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行温针灸外关穴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辽宁省优抚医院2019年6月—2020年10月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行常规针灸治疗,观察组以对照组治疗为基础,行温针灸外关穴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VAS与手部水肿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43/45),高于对照组的80.00%(3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行温针灸外关穴治疗,患者手部水肿、肩部疼痛明显改善,上肢运动能力提升,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温针穴位注射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温针、穴位注射及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配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案,每组35例。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水肿分级评分、Fugl—Meyer评分(FMA)对疼痛、水肿、上肢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水肿分级评分、简式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治疗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温针穴位注射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关穴温针灸疗法联合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8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根据盲抽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外关穴温针灸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水肿、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疼痛、水肿、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水肿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较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外关穴温针灸疗法联合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及水肿程度,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温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符合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适宜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用药及康复训练;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温针灸治疗。2组均每日治疗一次,每周5次,4周后分析比较组间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肢体疼痛及肿胀情况明显好于治疗前(P<0.05);在目测类比评分(VAS)、肢体肿胀评分、Fugl-Meyer评分方面,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配合康复训练可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肢体疼痛及肿胀症状,改善偏瘫肢体功能活动,可作为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优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温通三焦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温通三焦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法,将4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温通三焦法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水肿分级评分、简式Fygl-Meyer量表,对疼痛、水肿、上肢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水肿分级评分、简式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治疗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温通三焦法配合康复训练可缓解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和水肿,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温针灸结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昌民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5):699-699,736
目的观察温针灸结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肩手综合征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同时给予温针灸治疗,对照组进行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手功能视觉模拟评分(VAS),Fugl-Meyer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两个月后治疗组的手功能VAS评分、FMA评分及MBI评分优于对照组,结论温针灸结合康复疗法能有效缓解肩痛、手肿等症状,增加肩关节活动度,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是治疗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验证灵龟八法针刺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脑梗死、脑出血合并Ⅰ期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以灵龟八法针刺治疗(根据就诊时辰选择开穴,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在治疗前后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VAS)、肢体运动功能(FMA量表)、日常生活能力(Bathel指数)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FMA评分、Ba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Ba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灵龟八法针刺疗法可改善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肩关节疼痛、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王居易经络诊察法联合Bobath康复训练与单纯Bobath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脑卒中后SHSⅠ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53例,脱落3例)。两组均予药物控制基础病及常规针刺治疗(穴取患侧外关、手三里、肩髃)。对照组予Bobath康复训练治疗,每次20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王居易经络诊察法于患侧手太阴与手阳明经经络异常处行经络调整手法,每次20 min。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及治疗后6周随访时记录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Barthel指数(BI)评分,并于治疗后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前降低(P<0.05),FMA、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MA、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4%(42/51),高于对照组的62.0%(31/50,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放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将62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1期)患者分为治疗组(针刺放血+康复训练)和对照组(康复训练),每组各31例。两组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肿胀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上肢)(FMA)进行治疗前后患侧上肢疼痛、肿胀及运动功能的评价,并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入院治疗第20天治疗组评分优于对照组同时段评分(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放血联合康复训练与单独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症状均有效,但针刺放血组明显优于康复训练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穴透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疗效。方法:将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经穴透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价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7%,对照组为81.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评分均升高(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降低(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针刺疗法相比,经穴透刺法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缓解肩手综合征患者患肢疼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从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巨刺针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巨刺针法与常规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巨刺组(30例)、患侧组(30例).两组均穴取肩偶、肩髎、曲池、合谷等,巨刺组取健侧,患侧组取患侧.采用Fugl-Meyer量表评价患肢运动功能;采用ADL量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目测类比评分(VAS)评价疼痛及观察治疗前后肿胀程度.结果: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两组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比较,巨刺组优于患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肿胀和疼痛评分都有下降(均P<0.05),组间比较,肿胀程度改善巨刺组优于患侧组(P<0.05),但疼痛改善两组相当(P>0.05);巨刺组总有效率为93.3%,患侧组为9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针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在减轻肿胀、改善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12.
