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预防医学   16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安徽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规律,为更好地防制HFR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0年安徽省HFRS疫情资料和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分析,采用血清学方法对疑似HFRS病例、监测点健康人群及宿主动物感染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2005~2010年安徽省累计报告HFRS病例902例,死亡24例,年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0.2459/10万和0.0065/10万。每年10月至翌年1月为发病高峰期,淮北平原和江淮丘陵地区为高发区,占全省发病总数的的84.04%,以农民为主,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60岁年龄段。小家鼠和黑线姬鼠分别为居民区和野外的优势鼠种。送检的疑似HFRS患者血清阳性率31.42%,监测点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6.75%。结论安徽省广泛存在以黑线姬鼠为主要宿主动物的姬鼠型疫源地,也存在着以小家鼠为主要宿主的家鼠型疫源地,近年来安徽省HFRS发病基本上处于一种平稳下降的趋势,但淮北地区鼠密度偏高,皖南山区鼠带毒率较高,江淮丘陵地区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也处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针对由黄疸出血群和犬群引起的肺出血型钩体病在我省的北移现象进行调查分析。方法 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血清学和病原学方法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肺出血型钩体病主要发生在我省Ⅲ型地区的皖南 ,而 80年代以来 ,原本在Ⅲ型地区流行的主要流行菌群—黄疸出血群 ,开始在Ⅰ型地区和Ⅱ型地区出现 ,并于 90年代后造成局部地区肺出血型钩体病的爆发流行 ,病死率高。结论 肺出血型钩体病在我省出现了北移现象 ,江淮之间及沿淮流域发生了钩体菌群更迭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皖南山区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菌群(型)更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安徽省皖南山区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流行菌群(型)更迭情况进行研究,掌握菌群动态,为甲体病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别采用细菌分离培养和显微凝集试验(MAT)对自然人群、病人、疑似病人及宿主动物进行病原学调查和血清学分析。结果:该地区自然人群及病人血清抗钩端螺旋体标体现以赛罗群棉兰型为主,其阳性率分别为34.13%和25.82%。结论:皖南山区流行菌群(型)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出现更迭现象,从黑线姬鼠肾组织标本中新分离出赛罗群棉兰型钩体菌株,啮齿动物仍是该地区钩体病的主要宿主,水牛是棉兰型钩体病宿主之一。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不同地区钩端螺旋体病血清学及宿主动物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安徽省不同地区钩端螺旋体病的特征。方法 采用病原学和血清学对自然人群感染情况及主要宿主感染情况及带菌率、菌群分布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地理区划人群感染率及流行菌群均不相同 ,皖南山区出现菌型更迭现象。结论 淮河长江流域自然人群隐性感染率下降 ,宿主动物均有带菌 ,疫区仍然存在 ;皖南山区与七十年代持平 ,并发现新的菌型 ,是九十年代重点疫区 ,应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掌握皖南山区钩体病的流行规律和疫情发展趋势。方法 分析流行病学、血清学 (MAT)、病原学。结果 皖南山区是我省钩体病重疫区 ,病例数占近十年总数 92 .90 % ,且疫情稳定 ,季节明显 ,是典型的稻田型钩体病疫区。从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分离的钩端螺旋体分属 8群 9型 ,鼠肾PCR检测感染率为1 1 .67% (1 4 / 1 2 0 )。黄山区鼠血清学分属 3群 4型 ,并从黑线姬鼠肾中首次分获钩体棉兰型一株。牛血清检测感染率为 3661 .2 9%分属 8群 9型 ,其中赛罗群占 33 .31 4 2 .1 1 %。自然人群MAT总感染率为 2 1 .2 4 %分属 7群 7型 ,其中赛罗群占 42 .70 % ,黄疸出血群仅为 1 9.1 0 %。而 1 992年之前自然人群血清学分属 7群 ,其中黄疸出血群占 2 2 .75 % ,犬和七日热群各占 1 7.96 % ,病人血清检测结果 91 .80 %为黄疸出血群。结论 皖南山区钩体病菌型出现更迭 ,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flaB-PCR在钩端螺旋体病检测中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flaB-PCR对组织标本中钩端螺旋体检测的可行性,为钩端螺旋体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一种快速、有效的技术手段。方法 根据黄疸出血型钩体赖株高度保守序列flaB设计一对引物,用PCR方法对实验动物标本及疫区动物标本中的钩端螺旋体DNA进行flaB基因片断扩增,扩增产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检测。结果 该引物可特异性扩增钩端螺旋体DNA,而对本实验所用其它细菌均不扩增。肾组织中含10条钩端螺旋体经flaB-PCR扩增后,琼脂糖凝胶电泳可以目测到扩增产物。26份人工感染钩端螺旋体的动物脏器标本,flaB-PCR扩增阳性10份,阳性率38.46%;细菌分离阳性2份,阳性率7.69%。2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3,P〈0.01)。疫区70份蛙肾标本。分离细菌8株,阳性检出率11.43%;flaB-PCR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阳性14份,阳性检出率20%。细菌分离阳性的标本flaB-PCR均为阳性。结论 flaB-PCR灵敏、特异、快速,是钩端螺旋体检测的有效方法,可用于钩体病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8.
新型钩端螺旋体的毒力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对从安徽省金钱蛙肾中分离出的新血清群———顾群秦型人代表株EG79的毒力进行实验调查。方法 将生长状况良好的EG79钩端螺旋体注入豚鼠体内,观察豚鼠的活力、体温、体重的改变,七天后抽取心血做MAT和培养。将其解剖后取肾脏、肝脏做培养及PCR检查。结果 感染了EG79的豚鼠的活力下降,有发热、颤抖的现象;体重减轻、体温升高;病理解剖发现肝、肺有明显病变;PCR检测为阳性。分析EG79对豚鼠有一定的致病力,至于是否对人也有同样的致病能力,尚需要做进一步的实验以证明。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沿淮流域首次暴发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是一种人兽共患病 ,世界各大洲均有流行 ,在我国农村广泛存在。该病原菌群复杂、储存宿主种类较多 ,致病性钩体通过皮肤黏膜及破损伤口迅速进入人体血管 ,沿血管蔓延全身 ,使大多患者临床上出现发热、头疼、全身肌痛、乏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触痛、淋巴结肿大 ,严重者表现脏器广泛性出血、黄疸 ,肾、肺功能损伤。黄疸出血群的钩体病患者可出现大面积肺出血及突发性咳血而造成死亡。我省自 196 2年证实钩体病存在以来 ,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疫情发生。我省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 ,处于热带与亚热带之间 ,长江、淮河横…  相似文献   
10.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病原菌群复杂、储存宿主种类较多,在我国农村广泛存在。安徽省自1962年证实钩体病以来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疫情发生。由于省内具有不同的地理区划,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不同,因而钩体病流行特征、菌群分布、流行形式及宿主动物种类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