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探讨大肠癌合并大肠息肉的手术处理方法及疗效,回顾分析56例大肠癌合并大肠息肉病例的诊治资料。结果显示,2004年3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255例大肠癌患者中共发现并存大肠息肉者56例,其中45例行术前息肉摘除手术,7例行术中结肠息肉切除,4例在术后进行结肠息肉摘除。全组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息肉切除部位无残留、恶变或癌种植转移。结果表明,术前应用内镜切除是治疗大肠癌合并大肠息肉的主要手段;不宜内镜切除者,尽量采用扩大切除术;远离大肠癌常规切除范围、较分散的息肉和不宜扩大切除的患者,可在内镜定位下行局部切除,如为恶性息肉则行结肠次全或全切除。双镜联合可提高大肠息肉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2.
王芳  李丹丹  李荡 《护理学杂志》2008,23(19):29-30
目的 探讨内镜下安全有效地配合医生分片切除大肠无蒂大息肉的方法及护理要点.方法 对132例大肠无蒂大息肉患者行内镜下息肉分片电切摘除术;术前做好器械、药物及患者的准备,术中配合术者行局部注射及染色、选择套扎点、收紧圈套器及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术毕及时送病检及交待患者注意事项等.结果 132例患者共192枚大肠无蒂大息肉均治愈.结论 内镜下摘除息肉疗效好,安全、高质量的护理配合是治疗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安全有效地配合医生分片切除大肠无蒂大息肉的方法及护理要点。方法对132例大肠无蒂大息肉患者行内镜下息肉分片电切摘除术;术前做好器械、药物及患者的准备,术中配合术者行局部注射及染色、选择套扎点、收紧圈套器及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术毕及时送病检及交待患者注意事项等。结果132例患者共192枚大肠无蒂大息肉均治愈。结论内镜下摘除息肉疗效好,安全、高质量的护理配合是治疗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金属钛夹应用于大肠息肉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结合使用的治疗效果。方法对78例大肠息肉患者采用电凝电切、金属钛夹央闭创面的治疗,分别接受1~3枚钛夹钳夹治疗,术中及术后观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78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一例出现术中或术后出血及穿孔,共使用金属钛夹147枚。结论内镜下电切大肠息肉治疗,选择合适的病例配合熟练的操作,金属钛夹可以起到迅速止血和预防再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作用,金属钛夹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ϲ�Ϣ��132���ٴ�����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探讨大肠癌病人同时合并息肉的诊断,处理。方法 对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132例大肠癌合并大肠息肉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大肠癌合并息肉者发生率高达18%。息肉术前确诊率低(20%),在切除大肠癌同时一期处理大肠息肉者101例(77%),术后二期处理息肉者26例(18%),85例获得随访,其中一期处理息肉者65例中术后息肉复发5例,恶变1例(1.5%),二期处理息肉者20例中,12例息肉明显增大,其中恶变4例(20%),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息肉在大肠癌中漏诊率高,并有明显的恶变倾向。因此。应尽可能术前明确诊断,力争在根治大肠癌的同时处理息肉。术中仔细探查与纤结镜结合,可明确息肉诊断提高切除率,术后应加强随访,及时发现和处理复发息肉。  相似文献   

6.
