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梗死部位的关系。方法:4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均做心电图检查.并于发病后4周内做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42例患者中,单支血管病变16例(占38.1%),多支血管病变26例(占61.9%),其中伴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者23例(占88.5%)。11例急性下壁合并正后壁心肌梗死者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8例(占72.7%)。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者提示多支血管病变,伴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多提示合并正后壁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2.
男,71岁。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后10月余入院。入院诊断:冠心病,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前凝血功能、血常规均正常。经右侧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右侧冠状动脉弥漫性狭窄,近段90%狭窄,中远段及远段99%狭窄;左侧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回旋支近段99%狭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们对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C I),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80例,男52例,女28例,33~73岁,均于胸痛发作6h内入院,经心电图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其中前侧壁心肌梗死23例,下壁心肌梗死28例,前壁心肌梗死29例。合并Ⅲ°房室传导阻滞2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6例,急性左心衰3例,心源性休克2例。冠脉造影显示单支病变38例,双支病变32例,多支病变10例,均在入院60m in内急诊行PC。I2术后护理2.1 ICU监护术后常规进入ICU监护24~48h,持续吸氧。监测心电、血压、脉搏、呼吸、A…  相似文献   

4.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的原因。方法:对4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的17例中,累及右冠状动脉和/或左回旋支者为76.2%,多支冠脉病变者为52.9%,与不伴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在统计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可能与多支冠状病变导致下壁心肌缺血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对6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给予密切护理配合。结果:本组除1例急性广泛前壁、下壁、右室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第2天并发脑出血昏迷后自动出院,1例动脉鞘管拔除后沙袋压迫倾斜,1例睡眠时未注意过早屈曲大腿,1例因大便干燥用力而造成穿刺处皮下血肿,1例因沙袋压迫造成足背动脉搏动逐渐减弱,于压迫4h解除未见皮下血肿外,其余病例均治愈出院。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减少心肌梗死面积,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生存率,且预后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62岁,主因发作性胸痛1年,加重2天入院。患者既往体健。心电图示:V1~V4 ST段抬高0.2~0.4mV。入院诊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于入院后第9天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左窦前部(图1),右冠状动脉分支丰富,其近端发出一较大分支近似左回旋支走行,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左窦后部(图2),左主干短,前降支钙化明显,并弥漫斑块浸润,多处狭窄,以近端最重达(99%),左回旋支细而短小。处理:于前降支近端植入支架1枚。  相似文献   

7.
赵洁  张英  丁振江  李金萍 《临床荟萃》2009,24(19):1660-1660
患者,男,65岁。15年前开始出现发作性胸痛,8年前因胸痛加重持续30分钟不缓解住院治疗。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近段100%闭塞,左回旋支中段90%节段性狭窄。行左回旋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于左回旋支植入Biodw Ysio裸金属支架1枚。3个月前因胸痛加重持续不缓解,于2008年7月14日再次住院治疗。诊断:冠心病急性下壁、右室壁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ST段变化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冠脉病变。方法:68例ST段变化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急检肌钙蛋白T、常规18导联心电图,入院后2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观察心律失常及心衰的发生率。结果:ST段变化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患者心衰发生率39.1%(18/46),心律失常发生率69.6%(32/46),多支血管病变占93.4%(43/46);ST段变化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正常患者心衰发生率13.6%(3/22),心律失常发生率36.3%(8/22),多支血管病变占22.7%(5/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T段变化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异常常提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中缓慢性心律失常与心源性休克的规律。方法:观察本院1996年1月至2003年12月28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中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规律及与心源性休克的关联。结果:右冠状动脉闭塞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最高,前降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最低,左旋支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最低。结论: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中缓慢性心律失常与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关系密切,与梗塞部位相关。  相似文献   

