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置钉技术(MIPPSF)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9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椎弓根置钉方法分成MIPPSF组(A组,36例)和开放手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OPSF)组(B组,53例)。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d VAS评分、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比和矢状面Cobb角评价内固定失败率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3 d VAS评分A组均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内固定失败率和ODI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PPSF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治疗效果与OPSF相似。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折弯连接棒联合伤椎置钉杠杆复位经皮内固定和传统椎弓根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8—2018-06诊治的60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30例采用折弯连接棒联合伤椎置钉杠杆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经皮组),30例采用传统开放椎弓根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开放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矢状面Cobb角、疼痛VAS评分及末次随访时ODI指数。结果经皮组随访时间平均11.6(6~24)个月,开放组随访时间平均12.3(6~23)个月。经皮组与开放组术后3 d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矢状面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经皮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较开放组高,矢状面Cobb角较开放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皮组术后3 d、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及末次随访时ODI指数较开放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组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矢状面Cobb角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矢状面Cobb角存在丢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折弯连接棒联合伤椎置钉杠杆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具有术后恢复快、能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及矫正丢失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局部麻醉下经皮椎弓根钉棒杠杆复位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将64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局部麻醉下经皮椎弓根钉棒杠杆复位技术治疗(观察组,32例)和全身麻醉下切开椎弓根钉棒撑开复位技术治疗(对照组,3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麻醉效果、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矢状面后凸Cobb角、疼痛VAS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0个月。无神经损伤或其他并发症。观察组术中麻醉优良率为90. 6%。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术前矢状面后凸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 d、末次随访两项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7 d VAS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 05),术后1、6个月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局部麻醉下经皮椎弓根钉棒杠杆复位技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具有良好的骨折复位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置钉技术治疗无神经损伤的单节胸腰椎骨折临床效果。方法 将52例单节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6例。观察组采用经皮椎弓根置钉术,对照组采用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3 d VAS评分,以及2组术前、术后7 d、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与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3 d VA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前2组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6个月时2组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节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可在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与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12—2015-06诊治的32例无神经系统损伤的胸腰椎骨折,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14例(微创组),采用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18例(Wiltse入路组)。比较2组术中X线透视次数、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结果 32例均获得平均14(12~18)个月随访。与Wiltse入路组比较,微创组手术切口较小、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1 d、1周VAS评分较低,但手术时间较长,术中X线透视次数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12个月的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与Wiltse入路组术后3 d、3个月、12个月的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与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均安全、有效,在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矢状位后凸畸形矫正及术后腰部功能恢复方面具有相同的效果,但是微创手术切口较小,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疼痛缓解明显。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观察3D打印体外导板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20年8月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的4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34例;年龄21~69岁。均为单节段损伤,T12 11例,L1 26例,L2 7例,L3 2例,L4 1例。22例术前制作3D打印个体化体外导板,模拟置钉,术中辅助置钉(导板组);25例采用X线透视辅助下徒手置钉(徒手组)。对比两组手术时间、置钉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采用Neo分级标准评价两组手术置钉等级,计算置钉准确率;在术前、术后X线片上测量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计算椎体矢状面指数,评价骨折复位及矫正情况;术前和术后1d、7d及1年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结果:导板组手术时间、置钉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3.57±12.18min、23.69±3.63min、15.26±4.15次、48.82±13.72ml;徒手组分别为85.56±16.27min、41.36±8.12min、26.93±6.93次和74.35±18.64ml;导板组均少于徒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板组0级置钉119枚,1级置钉3枚,置钉准确率为97.54%;徒手组0级置钉128枚,1级置钉10枚,2级置钉1枚,置钉准确率为92.09%,导板组置钉准确率高于徒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矢状面指数和Cobb角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JOA评分和ODI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伤椎均达到骨性愈合,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3D打印体外导板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可取得良好效果,与徒手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相比能够显著性提高置钉准确率,并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辐射暴露。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皮个体化导航模板(导板)辅助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6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徒手透视组(32例)采用透视辅助下徒手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经皮导板组(30例)采用术前模拟置钉,制作经皮3D打印个体化导板,术中辅助手术。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切口长度、术后7 d和1个月的VAS评分;比较两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固定节段矢状曲度矫正度数、椎弓根皮质与螺钉关系、术中首次置钉准确率和矢状面螺钉置入角、同一椎体双侧螺钉矢状面夹角、螺钉进钉点水平位置差值、螺钉内倾角差值等。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透视次数经皮导板组均少于徒手透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比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比、固定节段矢状曲度矫正度、螺钉首次置钉成功数、矢状面螺钉置入角经皮导板组均优于徒手透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侧螺钉矢状面夹角、螺钉进钉点水平位置差值、螺钉内倾角差值经皮导板组均小于徒手透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导板辅助的椎弓根螺钉技术能简化手术,具有操作减少射线暴露、手术时间短、定位准确、装配简单、骨折复位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0):1825-1830
