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宁波地区二级以上医院围术期临床用血情况分析,为提高科学合理用血提供客观数据.方法 对2007年宁波地区35家二级以上医院住院手术患者用血情况进行调查,统计术中及术后72h手术患者各种血液成分输注量和输血指征符合情况,分析临床用血的合理性.结果 22 316例次输血中,成分输血率为99.6%,8 525次红细胞输注属于无指标输血,即38.2%的围术期用血仅凭临床医生的经验实施.有完整输血指标检测记录的手术患者,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进行合理性与否的判断,红细胞输注不合理率为48.9%,围术期血浆用量占临床用量的51.2%,不合理率63.7%.自体输血量占围手术患者用血量的10.2%.结论 宁波地区尽管成分输血及自体输血开展良好,但不合理输血现象较严重,急需大力普及临床合理用血知识及制定相关限制性输血干预措施,指导临床医生合理、安全地使用血制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输血管理体系对临床合理用血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7月-12月1 400份采用输血管理体系的住院输血病历为观察组,并选2012年同期1 400份未采用输血管理体系的住院输血病历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输血病历不合理用血情况。结果:观察组输血病历较对照组住院患者人均输红细胞量下降了34.4%、人均输血浆量下降了67.5%、人均输血小板下降了49.2%及住院手术患者人均输血量下降了14.4%;人均输冷沉淀升高了45.2%;重点用血科室住院患者人均输红细胞量和血浆量明显下降,其中ICU、胃肠外科和肝胆外科下降率达50%以上;输血适应症符合率提高了17.6%;红细胞不合理输注下降55.6%;血浆不合理输注下降了44.6%;血小板不合理输注下降40.9%,冷沉淀不合理输注下降75%。结论:输血管理体系对临床合理用血发挥了关键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输血病历的考核来推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方法:对我院2013年1 881份输血病历按照本市《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病历考核评价标准》逐一考评,并进行统计比较分析。结果:我院2013年度成分输血率达100%,红细胞,血浆,冷沉淀,血小板各类成分血用量(U)及合理输血病历比例分别是10 024.5,87.8%;8 490,65.1%;2 858.5,97.2%;7 450,98.8%。结论:血浆输注的合理性较差,特别是手术科室。应加强临床医生输血指征和风险意识的培训,真正做到科学合理用血,节约血液资源和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心脏外科主要手术出血患者的围手术期输血模式,为促进临床合理、规范用血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从2015至2016年开展的全国多中心(4家医院)调查中,纳入大血管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心脏瓣膜手术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者(≥18岁),描述患者特征及术后结局,探讨其出血情况,围手术期自体、异体血(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的输注模式(比例、输注量及组合方式)。结果 术中心脏瓣膜手术自体血输注比例最高(58.84%),而大血管手术自体血输注量最大(722 ml),且异体血术中输注比例(53.28%)尤其是血小板输注比例(39.34%)显著高于其他手术患者。相对异体红细胞,其他成分在各类手术中的输注时机较为集中,其中单独输注血浆比例在术后1 d最高。随着出血量增加,成分联合输注比例逐渐上升为主要的输血方式。结论 不同心脏手术类型、围手术期阶段或出血量下,患者的输注模式存在差异,需要在了解现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有针对性的输血实践方案,节约血液并提高患者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宣城市临床用血现状。方法随机调查5家二甲医院2007-2008年住院输血病历800份,分析临床输血的合理性、各临床科室用血特点、“少量血”和“搭配血”输注状况。结果成分血中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合理性输注比例不同,存在不合理的“少量血”和“搭配血”。结论内科系统对除血浆外的血液成分输注适应证掌握较好,而外科系统对输血指征的掌握欠佳。对血浆输注的随意性和习惯输注“搭配血”的现象,说明临床医师合理用血的观念不强,以及输注全血的陈旧观念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6.
1942例围术期患者用血合理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普洱市医院围术期临床用血合理性情况.方法 对普洱市医院2007-01~2010-01间,1942例围术期患者的输血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估.结果 红细胞、血浆合理性输注比例分别为66.40%、27.06%,"少量血"和"搭配血"比例分别为46.04%、51.14%.结论 普洱市医院围术期输血患者存在较严重的不合理...  相似文献   

7.
