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经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患者21例,术前通过影像学对椎弓根形态进行评估,术中结合C臂机定位实施椎弓根钉的植入.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8~26个月随访,平均12个月,术后X线及CT检查示螺钉位置正常,骨性愈合良好;18例脊髓和神经根不全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按ASIA损伤分级平均提高1~3级.2例脊髓完全损伤患者术后功能无明显改善.结论 重视术前颈椎椎弓根形态学评估,术中结合C臂机定位,植钉个体化,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单纯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单纯后路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一期单纯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资料,男22例,女8例;年龄24~61岁,平均41岁;C4,5骨折伴脱位8例,C5,6骨折伴脱位12例,C6,7骨折伴脱位10例.ASIA脊髓损伤分级:A级8例,B级12例,C级5例,D级3例,E级2例.结果 所有颈椎骨折脱位均获得良好复位和固定,共成功置入140枚颈椎弓根螺钉,术后X线及CT三维重建示螺钉位于椎弓根内.术后随访3~23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ASIA脊髓损伤分级,8例仍为A级,但截瘫平面下降,运动感觉好转;10例B级提高至C级;其余患者保持或提高至E级.所有病例均获良好骨性融合,无一例发生脱钉、断钉、断棒等并发症.术后2周及3个月复查颈椎MRI均未见颈椎间盘后移、突出及压迫脊髓.结论 对于下颈椎骨折脱位伴难复性关节突绞锁、椎间盘破裂的患者,单纯后路复位,并以椎弓根螺钉固定能三维固定损伤节段,力学强度足够,安全有效;术中运用正确的纵向牵伸技术,能有效解锁并复位,可防止椎间盘后移及加重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创二三叠转盘卡在颈椎骨折脱位椎弓根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基于国人颈椎解剖生理及影像学数据,自创三叠转盘卡。采用转盘卡定位对66例颈椎骨折脱位伴2节段以上脊髓损伤的患者实行颈椎侧块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治疗,其中男40例,女26例;年龄19—77岁,平均45岁。均行颈椎CT、MRI检查,颈髓损伤2节段36例,颈髓损伤2节段以上30例。损伤类型:32例一侧关节突骨折伴脱位,16例双侧关节突骨折伴脱位,18例椎板骨折脱位。脊髓功能评价:依据Frankel分级标准,A级19例,B级16例,C级16例,D级15例;人院平均JOA评分5.92分。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后颈椎完全复位65例,复位不完全1例。依据术前、术后JOA评分结果,术后改善率平均为62%;术后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级以上;椎弓根螺钉植人准确度为97.2%。结论颈椎椎弓根三叠转盘卡,在术中应用准确、安全、便捷,置钉准确率高,有利于患者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对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有较好的指导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实用工具。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应用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38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男27例,女11例;年龄22~63岁,平均44.3岁.其中6例一侧关节突关节骨折伴脱位,13例两侧关节突关节骨折伴脱位,14例双侧关节突关节骨折脱位合并椎体压缩性骨折,5例颈椎爆裂性骨折脱位.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据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损伤分级:A级18例,B级12例,c级6例,D级2例.结果 术后随访10~24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4~6个月,38例患者均获良好骨性融合,固定节段稳定.2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按ASIA损伤分级平均提高1~2级,18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虽无恢复,但神经根性症状,如疼痛、麻木均有一定的缓解. 结论 下颈椎骨折脱位应用颈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不仅可以坚强固定、促进植骨融合、维持术后颈椎生理曲度,而且便于患者的护理、早期功能锻炼和康复,是一种有效、可靠的重建颈椎稳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林勇  历强  赵永生  彭国栋 《中国骨伤》2011,24(7):606-608
