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静脉及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 对23例确诊为脑静脉及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患者中,经降颅压、抗炎及抗凝等对症及支持治疗后,19例好转出院,3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结论 脑静脉及脑静脉窦血栓病因复杂,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须行MRL/MRV或DSA检查.早期给予抗凝及溶栓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及治疗和预后,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71例,收集人口学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表现、生化等实验室检查、病因,以及治疗方案和预后,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1例患者中,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颅高压症状(头痛、恶心、呕吐)、癫痫、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等。D-二聚体升高67例(94.4%)。横窦血栓形成34例(47.9%),乙状窦血栓形成25例(35.2%),上矢状窦血栓形成44例(62.0%),深部脑静脉血栓形成(直窦或Galen静脉)9例(12.7%),同时累及2个或以上静脉窦者52例(73.2%)。结论 CVST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上对于头部CT未见明显异常的不明原因的头痛患者、产褥期或口服避孕药或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女性头痛患者,需考虑CVST可能性,并积极行影像学检查,早期识别,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脑静脉系统疾病包括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静脉窦狭窄、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和颅内动-静脉畸形等。近年来由于神经影像学和脑血管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脑静脉系统疾病得到及时诊断与治疗,如磁共振黑血血栓成像诊断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支架植入术治疗静脉窦狭窄、微弹簧圈联合Onyx胶栓塞术和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等,使得对脑静脉系统疾病的研究更加深入。本文重点阐述常见脑静脉系统疾病的最新诊断与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学者于2013-2016年有多篇关于脑静脉系统疾病和脑小血管病的高质量研究发表在国外专业杂志上,内容涉及新的影像学技术对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应用、重症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联合治疗,以及脑小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检测技术和治疗方法等,本文拟对上述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5.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静脉系统包括静脉窦和脑静脉,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中的特殊类型,以往因诊断困难发现较少,近年随着影像学不断发展,临床确诊患者越来越多[1],但是由于静脉系统在颅内分布广泛,且静脉系统血栓的病因复杂,因此临床表现呈现多样化,护理的难度较大,对护理技术水平要求也较高.  相似文献   

6.
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并发脑出血的影像学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通常是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该病多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诊断有赖于医学影像学检查。影像学表现分为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直接征象即血栓本身的征象,间接征象即血栓继发的脑实质病变,包括脑水肿、静脉性脑梗死和脑内出血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我科CVS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10例均为中青年患者。临床表现头痛10例,视物模糊3例,癫发作2例。MRI+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显示脑静脉窦异常10例。本组均予以抗凝、脱水治疗,痊愈3例,好转7例。结论 CVST的临床特点是中青年人发生率高,以头痛等颅高压症状为主要表现。MRI+MRV能显示闭塞的静脉窦及其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8.
正脑静脉及静脉窦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相对少见但对神经系统损害严重的疾病。迅速、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可使病情逆转,能有效降低急性并发症和长期后遗症的风险。影像学诊断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现有的成像技术有CT、MRI、CTV/MRV及DSA等,其联合成像可使CVST的诊断率有所提高。但CVST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若能通过影像学对血栓直接、快  相似文献   

9.
在1825年,Ribes首次描述了脑静脉、静脉窦血栓形成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cere- bral venous thrombosis, CVT) 的临床表现,1例45岁男性患者,因头痛、癫痫发作、精神异常6个月死亡,尸检证实上矢状窦、左侧侧窦、及脑实质皮层静脉血栓形成。此后,一系列经尸检发现类似病例。最初人们认为脑静脉/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罕见而严重的疾患,具有较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其病理特征为出血性脑梗死,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视神经乳头水肿、癫痫发作、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进行性昏迷、死亡。随着科学的发展,临床已可应用血管造影术、MRI、MRA等新诊断技术。在生前诊断CVST。  相似文献   

