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中国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注册研究-2007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分析2007年我国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工作的现状.方法 根据各家医院提供的资料,对2007年我国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截至2008年9月5日,调查共收到40家医院提供的注册登记病例资料2620份,其中男性1719例,女性901例,平均年龄(58.5±11.2)岁.阵发性房颤77.4%,持续性房颤15.7%,长期持续性房颤6.9%.54.1%的患者合并1种或1种以上的基础心脏疾病.左心房内径(38.3±6.3)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7.8±5.2)mm,左心室射血分数0.63±0.08.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主要术式是环肺静脉消融术和环肺静脉消融加必要心房辅助线.消融能源主要为射频,占99.8%.2007年的消融成功率为80.3%,复发率为19.7%.对成功率和复发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左心房内径、房颤类型和消融术式.术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有所增多,抗凝治疗明显加强.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无严重并发症如心房食管瘘和肺静脉狭窄发生.结论 建议在相关条件较好的医院,可将经导管消融作为症状明显的阵发性房颤的一线治疗方法. 舒张末期内径(47.8±5.2)mm,左心室射血分数0 63±0.08.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主要术式是环肺静脉消融术和环肺静脉消融加必要心房辅助线.消融能源主要为射频,占99.8%.2007年的消融成功率为80.3%,复发率为19.7%.对成功率和复发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左心房内径、房颤类型和消融术式.术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有所增多,抗凝治疗明显加强.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无严重并发症如心房食管瘘和肺静脉狭窄发生.结论建议在相关条件较好的医院,可将经导管消融作为症状明显的阵发性房颤的一线治疗方法. 舒张末期内径(47.8±5.2)mm,左心室射血分数0 63±0.08.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主要术式是环肺静脉消融术和环肺静脉消融加必要心房辅助线.消融能源主要为射频,占99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注册研究10年回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我同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10年的发展历程.方法 根据参加注册医院提供的资料,对1998年至2007年我国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病例资料进行同顾性分析.结果 1998年至2007年我国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患者病例数快速增加,从1998年的11例增至2007年的2620例.10年里患者年龄、持续性房颤和长期持续性房颤的比例、合并基础疾病及在心房内径增大的患者比例逐年增加.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主要术式是环肺静脉消融术和节段性肺静脉消融术.消融能源主要为射频.标测系统发展迅速,Carto应用广泛.消融总成功率为77.1%,复发率为22.9%.对成功率和复发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年龄、性别、合并基础疾病、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房颤类型和消融术式.消融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明显减少,但抗凝治疗加强.并发症发生率为5.3%,主要是皮下血肿和心脏压塞,严重并发症心房食管瘘仅1例.结论 建议在综合条件较好的医院,可以将经导管消融作为症状明显的阵发性房颤的一线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实用心电学杂志》2016,(3):226-226
导管射频消融是近二十年来房颤研究领域进展最快,也是最有希望根治房颤的方法。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在窦律维持、生活质量等方面,导管消融治疗房颤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导管消融的经历了多种术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肺静脉为主要靶点的术式,包括肺静脉点消融、环形消融、肺静脉节段性电隔离和环肺静脉电隔离等;另一类是不以肺静脉为主要靶点的术式,包括神经节丛消融、复杂碎裂心房电位(CFAE )消融、转子(rotor)消融等。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房颤)的导管消融目前正成为心脏电生理学领域中的热点.从早期的肺静脉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don,PVI)发展为稍后的环肺静脉前庭消融,至近期的复杂碎裂电位消融及神经节丛消融等术式[1].尽管存在争议,导管消融总的趋势是将消融部位从肺静脉或其口部移至前庭或左心房,其消融的范围更加广泛,尤其针对慢性房颤,更涉及左心房上部及二尖瓣峡部,目的是提高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并尽量减少肺静脉狭窄的发生.但应该看到,这种广泛的消融可能会引起一些严重甚至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如心房.食管瘘等.