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研究背景目前普遍认为,传统经蝶入路对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较差,如何切除向蝶鞍外生长的肿瘤即成为神经外科的难题之一。本文通过研究扩大经蝶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特点,以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外科手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成人尸头标本模拟内镜下扩大经蝶入路手术范围,并对相关解剖结构进行测量。结果 (1)蝶窦开口距鼻前棘52.62~63.16 mm,平均(59.68±4.28)mm;距后鼻孔上缘10.47~15.61 mm,平均(12.88±1.46)mm。(2)视神经和颈内动脉隆起率分别为11/20和17/20。(3)海绵窦内侧壁由一层硬脑膜组成,前、后、下海绵间窦和基底窦出现率分别为17/20、12/20、11/20和20/20。(4)双侧颈内动脉内缘在隐匿段间距为12.42~21.76 mm,平均(15.30±1.25)mm;在下水平段中点间距为10.42~18.43 mm,平均(14.03±1.19)mm;在前垂直段间距为16.75~24.88mm,平均(18.87±1.44)mm;在鞍结节内缘间距为9.97~16.18 mm,平均(12.73±0.94)mm。(5)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与海绵窦内侧壁蝶鞍部之间有7侧直接接触(7/20);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与海绵窦内侧壁蝶骨部之间均可见静脉丛伸入(20/20)。(6)共有9侧颈内动脉沿垂体下1/3走行(9/20)、7侧沿垂体下2/3走行(7/20)、3侧沿整个垂体走行(3/20)、1侧沿鞍底水平以下走行(1/20)。(7)有4侧(4/20)垂体出现侧突。结论扩大经蝶入路显露海绵窦内结构清晰,适用于处理由鞍内向海绵窦侵袭的垂体腺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至中颅底的各种重要解剖标志,探讨该入路临床应用的影响因素和手术特点。方法分别运用直径4 mm,长度18 cm的0°、30°和45°硬质内镜(Karl Storz),在动脉灌注后的成人尸头上模拟手术过程,神经导航的引导下经双侧鼻腔扩大入路对中颅底进行内镜解剖。测量各个解剖标志之间的距离。结果蝶窦后壁可分为鞍区、鞍上区、海绵窦区和斜坡区。在蝶窦后壁可见鞍底、后组筛房、蝶骨平台、鞍结节、斜坡、斜坡隐窝、海绵窦、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管隆起、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在蝶窦腔的外侧壁可见眶尖隆起、上颌神经隆起、下颌神经隆起和翼管神经,并分别形成视神经颈内动脉和动眼神经三角、V_1~V_2三角、V_2~V_3三角。两侧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内侧距离为(11.3±1.2)mm,两侧垂体前部距离为(12.2±2.1)mm,两侧垂体中部距离为(21.5±2.5)mm,两侧垂体后部距离为(17.6±3.4)mm,垂体前后径为(9.1±2.9)mm。硬膜内的鞍上区又可分为视交叉上部、视交叉下部、鞍背后部和脑室部。在剪开海绵窦和垂体之间的硬膜后,海绵窦段的颈内动脉可分为三叉神经段、后曲段、下水平段、前曲段和上水平段。结论神经内镜经鼻扩大入路至中颅底可清晰显示鞍区、鞍上区和海绵窦区的解剖结构,为该区域的病变提供一条有价值微侵袭的手术方法。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是该区域手术的关键性标志。  相似文献   

3.
