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策略及手术入路.方法 回顾分析经显微神经外科治疗的23例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手术入路的选择和肿瘤的显露状况、切除程度及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状况的变化,其中采用颞下经小脑幕一岩骨尖入路9例、经乙状窦前入路7例、经乙状窦后入路2例,经幕上下联合入路等其他术式5例,有16例手术在颅神经及脑干电生理监测下进行.结果 肿瘤全切15例(65%),次(近)全切7例(31%),大部切除1例(4%),术后新出现的颅神经损伤症状或原有症状明显加重共有16例(69%),无长期昏迷及死亡病例.结论 颞下经小脑幕-岩尖入路简便迅速、安全、损伤少而且受解剖变异影响也少,能早期切断发自幕缘的供血,直接处理肿瘤基底,术野开阔;术中颅神经及脑干电生理监测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分析15例经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肿瘤病例,探讨乙状窦前入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5例患者中男8例,女7例。临床表现:耳鸣、耳聋2例,面部麻木10例,头痛13例,肢体乏力、行走不稳12例;外展神经麻痹5例,后组颅神经麻痹3例,肢体轻瘫6例,共济运动障碍8例。术前行CT检查及MRI检查。肿瘤最大直径为3.0~6.0 cm。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乙状窦前入路肿瘤切除。手术后病理证实:脑膜瘤8例,胆脂瘤2例,三叉神经鞘瘤2例,大型听神经瘤1例,软骨肉瘤1例,脑转移瘤1例。结果脑膜瘤8例中SimpsonⅡ级切除5例,SimpsonⅢ~Ⅳ级切除3例;胆脂瘤2例全切除;三叉神经鞘瘤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1例;听神经瘤1全切除;软骨肉瘤1例行大部切除;脑转移瘤1例全切除。术后感觉性失语:1例胆脂瘤患者术后出现,1个月内恢复。第Ⅲ颅神经麻痹1例,第Ⅴ颅神经功能障碍2例,周围性面瘫1例,后组颅神经麻痹1例。结论乙状窦前入路可以近距离暴露肿瘤,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理想入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6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除20例,近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失语6例、脑脊液耳漏2例,听力障碍6例,以及三叉神经、面神经和听神经症状加重4例,均经处理后好转。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暴露充分,对颞叶和小脑牵拉轻微,损伤颅神经机会较小,有利于提高肿瘤切除程度和减轻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经岩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向后延伸的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月神经内镜辅助经岩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13例向后延伸的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9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2例术后出现短暂性复视,3个月内完全恢复。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听力损害、颅内出血。术后随访1个月~6.5年,平均2.5年;1例复发,无死亡病例。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经岩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向后延伸的岩斜区脑膜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经岩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岩斜区肿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经岩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岩斜区肿瘤的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 采用Fukushima提出的经岩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岩斜区肿瘤16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病例包括脑膜瘤9例,表皮样囊肿3例,桥脑胶质瘤2例,神经鞘瘤2例。获肿瘤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l例。术后新出现暂时性颅神经障碍3例,无脑脊液漏及死亡。结论 该入路较其它扩大经岩乙状窦前入路更简便、安全,可充分显露岩斜区,有利于提高肿瘤切除程度和术后疗效,是岩斜区肿瘤手术治疗的较佳入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岩斜区脑膜瘤的最佳手术入路,以提高岩斜区肿瘤的手术疗效. 方法 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自2009年4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35例累及海绵窦的岩斜区脑膜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均采用颞下经岩骨前部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同时选择10例20侧解剖标本进行3种改良切口模拟微创颞下经岩骨前部手术入路研究;总结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临床表现及手术疗效,结合实验标本解剖数据分析不同手术入路优缺点. 结果 本组患者肿瘤全切28例,次全切6例,大部分全切1例;术后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17例,症状较术前减轻10例,颅神经损害症状同术前5例,出现新神经功能障3例.结合解剖学数据发现,3种改良切口对不同类型岩斜区肿瘤均可以达到良好的暴露. 结论 颞下经岩骨前部入路是岩斜区脑膜瘤的优先选择入路.  相似文献   

7.
