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专科护士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为培养血液透析专科护士设置培训内容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德尔菲法对北京、上海和黑龙江等地35位专家就血液透析专科护士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进行2轮函询与论证。结果专家的权威程度为0.85,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高;2轮调查专家意见的和谐系数分别为0.27、0.41(均P<0.01)。血液透析专科护士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专科理论知识、专科实践知识和护理相关知识3大类34个条目。专家意见较一致的前几个条目为透析设备的管理、血管通路的管理、血液透析的观察技术、血液透析中即刻并发症的处理、血液透析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血液透析中心的护理风险管理等。结论 专家对确定的血液透析专科知识协调程度较高,可将其作为血液透析专科护士培训内容,以提高护士专业知识水平。关键词:血液透析; 专科护士; 专业知识; 德尔菲法; 和谐系数; 变异系数; 数据收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52(2007)11-0001-04  相似文献   

2.
肿瘤专科护士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罗金凤  熊斌 《护理学报》2008,15(2):20-22
目的 了解湖北、河南两省肿瘤科护士现状及护理人员对肿瘤专科护士培养的意见,探索我国肿瘤专科护士培养模式.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湖北、河南两省大、中城市4所三甲医院和3所肿瘤专科医院的151名肿瘤科护士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涉及被调查者职称、学历、工作时间、可以接受的肿瘤专科护士培养方式等方面.结果肿瘤科护士中,中级职称占44.7%,专科学历占58.3%;55.6%的人认为专科护士培训时间应定为周末,61.6%的人认为肿瘤专科护士应进一步细化专业并定专科培训.53.0%的人认为理论与实习课时比应小于1:1.结论结合湖北、河南两省肿瘤科护士现状及其对肿瘤专科护士培养的意见,建议尽快解决护士人员配备不足现状,且肿瘤专科护士培养对象应以专科学历、中级职称、肿瘤专科护理时间4~6年为起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的知识需求和护士认知情况,比较二者的差异,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临床开展健康宣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63例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知识需求和45名血液透析室护士的认知进行调查.结果 82.54%的患者希望获得血液透析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患者与护士在血液透析费用、血管通路的保护、饮食及饮水指导、血液透析的并发症、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血液透析间隔时间6个项目上需求与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液透析效果上,患者的知识需求和护士的认知程度最高.结论 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的知识需求程度较高,对知识需求和护士认知各有侧重,健康教育形式以与医护人员的沟通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呼吸科护士误吸风险评估现状,为制定防误吸指引及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呼吸科护士误吸知识调查问卷对广东省6家医院103名呼吸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本组呼吸科护士误吸知识评分为(15.58±4.63)分,不同情况护士误吸知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89.3%的呼吸科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未常规进行防误吸评估,50.5%的呼吸科护士未接触过误吸相关知识的培训,98.1%的呼吸科护士期望建立呼吸专科防误吸规范和指引,71.8%的呼吸科护士期望由相关学术组织进行误吸专题培训和院内规范化培训。结论呼吸科护士误吸风险评估意识普遍不足,对误吸风险评估的方法掌握不足,需建立呼吸科误吸护理常规和指引,并加强对呼吸科护士的培训。  相似文献   

5.
