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目的 观察小型猪皮下组织抽吸后的组织学变化。方法 采用注射器和直径为2mm的抽吸管行白色五指山成年小型猪背部皮下吸脂术,于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分别取吸脂区和对照区皮下脂肪组织标本进行肉眼和(或)组织切片观察。结果 抽吸侧皮下脂肪厚度明显变薄。约为对照侧的53.5%。术区脂肪组织中只在真皮下,浅筋膜隔旁和肌膜表面等处瘢痕形成较多且消褪缓慢,术后6-8个月脂肪小叶结构清楚,抽吸后皮下脂肪细胞的大小。形态与对照部位比较无显著意义。结论 吸脂术可明显减少皮下脂肪的厚度。抽吸时避免损伤皮肤和脂肪下肌层可减少术后瘢痕形成。采用细小的抽吸管可进行浅层脂肪抽吸。  相似文献   

2.
肿胀技术下负压吸脂与超声吸脂术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肿胀技术下负压吸脂术与超声吸脂术的优缺点 ,1 996年 1月~ 1 998年 1月我们各以 35例进行对比观察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两组均为女性 ,在年龄、肥胖类型、吸脂部位等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术前触摸 5cm宽的皮肤皮下脂肪厚度、腹部围度测定等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 ( P>0 .0 5,表 1~ 3)。肿胀液配方及注射方法见文献 [1 ],用量为每例1 50 0~ 1 0 0 0 0 ml,平均 60 0 0 ml。超量灌注的标准 :吸脂部位明显肿胀、坚韧、皮肤变白、呈轻度桔皮样外观。利多卡因用量 :( 36.2± 1 1 .7) mg/kg体重 ,最大量 63.6mg/kg体重。两组间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成人尸体头部标本的颞部层次解剖学研究,分析透明质酸颞部注射填充的安全层次。方法:收集新鲜成人尸体标本4例、甲醛溶液浸泡保存尸体标本4例,解剖观察颞部各层次间相应组织关系。根据颞部解剖学特点进行临床颞部透明质酸注射充填,观察并记录其术后疗效及安全性。结果:颞部软组织层次解剖由浅至深为皮肤、皮下脂肪、颞浅筋膜、颞中筋膜、颞深筋膜浅层、颞浅脂肪垫、颞深筋膜深层、颞深脂肪垫、颞肌和骨膜。84例患者填充后颞部皱纹深度缓解80例(95.24%),颞部凹陷区改善82例(97.62%);出现局部肿胀10例(11.90%);硬结5例(5.95%);触痛8例(9.52%);瘙痒7例(8.33%)。结论:透明质酸注射充填的安全层次为颞部上方近额处的颞肌深面及颞中静脉下方近颧弓处颞浅脂肪垫。  相似文献   

4.
筋膜皮瓣是一种新型局部皮瓣。1981年由Ponten首次提出。该皮瓣包括皮肤,皮下脂肪、浅筋膜、深筋膜,具有丰富的血液循环,长宽比例可大大超过传统皮瓣,被誉为“超级皮瓣”。 我科自1981年11月以来为34例病人转移了40个筋膜皮瓣,用以整复烧伤晚期功能部位  相似文献   

5.
应用筋膜皮瓣整复烧伤晚期瘢痕挛缩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Ponten首次提出一种新型的局部皮瓣一筋膜皮瓣。这种包括皮肤、皮下脂肪、浅筋膜和深筋膜的皮瓣,由于具有丰富的血液循环,长宽比例可超过传统皮瓣的数倍。我科自1981年11月以来,为32例病人转移了38个筋膜皮瓣,用以整复烧伤晚期功能部位瘢痕挛缩畸形,效果满意。现报告于下。临床资料本组32例,共实施筋膜皮瓣转移术38次。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14例,年龄最小者为25岁,最大者48岁。均为功能部位烧伤晚期瘢痕。筋膜皮瓣最大面积为363cm~2,长宽比例在2.3~5∶1之间。其中在瘢痕区取瓣20例次。效果:本组除1例在瘢痕区取双瓣修复腋窝时,其中一个筋膜瓣因深筋膜与瘢痕皮肤分离致部分皮肤坏死外(经植皮后愈合),其余全部成活。全部病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6.
皮神经皮瓣与筋膜瓣联合修复足跟缺损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材料和方法 5只新鲜成人足标本,对足背动脉和跗外侧动脉作选择性墨汁注射,测量皮瓣和筋膜瓣面积并模拟术式设计。观察可转移面积,蒂部长度及厚度测量。2 应用解剖及术式设计2.1 足背内侧皮神经血供及其皮瓣 足背内侧皮神经均起于腓浅神经,沿小腿深筋膜浅面向前内下方行,经踝间线至足背,分为内、外侧支。内侧支向  相似文献   

