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核因子(NF)-κB表达,分析其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6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0例非肝病对照者的肝活检标本,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法检测不同肝组织中ICAM-1、NF-κB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ICAM-1、NF-κB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肝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ICAM-1、NF-κB蛋白表达与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0.493、0.496,P<0.01;r=0.580、0.519,P<0.01)。结论 ICAM-1、NF-κB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高表达,其有助于判断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CAM-1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理灵  廖维甲  梅铭惠 《华夏医学》2007,20(6):1228-1229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乙型肝炎肝细胞免疫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CAM-1及ALT水平。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CAM-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献血员(P<0.05或P<0.01)。结论:血清ICAM-1在乙型肝炎肝细胞内表达与肝细胞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干扰素-?1b(IFN-?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前、后肝组织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及血清HBV DNA载量的变化.方法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6个月行肝穿活检术,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与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肝组织ICAM-1的表达及血清中HBV DNA的载量变化.结果 干扰素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重度与中度患者肝组织ICAM-1表达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患者肝组织ICAM-1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肝组织ICAM-1染色强度( )的患者,治疗前、后HBVDNA载量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而肝组织ICAM-1染色强度( )与染色强度( 、 )的患者.治疗前、后HBV DNA载量变化有差异(P<0.05,P<0.01).结论 IFN-?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与肝组织表达ICAM.1有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ICAM-1增强表达有利于IFN发挥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慢性重型肝炎血浆内毒素脂多糖 (LPS)与肝组织Kuppfer细胞自杀因子配体 (FasL)表达和血清可溶性FasL(sFasL)的关系。 方法 检测 1 2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浆内毒素LPS的水平 ,同步观察肝组织FasL表达与血清sFasL的水平 ,并与 1 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对照。 结果 慢性重型肝炎组LPS水平、sFasL、FasL表达阳性率及阳性强度均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 ,P <0 .0 1。 结论 肝细胞功能严重受损时 ,血中肠源性LPS增高 ,并促使肝组织FasL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5.
B7-H1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共刺激分子B7-H1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0例CHB肝组织中B7-H1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 30例CHB肝组织中18例(60%)肝组织中B7-H1表达阳性,11例正常人肝组织无表达.B7-H1分子的表达与肝组织炎症活动程度及纤维化进程密切相关.RT-PCR结果与其一致.结论 B7-H1在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中明显增高,并与肝组织炎症活动程度相关,提示B7-H1在慢性乙型肝炎中担负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可成为判断乙肝活动强弱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肝细胞癌中Ezrin、ICAM-1的表达状况及分析其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学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正常肝组织、癌旁肝组织及肝细胞癌组织中Ezrin、ICAM-1的表达,并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 ①Ezrin、ICAM-1在正常肝、癌旁肝及肝细胞癌中均有表达.②Ezrin、ICAM-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癌旁及正常肝组织.并与肝细胞癌的分级相关(P<0.05),有门静脉癌栓肝癌组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无门静脉癌栓肝癌组(P<0.05).③Ezrin与ICAM-1在肝细胞癌中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832,P=0.021,P<0.05).结论 Ezrin、ICAM-1在肝细胞癌中高表达,并与肝细胞癌的分化程度及有无九静脉癌栓密切相关,二者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Ezrin可能通过调节ICAM-1表达促进肝癌的发展与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黄对急性肝衰竭大鼠细胞凋亡及Bcl-2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旨在探讨其防治急性肝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大黄组。大黄组大鼠造模前3 d予大黄水煎液10 g/(kg·d)灌胃,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1N)/内毒素脂多糖(LPS)腹腔注射造成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造模6 h后,取血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含量,并开腹取大鼠肝组织,应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肝组织中Bcl-2和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ST、ALT、TBIL含量和肝细胞凋亡指数(AI)及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均P0.01),Bcl-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大黄组大鼠血清AST、ALT和TBIL含量、AI及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均P0.01),而Bcl-2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1)。