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合的疗效。方法:1998年5月至2006年5月,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段骨折合71例。结果:椎体高度由术前46%恢复到术后的97.3%。二者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随访6-38个月,平均随访19个月,瘫患者中有1-2级恢复,无远期疼痛。结论: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能使胸腰段骨伤椎椎体复位,牢靠固定,并使椎管有效减压。  相似文献   

2.
AF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的体会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评价AF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及后路减压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体会。方法分析应用AF系统固定、操作、特点 ,平均随访一年。结果 采用X线片测定椎体前后高度 ,术前椎体前缘平均压缩 5 1% ,术后平均 8% ,复位率 84 % ,后弓角术前平均为 2 1度 ,术后为 8度。结论 AF椎弓根内固定及后路短节段椎板切除减压 ,直视下椎管前壁成形是治疗胸腰段骨折并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AF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段骨折合并截瘫的疗效。[方法]自1998年10月~2004年10月采用AF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结合推移复位法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段骨折合并截瘫的患者26例。[结果]Cobb's角由术前平均24.1°矫正到术后平均2.5°。椎体前、后缘高度由术前40%和68%恢复到术后的91%与98%,三者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平均随访13.5个月,26例不完全性截瘫患者均有1~3级恢复,6例全截瘫患者中,有2例1~2级恢复。[结论]推移复位法配合AF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不稳定骨折,可达到良好复位和恢复椎管原有容积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CD、AF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CD、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不稳定骨折疗效。方法 采用CD(33例)、AF(32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不稳定骨折。必要时切除椎板减压,直视下嵌击性复位。行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 65例获3-29个月随访,行X线及CT复查,骨折脱位复位率达95%。CD组中有2例断钉,3例钉棒松动,椎体复位高度丢失4~6mm。AF组无1例断钉及钉棒松动。结论 CD、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不稳定骨折,固定牢靠,椎体高度再丢失少。AF较CD操作更加简单、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讨论AF系统对胸腰段椎体骨折复位内固定的疗效及体会.方法 应用AF系统复位内固定和选择性椎管减压、个别病例伤椎上位椎间盘切除植骨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372例,屈曲压缩型骨折195例,爆裂型骨折153例,骨折并脱位24例,合并脊髓神经损伤96例.2003年后治疗病例均要求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结果 289例获1-3年随访,所有伤椎椎体高度恢复良好,生理曲度得到明显恢复,cobb角显著减小.螺钉断裂5例,取出内固定后椎体高度无改变,上位椎间盘间隙变窄,后凸无明显加重.结论 AF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复位满意、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内固定牢固,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良好的内固定器材.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S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特殊疗效及术后椎间盘退变的情况。[方法]2001年7月~2003年7月间采用S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36例,部分患者行椎管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经2~5年(平均3.72年)随访,与术前比较,术后、拆除内植物前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s角及椎体前、后缘高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组患者脊髓损伤分级评判,除1例完全性瘫痪患者术后无功能恢复外,其余患者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但末次随访时可见伤椎临近椎间隙不同程度的退变,其中上方椎间隙出现退变有20例,下方椎间隙有11例。[结论]胸腰段骨折S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牢靠,间接复位能使突入椎管腔内的伤椎椎体后壁满意复位,使椎管有效减压。但中期随访发现,仍存在椎间盘退变及矫正度丢失的情况,对于出现症状者可先行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行减压、融合内固定、人工椎间盘置换等方法。但如何合理选择手术方法及内固定材料,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AF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AF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AF系统复位内固定和选择性椎管减压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808例,其中椎体屈曲压缩型骨折434例,爆裂型骨折217例,骨折脱位型157例,合并脊髓神经损伤172例,完全性神经损伤61例,不完全性神经损伤111例。结果经1-6年随访,根据手术前后X线摄片测定椎体前、后缘高度,前缘术前平均高度48%,术后96%。后缘术前平均高度93%,术后98%。Coob角术前23^o,术后降为2^o,完全性神经损伤完全恢复8例,部分恢复30例,无恢复23例,不完全神经损伤完全恢复73例,大部分恢复38例。结论AF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复位满意、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内固定牢固、容许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内固定的良好器具。  相似文献   

8.
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段骨折合并截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AF推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段骨折合并截瘫的疗效。方法 1997年5月至2001年5月,采用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推移复位法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段骨折合并截瘫38例。结果 Cobb’s角由术前平均23.8°(11°~43°)矫正到术后平均2.6°(0°~8°)。椎体前、后缘高度由术前46%(23%~68%)和70%(32%~80%)恢复到术后的92%(89%~100%)与97%(94%~100%)。三者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随访6~28个月,平均随访10.5个月,32例不完全性截瘫患者均有1~3级恢复,6例全瘫患者中,4例有1~2级恢复。结论 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能使突入椎管腔内的伤椎椎体后壁精确复位,牢靠固定,并使椎管有效减压。在某些前、后纵韧带完整性已遭破坏的爆裂型骨折、脱位病例,推移复位法可作为AF内固定系统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及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及经椎弓根植骨治疗24例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的患者。分析术前、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伤椎椎体高度变化、Cobb’S角、椎管占位情况比及腰背部疼痛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术后12~24个月,未发现断钉及内固定物松动,椎体高度和后凸角无明显再丢失,术前和术后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平移率、VAS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及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操作简单、安全可靠,不增加软组织刨伤,并发症少,并且能获得更好的骨折复位以及避免后期椎体高度丢失。  相似文献   