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生命线,是延长血液透析患者生命和改善其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临床上首选的永久性血管通路,成熟的内瘘使用寿命长、并发症少、住院及花费低,相对于其他通路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发病率[1],这一观点在国际上己达成共识.2006年美国K/DOQI[2]提出“自体血管内瘘第一”的观点,自体血管内瘘的建立应达到50%,至少应为40%,到2009年比例应达到65%.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全国三级综合医院落实《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的现状,以及新护士对培训的感受和意见,为进一步完善培训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8年 8月—9月抽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 421所三级综合医院以及62 031名新护士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以问卷星的形式进行调查。结果 91.6%的医院开展了新护士规范化培训项目。基础培训时长为4.0(2.0,6.0)周,专业培训时长为11.0(3.0,23.8)个月。基本理论知识培训落实率为88.8%~98.6%,常见临床护理操作技术培训落实率为81.6%~97.7%;临床科室轮转落实情况为内科(91.0%)、外科(91.8%)、重症监护病房(85.8%)、急诊(85.1%)、妇产科(72.7%)、手术室(71.3%)、儿科(70.6%)。培训方法主要为操作示教(96.8%)、课堂讲授(95.5%)、临床查房(91.5%)及个案护理(82.0%);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方式为标准化病人(76.7%)、高仿真情景模拟(63.4%)。78.0%的新护士认为培训内容符合大纲要求,55.8%的新护士认为规范化培训的时长合适,52.0%的新护士认为临床科室的轮转频率合适。新护士对规范化培训的认可程度较高(84.2%),其中对带教教师的满意度最高;影响新护士感受的主要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集体归属感(65.2%)、工作强度(65.0%)、带教规范性(58.3%)、薪酬分配(56.5%)、病房人际关系(45.4%)和个人发展(45.2%)。结论 《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发布以来,我国三级综合医院的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开展率较高,但在培训时长、培训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需要进一步贴近临床需求,以提高全国新护士规范化培训的效果,同时,建议医院在培训中重视新护士的个体感受,促进新护士的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血液透析护理人员的培训需求,为制定规范化的专科护理培训计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黑龙江省内14家医院100名血液透析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对象中,98%的护士认为从事血液透析护理需要接受专科培训,88%的护士既往接受过培训,95%的护士有继续接受培训的愿望,希望培训的内容主要为护理相关知识、专科护理知识和专科实践技能。对培训需求有影响的因素分别是培训史、从事护理工作的时间和第一学历。结论对血液透析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是提高专科护理质量的必然途径,为保证培训的效果,培训的组织者应根据护理人员的培训需求来制定培训计划。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中医院护士辨证施护的培训需求,为进一步开展辨证施护培训,培养中医护理人才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1月—4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发放自行编制的中医院护士辨证施护培训现状及需求问卷,调查全国676所中医院(三级医院286所、二级医院390所)44 773名护士。 结果 44 773名中医院护士中,40 190名的护士所在医院开展了辨证施护培训,36 668名的护士入职后参加了辨证施护培训。64.15%的护士认为师资水平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首要因素,其他主要影响因素有考核形式(52.15%)、培训形式(49.68%)。中医院护士对辨证能力的自我评价标准分为(77.15±18.75)分,对施护能力的自我评价标准分为(77.71±18.26)分。75.08%的护士对施护能力学习的需求较高。53.43%的护士选择半脱产培训,79.30%的护士选择由中医医疗专家联合中医护理专家作为培训教师,70.94%的护士选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形式。 结论 中医院护士对辨证施护能力的自我评价为中等水平,对辨证施护培训的需求较高;在培训内容、师资水平、考核方式及培训形式方面应进一步完善,提高护士辨证施护的培训效果。  相似文献   

9.
梁碧燕 《全科护理》2011,(15):1366-1367
血液透析是肾脏功能衰竭者的主要替代疗法之一,建立一条有效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前提[1]。护士应注意保护好血液透析病人的静脉血管,特别是上肢的静脉血管,当预期血液透析治疗超过3个月时应该建议病人制作动静脉内瘘,新的动静脉内瘘在穿刺前的成熟至少为1个月,最好为3个月或4个月,在新的内瘘成熟之前,未建立血管通路前出现各种危  相似文献   

10.
武霜  刘甜  杨丽娜  刘念 《护理研究》2023,(10):1831-1838
