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脉压、vWF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除了血压分级水平外,还有其他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其中包括:年龄、吸烟、血胆固醇、糖尿病等,这些因素均影响动脉的弹性和结构。最近有报道脉压(PP)与心血管危险分层相关,血管性假发病因子(vWF)与心血管危险分层相关。本研究依据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同时检测脉压、vWF等指标,探讨其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2005年第20届美国高血压学会(ASH)年会上,ASH编写组提出了高血压的新定义:高血压是一个由许多病因引起的不断进展的疾病,可导致心脏和血管功能与结构的改变。新定义指出高血压不仅仅是读数升高超过阈值,而是一个能导致心血管系统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综合征。新定义的内容包括是否存在危险因素(肥胖、糖耐量异常、吸烟、冠心病家族史等)、心血管疾病生化标志物(血脂、血糖、炎症指标)以及靶器官损害,其目的是根据血压和危险因素两方面界定未来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强调全面干预血压水平和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高血压(EH)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针对高血压肾病与心血管事件发生危险的相关性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大情证据照示,肾小球滤过率、尿微量白蛋白是高血压肾病的早期标志,也是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病率和致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最近的研究显示,脉压差的升高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功能受损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患者周围血管阻力增加,左心室压力负荷增加,刺激心肌细胞增粗和心肌纤维间质增生,最后导致左心室肥厚。高血压左事肥厚(LVH)是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是引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猝死等心血管危险事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的临床实践:2006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刚 《中国医药导刊》2007,9(3):214-216
高血压是卒中、心肌梗死、肾功能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进行性动脉粥样硬化和痴呆的危险因素。在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危险之间存在一种呈连续等级分布的相关性,高血压水平和持续时间以及是否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决定了患者的转归。治疗高血压可降低卒中、冠状动脉疾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并能降低由心血管原因所致的心血管性总病死率和病残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诱发相关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0年2月间来我单位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248例,并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对未发生心血管事件及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有效回访的226例高血压患者中,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51.3%(116/226),其中:男性占71.7%(162/226),女性占28.3%(64/226)。心血管事件诱发的可变危险因素包括血浆纤维蛋白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体质量指数(BMI)。结论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血浆纤维蛋白原是除LDL-C、BMI等传统心血管事件主要危险因素之外的另一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1996年,经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BRFSS)研究发现,69,6%的高血压患者合并有其他危险因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心血管或肾脏疾病时,无论血压水平如何,均为高危患者。高血压合并高危因素(心肌梗死、脑卒中、肾脏病或糖尿病等)时,即使血压为140/90毫米汞柱也要降压。如果血压高于140/85毫米汞柱,心血管病危险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微量清蛋白尿(MAU)的出现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22例,调查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平均动脉压、病程、糖尿病、吸烟、体质量指数(BM I)、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以及合并心血管事件(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脑卒中),以免疫比浊法测定患者24 h尿微量清蛋白,再按尿微量清蛋白检测结果进行分组:正常清蛋白尿组(〈30.0 mg/24 h)和微量清蛋白尿组(30.0~300 mg/24 h),比较两组危险因素及心血管事件。结果两组危险因素无明显差别,而微量清蛋白尿组心血管事件(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脑卒中)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正常清蛋白尿组(P〈0.05)。对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提示MAU是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微量清蛋白尿是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独立的预测因子和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和高血糖、脂代谢紊乱、吸烟等均是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危险因素。在糖尿病人群中,高血压的存在加重了心血管病变的危险性,被称为双重危险因素(double risks)。研究表明,与正常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变危险性是前者的2倍,而在同时存在高血压的病人中则增加至4倍,心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糖尿病高血压研究(HDS)接近5年的随访发现: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中中风的危险性增加2倍,急性心梗的危险性增加1倍。  相似文献   

10.
