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慢性炎性脱髓鞘疾病,以往认为该病病理上以脱髓鞘为主,轴索相对保留。MS患者早期或者缓解期临床上是看不到轴索损伤引起的功能缺失的,但当轴索的损伤到达一定阈值,超出中枢神经系统的代偿能力时,就会出现不可逆的神经功能缺失,最终不断累积的轴索损伤可导致MS患者进展性的神经功能缺失。关注轴索损伤对研究脱髓鞘病的病理机制有重要意义,我们将MS轴索损伤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性疾病,是青年和中年非外伤神经残疾最常见的原因,估计美国有四十万人受累,全世界有两百万MS患者。MS特征为炎症、脱髓鞘、轴索变性、神经失能累积,在疾病进程中神经轴索结构受累特征性表现为神经元凋亡、树突丢失、横断脱髓鞘的轴索[1]。MS病因至今仍然不甚明确,可能与环境因素(病毒感染等)和遗传易感性有关。目前认为M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共同参与导致的以脑脊髓白质损伤为主的疾病,复发率和致残率高。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  相似文献   

3.
正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和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是中枢神经系统特发性炎性脱髓鞘病,目前这两种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MS和NMO治疗主要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的治疗。发作期治疗以控制病情、缓解症状和最大程度地减少轴索和神经元损伤为目的,以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免疫球蛋白  相似文献   

4.
<正>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白质炎性脱髓鞘病灶、胶质瘢痕形成及轴索损伤为特点,被认为是针对髓磷脂抗原的自身免疫反应性疾病。自上世纪90年代即发现MS患者的灰质受到累及,随着病理及影像学技术的发展,MS灰质病变得到更充分的认识。现在认为灰质损害是MS的重要表现,是患者永久性功能残疾的关键因素。一、MS皮质损害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脑脊液14-3-3蛋白与多发性硬化(MS)患者轴索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 从47例MS患者及36例对照中获取脑脊液标本,用免疫印迹法分析脑脊液14-3-3蛋白条带。结果 MS患者脑脊液14-3-3蛋白阳性率为24.5%,急性期起病的患者12例中7例阳性;阳性的患者其扩展的残疾功能状况量表评分均≥2.0分,且〉4.5分的患者阳性率更高。结论 免疫印迹法分析脑脊液14-3-3蛋白对判断MS患者急性期是否出现轴索损害及遗留神经功能缺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多发性硬化的药物治疗(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发性硬化(MS)的主要病理特征是炎症、脱髓鞘和轴索损害。早期炎性反应阶段开始治疗的疗效较好。治疗时尚应考虑患者生活方式、用药方式、药物作用、不良反应、疗效以及优点,按循证级别和推荐型别考虑选用不同治疗,并与有经验医生讨论后作出决定。不同个体或病情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大鼠多发性硬化轴索损伤保护作用的最佳剂量。方法 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MS模型对照组和MS模型治疗组,治疗组按给药剂量又分为0.25mg/kg、0.5mg/kg、1mg/kg、2mg/kg、4mg/kg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4d、28d进行神经丝蛋白(NF)免疫组化分析及髓鞘组化染色分析;每天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尼莫地平1mgl/kg、2mg/kg、4mg/kg组的轴索损伤明显减轻,与模型对照组及0.25mg/kg、0.5mg/kg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1);1mgl/kg、2mg/kg、4mg/kg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尼莫地平对多发性硬化轴索损伤有保护作用,尼莫地平1mgl/kg是对大鼠多发性硬化轴索损伤保护作用的最佳剂量。  相似文献   

8.
正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炎症性脱髓鞘病,持续炎症反应导致脱髓鞘、轴索损伤及代偿能力丧失是临床复发和残疾进展的原因~([1-2])。自1993年首次报道疾病修饰疗法(disease modifying therapy,DMT)能减少复发和残疾进展以来,已有多种DMT成功治疗MS,尽早并准确诊断MS的实践需求是MS诊断标准不断修订的原动力。2018年2月  相似文献   

