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对多因素复杂性疾病进行研究的关键是要采取中医的整体性策略,完整地把握人体水平的病理生理变化特性,并进行“自上而下式”的还原分析,直至在分子水平上阐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我们提出采用这样研究策略下的“系统生物医学”概念,旨在提倡建立一个具有我国特色的、具有预测性、预防性和个性化治疗功能的医学体系。“系统生物医学”的研究方法更符合多基因复杂性疾病的特点,能够充分发扬祖国医学的优势,有力推动中医学和西方现代医学研究的汇聚和融合。  相似文献   

2.
系统生物医学:中西医学研究的汇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对多因素复杂性疾病进行研究的关键是要采取中医的整体性策略,完整地把握人体水平的病理生理变化特性,并进行“自上而下式”的还原分析,直至在分子水平上阐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我们提出采用这样研究策略下的“系统生物医学”概念,旨在提倡建立一个具有我国特色的、具有预测性、预防性和个性化治疗功能的医学体系。“系统生物医学”的研究方法更符合多基因复杂性疾病的特点,能够充分发扬祖国医学的优势,有力推动中医学和西方现代医学研究的汇聚和融合。  相似文献   

3.
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对多因素复杂性疾病进行研究的关键是要采取中医的整体性策略,完整地把握人体水平的病理牛理变化特性,并进行"自上而下式"的还原分析,直至在分子水平上阐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更符合多基因复杂性疾病的特点,能够充分发扬祖国医学的优势,有力推动中医学和西方现代医学研究的汇聚和融合.  相似文献   

4.
《世界科学技术》2013,(8):1860-1860
现代西方医学的“还原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是建立在实验生物医学模式之上的,与现代科技发展紧密相联,逐步形成现代生命科学与医药学的研究主流。然而,当今社会生活习惯性疾病逐年增多、传染性疾病突发与多样变化,众多健康需求导致临床负担加剧,而各种慢性疾病、难治性疾病和复杂性疾病呈现的多基因调控、环境-基因间的相互作用,还原论思路和方法的局限性日益显露,现代医学面临着慢性疾病、难治性疾病和复杂性疾病研究模式的严峻挑战。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进步,使生命和医药科学得到前所未有发展和提高,日趋细微、高效、快速、精密和简便的大量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生命和医药科学研究和疾病防治的水平,同时也对传统的中医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给予强烈的冲击。  相似文献   

5.
王少贤 《河北中医》2003,25(1):56-56
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方法学内容与中医学的整体观、辨证观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微观水平的基因调控与修饰 ,反映着生命机体的整体功能状态 ,基因组的多样性高度强调了每个人的基因组特特异性 ,从人类到“模式生物”的研究是“活体”、“整体”的研究体系。基因组学研究在过去对单个基因研究工作基础上 ,充分认识到基因之间相互联系的复杂性 ,即一种疾病可能由于多个基因的改变所致 ,而同一个基因的不同表达状态又可能造成多种疾病。特别是从结构研究向功能研究方式的转变 ,对基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日趋重视 ,反映出基因组学与中医药两个…  相似文献   

6.
“辨病”是中医学诊疗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方证的核心组成部分。由于时代及认识方法局限造成中医学对疾病认识的缺陷,导致中医学逐渐轻“辨病”而重“辨证”。但是,具有特定发生、发展规律的特定疾病作为疾病现象的基本矛盾一直是中医学认识的重要内容。“方证”是疾病在某一阶段与体质结合的产物,既有疾病在这一阶段的特征,又有体质的特点是其相互作用。中医学有充分的依据将现代医学的疾病概念及认识纳入“辨证论治”体系.并进行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靳冬 《光明中医》2010,25(2):339-340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与精髓,证候是对疾病病理生理变化的整体反应状态的概括,是辨证的结果和论治的依据,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础,体现了中医学理论特色与优势。王永炎院士提出证候是一个非线性的“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和“多维界面”的复杂巨系统,其复杂性制约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规范化进程。为此,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辨证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运用证候要素应证组合进行辨证的新的辨证方法体系,为揭示辨证的规律、实质与特点,以及证候的规范化,提供了新的方法,现就近年来运用此法进行辨证的研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将病人当作一个具有不同状态的系统来进行治疗,具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大量的方剂。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与网络药理学、网络生物学等前沿科技的核心思想具有相通之处,也符合了对肿瘤等复杂疾病进行系统性治疗的需求。“中药网络药理学”这一新领域的研究旨在从系统层次和分子水平揭示中药方剂的奥秘,促进中药研究从当前的“单一靶标,单一药物”模式转向“网络靶标,多成分药物”的新模式。近年来,中药网络药理学的一系列方法得以创建,包括基于网络的疾病基因预测、中药成分的靶标谱和药理活性预测、药物一基因一疾病的共模块分析、中药方剂多成分协同作用的大规模筛选、中药方剂的配伍规律和网络调节机理分析等。这些方法在清络饮、六味地黄丸等方剂的药效物质与作用机理等方面得到了有效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中药网络药理学能够为中医学从基于经验的医学迈向基于证据的医学提供新的途径,并能加速中药药物发现的进程,同时改进当前的药物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9.
证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于中医学的临床治疗以辨证为基础,因此,证实质研究一直以来是中医学研究的重点。随着基因组学工作的进展,使得许多人类疾病的遗传基因得以阐明。特定体质的人群对于某些证候的易患性,提示证候也有一定的遗传背景。证的实质研究已发展到基因水平,基因多态性与中医学证的关系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是从证与基因多态性二者的内涵、影响因素出发,从理论上探讨其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浅议浊、毒与浊毒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天川  李佃贵 《新中医》2009,(12):102-103
近年来,不少医家认识到许多疾病,如胃肠病、糖尿病、脑病、肝胆病、肾病、前列腺疾病等均与“浊毒”有关。历代文献对“浊毒”有所记载,但多散见于各类文献的片断描述,对“浊毒”的系统论述并不多见,且缺乏较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对“浊毒”进行整理研究,可以丰富中医学理论和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李忠仁教授防治疾病,注重合参中西医学,辨证辨病及辨因相结合;灵活运用单奇与验穴,主张多种疗法互补;十分重视脾肾之本,强调气至病所;学术上提倡博览古今,汲取医家精华,勤于临证揣摩,博采众家之长;临床防治疑难杂症,尤其是眼科及神经内科疑难杂病技法独特,屡见奇效。  相似文献   