结论:大黄可明显减轻急性肝衰竭大鼠肝脏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Bcl-2表达、下调Caspase-3表达,从而抑制肝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中白介素-33(IL-33)、热休克蛋白60(HSP60)、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组蛋白4(Histone4)水平与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脏疾病严重性的关联性。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12例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患者(IT)组,11例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期患者(HB)组,9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HC)组以及27例慢性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HA)组患者血浆,采用ELISA分别检测以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不同疾病阶段分组血浆中IL-33,HSP60以及HSP70的浓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正常人(NC)组,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MC)组和HA组患者肝组织中组蛋白4的表达。结果 HA组HSP70蛋白水平明显高于IT组和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HSP60蛋白血浆水平HA组和HB组明显高于I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是HA组与HB组间HSP60、HSP70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组IL-33水平较IT组、HB组和HC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免疫组化显示:HBV-ACLF患者肝组织中Histone4表达明显增高,且在相同倍数视野下HA组细胞核内Histone4阳性率比M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33、HSP60、HSP70以及Histone4血浆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和HBV-ACLF患者肝细胞炎症损伤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HBV相关肝病的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LK1基因在肝癌和相关慢性肝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寻找新的肝癌标志物.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肝组织(Norma)l、中度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LC)、癌周肝硬化(PC)和肝细胞癌(HCC)共95例标本中AFP和DLK1的表达;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癌周肝硬化、肝细胞癌组织共45例标本中DLK1 mRNA和AFP mRNA的表达.结果 AFP蛋白和DLK1蛋白在正常肝组、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均不表达,在癌周肝硬化组阳性表达率为27.9%和23.3%,在肝癌组为46.7%和51.1%,肝癌组AFP蛋白阴性病例中仍有22.73%的DLK1蛋白阳性表达.肝癌组与癌周肝硬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周肝硬化组AFP蛋白表达与DLK1蛋白表达之间具有相关性.AFP mRNA和DLK1 mRNA阳性表达率在癌周肝硬化组为23.3%和41.9%,在肝癌组为40%和31.1%.DLK1 mRNA阳性表达率在癌周肝硬化组和肝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FP联合检测DLK1蛋白可提高肝癌的检出率,DLK1蛋白可作为肝癌诊断候选标志物;癌周肝硬不同于不伴癌的肝硬化而具有癌前病变性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FasL表达与血清可溶性FasL水平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穿组织FasL的表达,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可溶性FasL。结果: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sFasL水平>中度>轻度,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FasL表达的程度和血清sFasL水平与肝组织病变的活动性一致。结论:(1)肝组织炎症程度加重,肝组织FasL抗原的表达增强,同时血清中sFasL水平升高;(2)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抑制肝细胞Fas表达有助于减轻肝细胞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1.
肝组织中Fas/FasL的表达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肝组织中Fas/FasL表达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关系。方法 :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穿刺肝组织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肝组织中的Fas/FasL、HbcAg。结果 :肝组织中Fas、FasL表达强度与HBcAg在肝组织表达呈正相关 (P <0 0 0 1) ,与慢性肝炎病理损伤的程度即炎症活动度呈正相关 (P <0 0 0 1) ,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 (P <0 0 0 1)。结论 :HBV持续感染及复制可诱导肝细胞表达Fas/FasL ,其表达程度随着慢性肝炎病理损伤的程度即炎症活动度及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而增强。Fas -FasL系统介导的细胞凋亡 ,确实参与了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且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Fas的表达,探讨Fas-FasL系统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6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穿刺取肝组织做病理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中Fas的表达,分析肝组织中Fas表达与肝组织炎症、纤维化及临床分型间的关系.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细胞中Fas表达随着肝脏炎症活动度和肝纤维化进展程度加重而增加(P均<0.01),随着临床病情的加重而增加(P<0.01).结论 Fas-FasL系统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的炎症和纤维化有关,Fas-FasL系统介导的肝细胞凋亡可能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方便选取2015年7月—2016年6月入住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80例患者为肝衰组,纳入同期入住同院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的80例患者为慢乙肝组,及同时期的健康人40名作为健康组,检测3组患者的血清铜蓝蛋白、肝功能、凝血功能、血肌酐、甲胎蛋白,并计算肝衰组MELD分值.结果 共纳入肝衰组80例,慢乙肝组80例,健康组40名.肝衰组的血清铜蓝蛋白水平为(170.1±27.6)mg∕L,低于健康组(225.4±21.8)mg∕L和慢乙肝为(251.4±29.5)mg∕L(均P=0.000).肝衰组血清铜蓝蛋白与白蛋白、总胆固醇呈正相关(r=0.289、0.312,均P<0.05),与MELD分值及肝性脑病呈负相关(r=-0.222、-0.238,P<0.05),而与胆碱酯酶、甲胎蛋白及肺炎、自发性腹膜炎、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均无相关性.结论 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对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病情评估和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肝硬化与肝细胞肝癌组织中TGF-β2、TNF-α的表达及意义及与HBV感染的关系.