3460例临床用血的科学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定河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4):405-405,409
目的调查临床用血现状,提高临床用血的科学性。方法根据患者输血前的相关指标和临床症状,对红细胞悬液、血小板和血浆等输注的科学合理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3460份输血病历中,不合理输注1685例(48.70%),其中手术及创伤性输注987例(58.58%),内科输注共698例(41.42%)。红细胞悬液和血浆不合理输注情况严重分别为702例(41.66%)和952例(56.50%),血小板不合理输注31例(1.84%)。结论加强输血相关教育与培训,做好科学合理用血宣教,严格输血审查,推进科学合理的临床用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分析手围术期临床输血量和输血率的变化趋势及输血存在的问题,探寻改进围手术期新的输血治疗指征的必要性。方法  评估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围手术期接受输血的1 000例患者,分别对围手术期血液制品使用情况及手术前后红细胞压积比(Hct)、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2006~2009年各种血液制品的使用情况,比较输血前后Hb和RBC的变化,探寻新的输血治疗指征。结果  围手术期全血使用率逐渐下降(6.50%),2006~2009年红细胞使用率为74.60%,血浆使用率为23.30%,血小板为0.04%,自体血使用率为44.70%;全血人均使用量逐渐减少,成分血人均用量逐渐增多,各成分血使用中以红细胞为主;术前Hb平均10 g/dl左右,输血前Hb、RBC及Hct略高于输血后,且输血人群Hb> 7 g/dl的患者占大多数。结论  血液制品使用逐渐合理,输血指征掌握不好,用血问题尚存;输血治疗指征迫切需要改进,其对HB 7~10 g/dl的患者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茉 《黑龙江医学》2021,45(7):777-778
目的:研究2017年-2019年佛山市顺德区医院临床用血情况,以为未来规范佛山市顺德区医院用血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019年佛山市顺德区医院临床用血记录以及用血患者病历资料,对比不同年份输血总量和成分血、各血型以及内外科的用血情况.结果:血液使用总量呈逐年增长趋势,成分输血比例均为100%,临床应用红细胞占比最多,其次是血浆和冷沉淀,血小板最少;2017年-2019年的O型用血量最多,其次是A型、B型红细胞,AB型红细胞用最少;内外科用血量呈逐年增长模式,且2017年-2019年的内科各成分输血量大于外科,同时外科红细胞量最大,内科血小板量最大.结论:2017年-2019年佛山市顺德区医院输血科用血合理,但仍存在血浆使用较多现象,还应加强血浆用血的相关管理,加强医务人员输血知识培训,减少不合理输血,以保证医院更加合理用血.  相似文献   

10.
2004-2010年度我院成分血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成分血应用现状,为输血科采血、备血及临床医生用血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4-2010年各成分血的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临床用血总量呈上升趋势;成分用血比例在99%以上,各种血液成分中,全血占0.21%,红细胞占52.90%,血浆占37.38%,血小板占5.16%,冷沉淀占4.35%;红细胞、血浆尤其冷沉淀主要用于外科,血小板主要用于内科;手术平均用血量红细胞和冷沉淀呈上升趋势,血小板与血浆缓慢下降。结论我院用血总量急剧增加,需要输血科积极招募献血员;我院成分血比例合理,但血小板应用比例太低,冷沉淀用量剧增,需要临床医生严格把握各成分血的输注指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成分输血在我院的应用情况,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方法 对我院2004-2010年使用全血及各种成分血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年来本院成分输血率由81.8%提高到100%,血浆输注率平均为32%,各血液成分输用量以红细胞、血浆为主,全血用量逐年减少,血小板用量较少.结论 我院成分输血率目前已达到先进国家水平,血浆存在滥用现象,血小板、冷沉淀等成分需进一步提高使用有效率.  相似文献   

12.
刘娟  董磊  王洪波  周菁  魏少平 《北京医学》2013,35(2):140-142
目的 分析空军总医院2000-2010年用血情况,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方法 对2000-2010年空军总医院临床用血情况进行统计,计算成分输血率及各成分的使用比例.结果 成分输血率2002-2010年间均在99%以上;2003年后自体输血率均超过20%:接受输血患者人均红细胞使用量逐渐较少,血浆及血小板使用量增幅较大.结论 空军总医院成分输血率及自体输血率已达较高水平,但需要进一步增强临床科学合理输血的观念,提高对血浆及血小板合理应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临床用血情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江西省临床用血状况,为提高科学合理的用血水平提供数据。方法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对江西省16家医院452份病历的输血合理性等情况进行评估。结果三甲医院在输血科建设和输血后评估等方面优于二甲医院;非手术科室的合理性输注好于手术科室;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的合理性输注人次占相应成分血输注总人次的比率分别为73.70%、36.55%、71.43%、57.14%;红细胞和血浆输注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未达到输注指标;临床合理性用血的趋势逐渐好转。结论江西省成分输血工作开展良好,但不合理用血现象在各级医院仍然存在,亟待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医院加强监督审核及输血知识的培训,切实保障临床用血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围术期输血指征评分(POTTS)对输血方案指导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84例围手术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采用POTTS指导输血,对照组采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年)》指导输血,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输血率、输血量、并发症、死亡率、输血费用、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及术后拆线时间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红细胞悬液输注率及输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出现严重输血并发症,且无死亡病例发生;观察组患者输血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住院时间、术后拆线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术后引流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OTTS用于围手术期患者输血的指导,安全有效,可避免不必要的输血,节约血液资源,降低输血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岑宪铭 《华夏医学》2009,22(6):1106-1108