目的:探讨术中双壁定位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6月至2010年9月采用双壁定位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12例齿状突骨折,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18~62岁,平均37.9岁。按Anderson分类:Ⅱ型10例,Ⅲ型2例。新鲜骨折脱位9例,陈旧性骨折脱位3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枕部疼痛,颈部僵硬、活动受限。9例伴有脊髓损伤症状和体征,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C级4例,D级5例。术中经寰椎下壁、内壁,枢椎上壁、内壁定位后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12例患者术中无椎动脉、脊髓及神经根损伤发生。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X线和CT扫描显示所有寰枢椎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植骨融合,无螺钉断裂、松动。所有患者枕颈部疼痛症状明显缓解。9例伴有神经损伤者按ASIA分级:C级1例,D级2例,E级6例。结论:术中双壁定位操作简单,寰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和进钉角度准确,可安全置入椎弓根镙钉并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椎弓根螺钉在颈胸段骨折脱位中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技术在颈胸段骨折脱位(C6-T2)中的运用价值。方法:2001年5月至2008年1月运用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治疗颈胸段骨折脱位患者26例,男17,女9例;年龄20-75岁,平均48.5岁。采用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17例,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结合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9例。术后3d运用CT平扫及重建片观察评价植入颈胸段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螺钉植入相关并发症;随访观察患者颈胸段术后植骨融合情况;统计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JOA评分及ASIA分级改善情况,综合评价患者脊髓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74个月,平均36.5个月。4例完全性瘫痪患者术后6个月内死亡。共计植入椎弓根螺钉104枚,其中颈椎椎弓根74螺钉枚(其中:C516枚,C616枚,C742枚),胸椎椎弓根螺钉30枚(其中:T1 22枚,T28枚),所有椎弓根螺钉在术中均成功植入,无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损伤。术后CT提示颈椎椎弓根螺钉11枚(14.9%)穿破椎弓根,其中7枚(9.5%)穿破外侧皮质,1枚(1.4%)穿破椎弓根上侧皮质,3枚(4.1%)穿破椎弓根下侧皮质。胸椎椎弓根螺钉中,3枚(10%)穿破胸椎椎弓根,其中2枚(6.7%)穿出椎弓根外侧缘,1枚(3.3%)穿破内侧缘(〈2mm),但无临床症状。术后随访1枚C,椎弓根螺钉断裂,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其余无螺钉松动及断钉情况出现。所有患者固定良好,并均达到骨性融合。术后6个月患者平均JOA评分由术前(7.5±2.0)分恢复到(14.5±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4,P〈0.05)。ASIA分级情况,除3例完全性瘫痪患者脊髓功能术后无明显改善外,余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椎弓根螺钉在颈胸段骨折脱位治疗中安全、可靠。术者应熟练掌握颈胸段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双开门脊髓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2000年12月至2008年4月,行颈椎后路双开门脊髓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38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患者,男28例,女10例;年龄20-80岁,平均43.5岁;颈椎损伤节段:C22例,C33例,C410例,C513例,C68例,C72例。术后行椎弓根螺钉CT检查并观察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状况。结果38例患者C2-7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58枚,其中152枚(96.2%)完全置入椎弓根皮质骨内,6枚(3.8%)置入位置不准确,包括进钉位置偏内经椎板进入椎管2枚,偏外挤穿椎弓根外侧皮质4枚。术后随访36例,随访时间1-36个月,平均6.8个月;脊髓神经损伤ASIA分类:A级7例、B级15例、C级13例、D级3例,A级的7例患者中5例感觉下降,恢复至B级;2例感觉完全恢复,上肢肌力有改善,但下肢运动功能无改善,分别恢复至C、D级。其余均有1-3级的功能恢复。无1例继发性血管、神经损伤。结论早期行后路双开门脊髓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术以保持颈椎损伤阶段的稳定性,对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有显著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 方法 对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37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0例,女7例;年龄17~ 73岁,平均38岁;上颈椎损伤15例,下颈椎损伤22例;脊髓损伤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V级13例,Ⅳ级6例,Ⅲ级9例,Ⅱ级6例,Ⅰ级1例,0级2例.所有患者均行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板间植骨融合术治疗. 结果所有患者全部顺利置钉,无一例发生脊髓神经损伤、椎动脉损伤.34例患者术后获5 ~ 46个月(平均27.5个月)随访,无内固定失效、松动、断钉及断棒等不良反应发生,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 结论熟悉颈椎解剖、掌握椎弓根螺钉技术、严格把握进钉点及进钉角度后方能安全置钉,采用颈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可以取得比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位颈椎严重骨折脱位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8月~2008年2月对119例下颈椎严重骨折脱位一期前路行椎间盘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融合,同时行后路复位椎弓根内固定术。