12.
对中西医学结合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西医学结合研究搞了几十年却未能在理论创新和疑难疾病的治疗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状况,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研究者对中西医学各自的本质和相互关系、中西医学结合的目的和方式缺乏深刻的认识。指出反思是为了提高,首先,要一切从临床实际出发,所提出了观点和方法应该具有临床实用性,杜绝空谈;第二,当前中西医学结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遣药组方上的中西医学对立和治疗缺乏针对性。认为在疾病的诊治中主张宏观上符合中医理论和微观上符合西医理论的“双符合理论“是目前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中医临床疗效评价这一命题展开分析与讨论,中医学在一些重大和疑难疾病中存在明显优势,但具体优势显示点的选择和相关研究方法上存在有一定的不足,不能凸现出中医药疗效,就此作了相应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陈思兰  林兰 《天津中医药》2013,30(7):415-416
内科疑难疾病为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病程迁延且缠绵难愈,运用中医经典方剂多方合用予以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许润三教授妇科常见疑难疾病临证思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润三教授从医62年,参合各家经验,精于脉理,详于辨证,以善用经方治疗疑难重证著称。临证主张西为中用,中主西随,衷中参西,尤其对妇科疑难疾病,如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性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充分体现了许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方证相应的中医诊疗特色。  相似文献   

16.
针刺治疗疑难眼病临床经验与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忠仁 《中国针灸》2008,28(2):137-139
疑难眼病病因复杂,病情顽固,治疗棘手,已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笔者对针刺治疗眼病的规律及穴位进行了系统研究,运用中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标本兼顾、穴随症选,巧施诸技、精选效穴,中西合参、针药并举等扶正祛邪措施,进行立法、选穴,临床取得了十分满意的疗效。现就成功临床经验及思路,进行认真、系统地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17.
张越平 《天津中医药》2011,28(4):341-342
中医与西医是东方和西方的两派医学,都有保卫人民健康的悠久传统,都已经获得一些伟大的成就,但是现在的病情越来越复杂,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所以关心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是促进中西医自身强大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推动中医与西医结合起来的关键原因。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胡霞  于朝春  张文雯 《陕西中医》2021,(11):1648-1651
近年来,随着神经重症学科的不断发展,临床中发现神经重症的患者常并发有水液代谢障碍,对患者的预后有着较大的影响。长期的西药治疗容易引起肾功能损害、离子紊乱、反跳现象等不良反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医注重整体调节,标本兼治,疗效持久,辅助治疗神经重症中并发水液代谢障碍成为热点之一。五苓散最早出自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可用于调节机体水液代谢障碍,为治疗水湿内停的经典方剂。因五苓散利水、利尿作用显著,被称为中医的“利尿剂”,现代研究认为五苓散是一种潜在的广泛用于与水液代谢障碍有关疾病的抗水肿药物,因其多机制、多靶点的治疗特点在改善脑水肿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具有安全有效、取材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但五苓散在神经重症并发水液代谢障碍方面的应用和研究并不多见。现就五苓散在神经重症中并发水液代谢障碍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中药注射液治疗心血管疾病简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独特优势,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等广泛应用于心力衰竭、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病毒性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疗效良好,副作用小。中药制剂成分繁杂,成分间的生理活性作用大多不清楚,质量标准很难提高,限制中药与国际标准接轨。未来期待中药注射剂定向定量给药,安全性、稳定性、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是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20.
中药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整理和分析中药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的影响。血管疾病对患者的危害较大,VSMC的表型转化、过度增殖和迁移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和高血压等血管疾病形成的主要环节,故研究中药对VSMC的调节作用对血管疾病的防治意义重大。对中药促使VSMC表型转化、抑制细胞异常增殖和迁移及其分子机制、基础动物实验等方面的研究文献报道进行总结,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与内皮细胞、内皮祖细胞及巨噬细胞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药在AS等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具有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其成分复杂,作用机制难以明确、质量难以控制及毒副作用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故结合中药血清药理学等方法,加强中药活性单体化合物对VSMC调节作用的深入研究或将给血管疾病的防治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