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38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18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动物实验,对一种新型国产二尖瓣夹合器系统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14只正常三元杂交系猪分为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4只,实验组植入新型二尖瓣夹合器系统,对照组行传统二尖瓣修复术。分别于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血液检查,术后140 d对动物安乐死取材,进行心脏及主要脏器大体、病理检查,观察植入后的情况。实验组共8只动物、对照组共4只动物达到实验终点,所有动物术中未出现夹合器脱落、心脏破裂、瓣膜损伤、顽固性心律失常、脏器栓塞、心力衰竭、死亡等严重并发症。超声显示,所有夹合器均固定在二尖瓣处,不同时间点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左心室射血分数等两组间均未见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血液学检查,未见植入器械对肝肾功能产生明显影响。病理检查提示,夹合器周围瓣叶呈现慢性炎症、黏液样变性、少量出血,未引起二尖瓣及心脏组织损伤,未出现心脏血栓、感染,各脏器也未见血栓栓塞。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新型国产二尖瓣夹合器系统生物相容性好,能够有效固定在二尖瓣处而不引起严重的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成功率猪体外循环下房间隔缺损模型的建立及补片修补的方法。  方法  选用20只中华小型猪,雌雄不拘,12~13月龄,体质量45.3~55.7 kg,其中4只用于献血,16只用于造模。全麻气管插管,经右侧第四肋间进胸,导丝引导法行升主动脉插管,心包外法行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升主动脉不阻断,上下腔静脉阻断,并行循环下打开右房,于卵圆孔处预置缝线弯钳扩张法行房间隔造孔、实验补片植入。  结果  全组猪死亡1只,原因为右心耳结扎牵引暴露时根部意外撕裂出血,余15只顺利完成手术,均成功植入实验补片。1只猪术后低血压,平均压低至38 mmHg(1 mmHg=0.133 kPa),经使用升压药及补充容量缓解;1只猪术中心脏停搏,经心脏按摩后恢复。15只猪饲养6月,均成活。  结论  选用猪作为合适的实验动物,使用成熟规范的手术方法,能保证高成功率地建立实验模型,并成功进行补片修补。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三平面组织多普勒(TTDI)新技术对快速起搏致心衰犬模型的左室收缩功能评价价值和变化特点.方法 将8只健康杂种犬进行快速非同步起搏造成心功能减低,并应用TTDI测量全过程二尖瓣环6个部位的收缩期峰值速度(S)、平均峰值速度(Sm)以及采用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EF值及左室容积,并同时行心导管测量主动脉、左室压力及采用左室造影法测量EF值,并将造影结果与TTDI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快速起搏2周左右,全部犬的心功能均发生减低.病理示心脏扩大,部分有乳头肌水肿,二尖瓣叶损害及少量心包积液;心导管测量左室舒张末压显著上升,左室造影EF值降低;常规超声指标示左房、室内径增加,左室容积增加;TTDI能够同时显示二尖瓣环6个部位的曲线运动变化,并依次采用黄色、蓝色、红色、绿色、橘色、粉红色表示.基础状态下,6个瓣环的S波表现为有规律的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随着起搏天数的增加,S波逐渐减低,并且TTDI曲线开始杂乱,失去规律性;起搏1周后,S波显著降低,并出现收缩后收缩.左室造影EF与TTDI二尖瓣环6个部位的S波均有相关性,Sm的r=0.745,P<0.01;其中后室间隔和下壁处的S波与造影EF值相关性最好,r值分别为0.758和0.775,P<0.01.结论 三平面组织多普勒能够反映快速起搏致心衰过程中的左室收缩功能变化,并能同时直观反映二尖瓣环各个部位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索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以提高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10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4例、女40例,平均年龄40.8岁,血培养阳性47例(45.2%)。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90例(86.5%)心脏瓣膜或流出道有赘生物,赘生物位于主动脉瓣36例,二尖瓣32例,三尖瓣11例,右心室流出道3例,多个瓣膜6例。据血培养结果行药物或外科手术治疗,术前及术后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结果全组33例行内科药物治疗,病死率为33.3%(11/33);72例行外科手术清除赘生物及进行心脏基础病变治疗,病死率为4.1%(3/72)。死亡原因1例为低心排血量,1例感染,1例脑梗塞。赘生物培养均为阴性。体外循环时间(117.5±63.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82.7±44.8)min。总的中位住院时间30.9d,术后住院时间13(6~41)d。术后有3例感染再发,2例因为瓣周漏引起感染再发,1例行瓣膜成形术后感染再发。结论基础心脏病仍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病因。早期、有效、规律的抗生素治疗仍是治疗基础,及时的外科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对不同心肌肥厚模型大鼠心脏舒张功能评价的可行性。方法将25只大鼠采用两种方法制备心肌肥厚模型,分别为自发性高血压心肌肥厚组(SH)15只和以缩窄腹主动脉形成的心肌肥厚组(SAAC)10只,并以10只正常Wistar Kyoto大鼠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压、心率、体重、组织多普勒和常规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SH和SAAC组血压及心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H和SAAC组心肌厚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其前后壁厚度均大于2.0mm;SH及SAAC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均小于对照组(P<0.05);3组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短轴缩短率(LV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H和SAAC组二尖瓣环后室间隔侧TDI各峰值均较对照组增高(P<0.01),而收缩期与舒张期峰值速度比值(Ea/Aa)减低;SH和SAAC两组相比,二尖瓣环TDI各个指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二尖瓣口血流频谱和二尖瓣环TDI频谱在心率增快时,失去正常的舒张期双峰形态,呈现为单峰状;两者融合率均随心率增快而增加,且均在心率350次/min时出现双峰融合率明显增加。但TDI二尖瓣环频谱的融合率远远小于二尖瓣口血流频谱(29%和63%)。结论大鼠二尖瓣环后间隔Ea/Aa是反映早期心室舒张功能变化的敏感指标;两组心肌肥厚大鼠模型心腔变化和TDI指标改变类似。二尖瓣环TDI指标在评价大鼠舒张功能方面优于二尖瓣血流指标。  相似文献   
6.
