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经后入路保留残留后交叉韧带(PCL)纤维和板股韧带重建PCL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9例患者应用自体腘绳肌腱在关节镜下结合常规入路和后入路保留残留的PCL纤维和板股韧带重建PCL。胫骨隧道定位在PCL胫骨止点外侧关节面下方1~1.5 cm处。股骨隧道经前外侧入路定位于股骨内侧髁关节软骨后方1 cm处。自体肌腱移植物两端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术后6个月了解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9例均随访6个月。患者无伸膝受限;2例10°~15°屈膝受限,1例Ⅰ度后抽屉试验阳性。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和IKDC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膝关节后入路保留PCL残留纤维和板股韧带重建PCL,镜下视野清楚、无盲区,操作安全,韧带的胫骨止点定位准确,同时符合生物学和生物力学,短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
膝后内侧入路修复重建后交叉韧带(附24例报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介绍并探索膝后内侧入路修复重建后交叉韧带(PCL)的特点和技术要点。方法用膝后内侧“S”形入路修复PCL13例,取半腱肌腱重建PCL11例;俯卧位手术16例,仰卧位手术8例。对后内侧入路的应用解剖、手术要点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后内侧入路不需要显露血管神经,比膝后入路平均手术时间缩短30~60分钟,不受体位限制,不需附加切口,一个切口既可修复又可重建PCL。21例患者经半年以上随访膝关节不稳无复发。结论膝后内侧入路简单、安全、显露好,是修复重建PCL的理想入路,抽出钢丝法和取半腱肌腱拉出“U”形钉固定是修复和重建PCL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膝后腓肠肌内侧入路修复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撕脱骨折。方法 应用膝后腓肠肌内侧入路对11例PCL胫骨撕脱骨折行复位固定。结果 膝后腓肠肌内侧入路对修复PCL胫骨撕脱骨折。解剖层次清晰,出血量极少,不需要切断和重新缝合组织,并发症少,简便、安全、快捷、实用。结论 膝后腓肠肌内侧入路非常适于修复PCL胫骨撕脱骨折,同时也适于股骨内侧滑车后部、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复位内固定。  相似文献   

4.
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损伤的发病率比前交叉韧带低,约占所有膝关节韧带损伤的3.4%~20.0%。单纯PCL部分损伤或完全损伤常采取保守治疗,短期效果满意而长期效果则存在争议。如果PCL完全撕裂合并膝关节后外侧损伤,则非手术治疗的效果不可靠,渐进性骨关节炎和膝关节功能受限的发生率高,目前多主张手术重建。  相似文献   

5.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重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前,后交叉韧带(Posteriorcruciateligament ,PCL)的重建术式尚存在很多争议。近年来,关于膝关节后交叉韧带重建的研究已成为骨科学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1 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特点PCL起自胫骨髁间隆凸后方,向前内方成70~80°,斜行止于股骨内髁的外侧面,平均长38mm ,宽1 3mm  相似文献   

6.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临床报告显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CL)损伤的发病率呈增高趋势。膝关节PCL损伤的重建,已成为运动医学和骨外科学研究和争论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同种异体髌腱移植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术后康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CL)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如果发生撕裂,必然累及膝关节的稳定性,出现胫骨后沉。笔者自2002年2月~2004年1月采用同种异体骨-髌腱-骨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9例,经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训练,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9例中男7例,女2例  相似文献   

8.
关节镜下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重建5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ACL、PCL)及膝内外侧复合体重建的经验。方法关节镜下移植中1/3骨-髌腱-骨组织、4股腘绳肌腱及LARS人工韧带重建膝关节ACL、PCL。合并膝内、外侧结构损伤患者在重建的同时进行膝关节侧副韧带和关节囊的修补。术后佩戴可调式膝关节固定带3个月行康复训练。结果53例随访2个月~5年4个月,Lysholm评分由术前平均(20±4.6)分提高到(85±7.3)分。所有患者术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存在阳性体征,术后1例后抽屉试验阳性,4例Lachman试验弱阳性。所有患者关节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在关节镜直视下交叉韧带重建能准确定位ACL、PCL解剖止点,具有损伤小,关节粘连率低,恢复快的优点,能达到坚强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后交叉韧带(PCL)损伤是较为常见的膝关节韧带损伤,通常由相对低能量的运动损伤及高能量的交通事故伤所致。经典的PCL重建方法是前外束重建,即单束重建。笔者从2007年1月~2008年5月,应用IN—LAY方法进行7例PCL损伤的重建。  相似文献   