[目的]比较经皮与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4月~2017年10月收治的38例单节段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椎弓根螺钉置入方式分为经皮组(20例),Wiltse入路组(18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血管、神经及脊髓损伤。经皮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Wiltse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时间及术中X线透视次数高于Wiltse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组切口均一期愈合,Wiltse入路组术后发生1例切口血肿,经换药等处理后延迟愈合。38例患者随访12~15个月。术后1周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皮组VAS评分及ODI评分显著低于Wiltse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1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评分进一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评估方面,经皮组与Wiltse入路组患者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畸形角度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但相应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与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均可以获得满意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畸形角度恢复。虽然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增加了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次数,但可以显著减少手术创伤,减轻术后早期疼痛,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Wiltse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2月~2015年8月收治的87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6钉椎弓根钉-棒内固定47例,采用传统4钉椎弓根钉-棒固定4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1周、1年及2年伤椎矢状面Cobb角、末次随访腰背部疼痛VAS评分、ODI评分情况。[结果]87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两组在手术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Wiltse组术中失血量与术后引流量均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获得12~36个月随访,平均(23.13±8.15)个月。末次随访时,Wiltse组的VAS评分明显小于传统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3±1.85)vs(4.93±1.98),P0.05]。Wiltse组的ODI明显小于传统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0±3.20)vs(12.20±3.11),P0.05]。术后1周两组后突Cobb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年、2年时Wiltse组的后突Cobb角显著小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后路内固定术相比,Wiltse肌间隙入路联合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减少了术中损伤,有效复位和维持复位更好,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更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椎弓根钉内固定方法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按照内固定方法分为两组,常规组43例行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微创组37例行微创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均为伤椎短节段固定。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及戴支具离床时间,手术前后伤椎侧位片Cobb角和矢状位指数,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两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4.25个月。微创组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术后引流量及戴支具离床时间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手术前后胸腰椎伤椎侧位片Cobb角和伤椎矢状位指数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微创组术后1 d VAS评分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3个月微创组ODI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微创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对无神经损伤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下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传统开放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5月收治的52例无神经损伤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微创组(24例,采用机器人辅助下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和开放组(28例,采用传统开放内固定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节段、胸腰椎损伤分类和损伤程度评分(TLICS)及术前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固定节段高度及固定节段后凸Cobb角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1个月、6个月、10个月腰痛VAS评分、ODI评分、固定节段高度及固定节段后凸Cobb角。术后1~3 d复查CT,根据Gertzbein-Robbins分类标准判断并计算植钉准确率。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开放组,但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和开放组分别植入椎弓根螺钉132枚和158枚,根据Gertzbein-Robbins分类标准,植钉准确率分别为97.7%(129/132)和96.8%(153/15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5,P=0.777)。两组患者均获随访10个月,术后均未出现排斥反应、内固定物断裂等情况。微创组于术后10个月取出内固定物,开放组不取出。术后各时间点两组腰痛VAS评分、ODI评分、固定节段高度及固定节段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除术后3 d微创组腰痛VAS评分和ODI评分显著优于开放组(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各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下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早期临床疗效等方面优势显著,骨折复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后路经皮内固定术与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6年10月收治的62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病例,其中采用后路经皮内固定术治疗30例(A组),采用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术治疗32例(B组)。记录并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以及术前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及Cobb角。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2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及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A组相比,B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大,术中透视次数少,术后1 d、1周的VAS评分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2种术式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在手术时间、术中辐射暴露、术后早期疼痛缓解以及预防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等方面,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术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骨折与传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C形臂X线机透视导航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探讨机器人辅助手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微创化与精准化价值。方法 2018年2月—2019年6月,收治无神经症状胸腰段骨折患者52例,18例接受机器人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机器人组),15例接受C形臂X线机透视导航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透视组),19例接受传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传统组)。