10.
AF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46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AF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AF经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46例。结果平均随访11个月。46例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25%恢复至平均95%。椎管内移位骨块复位率达90%。神经损伤的恢复按ASIA分级:A级中19例无变化,余27例均提高1~2级。结论AF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能达到满意复位固定及椎管有效减压,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G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二期伤椎骨水泥灌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5年3月~2010年10月共31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行后路G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3~18个月根据X线及CT复查情况,出现"蛋壳现象"的患者在取出内固定前行伤椎骨水泥灌注,记录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高度及X线片测量的Cobb角角度。结果本组患者均未出现骨水泥渗漏,术后12~18个月取出内固定后再随访1~3年。术后伤椎椎体高度及Cobb角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结论 G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二期伤椎骨水泥灌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作为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钉固定结合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至2010年10月广东省深圳市平乐骨伤科医院收治的5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手法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固定+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围手术期指标及影像学指标.结果平均手术时间70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60 mL、平均住院时间12 d、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无脊髓、神经损伤及伤口感染;无内固定断裂、松动.术后即刻和终末随访时,患者伤椎前、后缘高度与正常椎体前、后缘高度的比值和Cobb’s角度均较术前改善(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弓根植骨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损伤小、出血少,复位及内固定较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后路截骨联合钉道强化术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的临床效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6月采用此方法治疗的21例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影像学资料评估治疗效果,并记录手术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6~24个月,平均随访18.7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评分、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没有出现有症状的骨水泥渗漏.末次随访时21例患者中ASIA分级C级恢复到D级1例、恢复到E级1例,由D级恢复到E级19例.结论 后路截骨联合钉道强化术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分析79例以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Steffee 19例,RF28例,AF 32例,比较术前术后伤椎高度、伤段Cobb角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随访,术后伤椎高度及Cobb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神经功能多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改良Wiltse入路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2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64例采取改良Wiltse入路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62例采取常规后路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后路复位内固定置钉精准度及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3—7月未经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33例,其中11例接受机器人辅助下复位内固定(机器人组),22例行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常规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记录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根据术后CT复查螺钉的位置予以Gertzbein-Robbins分级以评估置钉精准度。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3 ~ 7个月,平均5.31个月。机器人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优于常规组,手术时间较常规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前及末次随访ODI和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机器人组术后3 d ODI和VAS评分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复查CT,按Gertzbein-Robbins分级评估置钉精准度,机器人组可接受螺钉占比89.13%(41/46),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1.06%(107/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机器人辅助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虽手术时间长于常规手术,但置钉精准度高、安全有效,且手术微创,术后患者能快速康复,是值得推广和进一步发展的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肌间隙入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与椎旁肌剥离双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2008年9月至2010年1月,6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胸腰椎非完全压缩性或爆裂性单侧终板损伤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分组,30例采用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单节段固定术治疗(治疗组),35例行椎旁肌剥离入路椎弓根钉双节段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术后10~12个月均取出内固定。观察围手术期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ASIA等级改变,术后5d及末次随访时腰背疼痛Denis分级情况,影像学测量X线侧位片上矢状位指数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4~22个月,平均18.3个月。均未发生术后感染、继发性脊髓神经损伤。对照组1例术后11个月内固定断裂,其余患者均无内固定松动发生。手术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治疗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神经功能术后均恢复良好,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背疼痛Denis分级比较,治疗组比对照组疼痛缓解较快,后遗腰背疼痛轻(P<0.01)。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矢状位指数观察,两组术后均能明显矫正后凸角和椎体前缘压缩,但随访时均有丢失(P<0.01)。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和术后矫正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随访两组后凸角矫形丢失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随访时尽管有椎体前缘高度矫正丢失,但丢失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采用经肌间隙入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纠正后凸角度,减少固定节段,与传统椎旁肌剥离双节段固定术相比,明显减少了手术创伤与出血,减轻了腰背疼痛。  相似文献   

18.
AF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内固定器松动断裂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尚博  周恩昌  张劼  都芳涛  韩震 《脊柱外科杂志》2005,3(5):266-268,286
目的 分析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内固定器松动断裂的原因,并探讨其预防对策。方法 1999年5月~2003年9月,我院对12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AF内固定治疗,其中T11骨折12例,T12骨折37例,L1骨折46例,L2骨折30例。结果 所有患者中的9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1.3个月,其中32枚螺丝钉松动.15枚螺丝钉断裂,4枚纵杆断裂。结论 AF内固定术未修复椎体骨缺损及手术操作不规范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早期植骨和严格操作规程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内固定器松动或断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骨折内固定术后,内固定物断裂及松动的原因与对策。方法1999年4月至2006年9月期间,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287例胸腰段骨折患者,其中T10 12例,T11 24例,T12 40例,L1 125例,L2 48例,L3 26例,L4 12例。结果17例患者发内固定物断裂,其中12例椎弓根螺钉断裂,2例螺钉松动,2例固定棒断裂,1例连接杆断裂。结论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内固定器材,术中充分植骨,尽早取出内固定材料以及术后常规进行外固定能有效的防止椎弓根内固定物的断裂。一旦发生内固定物的断裂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