7.
从解剖学角度探讨应用锯齿线行面部提升术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以解剖学研究为基础,探讨应用锯齿线行面部提升术的适应证、禁忌证与手术层次。方法:对10例(20侧)防腐人头标本进行头面部逐层解剖,观察面部脂肪分布与眶上血管神经、滑车上血管神经、面神经的走行特点。结果:额正中部皮肤与皮下组织的厚度(1.9±0.2)mm,颞部发际缘处皮肤与皮下组织的厚度(2.4±0.3)mm,面颊部颊脂肪垫处皮肤与皮下组织的厚度(3.1±0.4)mm。眶上血管神经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分别穿过额肌、帽状腱膜进入头皮。滑车上血管神经穿过额肌分布于近中线的额部皮肤。面神经颞支向前上方走行于颞浅筋膜深面。面神经颊支出腮腺后走行于表浅肌肉腱膜系统(SMAS)的深面,其分支相互吻合呈立体网格状。结论:额部于额肌深面、颞部于颞浅筋膜浅面、面颊部于SMAS浅面,是锯齿线的安全植入层次。  相似文献   

8.
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应用解剖学和针刀治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临床治疗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和针刀治疗之法。方法在20侧成人尸体头颈标本上,对枕大神经的行径、动静脉穿斜方肌腱膜的部位、深筋膜以及易发生卡压的部位进行了解剖观察和测量。对200例具有枕大神经卡压症状的颈椎病患者应用针刀分离松解术,采用不同方向和大小范围分离松解,进行对比性治疗,观察治疗效果有何差异。结果枕大神经在枕外隆突下方(28±02)cm,旁开(26±01)cm处穿斜方肌腱膜至皮下;动静脉穿斜方肌腱膜和深筋膜的部位约位于枕外隆突至乳突尖连线的中、上1/3交界点;穿出点有大量腱纤维和筋膜束缠绕枕动静脉,是神经血管发生卡压的部位。结论采用枕大神经穿出腱膜和筋膜点的稍内侧进针,从外上向内下方(与后正中线约40°夹角)分离松解,便可解除因神经主干受压引起后半头麻痛。有时往往还需要扩大松解范围,因为枕外隆突至乳突尖连线中1/3外上方枕大神经分支浅出皮下处的分支,易被深筋膜硬化组织粘连和卡压,结合压痛点范围进行扩大松解,才能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青壮年面部皮肤厚度的分布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青壮年人体面部不同部位的皮肤厚度特点。方法:取10例正常青壮年尸体面部24个不同部位的皮肤,做7μm厚切片,HE染色,测微尺测量表皮(Hight1,H1)及皮肤(Hight2,H2)厚度,计算表皮与真皮的比例(Ratio=Hight1/Hight2,R=H1/H2),数据用SPSS13.0进行处理。结果:所测量青壮年面部皮肤的厚度为(2.094±0.622)mm,表皮的厚度为(0.066±0.023)mm,眼睑部皮肤最薄(1.008±0.070)mm,鼻尖部皮肤最厚(3.224±0.175)mm,R在0.02~0.04之间。除口唇、鼻、眼眉、耳轮、下颌等部位外,面部大部分皮肤厚度为2.00~3.00mm。结论:本组所测青壮年面部不同部位的皮肤和表皮厚度不同,表皮占皮肤的比例相对稳定,皮肤厚度的区域分布具有一定特点,据此可以指导面部的磨削术等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0.
颈肱皮瓣修复颈颌部瘢痕挛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部及下颌部瘢痕挛缩畸形严重影响功能和外观。1992年9月起,我们对肩部及上臂未烧伤或浅度烧伤病人,应用颈肱皮瓣修复颈颌部瘢痕4例,效果满意。1 手术方法根据颈部及下颌部切除瘢痕后创面大小,在肩及上臂外侧面设计皮瓣,以锁骨上窝至肩峰为轴线,向下可延伸到上臂外侧中线。皮瓣前缘与轴线平行位于锁骨中点下方1~2cm,后缘位于肩背部,宽度设计以供瓣区可直接拉拢缝合为宜,长度可达上臂中上段。长宽比最大为4∶1,蒂部位于锁骨上窝。沿皮瓣前、后、外侧缘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至深筋膜,保持深筋膜完整在深筋膜下向上分离皮瓣,蒂部可适当多保…  相似文献   

