分别为1.89%和1.95%,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带毒鼠为褐家鼠,全部来自室内,带毒率为1.18%.[结论]章丘市HFRS发病率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分析安义县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及宿主动物的种群特征,为预防控制肾综合征出血热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安义县2005-2016年间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疫情资料、个案调查表及宿主动物的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该病种的三间分布特点。 结果 南昌市安义县2005-2016年共报告肾综合征出血热202例,死亡4例。2005-2010年间年发病率波动在2.14/10万~8.19/10万之间,2010-2013年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2=25.637,P<0.01), 2014年的发病率大幅下降(χ2=21.854,P<0.01)。发病主高峰在11月份至次年1月份,次高峰为4-6月份,发病数分别占病例总数的41.58%(84/202)和36.14%(73/202);男性129例,女性73例,男女性别比为1.77:1;发病地区前五位依次是鼎湖镇、长埠镇、东阳镇、龙津镇和石鼻镇,合占全县的77.22%(156/202);病例主要集中在30~69岁人群,发病数占总病例数的75.25%(152/202);职业以农民为主,占67.33%。外环境鼠密度9.93%,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带毒率6.16%;居民区鼠密度7.22%,黄胸鼠为优势鼠种,但带毒率低,仅为0.32%,褐家鼠为室内常见鼠种,带毒率较高,为2.88%。 结论 安义县2010-2013年间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有上升趋势,采取了防鼠灭鼠、高危人群预防接种后发病率显著下降;黑线姫鼠和褐家鼠是该县HFRS主要宿主动物,且带毒率高;采取预防接种和科学防鼠灭鼠是控制高危人群HFRS发病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阜阳市肾综合症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流行特征及流行因素,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58年以来的人间及1984年以来的鼠间疫情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利用圆形分布,计算发病高峰日期;同时对发病率与带毒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958—2007年全市共报告HFRS病例40002例,死亡238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1.99/10万,病死率为5.95%。各县市区均有病例,颍上县最多(占40.30%),病死率以界首市最高(33.24%)。50年来共呈现4次发病高峰,20世纪80、90年代维持在较高的流行强度。各月均有发病,主要集中在11月至次年1月份,发病高峰日为12月13日。室内和野外鼠密度分别为9.84%和7.91%,带毒率分别为9.21%和6.99%。1984—2007年的鼠带毒指数和人群发病率的相关系数为r=0.58。室内的优势鼠种在2000年前为褐家鼠,2000年后为小家鼠;野外的优势鼠种一直为黑线姬鼠。结论阜阳市HFRS疫源地普遍存在,鼠密度及带毒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群发病,应加强鼠间疫情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掌握连云港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的流行态势,为进一步开展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数据来源于连云港市疫情信息、赣榆县监测资料,利用Excel建立数据库,用IBM SPSS 22.0版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连云港市2004 - 2015年共报告HFRS发病1 225例,年平均发病率2.20/10万,发病呈总体下降趋势;各县区均有HFRS病例报告,年平均发病率排前三位的分别是灌云县、市区、赣榆县;呈现明显的秋冬季发病高峰,秋冬峰占全年发病的79.18%;发病相对集中在30~69岁年龄段,占发病总数的83.27%;男女性别比为2.68∶1;发病职业构成中以农民为主,占82.86%;2004年以来赣榆县监测点每年春秋两季进行鼠密度和带毒率调查,共捕获鼠种2 目3 科5 属6 种,室内优势鼠种为褐家鼠, 野外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总捕获率3.41%,总带毒率1.00%,春秋两季捕获率和带毒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 = 2.00, P = 0.157);鼠总带毒指数与赣榆总发病率(Z = 2.449,P<0.001)、春季带毒指数与春峰发病数(Z = 1.429,P = 0.034)、秋季带毒指数与秋峰发病数(Z = 2.449,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均呈正相关。 结论 连云港市HFRS发病高危人群为广大农村地区长期在野外从事农业工作的农民,发病高峰为野鼠型的秋冬峰。建议开展以疫苗接种保护高危人群为主,以防鼠、灭鼠、健康行为养成为辅的综合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1997~2005年广州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广州市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1997~2005年广州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997~2005年广州市共发生流行性腮腺炎22 95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6.23/10万,2004~2005年发病率明显上升,其中2005年发病最高,发病率为105.53/10万。