术前应用图像存储传输系统(以下简称PACS),采用X线片及64排CT片对下位颈椎椎弓根的冠状位、矢状位、横断位进行精确测量,得出椎弓根的宽度、高度、向内侧倾斜、向尾侧倾斜角度、螺钉直径及长度数据值,术中根据术前测得的数据值,应用颈椎椎弓根定位导向器打孔、置钉、固定。结果定期复查,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率,采用ASIA分级判定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98例获得随访,时间18~72个月,平均24.7个月。获得随访的患者,骨折脱位均完全复位,损伤节段稳定,颈椎椎体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融合率为100%,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植骨块脱出或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脊髓功能评价平均提高1.15级,22例术后神经症状无变化。结论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可获得满意的复位、彻底的减压和即刻三维稳定性的重建,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6):1531-1534
[目的]探讨颅骨牵引术中辅助复位单纯前路内固定治疗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通过术中颅骨牵引辅助复位单纯前路内固定治疗的11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患者资料,男8例,女3例;年龄29~65岁,平均43岁;C_(4~5)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3例,C_(5~6)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7例,C_(6~7)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1例。ASIA脊髓损伤分级:A级3例,B级2例,C级1例,D级3例,E级2例。[结果]术后X线片显示11例颈椎骨折脱位均恢复了正常序列,无神经功能恶化。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6个月见植骨全部融合,无钛板、椎间融合器、钛网、螺钉松动及脱落。术后ASIA脊髓损伤分级,3例仍为A级,但截瘫平面有所下降,运动、感觉较术前好转;2例B级恢复至C级;其余6例患者脊髓功能均已恢复至E级。[结论]对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患者通过术中颅骨牵引辅助复位单纯前路内固定是可行的,具有减压彻底、颈椎固定牢靠、利于脊髓功能恢复和早期康复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陈旧性颈髓损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椎减压融合手术对陈旧性颈椎骨折脱位引起的颈脊髓或神经根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1999年1月~2003年12月手术治疗因颈椎骨折脱位合并不同程度颈脊髓损伤后1个月以上的患者58例,总结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感觉运动功能的改善程度。结果:平均随访27个月。术前ASIA分级A级的7例患者术后上肢有1~2个神经根功能改善者3例,下肢出现肌肉活动功能改善者2例:术前B级的11例患者术后8例上肢活动有改善,6例出现下肢功能改善;术前C级6例患者术后达D级3例,E级3例:术前D级34例患者术后达到E级24例,10例仍为D级。所有患者术后ASIA的感觉及运动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减压融合手术对陈旧性颈椎骨折脱位引起的颈脊髓损伤或神经根损伤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脊髓功能的恢复与脊髓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外科手术入路选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Jin DD  Lu KW  Wang JX  Chen JT  Jiang JM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1):1303-1306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外科手术入路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颈椎压缩型骨折脱位29例,颈椎爆裂性骨折脱位7例,单侧小关节脱位3例,双侧小关节脱位15例。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评分:A级21例,B级5例,C级22例,D级6例。43例采用前路手术,11例采用后路手术。结果术中均无大血管、气管、食道、脊髓意外损伤。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无一例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植骨于术后12周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骨不连发生。96.3%患者术后获得完全复位,术后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无丢失。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无恢复,但上肢疼痛、麻木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一定恢复,平均ASIA评分提高1~2级。结论采用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均能达到良好的解剖复位,根据颈椎损伤的类型采取适合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在复杂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中的临床疗效。