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2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44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采用非开窗式上颌窦提升术并同期种植体植入。方法:对21例上颌后牙区牙槽脊顶距离上颌窦底5-8mm,牙缺失的病人进行非开窗式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体植入,术前,曲面断层片测量牙槽骨高度,提升2 ̄6毫米窦底放置bio-oss人工骨。结果:共植入29颗种植体,半年后种植体与骨结合满意,义齿修复后效果良好。结论:非开窗式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手术简便,创伤小,术后反应小。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并发慢性骨髓炎的临床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成龙  郭亭  高杰  赵建宁 《中国骨伤》2013,26(2):165-167
目的;通过对39例糖尿病合并慢性骨髓炎治疗的回顾性分析,探讨糖尿病并发慢性骨髓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00年至2011年收治的39例糖尿病并发慢性骨髓炎患者,其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21~81岁,平均45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红肿热痛表现,病程均在3个月以上。其中,25例术前有窦道形成。术前均常规行引流液培养、X线及CT检查。27例行清创Ⅰ期植骨外固定术,12例行清创术,术后均联合抗生素治疗。通过比较治疗前后血沉、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测量结果、术前术后穿刺结果及影像学检查综合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35例出现血沉增快,治疗后32例转阴;治疗前25例血常规异常,治疗后23例转阴;术前36例C-反应蛋白升高,治疗后33例转阴。治疗后病灶脓液培养均为阴性。39例中,临床治愈33例,4个月至4年内复发6例。结论:在常规慢性骨髓炎治疗的同时,应重视并积极治疗糖尿病,采用综合治疗方法能明显提高糖尿病并发慢性骨髓炎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注射A型肉毒毒素结合跟腱延长对痉挛型脑瘫马蹄足畸形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15例痉挛型脑瘫马蹄足畸形患儿采用电刺激引导[局部肌肉注射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9-14d行跟腱延长术,术后石膏固定6周,拆除石膏后康复训练.观察治疗前、治疗后7d及6个月病变下肢肌张力、痉挛状态及踝关节的功能改变.[结果]单纯肉毒素治疗后,跟腱挛缩有所改善,但仍遗留部分马蹄畸形,跟腱延长术后6个月马蹄畸形仍持续改善,踝关节被动活动仍维持在背屈5°-12°(平均7.6°±2.5°),行走步态较前明显改善,未出现屈肌张力不够的步态不稳.[结论]对于部分年龄较大、挛缩程度较重存在固定性挛缩的痉挛型脑瘫马蹄畸形的患儿,在注射A型肉毒毒素的同时结合跟腱延长术,斤效更为满意.  相似文献   
4.
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的中期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83例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疗效及其主要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83例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PLD术,并进行3年随访,观察近、中期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术后PLD有效率:术后6个月92%,术后3年为86.7%.术后并发症主要有:穿刺点血肿2.4%(2/83).后腰背部疼痛3.6...  相似文献   
5.
腰椎弹性内固定与刚性内固定的应力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有限元的方法评价自行研制的腰椎"U"型弹性内固定器的力学特性,并与传统的刚性内固定器进行比较.方法:选择一名成年患者腰椎标本,以L4~5节段为研究对象,采用64排螺旋CT对其进行层厚1.0 mm的连续水平扫描,将所得图像进行轮廓提取和阈值分割后,借助三维重建软件Mimics11.1、Simpleware和有限元软件Abaqus 6.51软件,建立L4~5节段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同时根据椎弓根螺钉、连接棒的几何尺寸,力学参数,分别建立两种不同内固定器的有限元模型.然后分别施加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等各种生理载荷,观察各模型不同载荷下螺钉、连接棒的应力分布.结果:两种内固定器的椎弓根螺钉前、中部的应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刚性固定的椎弓根螺钉与棒连接处是应立集中的部位,该部位的应力远大于弹性固定器,而弹性内固定应力集中的部位均匀的分布于整个U型连接棒上,两模型固定节段螺钉及棒的最大有效应力均出现于前屈时.