目的:了解宁夏地区临床护士疼痛管理现状。方法:于2022年3月—4月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一级乙等及以上医院的3 613名临床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宁夏地区疼痛护理实践现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大部分护士认为进行疼痛程度评估(92.7%)、对疼痛病人采取镇痛措施(95.1%)、对病人进行疼痛相关知识教育(95.9%)、争取家属支持以缓解病人疼痛(95.5%)、对病人的疼痛状况进行记录(94.9%)、对护理人员进行疼痛知识培训(95.5%)等是有必要的;仅有19.4%的护士接受过系统的疼痛护理培训,且疼痛专科护士(6.1%)和疼痛护理骨干(3.2%)较少;仅有34.3%的护士所在科室建立了系统的疼痛管理方面的制度或规范,仅有33.1%的护士所在科室建立了系统的疼痛评估处理专科方案,仅有28.0%的护士所在科室建立了系统的疼痛多学科诊疗机制/门诊,仅有46.8%的护士所在科室目前开展了超前镇痛,仅有48.3%的护士所在科室近1年内疼痛没有发生相关安全事件。结论:宁夏地区护士疼痛管理态度积极,但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实践水平欠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保护性约束微视频在精神科低年资护士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对108名精神科低年资护士采用保护性约束微视频进行理论与技能培训,将理论部分制作成2个微视频,操作部分选取3个约束案例通过标准化病人扮演和护士情景模拟演示操作流程制作成3个微视频,每周通过平台播放1个微视频,结合阶段性考核对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培训5周后进行理论及技能考核,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护士对保护性约束微视频培训的评价,半年后调查临床实践效果。 结果 培训后护士考核均达标,成绩优良者占95.4%,优于传统培训效果。88.9%的护士认为培训激发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94.4%的护士和93.3%的护士长认为培训规范了约束护理行为,90.7%的护士和93.3%的护士长认为培训提高了临床应急能力。与培训前比较,培训后护士受伤率明显降低,约束护理及约束记录合格率、患者满意度均明显提高(P<0.05)。 结论 保护性约束微视频可以激发护士的学习兴趣,提高保护性约束的培训效果和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护士人文护理培训现状和培训需求,为制订人文护理培训方案、有针对性的开展护士人文护理在职培训提供依据。 方法 2021年8月—9月,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全国28个省市的23 707名护士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调查。 结果 99.71%的护士自入职后至少参加过1项人文护理相关内容的培训,54.61%的护士有26项内容的培训经历,26项人文护理培训内容的培训率和需求率分别为74.63%~98.30%和88.75%~96.35%。护士参加培训的途径主要为岗前培训(77.08%)、护士分层核心能力培训(73.56%)及医院公共培训(72.92%);培训形式主要有理论讲授(85.96%)、视频学习(72.61%)、案例教学法(64.17%);培训师资主要为护理管理者(89.19%)。培训形式单一(49.42%)、内容缺乏针对性(46.78%)、培训课程不系统(37.47%)、培训师资力量不强(36.87%)是目前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95.02%的护士认为有必要针对临床护士建立系统规范的人文护理执业能力培训课程,87.93%的护士认为有必要开展人文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在培训模式的选择上,46.19%的护士选择理论和实践各一半的模式,93.54%的护士希望通过线上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 结论 国内护士人文护理在职培训的培训内容广泛、培训率较高、培训需求大。在培训课程、培训形式、培训师资等方面应进一步完善,亟需规范护士人文护理在职培训课程、构建人文护理培训模式,以提高培训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我国三级医院护士科研能力与培训需求的现状,为进一步开展科研培训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对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7 335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科研现状调查表、培训需求调查表。 结果 参与调查的护士群体中,有1 130名(4.14%)主持过或正在主持科研项目,2 147名(7.85%)参与过或正在参与科研项目,1 463名(5.35%)发表过论文,557名(2.04%)获得过专利;科研能力自评总分为25.00(12.50,37.50);科研培训需求总分为53.13(37.50,75.00)。 结论 护士科研能力有待提高,科研培训需求较强,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护士科研能力的继续教育,提高护理队伍科研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消化内镜护士专科培训及职业发展需求,为明确消化内镜专科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案、推进护士职业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消化内镜护理工作问卷对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消化内镜护士进行调查。结果:调查对象4509人,33.40%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目前岗位需要;团队协作能力(76.98%)、临床动手能力(76.56%)、沟通交际能力(74.01%)等相关素质及能力非常重要;80.53%的调查对象认为建立消化内镜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是目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结论:应尽快完善消化内镜专科护士的标准化培训体系,实施消化内镜专科护士全国性的资格认证,多途径满足各级护理人员对消化内镜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考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简化客观结构化(OSCE)临床考试模式应用于危重症(ICU)专科护士培训的可行性及其效果。