11.
一、腹股沟区的外科解剖腹股沟区为腹前壁下部的三角形区域,其结构特点是: 1.皮肤深面的浅筋膜在此区内分为浅深两层。浅层含有脂肪组织,深层是富有弹性纤维的膜样组织。浅筋膜内有腹壁浅动静脉及旋髂浅动静脉走行,切口时应注意止血。2.腹外斜肌约在脐与髂前上棘连线的内下方移行为腱膜,其下部纤维在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间向后上方反折成为腹股沟韧带,其内侧又继续向下后方,并向外侧反折而形成陷窝韧带,陷窝韧带向外侧延续附着于耻骨梳韧带(图1)。  相似文献   

12.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小隐静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3,自引:8,他引:25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方法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以外踝尖为观测指标点,在其上10cm范围内,显微解剖观测远端蒂中的小隐静脉营养血管来源、分布与皮肤血管的关系,以及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结果由远及近,远端蒂部的小隐静脉营养血管来源于跟外侧动脉穿支、外踝后动脉穿支和腓动脉肌间隔穿支。上述动脉穿支2~5支,外径0.6~1.0mm,发深筋膜支、神经静脉营养支和皮支,形成深浅筋膜血管网、腓肠神经干血管链、小隐静脉旁血管链以及静脉壁血管网。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1~2支,外径1.7±0.5mm,距外踝尖上3.4±0.9cm,汇入腓静脉。结论远端蒂的腓肠神经、小隐静脉筋膜及皮肤的营养血管同源。外踝尖上3~4cm处存在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远端蒂皮瓣旋转点设计于此处,有助于改善皮瓣静脉回流。  相似文献   