方法:对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LV)、癌旁肝硬化(PC)、肝细胞肝癌(HCC)和正常肝组织共73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抗心抗原(HBcAg)、转化生长因子(TGF-β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结果:TGF-β2及TNF-α在癌旁肝硬化、肝细胞癌、肝硬化中均较强表达,且与慢性乙肝组和正常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c<0.01).其中TNF-α的表达在HBV阳性组和HBV阴性组间有显著差异(Pb<0.05).结论:细胞因子TGF-β2,TNF-α在HBV感染后肝纤维化及肝癌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人纤维介素基因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Chen Y  Ning Q  Wang BJ  Zhang DS  Yan FM  Sun Y  Xi D  Yan WM  Hao LJ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6):446-450
目的 研究人纤维介素基因(hfgl2凝血酶原酶/墟皿)在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内蛋白及mRNA水平的特异性表达,hfgl2表达的细胞类型及其与纤维蛋白沉积、微血栓及肝细胞坏死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研究了23例重型乙型肝炎、13例慢性乙型肝炎、1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组织及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外组织中蚓2的表达,同时制备hfgl2cDNA探针并对上述组织进行原位杂交以了解其在mRNA水平的表达。对枯否氏细胞表面标志CD68、纤维蛋白进行了检测。进一步对在重型肝炎肝组织中hfgl2凝血酶原阳性标本进行了hfgl2凝血酶原酶和纤维蛋白双染色。结果21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可见hfgl2表达,而在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组织、重型乙型肝炎肝炎的肝外组织均无hfgl2表达。重型乙型肝炎肝组织枯否氏细胞明显增生活化,主要分布于炎性坏死区,表达hfgl2之细胞主要为活化枯否氏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邻近组织发现有纤维蛋白的沉积和微血栓的形成。结论hfgl2在重型乙型肝炎肝组织活化枯否氏细胞中的异常表达,激活凝血酶原,启动局部的凝血过程,导致纤维蛋白的沉积、微血栓的形成、微循环障碍和局部炎性反应,并最终引发肝细胞大量坏死,提示hfgl2高表达是重型肝炎肝细胞坏死重要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HBcAg在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S-P)检测10例对照肝组织、90例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TGF-β1、HBcAg的表达。结果90例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TGF-β1随肝脏纤维化加重而表达增加,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正常肝组织组TGF-β1无表达;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HBcAg阳性率为81.11%,HBcAg是更可靠的HBV复制指标。结论TGF-β1、HBcAg的表达在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肝纤维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TGF-β1、HBcAg的表达与早期临床诊断及治疗和判断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在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4例原发肝细胞性肝癌组织、14例癌旁正常肝组织中NF-κB、TNF-α和I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原发肝细胞性肝癌NF-κB、TNF-α和ICAM-1表达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其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肝组织(P<0.05)。三者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等没有相关性(P>0.05),与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化及癌栓等有关(P<0.05);三者之间阳性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 NF-κB、TNF-α和ICAM-1在原发肝细胞性肝癌呈高表达,且与原发肝细胞性肝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epatocelluar carcinoma,HCC)中高迁移率族蛋白A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A1,HMGA1)的表达情况,探讨HMGA1基因在HCC中的表达与肝内转移以及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52例肝细胞癌组织和配对的癌旁组织、10例正常肝脏组织中HMGA1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HMGA1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评价HMGA1的表达与HCC临床病理学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肝癌组织中HMGA1mRNA的表达较正常肝脏中升高6.82倍,其中有、无肝内转移组较正常肝组织分别升高13.36倍和4.63倍(P<0.05)。HMGA1mRNA的表达与TNM分期、Edmonson分级、肝内转移有关(P<0.05)。肝细胞癌中有肝内转移组较无肝内转移组HMGA1蛋白表达明显增强。结论:HMGA1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较正常肝脏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照观察正常人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Caspase-3及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探讨Caspase-3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66例CHB患者和15例正常肝组织进行Caspase-3检测,并检测CHB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结果乙型肝炎患者Caspase-3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表达与CHB炎症分级显著正相关(P<0.05),与血清ALT和CHB纤维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spase-3表达的活性随肝炎炎症程度增高而增强,从而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凋亡产生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0.
肝组织FasL表达与病程演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英  陈奕慧  李文胜 《海南医学》2006,17(12):115-116,146
目的 通过研究凋亡相关分子FasL在肝组织的表达情况,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方法 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8例慢性乙型肝炎的活检组织单核细胞、肝细胞以及肝窦细胞FasL表达情况.结果 FasL在浸润的单核细胞以及病变肝细胞的胞浆内高表达,其表达程度和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正相关.结论 通过FasL-Fas机制介导乙肝病毒感染的肝细胞凋亡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病及炎症活动的重要机制之一,FasL阳性肝细胞可能发挥细胞毒效应,发生自杀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