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DSA检查和栓塞治疗时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 24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造影,对可能出血部位再行超选择性插管造影,其中14例明确诊断并行栓塞治疗.结果 24例中16例造影阳性,阴性8例.阳性者主要表现为对比剂外溢、动脉瘤、局部肿瘤血管及染色、动脉的侵蚀、局部血管痉挛等.其中14例接受了栓塞治疗,12例出血停止.30d内无复发出血,1例栓塞后次日死于多器官衰竭,1例栓塞3d后复发出血,经外科手术治疗痊愈.结论 DSA检查对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有较好的诊断效果,尤其是对血管性病变、肿瘤引起的消化道出血诊断效果好,栓塞治疗止血迅速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与血管内栓塞治疗对急性动脉性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例急性动脉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行DSA检查后,其中9例适宜行介入治疗的患者采用明胶海绵、弹簧圈经导管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10例患者中,8例DSA检查阳性,2例未见确切异常DSA征象。9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均止血成功,且无复发及明显并发症;另1例转外科急诊手术治疗,其外科术前定位准确。结论急诊血管内栓塞治疗急性动脉性消化道大出血安全、可靠,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讨超选择性血管造影及动脉介入栓塞技术对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60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进行动脉血管造影,发现出血征象时超选靶血管并采用不同栓塞材料进行栓塞治疗。结果 60例血管造影发现出血阳性征象54例,栓塞治疗60例,54例立刻止血成功,即刻止血成功率为90%,3例转外科手术治疗。结论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及时行动脉造影及栓塞介入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选择动脉栓塞术在急性大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3例急性动脉大出血患者,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法有效控制出血;对出血部位行选择性动脉造影(DSA),明确出血动脉后行超选择性插管术及栓塞治疗,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颗粒、条。结果 所有病例DSA均显示出血阳性征象,表现为对比剂外溢、血管增粗、扭曲等。栓塞术后31例出血立即停止;1例宫颈癌大出血患者10 h后再次出现大出血,遂行第二次栓塞术,效果满意;1例咯血患者不完全止血,术后配合内科积极治疗后出血停止;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DSA对诊断急性出血有较高价值,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不仅能迅速、有效止血,且并发症少,可作为急性动脉大出血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消化道出血的急诊血管造影方法和应用价值.方法 对9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常规依次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造影,分段观察不同肠管段的血管.根据DSA表现,采用灌注垂体后叶素或用明胶海绵栓塞治疗.结果 9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中,9例血管有异常表现,其中4例可见对比剂外溢的直接征象,2例同时见肿瘤染色,占44.4%.5例显示动脉增粗迂曲紊乱、静脉早显等异常血管,占55.6%.3例用垂体后叶素灌注,6例用明胶海绵栓塞,均可立即止血,且无胃肠道坏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选择性动脉造影对急性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和治疗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DSA下急性消化道出血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9例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股动脉穿刺插管,并酌情作选择性胃十二指肠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胃左动脉、脾动脉、肝固有动脉造影,用DSA作实时减影,发现出血动脉及其他异常动脉显影,用明胶海绵颗粒和/或弹簧钢圈和/或聚乙烯醇(PVA)栓塞靶血管。结果:79例患者DSA呈阳性者60例,阳性率76%(60/79),2例开腹后找不到出血动脉,DSA检查发现出血部位,其中75例均作栓塞,71例出血停止,止血成功率96%(75/79),疗效满意,4例介入治疗后仍出血,行手术治疗。结论:DSA检查对胃肠道出血有较高的敏感性,多数能作出病因诊断及治疗;介入栓塞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疗效高,止血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大出血的血管造影和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总结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大出血病例的诊断和治疗经过。结果本组4例患者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内或消化道大出血,以腹腔出血为主2例,以消化道出血为主2例,其中1例伴有假性囊肿出血。全部病例行血管造影和动脉栓塞术,均寻找到出血血管和成功止血,并联合内科或外科手术处理后治愈。结论血管造影和动脉栓塞术是诊断和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大出血的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激性溃疡大出血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及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10月至2014年2月期间,运用Seldinger股动脉穿刺法,对30例应激性溃疡大出血患者进行选择性动脉造影术,待出血部位明确后,应用明胶海绵颗粒及弹簧圈,进行动脉栓塞治疗,通过对治疗效果的分析评价,探讨应用价值。结果:30例应激性溃疡大出血患者中,24例经DSA检查明确出血部位,经介入治疗后成功止血。患者术前与术后第3天比较,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压均明显升高,心率降低,统计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DSA检查对于应激性溃疡大出血的诊断和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应激性溃疡大出血,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和血管栓塞术治疗在急性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急诊给予动脉造影术,部分患者联合栓塞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观察血管内造影诊断及栓塞治疗的效果。