输血在现代意义上指的是红细胞输血,必要时辅以其他血液成分的支持[1].红细胞输血是临床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输血治疗方法,目的是提高贫血患者血液的携氧能力,改善组织器官缺氧状况[2],以保持代谢的需要.治疗效果与输全血相同,不良反应明显减少[3].但目前尚未有可靠参数指导红细胞输注[4],导致临床输血中不科学、不合理用血的现象仍较普遍存在,不能保证输血安全[5].笔者对近年来用于指导临床红细胞输血的指征和输血剂量情况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329例大量输血患者成分输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合理应用.方法 利用发血记录本和军字1号网络信息中心及病历资料,查阅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大量输血(>5 000mL)病例329例,分析红细胞悬液、全血、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等成分血使用情况.结果 329例中输注红细胞制品72%,血浆25%,其他3%.经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避免了大量输血的并发症,并获得了很好的疗效.结论 本院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患者中得到广泛应用,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输注血液成分已得到临床医生认可.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输血病例的统计,分析临床不合理用血的现状及原因。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5月我市某医院11个临床科室输血病例920例,用Excel电子表格对其中的混合输注及输血指征掌握不严格两项不合理用血现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个科室的920例输血病例中,合理用血491例,占53.4%,不合理输注共429例,占46.6%。不合理用血中,红细胞悬液(CRCs)+新鲜冰冻血浆(FFP)混合输注主要集中在感染性疾病科,占本科不合理输注的88.0%,其次为消化科和血液科,分别占不合理输注的78.1%和75.0%;输血指征掌握不严格(指Hb〉100g/L,HCT〉30%仍输血)主要集中在外科。以泌尿外科和神经外科为主,分别占77.1%和73.6%,其他各科如骨科、妇产科、神经内科等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不合理榆注现象存在。结论统计的两种不合理用血情况普遍存在于临床各科室,以混合榆注较为严重,占不合理输注的47.8%,临床应对此种情况进行有效整治,逐渐减少此种现象的发生,最终杜绝不合理用血,使有限的血液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银川市临床合理用血现状.方法 抽取银川地区三甲医院3家、二甲医院3家、民营医院1家2007-2009年上半年住院并有输血治疗的病历1353份,依据2000年卫生部颁发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和“内科输血指南”为标准,对临床1353份输血病例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2006次输血治疗中,不合理输注占49%,其中手术科室(骨科、心胸外科、妇产科)不合理输注占54%,非手术科室(血液科、肿瘤科、ICU、消化内科)占25%,P<0.05.手术科室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全血不合理输注分别为38%、75%、78%、93%;非手术科室分别为8%、45%、57%、100%.结论 不合理用血在医院用血科室普遍存在,主要是医生对成分输血的认识不足,输血适应证和输血风险的意识欠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输血指征评分(POTTS)指导的输血方案是否可安全应用于围手术期血红蛋白水平为6~10 g/dL的患者。方法将围术期(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Hb可能低于10g/dL的择期手术患者21例,按照序贯法随机分为3组:POTTS指导组(A组,n=7)、10 g组(B组,n=7)及7~10 g指南组(C组,n=7)。A组按照POTTS对患者进行评分,根据评分决定启动患者输血的Hb水平;B组将患者围手术期Hb维持在≥10 g/dL;C组根据麻醉医师和/或外科医师的经验和患者的病情,决定启动患者输血的Hb水平(7~10 g/dL)。研究比较:①3组患者围术期红细胞悬液的输注率;②输入红细胞悬液总量;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④死亡率。结果 A、B、C3组患者的围术期红细胞悬液输注率分别为42.9%、100%、71.4%;输血总量为0.86±0.40(U)、4.14±0.88(U)、3.14±0.96(U);各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各实验组均无患者死亡。结论围术期输血指征评分能安全有效用于临床工作,且不增加术后围手术期各项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输血治疗及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宝燕  张建耕  宋昕梅  张文利 《医学争鸣》2006,27(21):1993-1995
目的:探讨肝移植患者手术期成分输血及血液保护的经验. 方法:所有肝移植患者依据基础疾病分为五组,比较不同基础疾病组之间血常规及凝血指标的变化差异,评估不同基础疾病对术中血液成分输注的影响. 结果:不同基础疾病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和凝血指标,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乙肝合并肝硬化组患者的红细胞输注量及血浆用量明显增多,与其他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基础疾病对血小板和全血的输注量无明显影响. 应用血液保护措施,可减少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输血总量. 结论: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在不同时期选择适当的血液制剂输注,合理应用相应的血液保护措施,并对凝血功能动态检测,恰当纠正,可有效降低输血总量,有利于提高肝移植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