大肠癌合并的大肠息肉临床病理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肠癌合并的大肠息肉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55例大肠癌和2017例非大肠癌进行肠镜检查,对41例大肠癌合并的大肠息肉和269例非大肠癌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进行研究。结果:大肠癌合并的大肠息肉发病年龄较大,大肠息肉、大肠多发息肉、大肠腺瘤及大肠多发腺瘤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多发息肉及多发腺瘤在大肠癌患者中的比例较高;腺瘤中广基的比例高、混合性腺瘤较管状腺瘤比例高,重度异型增生比例高。结论:大肠癌合并的大肠息肉恶性潜能较高。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内镜下尼龙绳套扎或金属钛夹钳夹联合高频电凝切除治疗大肠巨大息肉的疗效,对19例26枚大肠巨大息肉采用此方法治疗。结果显示,17枚亚蒂或有蒂息肉一次性尼龙绳套扎并切除成功,9枚长蒂息肉金属钛夹阻断血流后切除成功。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周后内镜复查显示,14例创面愈合仅留瘢痕;3例创面处形成浅溃疡;1例创面处留有息肉样组织,追加热探头灼除;1例残端过长,追加尼龙绳套扎切除。结果表明,内镜下尼龙绳套扎或金属钛夹钳夹联合高频电凝切除治疗大肠巨大息肉安全有效,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为观察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大肠息肉的疗效,为临床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采用高频电凝切除大肠息肉200例。结果显示,200例患者全部治愈,术后未发生肠穿孔和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果表明,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治疗大肠息肉简单易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大肠息肉是下消化道的一种常见疾病,临床主要见于有症状的直肠息肉。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便秘、血便、黏液便、大便习惯或性状改变等。大肠息肉为大肠癌的癌前病变,一旦发现,应予钳除或切除治疗。大肠息肉切除术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本文就大肠息肉术前注射药物以减少出血及肠穿孔的效果及优势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大肠良恶性肿瘤中PTEN的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PTEN在大肠良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S -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2 8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 ,3 2例大肠腺瘤的腺体及腺体旁组织 ,12例大肠息肉及息肉旁组织 ,48例大肠癌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PTEN蛋白在所有大肠肿瘤组织的表达与其在正常粘膜组织及肿瘤旁组织表达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TEN蛋白在所有大肠肿瘤组织的表达水平 ,尤其在大肠息肉和大肠癌中 ,均显著低于正常大肠组织及其相应的肿瘤旁组织 ,且与肿瘤的大小呈显著负相关 ;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与癌组织分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而与其临床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脏器转移无关。结论 抑癌基因PTEN在大肠息肉 (尤其是腺瘤性息肉 )和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检测PTEN蛋白表达可能对大肠息肉 (尤其是腺瘤性息肉 )和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指导临床术后的进一步治疗及预后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内境下切除大肠息肉后病理检查在早期大肠癌诊断和治疗中价值,总结分析了本院近十余年来内境诊断和切除的大肠息肉576例,其中癌变37例。37例中腺瘤性息肉癌变者共36例(16.3%).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10例(31.3%),管状腺瘤癌变4例(9.3%).混夸性腺瘤癌变22例(15.1%)。更性息肉癌变者1例(0.3%)。病变分布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共29例(占78.4%)。息肉大于2.0cm者。癌变率选31.4%。无蒂息肉癌变达57,1%。因此,畸大肠腺瘤性惠肉,尤其是较大、无蒂的息肉应早期内镜下切除及病理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早期大肠癌,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基层医院常规电子大肠镜下黏膜染色联合黏膜下切除术治疗无蒂型大肠腺瘤的可行性,对26例符合条件的大肠扁平隆起、平坦、凹陷型及广基浅表性病变患者用0.4%靛胭脂直接喷洒行黏膜染色;染色后于肠镜下观察病灶腺窝开口类型;按鹤田分类法判断浅表性大肠腺瘤小凹形状;局部黏膜注射1:10000肾上腺素,或其中加入少许美蓝、甘油果糖;根据黏膜“隆起征”判断是否行黏膜切除术;观察切除率及并发症。结果显示,26例患者中一次性切除22例,分次切除4例。1例内镜治疗后便血,行急诊大肠镜检查电灼后止血。2例黏膜层癌变,其中1例患者内镜治疗后仍要求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未发现癌残留及淋巴结转移;另1例长期内镜随访24个月,未见局部复发及转移。所有患者均无治疗后肠穿孔、感染。结果表明,使用普通电子内镜染色也可使病灶范围显示清楚,同时观察腺管开口,判断是否黏膜下切除肿瘤,其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术前肠道支架减压在左侧大肠癌梗阻一期切除吻合中运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08年9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97例左侧大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支架联合手术组46例,为左侧大肠癌合并肠梗阻的患者,成功放置肠道支架减压后行手术一期切除吻合治疗.单纯手术组51例,为无梗阻的左侧大肠癌而限期手术治疗的患者.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t检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支架联合手术组46例中,1例乙状结肠癌患者于肠道支架植入术后第4天出现肠道穿孔致弥漫性腹膜炎,急诊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45例均顺利完成一期手术治疗,术后11~16 d痊愈出院,1例患者术后10 d死于呼吸道感染及心功能衰竭.术后随访4~48个月.两组患者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复发转移率、随访期内生存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4,1.358,χ~2=0.252,1.200,0.580,P>0.05).