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9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4篇
儿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6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3篇
内科学   39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154篇
预防医学   133篇
眼科学   16篇
药学   60篇
中国医学   44篇
肿瘤学   1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前最大限度的安全切除联合同步替莫唑胺辅助放化疗虽然已经成为胶质母细胞瘤的标准治疗手段,但是总体预后仍欠理想。特别是复发之后虽然可以考虑挽救性化疗,但是对于大多数复发患者来说往往难以耐受传统最大耐受剂量方案的化疗。以传统药物为基础的持续低剂量的节律化疗方案由于具备治疗耐受性好且不易产生耐药等优势,逐渐被用于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治疗当中,同时大量相关研究及临床试验也已经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为胶质母细胞瘤的综合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3例腰椎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一期先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后行前路腹膜后病灶清除取髂骨植骨融合的治疗方法。结果随访7~25个月,平均11.7个月。13例全部治愈,切口均一期愈合,症状消失,植骨融合,血象等指标正常。结论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可以作为治疗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的首选治疗方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关系妄想(DOR)可能的神经认知机制进行研究。方法:入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43例,其中关系妄想组(DOR组)15例,非关系妄想组(Non-DOR)28例;另入组健康对照(HC)47例。采用轮廓整合测验、Babble测验测试所有受试者的听觉、视觉信号的组织能力。结果:DOR组在Babble测验中其正确词数与错词数目与Non-DOR组和HC无明显差异(P0.05),而错词长度显著高于HC和Non-DOR组(P0.05);DOR患者的轮廓整合能力较HC整体上未发现明显下降(P0.05),但在随机测验25°水平的错误得分上,显著高于HC(P0.05)且与牵连观念访谈量表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239,P=0.023)。结论:以DOR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听觉和视觉水平的无关信息的过度提取可能是DOR的神经认知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体内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及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的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黑龙江省医院心内科住院的37例患者,将病人分成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与慢性冠脉病患者组,分析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并对这两组病人血清中IL-17与IFN-γ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分析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慢性冠脉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方面的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不同组别间IL-17及IFN-γ因子表达情况分析显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与正常组相比IL-17表达明显降低[(22.19±5.02)pg/mL比(44.90±9.41)pg/mL],IFN-γ明显升高[(7.48±3.60)pg/mL比(5.30±0.71)pg/mL]而慢性冠脉病组与正常组相比IL-17和IFN-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IL-17与IFN-γ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者间具有负相关的趋势(r=-0.69)。结论血清IL-17水平可随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而降低,对评价不同类型动脉粥样硬化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肝移植术后肝门恶性淋巴瘤(附2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明生  高伟  吴迪  张全胜  王政禄  郑虹 《肝脏》2007,12(1):13-16
目的 分析肝移植术后肝脏局部淋巴增生性疾病(LL-PTLD)的临床和病理特点,结合文献总结LL-PTLD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例肝移植术后肝门局部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2例均因肝移植术后出现发热、黄疸、肝门血管闭塞、胆道梗阻、肝门占位进行二次移植.病例1为T细胞性淋巴瘤,供体来源,二次移植术后6个月因肝门淋巴瘤复发死亡;病例2为B细胞性淋巴瘤,供体来源,术后4个月死于肺感染.2例淋巴瘤EBV病毒LMP均为阳性.结论 肝移植术后肝门局部淋巴瘤不宜进行二次移植,对那些PTLD高危病例(供体EBV阳性/受体EBV阴性),术后应使用低剂量免疫抑制剂,常规应用抗病毒药物;对于出现无法解释的肝门部梗阻病例,应高度怀疑LL-PTLD的存在,可考虑针吸活检,尽早确诊并采取适当措施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micro RNAs调控角度揭示轻度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病例分为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无症状者组、轻度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组,另设健康正常人组,空腹采集静脉血,借助Agilent Human mi RNA 8×60k微阵列芯片检测血浆中micro RNAs表达谱,运用SPSS19.0软件及在线SAS系统分析数据,求得各组间的差异表达micro RNAs谱(P0.05),借助mi RNA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Target Scan(V5.2)预测其靶基因并行靶基因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轻度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的差异表达micro RNAs共60条(P0.05),26条上调,34条下调;2倍以上差异表达的micro RNAs23条,上调10条,其靶基因共500个,通过GO分析其功能主要涉及转录因子活性、免疫系统的发育、转运活动、细胞粘附等生命过程;下调13条,其靶基因共499个,通过GO分析其功能主要涉及转录因子活性、转移酶的活性、核酸结合、蛋白结合、转运、免疫系统的发育等生命过程。结论轻度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存在特异性差异micro RNAs表达谱,涉及多个生命过程,揭示了轻度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多通道并联逆变器馈电永磁同步电机系统的谐波性能改进方法以及逆变器发生故障并开路运行后的容错控制策略。提出了移相混沌空间向量脉宽调制(SVPWM)策略,通过各并联逆变器SVPWM采样时间的交错,消除了开关频率部分倍频处谐波。同时通过无规则变化开关频率,将所有开关频率倍频处谐波能量在频谱上平铺,进一步减小了谐波峰值。本文针对系统中逆变器故障情况,分别提出并比较了“正常通道直接补偿”、“正常通道不对称电流补偿”及“等额电流补偿”三种容错控制策略。论文通过实验对上述谐波性能改进方法及容错控制策略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 microRNA 在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大鼠纤维化肝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 microR-NA 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检测对照组(n=10)与模型组(n=10)肝脏组织 microRNA 表达,对差异 microRNA 进行靶基因预测,对靶基因进行基因本(GO)分析、pathway 分析。结果对照组与模型组间筛选出37个差异 microRNA,上调29个,下调8个;从microRNA-基因网络图中发现关键上调为 miR-184、miR-10b-5p、miR-199a-3p 等;关键下调为 miR-200b-3p、miR-199a-5p、miR-125b-5p 等。结论模型组 microRNA 表达谱变化明显,肝纤维化的形成与 microRNA 调控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45 d-6°头低位卧床对尿液中Ca和P元素昼夜节律的影响,探讨卧床实验中骨丢失的可能规律与机制。方法收集卧床实验8名受试者尿样,每个时间段连续收集3 d。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对尿样中的Ca,P和K三种元素的含量进行检测,并对Ca和P等元素的昼夜节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尿Ca总含量在卧床前、中、后3个时间段无显著差异,但Ca元素的日间含量在卧床中的早期和晚期阶段都显著降低,在卧床后又恢复至接近卧床前水平。尿中P元素总含量在卧床中的早期显著升高,随后不断下降,到卧床晚期则显著低于卧床前水平,P元素在日间和夜间的变化趋势差异不大。反映骨质变化的Ca/P参数在卧床中和卧床后也有显著变化。此外,卧床实验也对尿液中Ca和P含量变化的昼夜节律具有影响。结论卧床实验对于尿中Ca和P含量及Ca/P参数产生显著影响,同时也影响了Ca和P含量的节律性,这些变化可能与卧床过程中骨代谢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