方法Ⅰ期采用颈椎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与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治疗复杂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28例,其中单侧关节突绞锁10例,双侧关节突绞锁18例。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2例,B级6例,C级14例,D级6例;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平均为(7.2±2.4)分。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恢复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无血管、喉返喉上神经及食管等周围组织损伤,复查X线片显示脱位完全复位27例,不完全复位1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患者的内固定物均未出现断裂、松动,植骨愈合良好,未见假关节形成,颈椎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都得到的不同程度的重建及维持。ASIA分级及JOA评分基本均有所提高,其中A级1例,B级4例,C级8例,D级6例,E级9例;JOA评分平均为(15.7±3.0)分。结论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复杂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可前后充分减压,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是治疗复杂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绞锁的有效手术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非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启明  陈其昕 《中国骨伤》2016,29(3):242-247
目的 :探讨影响非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接受非手术治疗的122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4例,女38例;平均年龄(52.37±13.27)岁(18~83岁)。选择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受伤至治疗时间、脊髓损伤ASIA分级、MRI脊髓损伤类型、脊髓损伤范围、有效颈椎管率、椎间盘突出Pfirrmann分级、椎间盘突出节段、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12个可能对非手术治疗预后产生影响的因素,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MRI脊髓损伤类型、脊髓损伤范围、有效颈椎管率、椎间盘突出Pfirrmann分级、椎间盘突出节段及脊髓损伤ASIA分级均对预后有显著影响(P均0.05)。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按照其作用强度,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依次为:MRI脊髓损伤类型、脊髓损伤范围、有效颈椎管率、椎间盘突出Pfirrmann分级、脊髓损伤ASIA分级(P均0.05)。结论 :影响非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预后的主要因素是MRI脊髓损伤类型及范围,同时与有效椎管率、椎间盘突出程度及脊髓损伤ASIA分级相关。对于选择非手术治疗需谨慎,仅适用MRI检查提示脊髓信号无改变或水肿程度轻且范围局限者,其余则建议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占蓓蕾  叶舟 《中国骨伤》2009,22(8):583-584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2000年2月至20108年2月手术治疗57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男45例,女12例;年龄18-73岁,平均39.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35例,坠落伤17例,压砸伤5例。骨折脱位节段:C3-C4 4例,C4-C5 13例,C5-C6 32例,C6-C7 8例。骨折脱位类型:单侧小关节脱位32例,双侧小关节脱位25例。神经损害程度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评分:A级9例,B级17例,C级19例,D级12例。手术入路:14例前路手术,11例后路手术,32例前后联合手术。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3-26个月,平均11个月。临床效果按神经功能(ASIA)评分:平均提高1-2级。骨折脱位节段完全复位,颈椎序列与曲度恢复正常,无节段性不稳,前路植骨融合均于术后12周获骨性融合。结论:单节段新鲜骨折脱位,颈椎牵引容易复住者或爆裂性骨折、严重成角畸形,选择前路手术;颈椎椎板或关节面骨折,压迫以后方为主或多节段颈椎损伤,选择后路手术;对于脊髓受到前后夹挤性压迫时,宜选择前后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复习一组内固定治疗中上胸椎骨折脱位的临床资料,探讨不同手术入路行内固定的治疗效果及理论依据。方法自2002年11月至2007年12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共手术治疗中上胸椎骨折脱位32例,其中23例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中上胸椎骨折脱位,9例行前路手术钢板内固定治疗中上胸椎骨折脱位。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48个月,平均25.5个月。均无术中严重并发症,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40.4%恢复到术后平均90.3%;脊髓不完全损伤的患者ASIA分级提高1-2级,脊髓完全损伤的患者感觉运动评分有不同程度上升,平均上升21.7分。结论对于不伴有脱位的T1-3骨折,无论新鲜或陈旧骨折,低位下颈椎及经胸骨柄入路有明显的优势;对于T4-9骨折脱位患者前路损伤大,倾向于后路手术。  相似文献   

17.