临床资料证实,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血压水平和心血管危险性呈线性关系,收缩压(SBP)每升高10mmHg,脑卒中的危险增高49%(包括缺血性卒中增高47%,出血性卒中增高54%);舒张压(DBP)每增高5mmHg,脑卒中危险增高46%。亚太队列研究(APCSC)H0显示:亚洲人群SBP每升高10mmHg,脑卒中与致死性心肌梗死风险分别增加53%与31%。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访分析高血压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比较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入院较首次诊断高血压入院时各危险因素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436例病历资料完整且仅符合高血压诊断并再次入院的患者,收集高血压患者两次入院的病历资料。根据回访开始时间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病例组217例(49.8%)以及对照组219例(50.2%),平均回访时间20个月。首先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基线临床特征,筛选高血压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次对不良心血管事件行亚组分析,探究各项临床指标对不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差异;最后对比其两次入院各危险因素指标变化情况,辅证筛选出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舒张压、高血压病程、血肌酐、尿素氮、血尿酸、脑钠肽前体、左房内径、室间隔厚度、合并糖尿病、超声提示存在异常是高血压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可疑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舒张压、尿素氮、乳酸脱氢酶、左房内径、肺动脉内径是高血压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离退休老年人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调研,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达到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的目的.方法 对601例离退休老年人群进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调查,并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与合理膳食的宣传教育,定期随访5年.结果 吸烟率下降30.6% (P<0.01),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的达标率分别提高112.14% (P<0.01)、68.28% (P<0.01)和13.29%(P<0.01),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达标率提高13.40% (P<0.01).同2007年相比,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降低44.5% (P<0.05).结论 对老年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能够达到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前期患者动脉硬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前期人群大动脉硬度的变化及危险因素并存时对大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应用脉搏波速度自动测量系统测定BaPWV,选择年龄相近的理想血压和高血压前期人群共158人,分为3组:理想血压组56人;高血压前期不合并或合并1个其他危险因素的50人;高血压前期合并1个以上危险因素的52人。结果(1)高血压前期组的BaPWV大于理想血压组;(2)随着危险因素聚集程度的增加,高血压前期组合并1个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BaPWV大于不合并或合并1个危险因素的患者(P〈0.05)。结论高血压前期人群已经存在动脉硬度增加;合并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时,可通过协同作用使大动脉硬度增加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应结合病史及体格检查,对患者进行评估,目的在于:(1)明确高血压的病因,判断有无继发性高血压;(2)明确合并的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3)明确靶器官损害程度,为高血压的诊断、病情评估及进一步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王惠敏 《基层医学论坛》2013,(32):4257-4258
目的研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以及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方法将12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分为有心血管事件组和无心血管事件组,对2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血压合并冠心痛患者中出现心血管事件组的冠脉病变积分、患者年龄、24h动态收缩压(sBP)、夜间动态SBP、日间动态SBP、24h动态脉压(PP)、夜间动态PP、日间动态PP均比无心血管事件组的数值高(P〈O.01)。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很多,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能够有效降低高血压合并冠心痛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  相似文献   

16.
杨芳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5):2016-2016
原发性高血压是全世界心脑血管疾病中发生率最高的疾病,以收缩压≥140mm Hg和(或)舒张压≥90mm Hg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伴或不伴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是遗传因素和外界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北京市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分布、控制和知晓情况,以及影响危险因素认知的因素。方法:入选北京市19家二级和三级医院在2006年1—7月期间在发病后24小时内到达医院的430例STEMI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资料、危险因素和控制情况、病史和临床情况。在入院后72小时内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对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知晓情况,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心血管危险因素知晓的因素。结果:430例患者的年龄中位数为62岁(53—72岁),早发心肌梗死(男性〈55岁,女性〈65岁)的比例为34%,存在的危险因素个数平均为(3.0±1.4)个,≥3种危险因素的患者占64.4%。