扩大经鼻蝶入路的海绵窦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扩大经鼻蝶入路下的海绵窦显微解剖特点,制定大小范围合适的骨窗暴露海绵窦,为临床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在7具动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头上模拟扩大经鼻蝶入路手术,在显微镜下观察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其分支、脑神经的解剖关系并测量相关解剖参数.结果 鞍结节、鞍底、斜坡、颈内动脉和视神经骨性隆起是确定手术区域的重要标志.颈内动脉与上颌神经入圆孔处的平均距离为6.8 mm.扩大的骨窗平均宽度值为37.6 mm(范围28.7 mm~44.0 mm).结论 骨窗越过颈内动脉骨性隆起扩大至圆孔的内侧缘的扩大经鼻蝶入路可有效的暴露一侧海绵窦全景,是处理由鞍内向海绵窦内侵袭病变的良好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海绵窦内侧壁的MRI特征,评价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的术前评估价值.方法 运用Siemens 3.0 T磁共振机扫描39例垂体腺瘤,观察海绵窦内侧壁完整性、Knosp - Steiner分级、颈内动脉被包绕程度、海绵窦间隙受侵犯程度等,手术探查双侧海绵窦内侧壁,活检鞍底硬脑膜,计算肿瘤Ki - 67标记指数,并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利用MRI海绵窦内侧壁完整性判断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PPV 75%,NPV 100%,约登指数0.952,ROC曲线下面积0.976),与Knosp - Steiner分级、颈内动脉被包绕程度、海绵窦间隙受侵犯程度等指标具有一致性(Kappa值0.788、0.611、0.732).MRI海绵窦内侧壁完整性与鞍底硬脑膜受肿瘤侵犯及Ki - 67 LI之间均相关.结论 利用3.0 T MRI显示海绵窦内侧壁,在术前诊断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具有重要价值,对手术方案的选择、术中操作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和垂体腺瘤共存的情况不常见.经蝶窦切除垂体腺瘤前,有人推荐行双侧颈动脉造影以了解颈内动脉和垂体腺瘤间相互关系并确定是否存在血管异常和动脉瘤.已有一些报告术中颈内动脉瘤破裂和海绵窦大量出血以及随之发生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本文报告1例垂体腺瘤和前交通动脉瘤共存,经蝶窦切除垂体瘤术中动脉瘤破裂.作者讨论了经蝶窦术中特别是当肿瘤向鞍上发展的情  相似文献   

6.
垂体血供的显微解剖及在鞍区显微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鞍区显微手术的开展,迫切需要垂体血供的显微解剖资料。方法 借助手术显微镜对40例成人头颅的颈内动脉(ICA)海绵窦段和床突上段的分支及分布进行了显微解剖研究。结果 每侧从ICA床突上段眼段下内侧壁发出(1.31±0.77)支、直径(0.38±0.11)mm的垂体上动脉;从ICA海绵窦段后弯部发出1支、直径为(0.66±0.19)mm、主干长(7.99±3.94)mm的垂体下动脉;垂体被膜动脉出现率为15%。结论 垂体上动脉和垂体下动脉是供应垂体的主要动脉,在鞍区显微手术中保护好各分支是预防或减少术后并发症,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鞍区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临床神经外科提供鞍区显微解剖和解剖参数。方法 用汉族成人尸头湿标本、漂白干颅骨各30例,在显微镜下进行显微解剖观察并测量。结果 鞍区重要的解剖学结构有:①骨性标志有鞍结节、前后床突、视神经管、鞍底、蝶窦内视神经管隆起和颈内动脉隆起;②相关硬膜结构有鞍膈、海绵窦和海绵间窦;③相关蛛网膜结构有颈动脉池、视交叉池;④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有垂体和垂体柄、视神经和视交叉以及Willis环及其分支。结论 该显微解剖学研究提供了鞍区的重要解剖结构和解剖参数,对鞍区的临床手术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海绵窦MRI影像解剖学特点,对颈内动脉和垂体、垂体腺瘤实施MRI三维重建。方法对25例海绵窦正常者,分别进行平扫、常规增强扫描和动态增强扫描,采用eFilm软件对MRI影像资料进行研究;在海绵窦MRI解剖结构辨别的基础上,采用StealthStation导航系统三维重建软件,对2例病人的颈内动脉和垂体、垂体腺瘤进行三维重建。