累及鞍旁的巨型垂体瘤的手术入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垂体瘤可向蝶窦、鞍上及鞍旁等邻近区域侵袭生长,全切肿瘤十分困难。我科自1998年5月至1999年8月共收治累及鞍旁的巨型垂体瘤12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2例中男5例,女7例。年龄13~70岁(平均42岁)。病程2月~20年。肿瘤侵犯左鞍旁3例,右鞍旁5例,双侧鞍旁同时侵犯4例。肿瘤最大直径3.0~6.5cm(平均4.7cm)。1.2 临床表现 多见头痛、颅神经麻痹及内分泌症状。其中头痛7例,内分泌症状与颅神经麻痹各6例,1例伴有额叶精神症状,1例伴有鼻腔出血。1.3 影像检查 病人术前均行CT及MRI检查,6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颞下经小脑幕岩嵴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经验和技巧,以提高手术全切率与改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颞下经小脑幕岩嵴入路显微手术切除21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其中11例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手术,对手术方法和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该手术的适应证和优缺点进行分析.结果 肿瘤全切除10例(48%),次全切除8例(38%),大部切除3例(14%),术后新增脑神经损害症状或原有脑神经损害症状明显加重7例(33%),无长期昏迷及手术相关死亡病例.神经内镜辅助组手术效果优于显微镜组(P<0.05).结论 颞下经小脑幕岩嵴入路适用于肿瘤主体在中颅窝的Ⅰ型岩斜区脑膜瘤,通过磨除岩骨,术中辅助神经内镜,有利于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颞下锁孔Kawase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用内镜经颞下锁孔Kawase入路切除5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本组患者中4例患者的肿瘤完全切除,1例患者肿瘤次全切除;无死亡病例。术后复查CT示手术区域和手术路径均无脑组织挫伤。1例复发脑膜瘤患者术后出现嗜睡、右侧肢体偏瘫,经治疗后意识恢复正常、右侧肢体肌力改善;3例患者术后出现新发颅神经轻度损害表现,经治疗后2例好转、1例无明显改善;1例患者术后无任何并发症,且术前症状术后明显改善。术后随访13~20个月,患者均正常生活,未见肿瘤复发或快速生长。结论内镜颞下锁孔Kawase入路手术具有微创、暴露范围广、视野清晰等优点,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效果良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 分析7例直径超过4cm的岩斜区脑膜瘤患手术及术后情况。结果 肿瘤手术显微全切5例,大部分切除2例。无一例死亡,术后并发症面瘫2例,后组颅神经麻痹2例,术后颅内感染4例,颞叶脑内血肿2例。结论 经岩骨小脑幕入路对岩斜区脑膜瘤的暴露十分有利,肿瘤全切率高,岩骨小脑幕入路开颅较复杂、费时及损伤大,Labbe’s静脉容易损伤,并且属于清洁-污染伤口,所以脑水肿脑出血及颅内感染发生率较高,主张只有较大而且波及颅中窝的岩斜区脑膜瘤,才使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岩斜区肿瘤的手术入路选择,以提高岩斜区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显微外科技术切除的92例岩斜区肿瘤,比较手术入路对手术结果的影响。根据肿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将岩斜区肿瘤分为四型。Ⅰ型,采用颞下-经天幕入路;Ⅱ型,采用颞下-经岩骨嵴入路,另有3例巨大型蝶岩斜坡型脑膜瘤采用经岩入路(幕上幕下联合或乙状窦前入路);Ⅲa,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Ⅲb,采用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Ⅳ型,经鼻-蝶入路切除。结果肿瘤SimpsonⅠ~Ⅱ级全切除83例。次全切除9例,其中Ⅰ型1例,Ⅱ型5例,Ⅲb型1例,Ⅳ型2例。术后新增脑神经功能障碍16例(17.4%),肢体偏瘫2例;另有2例KPS评分为50分,这2例随访3个月后基本恢复至术前状态。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岩斜区肿瘤,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有助于提高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乙状窦后及其改良入路、颞下-经天幕及其改良入路是岩斜区重要的手术入路。而硬膜外岩斜区肿瘤适合于采用经蝶入路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对5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其中采用颞下入路3例,乙状窦前入路2例。结果 3例肿瘤全切,其中1例术后出现对侧肢体偏瘫和同侧第Ⅲ、Ⅴ、Ⅵ颅神经功能障碍,1例术后出现意识障碍,植物生存状态,1例第Ⅲ颅神经一过性功能障碍,出院时恢复正常;2例因肿瘤和脑干粘连行大部分切除,术后行X刀治疗,其术前原有症状明显减轻。结论采用合适的手术入路结合良好的神经解剖知识和娴熟的手术技巧,可以提高岩斜区脑膜瘤的全切率。  相似文献   

13.
岩斜区指的是内听道内侧的岩骨和中上斜坡部分,位置深在,解剖结构复杂,包括脑干、基底动脉、Ⅱ~Ⅷ颅神经等。岩斜区脑膜瘤由于病变位置深在,周围神经血管结构复杂,手术并发症多,因此全部切除困难。2005年6月到2007年12月,我们采用乙状窦前入路双骨瓣开颅显微外科切除岩斜区脑膜瘤9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巨大岩斜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27  
报告15例巨大岩斜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分析15例巨大岩斜肿瘤的临床及影响像学特征,手术方法,手术结果,术后并发症等。结果;肿瘤全切除13例,近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5例术后颅神经损害症状加重,2例无任何颅神经损伤症状,8例颅神经症状同术前。结论:巨大岩斜肿瘤采用幕上下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可全切除肿瘤,熟悉该入路的显微解剖知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和颅神经损伤率。  相似文献   

15.