在可纠正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最高(47.9%,95%CI43.2%-52.6%),其次为吸烟(46.5%,95%CI41.8%-51.2%)和缺乏运动(40%,95%CI35.4%-44.6%),患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比例分别为20.7%和17.7%。75.2%的高血压患者正在服药治疗,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治疗率仅为10%和40.8%。在问卷调查的9种危险因素中,患者乎均知晓(3.0±3.0)种。男性(OR=2.2,95%CI:1.6—3.1,P〈0.001)、高血压(OR=1.5,95%cI,1.1—1.9,P=0.05)和存在多种危险因素(OR=1.3,95%CI,0.9—2.1,P=0.004)的患者对危险因素的认识较好。结论:北京市2/3的STEMI患者有≥3种的危险因素;对危险因素的知晓率较低;性别、是否存在高血压和存在危险因素的个数对患者的危险因素知晓情况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背景 血脂异常、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不健康饮食及身体活动不足等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并用于进行10年风险评估。而上述4项行为因素以及3项生理和生化指标维持理想状态可明显降低人群ASCVD的发生。目的 分析门诊就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SCVD的危险因素水平、危险分层以及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综合反应ASCVD发病风险。方法 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就诊的>35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 45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面对面询问和现场测量、血液生化检查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采用武阳丰教授建立的国人10年ASCVD风险评估预测模型(以下简称预测方法)及《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提供的方法(以下简称指南方法)对ASCVD发病风险进行评估及危险分层,理想的心血管健康定义采用美国心脏协会(AHA)的建议(包括7项理想的健康因素和行为)。计算Kappa值,评估两种方法对ASCVD危险分层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55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两种工具判断的ASCVD不同危险人群的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08,P=0.005),预测模型方法判断ASCVD为高危的比例高于指南方法初评的结果(χ2=4.219,P=0.04)。<55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两种工具判断的ASCVD不同危险人群的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350,P<0.001);预测模型方法评估以低危为主(76.3%),高危的比例仅为6.6%,指南方法初评高危比例达到29.5%。对中危患者进行余生风险评估,66例患者(13.0%)调整为高危,最终高危患者比例达到34.5%。预测模型方法判断为低危、中危和高危的患者,指南方法同样评估为低危、中危和高危的比例分别为51.9%、44.5%和56.0%,一致率为50.8%,经内部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261(u=17.010,P<0.001)。仅2.4%患者具有5项健康行为和因素,70.4%具有2~3项健康行为和因素。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吸烟/戒烟比例、理想体质指数(BMI)比例、 空腹血糖(FPG)<5.6 mmol/L、血压<120/80 mm Hg比例高于男性,总胆固醇(TC)<5.2 mmol/L比例低于男性;不同性别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理想身体活动比例、心血管健康指标数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1项、≥2项、≥3项、≥4项心血管健康指标的比例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3.980,P<0.001;χ2=34.946,P<0.001;χ2=107.419,P<0.001;χ2=37.488,P<0.001)。结论 两种评估方法的内部一致性较差;对于<55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指南判定高危的比例也超过1/3,和≥55岁高危比例相近,有高估此人群ASCVD危险的可能;5项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约70%患者具有2~3项健康行为和因素。加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可干预危险因素的控制,改善心血管健康可能是降低ASCVD危险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9.
农村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的预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6例中国农村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HT-LVH)患者追踪观察10年,并以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相匹配的163例单纯高血压(HT)与275例正常人做为非暴露组,进行队列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农村HT-LVH患者死亡原因虽以脑卒中居多,但矫正血压因素后,LVH本身并非脑卒中独立危险因子,然仍为心血管意外的独立危险因子。LVH所以合并脑卒中较多,是由于其血压均值在3组中最高的缘故。矫正血压因素后,心电图单纯左心室高电压的脑卒中与心血管意外危险因素都消失,只有左心室肥厚加劳损才是心血管意外的独立危险因素。建议不必把左心室高电压列为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子。在低水平范围内,血胆固醇的高低对脑卒中意外发生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南阳市冠心病患者发展趋势、对心血管危险因素自我管理需求、知晓情况和获取途径,为患者管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南阳市住院的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构成趋势及对心血管危险因素自我管理现状。结果 共调查728例患者,各年度住院总数呈逐年上升趋势(P<0.01),慢性冠脉病变病例构成比逐年下降,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例构成比逐年上升(P<0.05)。662例(90.93%)患者表示听说过心血管危险因素,651例(89.42%)患者表示有必要掌握心血管危险因素自我管理技能,483例(66.35%)患者表示接受过心血管危险因素自我管理培训,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对心血管危险因素自我管理培训需求更为突出(P<0.01)。各年度患者对心血管危险因素自我管理内容知晓率逐年上升(P<0.05),“三高”控制(74.31%)、科学饮食(72.94%)知晓率最高,情绪(44.64%)、熬夜(47.53%)、吸烟(50.96%)知晓率最低。各年度间危险因素知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心血管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