13.
髋臼缘内移截骨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研究髋臼缘内移截骨 ,在髋臼发育不良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 :选用 10个防腐骨盆 2 0个髋臼 ,从髋臼缘向内 2cm处 ,将髋臼锯断 ,将髋臼密质骨层以及髋关节囊进行测量。结果 :髋臼缘密质层厚度 (钟表法表达 ) 9点经 12点至 3点最厚达 3 5~ 5 0mm ,4点经 6点至 9点逐渐变薄约 3~ 4mm ,关节囊厚度 9点经 12点至 3点4 6~ 5 5mm ,其他部位髋关节囊厚度约 3 5mm ,尔后将尸体标本用线锯做髋臼缘顶端截骨 ,推截骨远端内移后发现 ,髋臼明显加深 ,股骨头负重中心线点可内移约 2~ 2 5cm ,对股骨头基本可完成全部覆盖。对内移后的股骨头受力情况进行了生物力学测定。结论 :髋臼缘内移截骨术 ,对髋臼发育不良的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急性坏死性筋膜炎——附4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临床上较少见的严重外科感染。1924年 Melenegy 报道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坏死性筋膜炎病例。此后很多作者均有类似报道。但命名相当混乱,包括坏疽性丹毒、医院坏疽、急性皮肤坏疽、Fournier 氏坏疽等。1952年 Wilson建议将皮肤、皮下脂肪、浅筋膜和深筋膜的进行性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睫毛深方睑板前筋膜与其下方睑板"8"字缝合治疗先天性下睑内翻倒睫的疗效.方法 自2017年5月至2021年9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美容中心对65例先天性下睑内翻倒睫患者,采用5-0丝线将睫毛深方睑板前筋膜与其下方2.0~3.0 mm的睑板进行"8"字缝合法5针,使下睑缘的复合组织(含睫毛)轻度向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一种简便有效的内眦赘皮矫正术式——横一字切开法内眦赘皮矫正术,使术后内眦赘皮消失,切口瘢痕不明显,外形美观。方法向鼻侧牵拉内眦部皮肤,完全显露原内眦角和泪阜,然后放松皮肤确定原内眦角在皮肤表面的投影点为新的内眦点,由此点向赘皮游离缘水平切开,切口线呈一字继续沿下睑睫毛缘下约2mm,向外延伸5~10mm。分离切口下方约10mm×10mm范围的皮肤,使皮肤呈自然舒展状态,剪除内眦赘皮下方部分错构的眼轮匝肌、内眦韧带及增厚的筋膜组织,将原内眦角与鼻侧腱膜缝合固定1针,无需修整皮肤,切口在无张力下缝合。结果65例采用横一字切开法行内眦赘皮矫正,经1个月至1年的随访,内眦赘皮消失,内眦角形态自然,泪阜显露充分,眼裂增长,瘢痕不明显,术后效果满意。结论采用横一字切开法矫治内眦赘皮,设计简单,操作容易,组织创伤小,瘢痕不明显,术后内眦形态良好,无复发,是矫正内眦赘皮效果可靠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内踝前动脉穿支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踝前内侧区的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其邻近动脉吻合.结果踝前内侧区动脉,前侧来自内踝前动脉和胫前动脉踝上支穿支,外径平均0.6~0.8mm;后侧来自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和骨皮穿支,其中胫后动脉的肌间隙支2~3支,平均外径(0.9±1.2)(0.5~2.5)mm,骨皮穿支1~2支,外径(1.3±0.3)(0.7~2.0)mm.动脉穿支均发出骨膜支、深筋膜支、皮支、皮神经及浅静脉营养支,构成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以及深、浅筋膜血管网.结论踝前内侧区的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及皮肤营养血管同源,呈明显的纵向性分布.设计以内踝前动脉筋膜穿支为蒂的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远端蒂的旋转点在内踝尖平面,可用于转位修复前足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8.
修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修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3月至2010年6月,采用修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2例,切取皮瓣面积为15.0 cm× 8.0 cm~7.5 cm×5.2cm.先确定皮瓣穿支血管部位,沿皮瓣外侧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在阔筋膜浅层显露穿支后,逆行向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主干解剖至所需血管蒂长度.以穿支血管为中心,向四周由浅及深削除皮下脂肪,在皮瓣周缘可将皮下脂肪完全削去,仅保留真皮层.皮瓣周缘厚度修薄前约2.5 cm,修薄后约0.4 cm.结果 12例修薄皮瓣全部成活.供、受区创面愈合良好,术后随访3~ 18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良好不臃肿,不需二次修薄手术,游离皮瓣两点辨别觉为8.0~10.0 mm.结论 修薄股前外侧皮瓣外形质地优良,不需再次手术整形,对供区创伤小,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腹壁皮下脂肪厚度两种测量方法的特点 ,并结合吸脂情况 ,比较其准确性与优、缺点。方法 采用指捏法 (卡尺法 )测量皮褶厚度及彩超法测量皮下脂肪厚度 ,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 ,以探讨更有效的测量方法。结果 通过 160例测量结果比较可以看出 ,卡尺法测量皮褶厚度与彩超法测量皮下脂肪厚度比较 ,经统计学检验 ,P <0 .0 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卡尺法测量皮褶厚度与彩超法测量皮下脂肪厚度相比 ,前者准确性差 ,但简单易行 ,术前术中可比性高 ,实用性强 ;后者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眶肌筋膜韧带提紧的眼袋整形方法 ,进行东方人种眶肌筋膜韧带的解剖研究 ;方法 进行眶肌筋膜韧带的解剖观察 2 0例。在临床上进行眶肌筋膜韧带提紧眼袋整形 2 0 4例 ,手术中应用下睑睫毛下 1mm皮肤切口 ,摘除下眶隔脂肪 2~ 3块 ,切除皮肤及眼轮匝肌 3~ 1 0~ 1 5mm。结果 解剖显示人眶肌筋膜韧带是眶隔筋膜外侧部分增厚的膜状纤维韧带结缔组织结构 ,位于眶外侧脂肪囊的外侧 ,该韧带在冠状面上 ,位于眼外眦角内侧 ,浅面紧贴眼轮匝肌深面 ,深面附着在下眼睑睑板下方 ,韧带长 1 5mm ,宽 1 2mm。剪断眶肌筋膜韧带 ,将筋膜韧带与外眦韧带或眶外缘骨膜固定 ,达到眼轮匝肌提紧 ,眶筋膜提紧及下眼睑皮肤松弛矫正 ,从 1 998年 1 0月 ,到 2 0 0 0年 8月 ,在临床上进行的眶肌筋膜韧带提紧眼袋整形 2 0 4例中 ,其中 5例 ,手术后几天里发生轻微睑外翻 ,拆线后恢复良好。大部分手术者经过 2周到 2年的随妨 ,手术后取得了良好效果。结论 眶肌筋膜韧带提紧眼袋整形 ,特别对于 40岁以上的患者较为适用 ,它既可避免单纯眶隔筋膜提紧少数人手术后造成的下睑缘僵直 ,又可避免单纯眼轮匝肌提紧手术后少数人留有外眦角硬结 ,或凹陷或睁眼易疲劳感。但眶肌筋膜韧带提紧与外眦韧带或眶外缘骨膜固定手术并不一定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