9.
19世纪初即有文献提及多发性硬化(MS)的轴索病变[1].Charcot和Marburg都描述了多发性硬化的病理改变:脱髓鞘、反应性神经胶质增生和轴索相对保留.1936年,Putnam报告多发性硬化病灶轴索缺失达50%;而Greenfield则认为,90%的多发性硬化病灶轴索密度正常,并指出该项研究结果与前人的差异归功于高敏感性的轴索染色方法.然而,在随后的研究中,轴索病变在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0.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轴索损伤和神经元丢失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是研究MS的经典动物模型。目前,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通路参与了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笔者现全面总结近年来关于PD-1/PD-L1通路在MS及其动物模型EAE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并探讨该通路作为MS治疗新靶点的潜力, 以期为MS的免疫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1H磁共振波谱分析(1H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 MRS)在评价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轴索损害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6例MS患者(MS组)和26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行头颅MRI及1H MRS检查,计算脑部代谢产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的水平并比较两组间NAA/Cr和Cho/Cr比值的差异.采用扩展的功能障碍分级法(EDSS)对MS患者进行评分并分析其NAA/Cr、Cho/Cr 比值与EDSS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 MS组NAA/Cr比值(1.44±0.44)显著低于对照组(1.89±0.49)(P<0.05),MS组Cho/Cr比值(1.92±0.80)显著高于对照组(1.48±0.36)(P<0.05).MS组NAA/Cr 比值与EDSS评分之间呈负相关(r=-0.503,P<0.05),Cho/Cr比值与EDSS评分之间无相关性(r=0.14,P>0.05).结论 MS患者脑部病灶NAA/Cr比值下降可提示MS患者轴索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多发性硬化与血管改变及相关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CNS)炎症性脱髓鞘疾病,其起因和病理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MS病理改变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MS斑块的炎症性改变、脱髓鞘、轴索和少突神经胶质细胞的丢失等方面.然而,MS病灶也存在着明显的血管改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一种以神经元轴索肿胀、断裂和轴索球形成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特殊类型颅脑损伤.DAI导致患者严重的神经功能缺陷和神经心理学障碍,但目前对DAI仍缺乏特异性治疗措施[1].因此,对DAI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弥散张量成像评估亚低温治疗弥散性轴索损伤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0-10-2012-12因颅脑受伤,诊断为弥散性轴索损伤患者69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普通治疗组,并于入院当天(治疗前)、2个月后分别复查头颅DTI影像,并统计2个月后患者的GOS评分.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患者2个月后复测FA值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比2组患者GOS评分,亚低温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可清晰显示损伤的神经轴索,并进行定量研究分析,为弥散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多发性硬化(MS)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相当复杂,近年来有学者提出β2肾上腺素受体在M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该文就β2肾上腺素受体和炎症反应、轴索损伤及神经营养因子产生等方面与MS发病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的发展,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发病率不断上升[1]。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TBI常见的原发性损伤和病理改变类型,DAI诊断和治疗已成为当今TBI研究的重点和难点。1 DAI病理特征DAI是旋转暴力所致。王洪财等[2]电镜下发现DAI患者神经轴索肿胀迂曲,轴索内微管消失微丝  相似文献   

17.
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头部遭受加速和(或)减速惯性力引起的脑损伤,以广泛轴索断裂为特征,常见于车祸伤及坠落伤。其诊断与治疗比较困难,患者多预后不良,病死率达42%~62%.重残及植物状态生存者占30%~40%。为此,笔者拟对近年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进行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总结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治疗特点.方法 对2006-01~2010-01收治的28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受伤方式、临床表现、影像学及治疗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死亡16例,植物生存2例,重残6例,轻残2例,恢复良好2例.结论 弥漫性轴索损伤具有意识障碍严重,诊断和治疗困难,预后差,其致残率、植物生存发...  相似文献   

19.
25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5例DAI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结果本组25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诊治正确,抢救成功21例(84%),其中恢复良好7例,中残10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状态1例,死亡4例(16%)。结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死率较高,早期诊断与综合治疗是降低DAI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的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近年来对于多发性硬化(MS)的病理机制、治疗等方面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特别是从病理上不仅注意到免疫细胞的浸润、髓鞘脱失和少突胶质细胞的损害,而且特别注意到轴索的损害。此文就MS、同心圆硬化以及播散性脑脊髓炎等炎性脱髓鞘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做简要介绍并述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