另外,导管消融基础上出现的左心房壁水肿(left atrial edema)亦受到关注,特别是其对心功能的不良影响最近有少量报道,本文主要对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06年我国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工作的现状.方法 2007年3月向全国开展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医院发出注册登记表,8月收回并汇总.根据各家医院提供的资料,对2006年我国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截至2007年8月20日,本次调查共收到43家医院有效的注册登记表2160份(2006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经导管消融治疗的房颤病人),其中男性1495例,女性665例,平均年龄(56.3±11.8)岁.阵发性房颤77.7%,持续性房颤占15.1%,永久性房颤占7.2%.47.9%的患者合并1种或1种以上的基础心脏疾病,伴左心房血栓的患者占0.1%.左心房直径(38.8±6.6)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8.6±5.2)mm,左心室射血分数0.64±0.08.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术式主要有4种(1)Haissaguerre等的节段性肺静脉隔离术;(2)Pappone等的环肺静脉隔离术;(3)Nademanee等的碎裂电位消融术;(4)姚焰等的步进式个体化心房线性消融术.消融能源中,射频占99.4%,超声和冷冻共占0.75%.2006年的远期成功率为76.3%,即刻成功率为92.3%,复发率为16.0%,失败率为7.7%.对成功率和复发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房颤类型、消融术式和消融终点等.术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与术前无明显改变,但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明显加强.消融成功者中有65.0%的患者仍然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有78.0%的患者仍然服用抗凝药物.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7%,严重并发症如心脏压塞、食管心房瘘和肺静脉狭窄仅0.8%.结论 建议在相关条件较好的医院,可将经导管消融作为无基础心脏疾病的阵发性房颤的一线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H在过去10年里,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术式由仿迷宫术线性消融到点消融,发展到现在的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解剖标测指导下的环肺静脉消融等;能量由单一的射频能发展到射频、超声、冷冻等多种能量;成功率由过去的30%左右上升到90%[1].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并有逐渐取代药物治疗,成为一线治疗手段的趋势.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并非完美,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7.
正肺静脉电隔离术(PVI)是房颤导管消融的基石[1]。持续性房颤(Ps AF)的导管消融术式多样:线性消融、碎裂电位(CFAEs)消融、Stepwise消融、低电压区域(LVA)消融等[1],结果差强人意[2,3]。房颤基质研究方面,虽发现了"房颤维持房颤"的心房电重构、心房纤维化结构重构[4,5]及晚近提出的心房纤维化心肌病(FACM)[6]概念,但房颤维持基质尚未知晓。Ps AF的导管消融策略仍需完善,探索  相似文献   

8.
导管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引起的并发症如心包积液、肺静脉口狭窄甚至心房.食管瘘等均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导管消融治疗房颤引起膈神经损伤(PNI)却鲜有报道。现报道导管消融治疗房颤出现右侧PNI1例。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是近年心律失常治疗领域的研究焦点.虽然肺静脉电隔离术已经成为近年房颤导管消融治疗最常用的策略,但其它新的消融策略仍不断在涌现,主要包括:肺静脉电隔离+左心房峡部消融、肺静脉电隔离+右心房峡部消融、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左心房基质改良术、以肺静脉电隔离为终点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局灶性消融及心房的去迷走神经治疗(vagal denervation)等多种.因此,临床心电生理医师面对如此众多的房颤导管消融策略如何进行选择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本文简要综述以上各种房颤导管消融策略的临床研究结果,并提出现阶段房颤导管消融策略选择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以左心房-肺静脉电联系双向阻滞作为环肺静脉消融电隔离术终点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疗效的影响.方法 在7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达到左心房-肺静脉传入阻滞后,分别于每根肺静脉内起搏评价肺静脉-左心房传导情况.据此分为双向阻滞组(传入与传出均阻滞)和传入阻滞组,随访观察房颤导管消融的临床疗效.结果 76例均完成导管消融术,306根肺静脉(2例患者存在右中肺静脉)均达到左心房-肺静脉电学传入阻滞之传统终点.18例消融术后左心房-肺静脉传导呈双向阻滞,58例仅传入阻滞.平均随访(6.85±1.08)个月,1次消融成功率为77.63%.其中,双向阻滞组为83.33%,传入阻滞组为75.86%,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房性心动过速发生率5.26%(4/76),无心脏压塞、脑栓塞、左心房食管瘘等并发症以及死亡发生.结论 以左心房-肺静脉传导双向阻滞为房颤导管消融终点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策略似乎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