10.
关节镜下改良Augustine术动力重建后交叉韧带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后交叉韧带(PCL)是保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之一,断裂后将会引起膝关节后向不稳定,从而影响膝关节功能,并导致一系列后遗病变。近年来,PCL重建的研究已成为矫形骨科医生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自2001年9月~2004年3月,笔者选择性地在关节镜下行改良Augustine术动力重建PCL共17例,经6个月~2年的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13.
经会阴和经直肠途径前列腺穿刺活检并发症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比较经直肠及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并发症的发生率,研究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统计北京医院1998~2007年间前列腺穿刺的患者,检索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2007年间发表有关前列腺穿刺活检术的文献,对并发症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北京医院780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并发症发生率:肉眼血尿46.3%、血便8.7%、直肠出血0.5%、泌尿生殖系统感染0.9%、排尿困难0.6%、急性尿潴留0.6%、发热1.9%和血管迷走神经反射0.1%.检索前列腺穿刺相关文献共11篇,经直肠组7篇,经会阴组4篇.总例数分别为:2 244例和1 068例.两种穿刺方法阳性率分别为:32.7%和2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经直肠组显著多于经会阴组(P<0.01).结论:经直肠与经会阴两种穿刺方式阳性率相似.经会阴前列腺穿刺的并发症少于经直肠前列腺穿刺.  相似文献   

14.
前、后入路腹股沟疝修补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前、后入路修补术的疗效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巴德补片前(40例)、后(27例)入路修补腹股沟疝6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前入路单侧手术平均时间(58.90±6.54)min,平均住院天数(5.21±0.86)d。阴囊血肿1例,髂腹股沟神经痛2例,自觉手术区牵拉感5例,无一例切口感染。术后随访3~26个月,无一例复发,并发症发生率7.5%。27例后入路单侧手术平均时间(40.59±5.81)min,平均住院天数(4.73±0.71)d。无切口感染、阴囊血肿和髂腹股沟神经痛病例,无手术区牵拉感。术后随访3~12个月无一例复发,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结论后入路Kugel疝修补术是一种全新的无张力、微创、全腹股沟修补技术,较前入路疝环填塞式修补术具有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学习曲线短、并发症更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报道经腹与后腹腔途径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的技术特点与操作体会.方法 从2001年7月至2006年8月,共收治46例肾上腺腺瘤患者,其中有分泌功能肾上腺皮质腺瘤38例,无分泌功能的腺瘤5例;嗜咯细胞瘤3例.平均年龄35岁(24~56岁),男28例,女18例.体积≤5 cm肿瘤31例;> 5cm肿瘤15例.4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经腹途径组和后腹腔途径组,分别按不同入路完成肾上腺切除手术.结果 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住院时间和术后恢复过程,经腹和后腹腔途径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经腹途径和后腹腔途径均可安全完成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手术.  相似文献   

16.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LS) is effective and technically feasible for treating various hematological diseases, especially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 An anterior approach to the vascular pedicle is usually described. However, in this approach to the splenic hilum, the dissection of the splenic artery is often difficult. A total of 13 patients with ITP underwent elective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We utilized a laparoscopic posterolateral approach involving dissection of the suspensory ligaments at the lower pole, then dissection and division of the posterolateral attachments, followed by the dissection and ligation of all splenic branches near the splenic parenchyma. This procedure was completed in 11 of our 13 patients and converted to open surgery in the other two patients. Mean operative time was 3 h; mean postoperative stay was 3 days. No blood transfusion was required, and no complications were noted in the postoperative period. The posterolateral approach provides better visualization and control of branches of the splenic vein and artery in the splenic hilum. It also permits visualization and control of surgical hemorrhage through the operating ports. Received: 24 January 1997/Accepted: 28 October 1997  相似文献   

17.
18.
Heros RC 《Journal of neurosurgery》2005,103(5):776-7; discussion 777
  相似文献   

19.
Goel A 《Journal of neurosurgery》2011,115(2):401; author reply 401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