记录并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辐射剂量、术中出血量、置钉准确率、卧床时间、住院天数,术前、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及Cobb角,以及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机器人组和透视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天数均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视组透视时间最长、辐射剂量最大,机器人组透视时间最短、辐射剂量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置钉准确率高于透视组和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相对高度、Cobb角、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前、术后3 d和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相对高度、Cobb角及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与透视组术后3 d VAS评分优于传统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6个月3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器人辅助经皮内固定术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精度高、创伤小、辐射少、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满足适应证时可作为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磷酸钙伤椎强化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评价其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9例胸腰段骨折患者,23例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并结合磷酸钙骨水泥伤椎内注射强化手术治疗(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26例采用单纯经皮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术(单纯内固定组)。对患者的术前、术后1 w及末次随访时的VAS疼痛评分、腰椎ODI评分,伤椎前缘压缩比及Cobb角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49例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3.5±2.2)个月,随访率100%。两组患者的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日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手术时间长于单纯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1,P=0.001)。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显示:在伤椎前缘压缩比、Cobb角、ODI评分及VAS评分方面,组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39,F=17.830,F=3.351,F=3.840,P<0.05),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2.923,F=352.555,F=956.735,F=347.468,P<0.05)。随时间延长两组伤椎前缘压缩比均较术前增加,末次随访时较术后下降,且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压缩比优于单纯内固定组(P<0.05)。两组Cobb角均较术前减小,末次随访较术后增加,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术后和末次随访Cobb角均优于单纯内固定组(P<0.05)。两组ODI评分逐步降低,且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末次随访ODI评分低于单纯内固定组(P<0.05)。两组VAS评分逐渐降低,且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末次随访VAS评分低于单纯内固定组(P<0.05)。 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磷酸钙骨水泥伤椎强化治疗胸腰段骨折,可有效的恢复椎体高度,增强早期椎体内支撑强度,改善患者功能,防止术后椎体高度丢失,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皮和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3—2015-09诊治的105例胸腰椎骨折,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56例(微创组),采用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49例(开放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3 d、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Cobb角、椎体楔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结果微创组获得(22.5±4.4)个月随访,开放组获得(23.0±4.3)个月随访。与开放组比较,微创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6个月时微创组VAS评分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VAS评分、Cobb角、椎体楔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疗效满意,具有软组织损伤小、术中失血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并且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张同同  王增平  王中华  文杰  迟飞  薛文  宋玉鑫  刘林 《中国骨伤》2021,34(11):1034-1039
目的:探讨骨科天玑机器人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所应用的辅助设备不同,将其分为C形臂X线加机器人辅助置钉组(观察组)和单纯C形臂X辅助下置钉组(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24~61(40.23±12.19)岁;T11 3例,T12 8例,L1 9例,L2 2例。对照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26~58(42.88±10.31)岁;T11 3例,T12 10例,L1 7例,L2 4例。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及术后3 d,1周及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手术前后的伤椎矢状面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并收集术后CT影像,依据Gertzbein-Robbins分类标准对置钉的准确性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5~12(7.07±0.83)个月。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透视次数观察组为(5.62±0.51)次,对照组为(12.54±0.52)次,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VAS、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及伤椎矢状面Cobb角较术前改善(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出现1例切口感染,经积极换药后痊愈。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螺钉松动、断裂等严重并发症,两组之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置钉准确率分别为98.4%(126/128)和90.3%(121/1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中骨科天玑机器人辅助下椎弓根螺钉置入与单纯C形臂X线透视相比,前者克服了术者生理性震颤、疲劳及术中多次透视等缺点,提高了置钉准确率,是一种更加准确、安全的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置入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实心椎弓根螺钉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11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段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经皮实心椎弓根螺钉组(A组,38例)、经皮空心椎弓根螺钉组(B组,27例)和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组(C组,46例)。比较3组手术情况、影像学资料、置钉准确率、疼痛VAS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8(18.89±5.77)个月。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A组和B组均少(短)于C组(P<0.05);住院费用A、B组均多于C组(P<0.05),但A组少于B组(P<0.05)。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率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VAS评分、骨折椎体角、节段后凸角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3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皮空心椎弓根螺钉和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相比,经皮实心椎弓根螺钉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段骨折能获得同样满意的临床疗效,且住院费用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改良Wiltse入路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2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64例采取改良Wiltse入路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62例采取常规后路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19.
背景:随着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逐步被广泛应用于脊柱骨折的治疗。 目的:本文旨在比较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中期临床疗效。 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无神经系统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6例,其中46例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40例采用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中期随访的影像学指标、腰背疼痛改善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2个月(18-44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与传统组比较,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但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前与术后影像学比较,矢状位后凸Cobb角、矢状位指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微创组术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指数的改善程度与开放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期随访期间两组矫正度丢失无统计学差异(P〉0.05)。微创组术后疼痛缓解更明显,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但术后1年随访时两组趋于一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安全可靠、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中期随访对伤椎畸形的矫正和内固定效果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