电针配合推拿治疗脑卒中后肩痛:双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针推双通治疗方案”治疗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双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将符合脑卒中后肩痛的30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推组和康复组.针推组给予规范化的电针与推拿治疗,即电针尺泽、曲泽、少海、肩髃、肩髎、肩井等主穴并配合传统按摩手法操作;康复组给予经皮神经电刺激结合PNF挤压稳定手法等康复方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周.主要疗效指标为肩部被动活动时疼痛面谱量化评级(AFS)和Fugl-Meyer上肢功能活动评定,次要疗效指标为改良Rankin修订量表(mRS)和治疗后偏瘫肩手综合征与偏瘫肩关节半脱位临床发生率.结果:针推组治疗后及随访12周,AFS评分、Fugl-Meyer上肢功能活动评定及mRS评定均较康复组改善明显(P<0.05,P<0.01).尽管治疗后针推组偏瘫肩手综合征与偏瘫肩关节半脱位临床发生率与康复组治疗相当[3.55%(5/141)vs 8.45%(12/142),1.42%(2/141)vs 5.63%(8/142),均P>0.05],但数据提示针推组有优于康复组趋势.结论:针推双通治疗方案操作规范,治疗中风后肩痛有较好的疗效,且疗效优于康复综合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泡洗结合针灸推拿和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个队列,A队列(治疗组)62例和B队列(对照组)60例。A队列(治疗组)为中药泡洗+按摩+针灸+康复训练的综合康复训练方案,B队列(对照组)为单纯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简式Fugl-Meyer法进行上肢功能评分、Ashworth痉挛评分、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以及测量肩关节活动度范围。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能不同程度地缓解疼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P<0.05或P<0.01),以及改善上肢痉挛和扩大肩关节活动范围(P<0.05或P<0.01),且治疗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中药泡洗结合针灸推拿和康复训练可提高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针刺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针刺结合康复疗法与单纯针刺、康复治疗中风后肩一手综合征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结合康复组(针康组)、针刺组、康复组各40例。针康组取肩髑、肩前、肩醪等穴针刺,结合运动疗法以康复训练;针刺组单纯采用针刺疗法;康复组单纯采用运动疗法。通过上肢运动功能、疼痛、关节活动度等指标判断其疗效。结果:针康组总有效率为87.5%,明显优于针刺组的67.5%和康复组的65.0%(P〈O.01);针刺结合康复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上肢疼痛及关节活动度,与单纯针刺和单纯康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针刺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具有治愈率高、疗效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芒针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00例脑梗死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和电芒针组,各50例。常规针刺组针刺患侧肩髃、极泉、手三里、尺泽、内关、合谷;电芒针组应用电芒针透刺肩髃与臂臑、手三里与外关,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采用简式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及三角肌表面肌电均方根(RMS)比值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WMFT评分、FMA评分及三角肌表面肌电RMS比值均优于治疗前(P0.01,P0.05);电芒针组治疗后WMFT评分、FMA评分及三角肌表面肌电RMS比值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P0.01)。结论:电芒针疗法可以显著改善脑梗死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6.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予针刺加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单纯进行康复训练.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FMA评分均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63.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的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天柱傍针刺结合平衡区电针对脑卒中患者站立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患者145例随机分为康复组、传统针刺组和傍针刺组。康复组采用平衡训练及常规康复训练,传统针刺组采用头针运动区、足运感区及体针结合平衡训练及常规康复训练,傍针刺组采用天柱傍针刺平衡区配合头针运动区、足运感区及体针结合平衡训练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及结束后,用Berg平衡评分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Sheikh躯干评分、Fugl-Meyer下肢运动评分、10m步行时间及Holden功能步行分级对各组患者进行站立平衡功能的评定。结果:4周后3组BBS、Sheikh、Fugl-Meyer、10m步行时间及Holden功能步行分级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傍针刺组的BBS、Sheikh、Fugl-Meyer、10m步行时间及Holden功能步行分级均优于康复组及传统针刺组(P0.05),8周后3组BBS、Sheikh、Fugl-Meyer评分、10m步行时间及Holden功能步行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配合天柱傍针刺结合平衡区电针,能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站立平衡功能,改善步行能力,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头体针、腹针交替应用对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222例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133例)与对照组(89例),治疗组使用头针、体针与腹针交替治疗,对照组使用体针治疗,治疗5周后观察疗效,并比较治疗结束后1、3个月后疗效。对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进行观察。结果: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5周,治疗后1、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积分明显升高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积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5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针、体针、腹针交替应用治疗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疗效优于单纯体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