小儿三房心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1983年1月至1992年3月间共手术治疗小儿三房心22例。其中完全型15例,部分型7例。手术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术后死亡1例,其余均痊愈出院。本文着重讨论了本病的诊断、鉴别及手术要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盐酸关附甲素(AHH)在五指山小型猪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功能异常模型中引起的心电图及心内电生理学指标变化。方法选用五指山小型猪32只,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作慢性心功能异常模型。将其随机分为A组(心功能异常AHH)、B组(心功能正常AHH)、C组(心功能异常生理盐水)及D组(心功能正常生理盐水)四组。分别记录各组动物用药前后心房、房室交界区、心室电图及体表监测导联心电图。结果A、C组各7只,B组6只,D组5只完成整个实验。在慢性心功能异常模型中,AHH延缓心房、心室传导及心室复极,并造成部分室房逆传消失;在心功能正常模型中,AHH使心室复极延长及部分室房逆传消失。AHH用药前后可引起多种电生理指标的改变,但与生理盐水比较差异不明显。无论是否存在心功能异常,AHH对心电图及电生理指标的影响无组间差异。结论在慢性心功能异常模型中,AHH表现出一定的电生理作用,但组间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病理和扫描电镜评价猪冠状动脉佐他莫司洗脱支架(ZES)术后早期(7天、14天、28天)新生内膜覆盖情况。方法:18只中华小型猪随机分为7天组、14天组和28天组,每组6只,每只猪于右冠状动脉置入一枚佐他莫司洗脱支架,3组实验动物分别于术后7天、14天及28天时进行OCT检查,观察支架表面新生内膜覆盖情况,并取支架段冠状动脉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用OCT观察3个时间段支架表面新生内膜情况,7天组为(61.3±37.7)μm,14天组为(132.6±103.3)μm,28天组为(244.3±282.3)μm,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新生内膜覆盖率7天组为(53.62±2.49)%,28天组达到(94.88±2.93)%,病理提示7天时新生内膜以炎性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为主,28天时以平滑肌细胞、炎性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为主。结论:OCT在支架术后7天即能清晰观察到新生内膜覆盖情况,佐他莫司洗脱支架术后28天大多数支架丝被新生内膜覆盖。  相似文献   
9.
综合影像学评价中华小型猪慢性心肌缺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多排探测器螺旋CT(MDCT)、磁共振成像(MRI)、单光子发射型体层摄影术(SPECT)对中华小型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的显示效果.方法 中华小型猪6只,接受MDCT扫描1次后,在前降支近段放置Ameroid环,当日行MDCT、MRI扫描.术后第2、27天再次行SPECT,28天完成冠状动脉造影(CAG)、MDCT、MRI,最后处死动物行病理检查.结果 2只实验猪饲养中死亡,4只完成实验.病理显示3只实验猪有心内膜下梗死,1只无梗死.CAG显示3只实验猪狭窄>50%.MDCT的动脉期减低区域、MRI的首过减低区域以及SPECT的减低区域均与TTC染色显示的梗死区域一致.MDCT测得术后28天的ESV高于术前与术后当日(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RI测得EDV术后28天高于术后当日(P<0.001),其余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DCT测得的SV、EDV均值均高于MRI(P均<0.05);二者测得的ESV与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术后当日、术后28天左心室前壁动脉期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74,P=0.011).结论 MDCT动脉期、MRI首过灌注、SPECT显示的左心室前壁灌注减低与TTC染色梗死心肌相对应.心肌缺血后CT值减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分子多肽血栓显像剂99Tcm-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 444在PE和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动物模型中的显像效果.方法 选5条杂种犬,制备左下肺动脉血栓和右股静脉血栓动物模型.注射显像剂后即刻(30 s)、2、3、4、5、10、15、30、60、90和120 min分别取静脉血1ml,测质量及放射性计数.以注射后即刻的血液放射性计数为100%,计算各时间点的99Tcm-DMP444血液清除率.注射后15、30、60、90和120 min,分别进行胸部及双后肢平面显像.应用ROI方法,分别计算肺血栓/肺本底(P/L)、股静脉血栓/对侧股静脉血(D/B)和股静脉血栓/肌肉本底(D/M)的放射性比值.显像结束后,取出血栓分别测定肺动脉血栓和股静脉血栓摄取99Tcm-DMP444的%ID/g.不同时间点均数之间的差异采用单向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99Tcm-DMP444注射后120 min的血液清除率为(65.4±3.9)%.左下肺动脉及右股静脉血栓部位放射性摄取随时间逐步增强,注射后15至120 min,P/L,D/B和D/M比值分别从2.41±0.28、1.67±0.33、2.20±0.14增加至3.96±0.64、2.56±0.57、3.90±0.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57、7.68和9.37,P均<0.05).PE和后肢DVT的%ID/g分别为0.085±0.023和0.054±0.018.结论 99Tcm-DMP444能无创性地早期检测急性PE和下肢DVT,是较为理想的小分子多肽血栓显像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