结果①动态增强扫描中期对海绵窦的结构显示最佳。②海绵窦外侧壁脑神经在冠状位上有良好的显示。③采用eFilm软件的测量结果:海绵窦段颈内动脉间距离为(16.6±4.3)mm,床突上段颈内动脉间距离为(13.8±3.3)mm,颈内动脉与垂体的距离为(2.9±0.9)mm,垂体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分别为(4.8±1.9)mm、(15.8±5.7)mm、(9.6±2.8)mm。④利用三维重建软件,可成功实施对颈内动脉和垂体、垂体腺瘤的三维重建。结论海绵窦MRI解剖学研究与三维重建对指导海绵窦区影像学诊断和海绵窦区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扩大经蝶入路进入海绵窦内侧腔的应用显微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开展扩大经蝶入路进入海绵窦内侧腔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50例成人头颅标本.在显微镜下对蝶窦外侧壁、蝶鞍、海绵窦及周围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并测量。模拟扩大经蝶入路磨除海绵窦腹侧骨质,切开海绵窦内侧壁,显露海绵窦内侧腔。结果颈内动脉(ICA)明显隆起于蝶窦侧壁的占58%,蝶窦内隆起呈管型占3%。鞍底硬膜分为2层,海绵窦内侧壁的上部南垂体硬膜构成,无骨性结构支撑;下部由骨周硬膜构成,有蝶窦侧壁骨质支撑。两侧海绵窦内侧壁的距离为(14.8±2.7)mm。海绵窦内侧腔位于C4段ICA与垂体之间,腔内为丰富的静脉丛,最宽可达7mm,但常因ICA扭曲而闭塞。无颅神经穿越海绵窦内侧腔,ICA是扩大经蝶入路探查海绵窦遇到的第一个主要结构。结论扩大经蝶入路进入海绵窦内侧腔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垂体窝及其毗邻结构手术相关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临床神经外科提供鞍区,尤其是垂体窝边界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参数与观察研究。方法用20例汉族成人尸头湿标本、漂白干颅骨15例进行精确显微解剖测量、观察及拍照。结果两前床突间距为(25.2±0.58)mm(20.3~30.0mm);前后床突间距(12.5±1.21)mm(8.1~17.5mm);两后床突间距(12.8±0.87)mm(8.0~17.0mm)。颈内动脉内侧缘与垂体外侧缘间距为(3.8±1.25)mm(2.3~7.1mm)。海绵窦内侧壁为垂体硬膜囊袋的一部分。正常情况下约有20%的垂体侧面向其外侧的海绵窦膨出。结论该显微解剖学研究提供了垂体区的重要解剖参数及其重要毗邻间隙与结构,为临床鞍区肿瘤、尤其是垂体瘤及海绵窦肿瘤的术前诊断、入路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蝶鞍周围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的解剖学,为临床内镜经蝶垂体病变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选择10具经动脉灌注染料的成人尸体头部标本,男8具,女2具;模拟扩大经鼻-蝶窦手术入路,同时测量海绵窦内重要解剖结构与鞍底的距离。结果根据蝶窦后壁骨性结构特征将蝶窦腔分为中间腔、旁中间腔以及外侧腔等5个部分。扩大经鼻-蝶窦手术入路可清晰地显示鞍底的骨膜、硬脑膜外层、海绵窦内侧壁,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及眼神经等重要解剖结构;打开蝶骨平台可显示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鞍膈及视丘下部等解剖结构。蝶鞍周围结构与鞍底中线的距离分别为视神经管隆起(5.72±1.56)mm,颈内动脉管隆起(5.42±1.38)mm,鞍膈(10.01±1.46)mm,视交叉(14.96±1.42)mm,海绵窦内颈内动脉(11.02±2.06)mm,海绵窦内动眼神经(13.75±1.79)mm,海绵窦内滑车神经(15.14±1.53)mm,海绵窦内外展神经(12.68±1.52)mm。结论内镜下扩大经鼻-蝶窦手术入路可清晰地显露蝶鞍周围的解剖结构,适用于鞍旁、鞍上病变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垂体腺瘤是鞍区常见肿瘤,按照肿瘤生物学行为分三类: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和垂体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侵袭性垂体瘤的诊断及治疗相对棘手,肿瘤常常侵犯周围结构如海绵窦、蝶筛窦、上斜坡、鞍底骨质、硬脑膜等,且易发生垂体瘤卒中致病情危急[1];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通常按Hardy-Wilson分级、分期标准,即蝶鞍正常或局限性扩张,肿瘤<10 mm为Ⅰ级;蝶鞍扩大,肿瘤≥10 mm为Ⅱ级;鞍底骨质局限性破坏为Ⅲ级;鞍底骨质弥漫性破坏为Ⅳ级;通过CSF或血-脑屏障播散为Ⅴ级。