李洪  蒋成 《中国骨伤》2020,33(2):158-165
目的:探讨影响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0年11月至2016年11月被诊断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且接受手术治疗6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7例,女32例;年龄32~76(51.6±7.3)岁。选择年龄、性别、脊髓损伤ASIA分级、MRI中脊髓损伤长度、Pavlov比值、后纵韧带骨化、椎间盘突出、MRI中脊髓损伤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12个因素,应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手术疗效的各因素,并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脊髓损伤ASIA分级、MRI中脊髓损伤长度、Pavlov比值、后纵韧带骨化、椎间盘突出、MRI中脊髓损伤类型均与手术疗效相关(P<0.05)。对筛选出的因素行多因素分析显示:按照作用强度,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依次为MRI中脊髓损伤类型、MRI中脊髓损伤长度、Pavlov比值、脊髓损伤ASIA分级(P<0.05)。结论:影响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疗效的因素为MRI中脊髓损伤类型、MRI中脊髓损伤长度、Pavlov比值、脊髓损伤ASIA分级,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为MRI中脊髓损伤类型和长度。相较于其他患者,术前MRI提示脊髓损伤类型为水肿+出血或者损伤长度≥ 45 mm的患者,手术疗效欠佳的风险更高,术前需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  相似文献   

18.
Ⅰ期前后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Ⅰ期前后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可行性和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对27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患者,Ⅰ期行后路复位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定期X线摄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率,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以ASIA分级判定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随访6~32个月(平均21.5个月),27例患者均获得了完全复位,损伤节段稳定,颈椎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融合率为100%,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植骨块脱出或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脊髓功能平均提高1.4级,无一例患者出现神经症状加重.结论 Ⅰ期前后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可获得满意的复位、彻底的减压和即刻稳定性的重建,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Moore分类法在下颈椎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6年8月至2010年3月收治下颈椎损伤患者200例,男165例,女35例;年龄19-88岁,平均52岁。应用下颈椎损伤改良Moore分类全面地描述下颈椎损伤的状态,颈椎损伤严重程度(稳定性)量化评分与有否神经症状表现相结合,根据骨折类型和稳定性、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情况、韧带损伤后的稳定程度及其他参考因素进行分类诊治,选择治疗方法。其中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130例(ASIA评分:A级6例,B级13例,C级43例,D级68例),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70例。对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下颈椎损伤患者,根据ASIA评分进行疗效评定;对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根据影像学检查对颈椎的序列和高度进行观察。结果:前、左、右侧和后柱均损伤35例;前柱损伤33例;前、后柱均损伤90例;前、左侧和后柱均损伤5例;前、右侧和后柱均损伤3例;前、左侧和右侧柱均损伤3例;前、右侧柱损伤2例;前、左侧柱损伤5例;后柱损伤12例;左侧柱损伤7例;右侧柱损伤5例。200例患者中手术治疗98例,非手术治疗102例(其中可以手术而患者家属要求非手术治疗39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3例行手术后脊髓功能无恢复迹象,ASIA分级无变化,但其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另3例未手术患者脊髓功能及肢体症状均无变化。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手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一定程度恢复,ASIA评分平均提高1.2级。未手术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非手术治疗后ASIA评分平均提高0.3级。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手术后经影像学检查显示均恢复了颈椎的正常序列和高度。结论:根据改良Moore分类法,稳定性量化评分值大于等于4分有下颈椎不稳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分值越大,手术指征越明显,若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则有绝对手术指征。稳定性量化评分为3分且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一般也有手术指征。稳定性量化评分为3分不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或3分以下者均不需要手术治疗。应用改良Moore分类法有利于下颈椎损伤患者的临床规范化、标准化诊治,以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Ⅰ期前后联合手术入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联合手术入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8年6月一期前后联合手术复位、减压和内固定治疗76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和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76例患者术后随访6~2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神经功能评价按Frankel分级,均有1~2个级别恢复,术前A级10例,B级24例,C级31例,D级11例;术后A级4例,B级8例,C级27例,D级24例,E级13例。植骨均在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本组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无血管、神经、食道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选择I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可完全恢复颈椎序列,椎管前后方压迫得到彻底解除,损伤节段术后获得即刻稳定,能够获得较好的脊髓功能恢复和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