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在6、7月份,分别占发病总数的13.37%和13.16%。病例主要分布在学生(50.46%)、幼托(23.68%)和散居儿童(12.95%),病例集中在0~14岁年龄组,占总病例数的87.12%;男性年平均发病率为44.25/10万,女性年平均发病率为27.80/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近年广州市腮腺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降低学生和幼托儿童发病率是今后腮腺炎防控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 了解 1999年上海市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发病特点和规律 ,宿主动物对发病的影响。 [方法 ] 对本市HFRS病例、动物种类分布、病原感染和人群隐性感染等进行流行病学和血清学监测。 [结果 ] 本市HFRS有冬季和夏季两个流行高峰 ,夏季发病有增加趋势。健康人群隐性感染为 2 .0 3 % ,野外和室内鼠类密度分别为2 .32 %和 1.42 % ,室内动物感染HFRS病毒率为 4.40 % ,野外动物感染率为 2 .43%。 [结论 ] 夏季HFRS发病增加与宿主动物带病毒率有关 ,应加强夏季流行前灭鼠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洪涝灾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简称“出血热”)流行特征,为洪涝灾区出血热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灾区、非灾区的人间、鼠间疫情的监测,预测洪涝灾区HFRS的流行趋势,并有针对地实施控制措施。结果洪涝灾害期间灾区室内、野外的鼠密度分别为9.07%(64/706)、12.05%(54/448),明显高于同期非灾区的鼠密度(P<0.01);整个灾区检鼠肺118份,带病毒率2.54%,带病毒鼠指数0.05,其中阜南县灾区监测点指数为0.112;非灾区检鼠肺28份,均阴性。在灾区采取防制措施后,恢复期、灾后的鼠密度分为2.22%(39/1758)、1.52%(23/1 517),均低于非灾区同期的鼠密度(P恢复期<0.01,P灾后<0.05)。灾前1年、灾后1年灾区的HFRS发病率分别为1.01/10万(26例)、0.33/10万(9例);同期全市HFRS的发病率分别为0.81/10万、0.76/10万。结论洪涝灾害会引起灾区局部鼠密度增加,易引起出血热流行。当鼠密度指数≥0.1时,采取以灭鼠、防鼠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可有效控制出血热流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征,为制订控制HFRS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胶州市监测点1998-2007年HFRS人间疫情、鼠间疫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8-2007年HFRS合计发病566例.年均发病率为7.44/10万,病死率为2.93%。年均发病率,丘陵地区为11.49/10万,平原地区为5.26/10万。566例病人中,春夏季(5~6月)发病的占18.38%,秋冬季(10~12月)发病的占40.46%;男性占74.03%,女性占25.97%;农民占84.63%,工人占6.89%,其他职业占8.48%;5~24岁占14.13%,25~44岁占47.17%,45~75岁占38.87%。1998~2007年合计捕鼠289只,大家鼠占41.87%,小家鼠占48.10%,黑线姬鼠占7.27%,鼩鼱占2.77%;鼠肺HFRS病毒带毒率为1.73%,其中野鼠带毒率为3.44%,家鼠带毒率为1.60%(P〉0.05)。[结论]胶州市为混合型HFRS疫区,疫情呈下降趋势,发病季节呈双峰型,男性青壮年农民为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病规律,指导防治工作开展。[方法]对招远市1986~2005年HFRS疫情与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86~2005年合计发生HFRS病人440例,死亡31例。年均发病率3.86/10万,男性为5.78/io万,女性为1.92/10万(P〈0.01);25~65岁发病率最高;病人中,农民、民工占80.86%;10月至次年1月发病数占总数的60.68%,3~6月发病数占总数的23.41%。平均鼠密度为3.14%,室内主要鼠种为小家鼠、褐家鼠,野外优势鼠种为大仓鼠、黑线姬鼠和小仓鼠;鼠带毒率为4.39%。[结论]招远市近年来HFRS疫情呈下降趋势,但发病率仍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安徽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规律,为更好地防制HFR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0年安徽省HFRS疫情资料和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分析,采用血清学方法对疑似HFRS病例、监测点健康人群及宿主动物感染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2005~2010年安徽省累计报告HFRS病例902例,死亡24例,年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0.2459/10万和0.0065/10万。每年10月至翌年1月为发病高峰期,淮北平原和江淮丘陵地区为高发区,占全省发病总数的的84.04%,以农民为主,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60岁年龄段。