在治疗上,侵袭性垂体腺瘤手术全切困难,术后残留率和复发率高,预后较差。影响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因素很多,包括 MicroRNAs ( miRNAs)、肿瘤细胞黏附性相关因子、增殖因子、基因突变、垂体瘤新生血管相关因子等。目前为止,侵袭性垂体瘤的发病机理仍处于研究中,其中侵袭性相关生物学标志物一直备受学者关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导航血管融合重建和神经电生理监测等技术,在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切除复发垂体侵袭性大腺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复发侵袭性垂体大腺瘤病例资料。术前行鞍区薄层CT、垂体MRI与MRA或CTA融合重建图像,并均行多模态技术辅助下内镜经蝶入路手术。结果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3例。术后短暂脑脊液鼻漏3例,尿崩4例,均对症治疗后缓解。无颅内感染、出血及手术死亡。随访1~40个月,平均15个月,肿瘤无复发。结论术前详尽影像评估联合神经导航技术,对术中确定鞍底开窗范围,辨认颈内动脉位置,评估病人前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及预判肿瘤切除程度有重要意义。多模态技术导引下,内镜手术可更彻底切除复发的侵袭性垂体大腺瘤,并且更好保护颈内动脉、海绵窦、鞍区周围脑神经及垂体相关结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分析垂体生长激素大腺瘤和无功能大腺瘤的生长特点来比较它们不同的生长模式.方法 回顾分析42例无功能大腺瘤和18例生长激素大腺瘤(微腺瘤和二次手术者除外),采用术前MRI评估两者的生长模式特点.结果 垂体无功能大腺瘤和生长激素大腺瘤的最大肿瘤直径分别为34 mm和26 mm.无功能大腺瘤从垂体窝向外生长的部位如下:蝶鞍下侵犯19例(45.2%),蝶鞍上侵犯37例(88.1%),海绵窦侵犯14例(33.3%).生长激素大腺瘤向外生长的部位如下:蝶鞍下侵犯14例(77.8%),蝶鞍上侵犯4例(22.2%),海绵窦侵犯2例(11.1%).与生长激素大腺瘤相比,无功能大腺瘤更倾向于蝶鞍上侵犯(P<0.05)、海绵窦侵犯(P<0.05)和独立蝶鞍上侵犯(P<0.05);而生长激素大腺瘤则更易于向蝶鞍下生长(P<0.05)和独立蝶鞍下侵犯(P<0.05).结论 根据垂体腺瘤不同的组织病理类型来观察它们生长模式的本质区别.生长激素大腺瘤明显表现出优先突破鞍底向蝶鞍下生长的倾向,而无功能大腺瘤则倾向于突破鞍膈向蝶鞍上生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鼻-鞍区外侧入路神经内镜手术切除伴海绵窦侵犯的垂体生长激素型腺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3月经鼻-鞍区外侧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13例伴海绵窦侵犯的垂体生长激素型腺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10例,次全切除3例。9例(69.2%)达生化缓解标准。3例术后未缓解,接受放疗(14 Gy),其中1例获得缓解。术后平均随访28.3个月,1例术后生化缓解,但肢端肥大症复发;复查MRI显示,1例次全切除出现肿瘤复发;随访期间无死亡。结论 经鼻-鞍区外侧入路神经内镜手术切除伴有海绵窦侵犯的垂体生长激素型腺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垂体的被膜层次,探讨其和侵袭性垂体腺瘤之间的关系.方法 取8例胎儿的鞍区标本,经冠状、矢状位连续切片,HE和Masson染色后,观察并测量各层膜性结构;另取成人标本10例,暴露鞍区各膜性结构,行解剖学观察和测量.结果 垂体表面由固有膜和垂体囊共同包裹,所有标本中该两层均完整.腺垂体表面该两层膜间尚存潜在腔隙;而随着腺垂体向神经垂体过渡,两膜渐紧贴,在神经垂体表面二者紧密粘连,组织学上难以分清.垂体囊厚度不均,其上壁、上外侧和下壁厚度较薄,而下外侧壁较厚;固有膜厚度均匀.海绵窦(CS)内侧壁同其他各壁一样也是双层膜性结构,其外层由垂体囊的外侧部构成;而内层为纤维层,从其上还向CS内发出很多结缔组织纤维,覆盖窦内各神经血管外,同时将窦分隔成很多静脉腔隙.结论 CS内侧壁是由垂体囊外侧壁(硬膜结构)和纤维层共同构成的双层结构.