岩斜区表皮样囊肿的显微外科手术入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斜区表皮样囊肿虽为良性肿瘤,但因其位置深,比邻脑干、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及颅神经等重要结构,而且肿瘤常沿蛛网膜下腔蔓延,范围广泛[1],手术完全切除也有一定难度。我科自1993年1月~2000年4月共收治16例,依其部位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并采用显微外科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一般资料男性6例,女性10例。年龄24~69岁,平均38岁。病程4个月~10年,平均2.5年。1.2临床表现以面部麻木、疼痛、面肌抽搐、耳鸣、口角歪斜、听力下降等颅神经功能障碍起病8例;头痛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枕大孔区脑于腹侧脑膜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8例枕大孔区脑于腹侧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包括肿瘤大小、手术方法、切除程度、颅神经损伤情况及术后的生活质量等。结果 本组肿瘤均为球状,其中直径2cm1例,2~3cm5例,3~4cm2例,8例均用枕下极外侧入路,其中2cm磨除了枕骨髁,余均未磨除;全切5例,2例次全切,1例大部分切除。术后死亡1例,4例有后组颅神经损伤症状,余3例术后未见有颅神经损伤及长束征。术后3个月随访时,4例术后有颅神损伤症状,2例仍有咽水呛咳,余2例颅神经损伤症状好转;2例未完全切除的肿瘤,肿瘤未见明显增大。结论 根据肿瘤的大小,用枕大孔极外侧入路磨除或不磨除枕骨髁可以有效地切除大部分枕大孔区脑于腹侧脑膜瘤。  相似文献   

17.
1对象与方法 自2005年1月~2006年1月.我们收治8例岩斜脑膜瘤,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36~64岁,平均48.6岁:病程8个月~6年,平均2.6年。均为第1次手术。术前主要表现为中、后组脑神经损害、高颅压征、小脑症状、视力损害、肢体运动障碍等。MRI示肿瘤直径2.1~4.0cm 3例,4.1—6.0cm4例,〉6.0cm 1例。病灶呈等或稍低T1信号,高T2信号,注射造影剂后明显强化;基底动脉及大分支被肿瘤包裹2例。CT平扫示岩斜区等密度类圆形占位病变,注射造影剂后均明显强化,脑干有不同程度受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方法和结果。方法 25例岩斜区脑膜瘤病人,全部经CT、MRI明确诊断,其中大型(瘤径2.5~4.4 cm)18例、巨大型(4.5 cm)7例。均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镜下全切除肿瘤20例(80%),大部分切除5例,无死亡。术后新增颅神经损伤11例。术后随访1~24个月,全切病例有4例复发。结论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是切除中上斜坡以上尤其是侵及麦氏腔的岩斜区脑膜瘤实用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桥小脑角区脑膜瘤的分型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76例桥小脑角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检查及术中判断分为内听孔前型31例,内听孔后型17例,大型联合型28例。73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使用颞下入路,1例使用翼点入路。结果 肿瘤全切除71例,次全切除5例。术后随访1~10年,术后新增神经症状15例,其余病人术后症状均改善;复查头颅MRI,复发3例;死亡2例。结论 显微手术切除桥小脑角区脑膜瘤可获得满意效果及良好预后;扩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可满足绝大多数桥小脑角区脑膜瘤切除的需要;颅神经、岩静脉及重要动脉的保护和处理在桥小脑角区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Kawase入路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9年12月经Kawase入路手术治疗的57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根据Kawase分型标准:上斜坡型15例,海绵窦型10例,小脑幕型23例,岩尖型9例。Simpson分级Ⅰ~Ⅱ级切除42例,Ⅲ~Ⅳ级15例。术后新发颅神经损伤6例,颅内感染2例,迟发性颅内血肿1例,脑脊液漏2例。57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8个月;末次随访,症状明显改善19例(33.3%),改善32例(56.1%),无改善或恶化2例(3.5%)。Simpson分级Ⅰ~Ⅱ级42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肿瘤复发2例(3.5%);Ⅲ~Ⅳ级15例中位随访时间为31个月,8例(53.3%)复发,1例术后17个月死亡。结论 岩斜区脑膜瘤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难度大,采用Kawase入路,根据Kawase分型标准,应用不同的手术策略,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