10.
报告2例临床及影像学诊断的颅内出血后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通过对其病情发展变化及临床治疗过程的分析,表明强力脱水治疗及补液不及时是本病重要诱发因素,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和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是其主要临床表现,也常可伴发肢体功能障碍、复视、精神异常、意识改变、抽搐、发热等症状;影像学检查可减少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漏诊;内科对因及抗凝治疗仍是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发性低颅压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和发病机制。方法报道1例自发性低颅压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并脑内多发静脉性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临床、影像学特点及相关文献报道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自发性低颅压可导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静脉系统扩张及血液瘀滞是血栓形成的主要机制。严重的血液瘀滞患者可出现多发皮质静脉性梗死,甚至脑干静脉性梗死,经治疗后多数患者症状消失。结论自发性低颅压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静脉性梗死可以出现在脑干。早期发现并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1脑静脉梗死概述脑静脉梗死(血栓形成)是一种较少见的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多为脑内引流静脉或静脉窦血栓形成或栓塞所致,长期以来,临床上对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脑动脉系梗死,而对脑静脉系梗死研究相对较少。其原因:(1)脑静脉系梗死发病率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原则。方法分析14例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结果,并比较阿加曲班和低分子肝素对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及预后的影响。结果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中青年女性多见,以妊娠、感染、免疫性疾病等为常见发病原因。急性或亚急性发病,主要表现为头痛(10例)、癫痼发作(5例)和肢体无力(3例),大部分患者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影像学表现为脑静脉及静脉窦闭塞的特征性变化,同时伴有脑实质损害。阿加曲班和低分子肝素治疗总有效病例分别为7例和5例(Z=-0.067,P=0.950),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对急性起病且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且头部CT检查显示皮质对称性梗死而无常见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高度怀疑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虽然脑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标准,但大部分患者可通过早期MRI联合MRV检查明确诊断。阿加曲班和低分子肝素疗效无差异,早期积极抗凝治疗患者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 CVT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早期表现均有头痛、恶心、呕吐、颅内压增高表现,且呈进行性加重、常有癫痫、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影像学检查显示:有上矢状窦、横窦血栓形成和乙状窦、横窦血栓形成,经脱水、抗凝、溶栓等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早期临床无特异性,头颅CT结合CTV检查对本病诊断值较高。  相似文献   

15.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脑脊液等检查结果与治疗方法。结果发病年龄以20~60岁多见,多数患为急性发病,早期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影像学检查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限性梗死灶。脑脊液压力明显增高,白细胞数及蛋白质含量正常或增高,但感染性或癌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除外。应用脱水、抗凝、局部溶栓及病因治疗等方法后,16例患中6例基本痊愈,7例症状好转,1例无变化,2例死亡。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异性,对临床急性发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乏癫痫发作的年轻患,应高度怀疑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及时行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联合检查,以明确诊断。确诊后应尽早开始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原则.方法 分析14例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结果,并比较阿加曲班和低分子肝素对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及预后的影响.结果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中青年女性多见,以妊娠、感染、免疫性疾病等为常见发病原因.急性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分析低颅压综合征合并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 报道1例低颅压综合征合并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以体位性头痛起病,经腰椎穿刺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低颅压综合征,继发硬膜下积液及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头颅CT、MRI均可提供低颅压综合征的表现,MRV及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是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重要诊断手段.结论 低颅压综合征是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了解两者的临床特征有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分析低颅压综合征(SIH)合并颅内静脉血栓形成(CVT)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报道2例低颅压综合征合并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并回顾文献报道15例同类病例,分析其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治疗和病理生理机制。结果17例患者均以亚急性起病,其中14例患者表现为体位性头痛。常见的伴随症状有恶心、呕吐、复视、耳鸣等。所有患者的影像学检查都存在SIH和CVT的表现,头部核磁共振(MRI)加静脉成像(MRV)是诊断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手段。结论低颅压综合征是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了解两者内在的病理生理联系和临床特征有利于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9.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是由于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原因导致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而造成静脉回流障碍,导致脑组织肿胀及颅内压增高,从而表现出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CVST临床少见,但随着近年来影像技术的发展,对CVST诊断和对该病的认识也在逐渐增加。本文对2002年至今在我院诊断为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8例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0.
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CEICH)疾病的病因、病理学特征、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方法:通过报道我院两例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病例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多数CEICH病变因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等与颅内占位性病变极为相似,故术前易误诊为颅内肿瘤或脓肿等。结论:临床工作中如发现颅内占位性病变,临床表现为慢性起病、头痛、癫痫等以及影像学提示环状强化明显时应考虑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的可能,但手术所见及病理学报告仍是目前诊断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