侵袭性垂体腺瘤可能是腺瘤向鞍旁扩展造成CS内侧壁的适形性扩展而形成的影像学假象,而肿瘤和垂体囊之间尚存在外科手术界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经蝶入路垂体腺瘤显微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在39例经蝶垂体腺瘤切除手术中,应用Stealth Station神经导航系统辅助定位。术前行CT连续薄层扫描,数据输入导航系统进行三维重建、注册。神经导航术中定位中线结构、蝶窦前壁、鞍底以及海绵窦、颈内动脉和斜坡等。结果本组注册误差1.06—3.22mm,平均(2.14±1.08)mm。手术时间66-92min,平均79min。肿瘤完全切除30例,次全切除9例。所有病人均未见严重并发症,9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尿量增多。结论神经导航应用于经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中,有助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提高肿瘤全切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生长激素型与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垂体后叶MRI高信号影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无功能型垂体腺瘤与16例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的MRI影像资料。结果 45例无功能型垂体腺瘤中,39例可见垂体后叶高信号影,其中位于鞍上24例,鞍内3例,鞍内及鞍上均可见12例;16例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中,15例出现垂体后叶高信号影,其中位于鞍上1例,鞍内14例。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体积明显大于生长激素型腺瘤体积(P0.05),向鞍上及海绵窦侵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P0.05),而向鞍下侵犯及局限于垂体窝内生长的发生率低于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P0.05)。无功能型与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垂体后叶高信号影的最长径线分别为(8.32±3.37)mm、(5.83±1.64)mm,最短径线分别为(1.67±0.33)mm、(2.23±0.7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长激素型与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生长特点不同,其垂体后叶MRI高信号影的表现形式也不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经鼻蝶窦手术入路相关血管的显微下解剖特点。方法10具动静脉灌注染料的成人新鲜尸头上,5具行正中矢状位切开,5具模拟经鼻蝶窦手术入路,分别在显微镜下观察手术路径上血管的走行特点,与垂体和周围重要组织结构的相互关系,测量相互之间的距离。结果鼻中隔后动脉上支至蝶窦开口下极的距离为(3.91±0.82)mm(2.85~5.15)mm,鼻中隔后动脉下支至蝶窦开口下极的距离为(6.16±1.23)mm(4.42~8.28)mm。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分为5段,有3个动脉分支。颈内动脉前曲段的内侧缘距垂体中线的距离为(11.94±1.90)mm(9.02~14.86)mm,后曲段的内侧缘距垂体中线的距离为(7.96±2.07)mm(5.64~11.58)mm。结论蝶腭动脉、海绵间窦、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分支-垂体下动脉是经鼻蝶窦手术入路中容易引起出血的血管,尤其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是最重要的解剖结构。术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术中仔细的显微操作,以免发生大出血这一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垂体腺瘤多数位于鞍内,但大型或巨大型侵袭性垂体腺瘤常常侵犯鞍上、蝶窦、筛窦以及海绵窦等部位;而以侵蚀斜坡骨组织为主者(我们简称斜坡侵袭型)少见,易于误诊。本文报告2例巨大斜坡侵袭型垂体腺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