结果:30例患者血管造影中发现假性动脉瘤8例,动脉节段性狭窄3例,同时有假性动脉瘤和狭窄2例;发现动脉增粗和肿瘤染色2例;造影剂外溢9例;未见明显异常6例。24例给予血管栓塞,术后出血停止22例,有效率为91.7%。栓塞术后复发2例,复发率为8.3%;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死1例。未予栓塞直接行外科手术4例,2例为小肠间质瘤,1例为胃癌术后出血,再次手术发现残胃弥漫性出血;1例为吻合口残端瘘,手术后出血停止。2例保守治疗自动出院。结论:动脉造影和血管栓塞术是诊断和治疗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方法,尤其对外科术后出血的患者阳性率更高,具有微创、安全、迅速的特点。对于部分栓塞后再出血和消化道肿瘤的患者结合外科手术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导管选择性及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急性动脉源性大出血的介入操作技术、介入栓塞治疗的方法及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对41例动脉源性大出血,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动脉选择性及超选择性插管.其中支气管动脉破裂大出血7例,消化道大出血13例,子宫动脉破裂出血9例,外伤性肾动脉出血5例,肝癌肝动脉出血2例,腰椎间盘微创手术后腰动脉出血2例,下肢动脉出血2例,胆道支架术后出血1例.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弹簧钢圈及碘化油乳化剂.结果41例急性动脉出血患者行DSA造影,40例行动脉栓塞术,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未行栓塞术.40例介入治疗后38例活动性出血停止,即刻止血率95% (38/40),失血性休克得到纠正,39例经康复治疗后出院,本组病例介入治疗成功率95.1%,栓塞术后未出现相关严重并发症.本组病例中有1例胆道支架术后第30天出血、动脉栓塞术后第5天再次大出血死亡.1例下消化道大出血术中未见活动性出血,未行栓塞治疗,后再次出血,3d后死亡.1例小肠动静脉畸形出血介入治疗4月后再发出血行外科开放手术肠段切除.1例腰椎间盘微创手术后腰动脉出血行主干栓塞后造影,仍见造影剂外渗,但出血量明显减少,28 d后康复出院.其余所有患者随访3~15个月,无再发出血.结论动脉源性大出血介入栓塞治疗因创伤小、安全、疗效确切,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明胶海绵作为栓塞剂在动脉内栓塞治疗难治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8例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胃十二指肠动脉、胃左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动脉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酌情对脾动脉、肝固有动脉行超选DSA,发现出血动脉及其他异常动脉显影,用高压消毒过的明胶海绵颗粒和新鲜明胶海绵条栓塞靶血管。结果18例患者DSA首次血管造影阳性者16例。在16例DSA阳性的消化道出血患者中进行栓塞治疗,止血成功15例,有效止血率为93.75%(15/16例)。对2例DSA结果阴性的消化道出血病例进行试验性栓塞,止血成功1例,有效止血率为50%(1/2例)。结论采用明胶海绵作为栓塞剂在动脉内栓塞治疗难治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韦树长  苏江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7):1979-1981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介入治疗消化道出血后复发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72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选择介入治疗方式,39例进行栓塞治疗,33例采用单纯止血药物灌注治疗,所有患者随访1个月,对出血复发的患者均重复行介入治疗。结果栓塞组39例患者在栓塞后出血均停止,但有2例(5.2%)复发;灌注血管收缩药物组治疗后25例患者出血停止,有11例(44.0%)复发,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动脉性消化道出血复发的原因包括原发疾病的进展、造影的阳性率及操作技术,认识消化道出血患者介入治疗后复发的原因对预防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消化道出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5例消化道出血病例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对13例发现出血阳性征象者进行栓塞治疗。结果:10例1次栓塞成功止血,1例两次栓塞成功止血,止血率84.6%,再次栓塞率7.7%;2例栓塞后48 h内再发出血,再出血率15.4%,其中1例行外科手术;随访30 d无肠坏死等并发症。结论:介入栓塞治疗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可行的,安全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介入诊断和治疗对急性消化道出血的应用及其价值。方法:急性消化道出血病例23例,常规在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下动脉插管造影。造影后保留导管持续灌注血管加压素或行栓塞治疗,追踪观察止血情况。结果:23例中14例有血管异常表现,其中5例见造影剂外溢。17例行灌注治疗,6例行栓塞治疗。22例在介入治疗后止血,I例治疗无效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诊断不明确或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消化道出血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介入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张学红  汪小舟 《四川医学》2012,33(3):480-482
目的通过DSA探讨晚期产后出血的原因和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对27例晚期产后出血患者行双侧子宫动脉造影及介入栓塞治疗。结果所有患者经介入栓塞治疗后均取得满意止血效果,术后随访均无再次出血。结论子宫动脉造影可以明确晚期产后出血的原因,介入栓塞治疗晚期产后出血具有疗效快,安全性高,损伤小,易为患者接受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肾穿刺活检术后大出血的原因及最佳救治方案,为临床诊疗提供借鉴.方法 分析作者医院2000/2010年1700例次超声引导经皮肾穿刺活检术中,3例肾脏大出血患者的临床病例特点与高危因素,探讨最佳救治方案.结果 肾穿刺活检术后大出血发生率1.76‰.2例患者肾活检术前有长期高血压病史,术前行血液透析治疗,3例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造影及血管内栓塞在肾出血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不同原因所致的肾脏出血的患者行DSA血管造影,确定出血或病变血管,并选用不同类型、大小的栓塞剂,栓塞相应出血或病变血管。结果:均一次性止血成功。结论:熟练掌握DSA造影表现及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栓塞剂是介入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