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动脉瓣上狭窄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年4月至196年11月收治7例主动脉瓣上狭窄(SVAS)病人,其中4例为Wiliams综合征。术前超声心动图测定跨狭窄段压力阶差为8.0~19.2kPa(1kPa=7.5mmHg),平均11.09±4.3kPa。所有病人均行主动脉扩大补片成形术。结果:无围术期死亡,随访2~80个月,平均25.7个月,解除狭窄满意,仅1例出现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结论:运用菱形补片直接进行主动脉扩大成形术仍然是矫治沙漏型SVAS的首选方法。Wiliams综合征病人应注意是否合并其他畸形。超声心动图对于SVAS的诊断具有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了提高先天性主动脉瓣上狭窄(SVAS)的外科治疗水平,总结其治疗经验。方法 对我院1986年5月 ̄1996年11月收治的9例先天性SVAS患者施行手术治疗。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局限型SVAS均采用“泪滴”状补片行升主动脉扩大成形术;弥漫型SVAS采用主动脉延长加宽补片成形术。结果 无围术期死亡。随访25 ̄130个月,平均随访45.4个月局限型SVAS狭窄解除满意,压差降至0 ̄2.66k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主动脉瓣替换(AVR)术后左心功能的近期及其远期效果。方法:对1978年12月至1996年12月期间连续129例单纯行AVR的病人进行分析。结果:术前B超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收缩末期内径(LVESD)分别为(64.5±9.3)mm、(44.7±9.9)mm,术后14天至3个月分别为(51.9±7.2)mm、(31.5±4.5)mm(P<0.01);术后1~2年分别为(47.6±6.1)mm、(29.5±5.4)mm(P<0.01)。手术死亡率3.9%。术后随访6个月至16年,平均4.4年,累计随访501病人·年。晚期死亡6例(1.2%病人·年),5年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89.3%、77.3%。血栓栓塞及与抗凝有关的出血率分别为0.8%病人·年、1.0%病人·年。结论:AVR术后95%病人的心功能恢复至I或I级,长期效果满意。故主动脉瓣病变、LVEDD扩大并出现症状的病人,应行主动脉瓣替换术。  相似文献   

4.
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74年5月~1998年4月共施行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手术1070例,其中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SPVSD)193例,占18%(不包括法洛四联症的SPVSD)。由于SPVSD部位特殊,且常合并主动脉瓣脱垂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因此,此型VSD与常见的膜部室间隔缺损(MVSD)的外科治疗有所不同。现对本组病例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加以分析和讨论。1 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193例中,男112例,女81例。年龄2~35岁,平均9.4±5.5岁。体重10~59kg,平均25.2±12.1k…  相似文献   

5.
完全性大动脉错位的解剖矫正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剖矫正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GA)8例,其中4例伴室缺(VSD),4例室隔完整(IVS)。除2例年龄分别为3岁和7岁外,其余均小于6个月;其中4例平均年龄30天,体重3.6kg。4例TGA/IVS无医院死亡,4例TGA/VSD死亡1例,总死亡率12.5%。随访3月~3年,手术效果满意。我们认为新生儿室隔完整型TGA和TGA伴室缺者,采用解剖矫正术较心房内血流转换术为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流出道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的外科处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94例VSD合并AI的临床资料、VSD补片修补和主动脉瓣处理方法。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低心排6例(6.4%)。在主动脉瓣脱垂伴轻度AI60例中,出院时超声检查(UCG)14例仍有轻度AI,随访中2例加重需再次手术。在主动脉瓣成形术25例中,UCG提示23例主动脉瓣轻度返流,2例轻微返流,2~5年后3例返流加重。9例主动脉瓣置换术中1例术后1年死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结论流出道VSD伴有AI,应根据主动脉瓣病理改变而选择恰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心脏瓣膜病巨大左室的外科治疗经验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1987年1月至1992年3月,我们为65例心脏瓣膜病巨大左室(EDD>70mm)病人施行了瓣膜替换术。术前平均EDD78.8mm,ESD57.3mm,FS0.26。心功能III级16例,IV级49例。手术方式:MVR16例,MVR+TVP10例,AVR11例,MVR+AVR21例,MVR+AVR+TVP7例。术后早期发生心、肺、肾、肝等重要器官并发症27例,死亡9例(13.8%)。AVR组(18  相似文献   

8.
主动脉瓣上狭窄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3例主动脉瓣上狭窄(supravalvularaorticstenosis,SVAS)病例的治疗。其中局限型11例,弥漫型2例。合并的心血管畸形包括:主动脉瓣狭窄5例,主动脉瓣反流2例,主动脉瓣环发育不全2例,冠状动脉畸形6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多发肺动脉狭窄1例,肺动脉瓣上隔膜1例,头臂动脉畸形5例。13例病人中,9例行狭窄解除术,1例用同种升主动脉行心尖至胸主动脉架桥术,1例单纯动脉导管结扎术,2例未手术。结果手术早期死亡2例,晚期死亡1例。作者认为SVAS手术治疗的要点为:(1)充分解除主动脉瓣上狭窄;(2)避免一切影响冠状动脉灌注的因素;(2)妥善处理并存的主动脉瓣病变。  相似文献   

9.
报道一对年龄6.75岁的孪生兄弟同患主动脉瓣上狭窄(SVAS)同时合并主动脉瓣狭窄(AVS)的病例,术前超声心动图(UCG)并未提示SVAS存在。病理检查显示其主动脉中层弹力纤维发育不良、纤细和部分断裂,染色体分析和原纤蛋白基因(FBN1)表达量未见异常。结论:SVAS和AVS的发生与弹性蛋白缺陷有关,但准确的病因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临床上先天性AVS病例且有家族史者,应该注意是否同时合并SVAS。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患者的临床随访结果,总结其临床经验,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8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36例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和升主动脉成形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7~72(51±16)岁。分别于术前、术后出院前及随访中通过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升主动脉直径,并进行比较。结果无围术期死亡。体外循环时间(96.2±28.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9.2±22.1)min,术后住院时间(11.0±7.8)d。36例患者全部进行随访,术后随访1.1~9.0(4.0±2.3)年,随访期间死亡1例,无二次手术患者。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瓣功能正常,术后升主动脉直径较术前减小[(36.4±6.1)mm vs.(46.8±4.6)mm,t=13.12,P=0.00];随访期间升主动脉直径与术后相比有所增加[(40.8±6.8)mm vs.(36.4±6.1)mm,t=-2.64,P=0.01],与术前相比减小[(40.8±6.8)mm vs.(46.8±4.6)mm,t=3.48,P=0.00]。结论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患者可获得较好的早中期疗效,但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