结论 术前肠道支架减压是治疗左侧大肠癌梗阻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巨大平坦息肉1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肠巨大平坦息肉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6年8月至2007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应用肠镜检查发现的18例长径>2cm大肠平坦息肉进行染色、放大内镜观察和微探头超声检查,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18例大肠巨大平坦息肉,直肠11例,乙状结肠3例,降结肠1例,结肠肝曲1例,升结肠1例,盲肠1例。病变长径2.0~5.2cm(平均3.1cm)。所有病例术后全部得到病理证实。所有病变全部一次大块、完整剥离成功,ESD成功率100%。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55~115min,平均75min。ESD术中未出现肠镜下无法控制的大出血,术后无一例出现须再次肠镜下治疗的出血。ESD治疗中1例剥离深至肌层,出现阴囊气肿和颈部皮下气肿,保守治疗后气肿减退。1例剥离病变后见肠壁外脂肪,应用金属夹成功缝合创面。ESD穿孔发生率11.1%(2/18)。术后随访12例,平均随访期4.2个月,无一例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ESD治疗大肠巨大平坦息肉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除结肠息肉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2例结肠息肉患者实施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除术的同时,术前积极给予心理疏导、充分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并做好饮食指导和出院教育等整体护理措施。结果 32例患者均一次顺利切除息肉,术中术后未发生烧伤、肠穿孔、腹腔感染、出血等并发症,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结肠息肉,安全、微创。围手术期间积极给予整体护理措施,对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内镜下应用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电凝切除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下应用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电凝切除治疗345例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后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肠镜随访观察患者术后创面愈合及病变残留、复发情况.结果 345例患者共成功切除362枚结直肠息肉.息肉直径1.5 ~4.0 cm,平均直径2.7 cm;1例患者术中出血;1例患者发生迟发性穿孔.93.6%(339/362)的息肉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腺瘤性息肉,17枚为增生性息肉,5枚为炎症性息肉,1枚息肉出现癌变.334例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肠镜,9例患者残蒂存留,再次予内镜下切除,其余患者术后创面愈合良好,残蒂脱落消失.308例患者术后2个月获得肠镜检查随访,病灶均完全消失.患者首次治疗有效率为97.1%( 299/308).结论 内镜下应用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电凝切除结直肠息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16例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16例患者在术前确诊仅有2例。手术治疗16例,5年生存率50%。结论 临床表现、钡餐检查、纤维内镜、活检和剖腹探查等综合分析,可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对本病应采用比大肠癌更为积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8.
内镜下电凝切除是治疗大肠息肉的首选方法,但对于直径大于2.5cm的息肉,有术中或术后出血甚至穿孔的危险。为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1996年-2004年,我院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圈套法成功切除有蒂或亚蒂的结肠巨大息肉32例(37枚),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结肠镜诊治直肠癌合并结直肠息肉2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直肠癌合并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及腹腔镜结合结肠镜处理直肠癌合并结直肠息肉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腹腔镜、结肠镜处理直肠癌合并结直肠息肉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直肠癌患者结肠镜检查结直肠息肉检出率为24.10%,显著高于同期结肠镜检查结直肠息肉的总检出率12.19%(P<0.01)。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术前、术中行结肠镜息肉切除术14例;术前结肠镜下注射亚甲蓝标记或术中结肠镜引导下,腹腔镜行直肠癌根治术的同时行含息肉结肠部分切除术5例;直肠癌合并升结肠息肉恶变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同时行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息肉靠近直肠癌一并行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2例。结直肠息肉切除率为100%,无并发症发生。22例术后随访0.5~4年,2例死于肿瘤转移,20例存活,无肿瘤或息肉复发。结论:直肠癌患者合并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较高。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术前或术中有必要行结肠镜检查,根据息肉情况选择结肠镜息肉切除或腹腔镜下息肉切除。  相似文献   

20.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七个家系21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提高对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临床特性、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 对7个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家系进行调查。结果 7家系中有21例发病者,年龄26~79岁,平均年龄46岁。21例共有31处大肠癌灶,其中16处位于脾曲近端的大肠,10处位于脾曲远端的大肠,5处部位不详。61.5%(16/26)的癌灶位于脾曲近端的大肠。6例患大肠多原发癌,占全组的28.6%(6/21)。结论 对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要进行严密监测。争取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