方法:根据省级专科护士培训计划,结合临床在ICU专科护士培训考核中采用简化OSCE临床考试模式,由培训考官根据培训内容设置情景,编写考核病例,选拔标准化病人和设置考点,考核2018年南京中大医院32名学员并进行成绩分析和问卷调查。结果:84.4%学员认为考核贴近临床,93.8%学员认为站点安排合理,90.6%学员认为时间安排合理,87.5%学员认为其能反映护士综合能力。93.8%学员认为该模式公平,96.9%学员认为该模式值得推广。结论:简化OSCE临床考试能反应学员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及应变能力,能客观检验护士的综合能力,但受主考老师影响,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骨科护士对骨科专科护士资质培训的期望及培养策略的需求。 方法 在全国7个地理分区,根据医院级别、地点、性质按比例分层抽取全国30个省市342所医院的5 020名骨科护士为研究对象,使用微信平台发放和回收自制问卷。 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4 982份。13.7%的骨科护士接受过骨科专科护士培训;91.4%的骨科护士认为有必要开展骨科专科护士培训;综合调查结果,骨科专科护士资质培训的准入标准应为大专及以上学历、护师及以上职称、至少具有3~5年护理工作经验、1~3年骨科工作经验。期望安排的公共课课程是沟通技巧、护理教学、护理管理和护理科研;希望设置的专业课课程是功能锻炼、疼痛管理、四肢损伤护理、骨科常见治疗技术、牵引护理和体位护理。建议分亚专科培训、脱产培训,较期望课堂授课、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和经验交流的培训方式,最希望采取“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培训模式。较为认可的师资是骨科医生、骨科护士长、骨科专科护士和骨科资深护士。希望培训总时长为3个月,临床实践时长应大于等于理论授课时长,实践基地设在三级医院。结业前需要考核,支持结业后再认证,再认证间隔时间为5年内。 结论 骨科护士对骨科专科护士培训需求强烈,在设计培训模式时要考虑护士对培训内容、时长、方式、师资等方面的需求,建立系统化的骨科专科护士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山东省三级综合医院ICU护士腹内压监测行为与认知的现状,并分析影响其认知的因素,为制订腹内压监测标准及流程、开展针对性培训提供参考。方法 制作腹内压监测行为及认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2年9月28日—11月10日从山东省16个地级市中选择三级综合医院的ICU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共纳入31所三级综合医院(三级甲等医院24所,77.42%;三级乙等医院7所,22.58%),回收有效问卷627份。腹内压监测技术的开展率不高(73.37%),主要原因为未接受过腹内压监测相关培训(61.08%);仅111名(24.94%)护士选择了腋中线与髂嵴之间的交叉处作为测量零点、274名(61.57%)护士在呼气末进行读数。护士腹内压监测认知得分为0~16(7.88±2.79)分,回答正确率≥50%的题目仅有5题。结论 山东省三级综合医院ICU护士的腹内压监测行为及认知有待加强,建议统一和落实腹内压监测标准与流程,进一步加强腹内压监测技术的培训,提高ICU护士腹内压监测的规范性和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临床护士对透析日用药知识掌握程度,以提出针对性的培训对策,促进患者安全、合理用药.方法 分层抽样选择与血液透析治疗相关联科室的100名护士,进行透析日用药相关知识调查.结果 本组护士血液透析日用药知识8个方面的得分率均较低(45.6%~71.9%),尤其在选择哪些常用药物血液透析时容易被清除,哪些性质的药物血液透析时容易被清除,合理安排患者血液透析日带药和关注患者血液透析日有无使用可能影响透析顺利进行的药物方面认知不足,得分率<50%.结论 本组透析相关科室护士对血液透析日用药知识普遍缺乏,应采用科学、有效的培训方法,提高护士对透析日用药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规范住院患者血液透析日药物的使用,促进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新护士岗前培训需求,并进行分析。方法:对200名新护士于报到当天向其发放自行设计岗前培训需求调查问卷。结果:200名新护士认为岗前培训总时间应为3~4周的最多;其中概论∶护理学基础理论∶基础护理操作实践的最合理的时间比例以1∶2∶3最多;概论部分最佳的培训形式为集中授课;概论部分内容排在需求前三位的依次为医院概况、护理风险防范、护理工作制度;护理学基础理论部分最佳的培训形式为集中学习结合阶段考核;基础护理操作实践部分最佳的培训形式为在护理技能培训基地集中培训;排在需求前三位的操作实践内容依次为静脉输液、肌内注射、吸氧。结论:应重视新护士的岗前培训需求,制定好岗前培训计划,保证岗前培训效果。  相似文献   

20.
袁翠  陆虹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8):2848-2851
目的了解护士组织承诺度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78名病房护士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护士的组织承诺得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也有将近一半的人只要工作性质相似就可以在其他医院工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组织承诺的因素包括年龄、工作年限、科室、期望匹配度、对薪酬的满意度、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等。进一步多元分析显示,护士的角色模糊(β=-0.314)、角色冲突(β=-0.174)、对薪酬的满意度(β=0.169)、期望匹配度(β=0.344)和工作科室(β=0.300)等5个因素是护士组织承诺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护士的组织承诺总体较好;护理管理者应考虑角色认知变量和某些个体特征变量的影响,以进一步增强护士的组织承诺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