结论:在加载相同的纵向载荷条件下,刚性内固定器应力主要集中在螺钉与棒交界处,容易易发生螺钉断裂,U型弹性内固定器的应力均匀分布在U型连接棒上,可以减少断钉的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计算机辅助三维立体脊柱虚拟模型,构建出适用于虚拟手术中实时复杂交互的脊柱三维仿真模型. 方法 对高分辨率的人体64排CT切片数据进行感兴趣区域图像分割和边缘提取,采用面绘制技术对提取的轮廓序列进行三维数据生成,对重建的模型根据实时交互的需要进行优化. 结果 重建出的脊柱模型保持了较高的几何分辨率和光滑性,读入虚拟手术系统后,在实时交互下能表现出较好的解剖精确性和实时绘制的真实感.结论基于人体切片数据重建出的三维模型可较好地适用于虚拟手术中的复杂交互操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种腰椎‘U’型弹性内固定器的力学特征,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螺旋CT对弹性内固定器进行层厚1.0mm的连续水平扫描,将所得的图像进行轮廓提取和阈值分割后,借助ANSYS8.0软件,建立弹性内固定棒的实体模型与有限元模型,分别施加压缩、前屈及拉伸等各种生理载荷, 观察各模型不同载荷下弹性内固定器的应力分布,并与传统的钛合金内固定棒进行比较。结果:建立了“U”型弹性内固定棒的有限元模型,可以预测内固定棒在变形过程中其本身结构中各节点、单元的受力、位移情况。 结论: 在加载相同的纵向载荷条件下,U型弹性内固定器的应力分布在U型连接棒的“U”型区上,应力应变曲线表现出较好的弹性作用,该内固定棒可能成为治疗下腰痛的新型节段内固定器。  相似文献   
8.
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由羟基磷灰石(HA)/左旋聚乳酸(PLLA)复合研制的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BCFC)植入椎间后重建颈椎稳定性及抗最初脱位趋向.方法 在6具颈椎标本上,前路颈5-6分别植入BCFC和髂骨,三维运动稳定性实验测量运动范围;颈4-5分别植入BCFC和髂骨,拔出力学实验测试最大拔出阻力.结果 BCFC组在前屈、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的运动范围均较髂骨组减少,较髂骨组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在后伸状态下BCFC组和髂骨组较正常组运动范围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FC的最大拔出阻力平均为117.87N(最小值97.5N,最大值135.1N)较骼骨的57.65N(最小值48.6N,最大值68.2N)大,抗脱位趋向较髂骨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BCFC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能重建颈椎稳定性,可满足颈椎椎间支撑融合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游离皮瓣修复下肢电烧伤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游离皮瓣在下肢电烧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对7例电烧伤患者下肢软组织缺损的游离皮瓣修复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等进行总结。结果 5例皮瓣顺利成活,2例皮瓣蒂远端部分表皮坏死,经局部换药后治愈。住院时间15~38 d,平均26 d,患肢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应用游离皮瓣修复电烧伤下肢软组织缺损,同常规带蒂皮瓣如交腿皮瓣等转移修复比较,对最大限度的保留肢体功能,缩短治疗周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复合纤维蛋白胶可注射性磷酸钙人工骨的理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纤维蛋白胶复合β-磷酸三钙/磷酸二氢钙复合人工骨材料的物理学性能,评价纤维蛋白胶对β-磷酸三钙/磷酸二氢钙骨水泥性能的影响,以及其作为注射型复合人工骨用于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6-12/2007-06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和华南理工大学生物材料实验室完成。①材料:β-磷酸三钙由上海瑞邦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提供,磷酸二氢钙为东泰化工赠,纤维蛋白胶购自广州倍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②复合材料制备:将β-磷酸三钙/磷酸二氢钙骨水泥按3∶1的比例充分混合后,与纤维蛋白胶按凝固后的体积2∶1体积比混合,制成复合人工骨材料。③观察指标:测定复合材料的凝固时间,抗压强度,抗稀散性能,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其煅烧前后的显微结构特征,以未加纤维蛋白胶的磷酸钙水泥为对照(CPC组)。结果:复合人工骨材料的平均初凝时间长于CPC组(P<0.004),终凝时间在初凝时间后2~4 min;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为(14.72±1.81)MPa。复合材料较CPC组有良好的抗稀散性能,扫描电镜发现,纤维蛋白胶贯穿于磷酸钙水泥晶体间,并将磷酸钙水泥晶体紧密连接。煅烧后复合材料的孔径有增大,空隙率为57.28%,并且微孔之间有空隙互相贯通。结论:该骨水泥复合材料凝固时间符合临床操作的需要;抗压强度达到松质骨强度的要求;煅烧后磷酸钙水泥的空隙率明显提高,有利于材料的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