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4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62篇
内科学   55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37篇
预防医学   3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87篇
  1篇
中国医学   170篇
肿瘤学   1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胃轻瘫是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林兰教授在长期治疗本病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证谨守糖尿病胃轻瘫的病机,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分为气虚食滞、痰湿中阻、胃阴亏虚、中焦虚寒、瘀血内阻五个基本证型论治,治疗时强调立足原发病,并兼顾调理其他脏腑,于临床收获良效。本文试总结林兰教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经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及其病因学亚型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连续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病例组)以及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收集病例组和对照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以及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高半胱氨酸、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p(a)浓度.病例组根据TOAST病因学分型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小动脉闭塞(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心源性栓塞(cardioembolism,CE),并排除其他明确病因和病因不明的患者.对病例组和对照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血清Lp(a)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及其病因学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214例缺血性卒中组患者,其中LAA 97例(45.33%),SAO 64例(29.91%),CE 53例(24.77%);对照组118例.病例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和饮酒的比例以及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p(a)、纤维蛋白原、高半胱氨酸水平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和性别后,Lp(a)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dds ratio,OR)2.01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73~3.092;P=0.036];LAA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OR 3.353,95%CI 1.714~6.558;P<0.001)、收缩压(OR 2.786,95%CI 1.136~5.538;P=0.016)、高半胱氨酸(OR 1.108,95%CI 1.031~2.191;P=0.005)、总胆固醇(OR 2.169,95%CI 1.599~4.943;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 2.782,95%CI 1.093~5.238;P=0.024)和Lp(a)(OR 3.072,95%CI 1.907~8.064;P=0.001),SAO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OR 7.042,95%CI 3.189~25.55;P<0.001)、糖尿病(OR 5.162,95%CI 2.372~11.23;P<0.001)、纤维蛋白原(OR 1.667,95%CI 1.434~2.025;P=0.045)和高半胱氨酸(OR 1.967,95%CI 1.859~1.995;P=0.036),CE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心房颤动(OR 13.340,95%CI 4.637~39.20;P<0.001)、纤维蛋白原(OR 2.365,95%CI 1.147~4.904;P=0.029)和Lp(a)(OR 1.656,95%CI 1.996~3.001;P=0.035).结论 Lp(a)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的血清生物学标记物.不同卒中病因学亚型之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存在差异,Lp(a)与LAA和CE独立相关,但与SAO无独立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儿童髋部X线摄片检查的性腺保护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射线摄片检查对某些疾病的早期发现、诊断与治疗有其独到之处。但检查次数过于频繁、照射剂量过大,会对生物细胞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尤其是对处于发育旺盛期的儿童,若性腺累计照射剂量过大,将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髋关节脱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先天性脊柱裂,均为儿童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诊断常借助于髋部x线摄片检查,这类疾病的病情随访往往较频繁,摄片检查次数较多,而且摄片检查的部位与患者的性腺关系又相当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社区护理干预对初产妇母乳分泌及喂养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10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产前产后护理。观察两组产妇产后新生儿喂养情况以及母乳喂养不良因素发生率等。结果研究组产后新生儿母乳喂养率达62.0%,高于对照组的32.0%,差异有显著性(P<0.01);研究组各项母乳喂养不良因素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社区护理干预能够提高初产妇产后新生儿母乳喂养率,降低母乳喂养不良因素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王秋虹  林兰 《吉林中医药》2015,35(3):289-293
目的归纳总结中药复方及单味中药有效成分对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作用。方法通过查阅近5年的相关文献,探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信号转导通路的中药调节作用。结果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通路参与细胞生长、增殖、凋亡、分化、迁移以及细胞恶性转化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许多炎症、增生性、免疫性疾病与ERK信号通路的异常调控密切相关。结论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和中药复方不仅可以通过激活或抑制ERK信号通路而改善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从而改变细胞命运,而且还可以通过上调或下调信号通路中关键信号分子的磷酸化过程,从而调控靶基因的转录、表达及相应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6.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当前内分泌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干预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在减轻西药不良反应、改善症状、降低复发率等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临床上通过心理调摄、针灸治疗、分期论治、分型论治、专方治疗、外治法、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作者就近5年来中医药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治疗概况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的首要原因。六味地黄丸作为经典的补肾名方,广泛应用于DN的治疗。临床上,六味地黄丸可降低DN患者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血压,调节血脂,改善肾功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疗效确切。药理机制研究表明,六味地黄丸可减轻炎症反应,延缓肾纤维化,改善足细胞损伤,抗氧化应激,调节多元醇通路,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抑制蛋白激酶C活性等。目前部分临床研究忽略了对DN患者的辨证治疗,对六味地黄丸药理机制的探索尚局限在单一或几个指标,缺乏综合效应机制的研究。因此,以辨证论治的理念为指导,着力开展高质量的对照实验,积极探索针对多靶点的作用机制将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癌中miR-34家族甲基化的价值.方法 入组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43例原发性肝癌手术病例以及临近癌旁组织,使用甲基化特异性PCR (MSP)方法分析miR-34在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甲基化状态,使用逆转录PCR法验证MSP结果.结果 肝癌组织中miR-34a和miR-34b/c甲基化频率启动分别为72.1%和79.1%,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miR-34a和miR-34b/c在肝癌组织中明显比癌旁组织表达下调(P<0.05);肝癌组织中miR-34b表达与CpG甲基化呈负相关(P<0.05).结论 肝癌组织中DNA甲基化可能参与了miR-34b的失活.  相似文献   
9.
姜绍文  林兰意  谢青 《肝脏》2014,(6):460-463
IL-33(Interleukin-33)是近10年发现IL-1家族的第11个新成员,又称IL-1F11[1]。IL-33是一种核内蛋白质,同时又能被释放到细胞外,像IL-1α一样,扮演着双重角色:不但作为核内转录因子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还作为细胞因子影响信号通路的转导[2]。细胞受损或坏死而非凋亡后,IL-33被动分泌到胞外,启动宿主免疫系统,诱导免疫应答,激活特定免疫细胞,促进炎症介质、促炎症因子的释放,发挥类似高迁移率组蛋白(HMGB1)的警报素(alarmin)作用[3]。研究证实,IL-33在哮喘及其他气道炎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纤维化及肺纤维化等疾病的致病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4-8]。然而,在某些疾病中 IL-33又呈现出保护性作用。比如,在载脂蛋白E(ApoE)缺陷的小鼠模型中注射重组 IL-33可减少泡沫样细胞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减少心血管意外的发生[9]。同样,这种保护作用也在肠道寄生虫感染中被证实[10]。大量新近研究表明,IL-33参与了多种肝脏疾病的致病过程,尽管具体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其所扮演的角色却是不容忽视的。现就IL-33的重要生物学特征及在各类肝脏疾病中作用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三七通舒胶囊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缺血性脑病患者80例根据药物应用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都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三七通舒胶囊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ET-1与D-D值对比无明显差异,治疗后治疗组ET-1和D-D有明显下降(P均<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比差异不大。结论:三七通舒胶囊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缺血性脑病药物,安全有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于扩张脑血管改善高凝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