小家鼠和黑线姬鼠分别为居民区和野外的优势鼠种。送检的疑似HFRS患者血清阳性率31.42%,监测点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6.75%。结论安徽省广泛存在以黑线姬鼠为主要宿主动物的姬鼠型疫源地,也存在着以小家鼠为主要宿主的家鼠型疫源地,近年来安徽省HFRS发病基本上处于一种平稳下降的趋势,但淮北地区鼠密度偏高,皖南山区鼠带毒率较高,江淮丘陵地区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也处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掌握湖南省HFRS疫源地范围、类型、人群分布和流行规律以及宿主动物种类、带病毒率等情况,为防制HFR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2005年《湖南HFRS监测实施方案》,在全省系统开展HFRS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监测。采用IFA和ELISA检测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状况,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鼠肺HV—Ag,用双抗原夹心ELISA方法检测鼠血HV—Ab,并用单克隆抗体进行病毒分型,调查5个监测点媒介动物自然感染汉坦病毒情况。结果 2005年共报告病例546例,发病率0.84/10万。共捕获478只啮齿动物,总密度为3.4%,室外密度3.31%,室内密度3.59%。黑线姬鼠是野外的优势宿主(占38.29%),褐家鼠是室内的优势宿主(占46.91%),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占捕获总数的46.86%。抗原和抗体阳性鼠为39只,总感染率为8,16%。褐家鼠和黑线姬鼠的带毒指数分别为3,17%、2.80%。5个监测点间捕获率和带毒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黑线姬鼠主要携带Ⅰ型HV,褐家鼠主要携带Ⅱ型HV。对17只阳性鼠肺病毒分型,Ⅰ型占41.18%,Ⅱ型占58.82%。结论 湖南省为姬鼠型和家鼠型混合型HFRS疫区,人群隐性感染较高,防制工作应以灭鼠和人群免疫相结合的综合防制措施,加强实验室诊断,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营口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规律,为预防和控制HFRS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营口市2003-2007年HFRS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营口市2003-2007年合计发生HFRS病人563例.年均发病率为5.66/10万,死亡4例。年发病率(/10万).2003年为2.36,2004年为7.95,2005年为8.02,2006年为4.42.2007年为2.01。年均发病率(/10万),站前区为3.83.西市区为3.28,老边区为7.02,鲅鱼圈区为21.07,大石桥市为3.93.盖州市为3.45。563例HFRS病例中,男性占79.75%,20~39岁占45.29%,农民占55.77%;3~6月合计发病297例(占52.75%)。捕获家鼠1023只,均为褐家鼠;检测褐家鼠肺1023份.HFRS病毒抗原阳性的65份,带毒率为6.35%。[结论]营口市HFRS发病呈明显的春峰型.男性青壮年农民是HFRS的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与疫情预测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直接利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定点监测资料对全省疫情进行定性预测的意义,寻找敏感且易获得的预测指标。方法 兼顾不同地理状况,选点开展鼠密度、鼠带毒率、带毒鼠指数、健康人群抗体水平监测;对江苏省1986年以来12年的有关监测资料与人间疫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春季室内褐家鼠(Rn)密度,混合鼠种及Rn带毒率、带毒鼠指数与春峰疫情有显著性相关关系;秋季野外混合鼠种及黑线姬鼠(Aa)密度、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与疫情预测指标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直接利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定点监测资料对全省疫情进行定性预测的意义,寻找敏感且易获得的预测指标。方法 兼顾不同地理状况,选点开展鼠密度、鼠带毒率、带毒鼠指数、健康人群抗体水平监测;对江苏省1986 年以来12 年的有关监测资料与人间疫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春季室内褐家鼠(Rn) 密度,混合鼠种及Rn 带毒率、带毒鼠指数与春峰疫情有显著性相关关系;秋季野外混合鼠种及黑线姬鼠(Aa) 密度、带毒鼠指数与秋冬峰疫情显著性相关;全年平均鼠密度、鼠带毒率、带毒鼠指数与全年疫情显著性相关;人群隐性感染率与人间疫情无明显相关关系。其中,春季室内混合鼠种及褐家鼠带毒鼠指数与春峰疫情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 .8637、0 .8295 ( P< 0.001) ;秋季野外混合鼠种、黑线姬鼠带毒鼠指数与秋冬峰疫情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 .7089 、0 .7258 (P< 0 .01),与次年春峰疫情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7118、0 .7113 ( P< 0.01) ;全年平均带毒鼠指数与全年疫情间相关系数为0.9207 ( P< 0 .001)。结论 带毒鼠指数为定性预测出血热疫情的首选指标;在布夹数均衡性较好条件下,鼠密度可作为预测的辅助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