10.
巨大冠状动脉瘤样扩张(CAE)在临床比较罕见。本院于2004年5月收治1例巨大CAE并发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病人,男,52岁,因“胸痛半月余”于2004年7月15日入院。病人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给予溶栓治疗后(具体药物不详),胸痛仍未完全缓解,为行冠状动脉造影术人我院。病人既往体健,无家族史。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ECG示:窦性心律,V1~4呈QS型,ST段抬高0.1~0.2mV,T波倒置。心肌酶正常。血脂正常。初步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恢复期),梗死后心绞痛,心功能Ⅰ级(Killip分级)。病人入院后立即给予波立维300mg口服,法安明5000U皮下注射。于2004年7月17日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术中见左前降支(LAD)近端90%狭窄,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82岁。因胸痛4d于2006年4月10日入院。既往有脑梗死病史。入院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 下壁心肌梗死,KillipⅢ级;陈旧性脑梗死。于2006年5月11日经右侧股动脉穿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于左前降支近段及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其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的167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组和非心肌梗死组、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支架术后支架再狭窄率高于非心肌梗死组患者(P<0.05);合并糖尿病患者再狭窄率高于未合并糖尿病患者(P<0.05);术后有可疑心绞痛症状者支架内再狭窄率高于无症状定期随访者(P<0.05)。结论:(1)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可能由于其本身的病变特征,易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再狭窄。(2)根据临床症状可以初步诊断支架内再狭窄。  相似文献   

14.
邓少娟  郑惠平 《家庭护士》2009,7(8):746-747
报道1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合并急性心脏压塞的护理.病人因急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入院,稳定后行冠状动脉造影、腔内成形术加支架植入术,术中放置临时起搏导线致右心室穿孔出现急性心脏压塞,因及时发现,借助心脏彩超确诊,紧急抢救,心包穿刺解压,外科手术修补等处理,病人痊愈出院,随访1年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45岁,因“反复发作性胸闷,胸痛5年余.加重半月余”入院。患者5年前开始出现反复胸闷、胸痛,休息后缓解.胸痛位于心前区,呈压榨性,反复发作。半月前上述症状加重,胸痛发作次数增加.每次持续时间延长.且休息不能完全缓解。予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下壁心肌梗死。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左前降支狭窄60%,钝缘支狭窄90%.右冠状动脉狭窄95%。予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中支架未能完全打开,并脱入右冠状动脉主干中,后患者胸痛加重  相似文献   

16.
总结医院内抢救成功的10例原发室颤,男6例,女4例,年龄43-60岁,冠心病8例,其中6例急性心肌梗死均在胸痛4小时内,入院后2小时发生室颤。3例急性前壁心肌梗互和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互发生了室颤。结果表明原发室颤在争性心肌梗死发生了室颤。结果表明原发室颤在急性心肌梗死起病4例小内发生率最高,急性前壁和下壁心甩梗死室颤发生率相似。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61岁,因间断胸痛2年,加重9 h入院。2年前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接受右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入院查体:BP 120/75 mmHg(1 mmHg=0.133 kPa),HR 60次/分,心脏各瓣膜区听诊无杂音。CTnI 3.62 ng/L。ECG:窦性心律,Ⅱ、Ⅲ、avF导联病理Q波,ST-T无明显改变,考虑急性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8.
王秀红  苏凯 《临床荟萃》2005,20(15):893-893
尽早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病变情况,对估测患者病情演变,评价其预后及制定有利的治疗措施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术广泛的临床应用,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比较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关系,旨在提高心电图判定梗死部位与相关动脉阻塞的准确性,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硬化病变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相应区域心肌的坏死。下壁心肌梗死的短期预后较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为好,但如果合并右心室梗死则预后与前壁心肌梗死无大差异。急性下壁心肌梗死20%~50%的患者可累及右心室。单纯右心室心肌梗死极少见,多数与左心室下壁或后壁心肌梗死同时发生,其临床表现也易受到这些因素的干扰而被忽视,甚至漏诊。为此,本文比较分析下壁心肌梗死伴与不伴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的相关资料,并探讨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在诊断右心室心肌梗死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包括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择5例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内仍有血栓的患者进行适当剂量的尿激酶即刻静脉溶栓治疗;其中,2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发现中远端有较长段血栓;2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当天急性再闭塞;1例PTCA后发现病变部位有长段血栓并发生心脏骤停。结果 无一例发生出血并发症,溶栓治疗后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均未发现有血栓。结论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发生急性再闭塞或术中发现不宜介入处理的血栓,可选择适当剂量的药物静脉溶栓治疗,出血并发症少,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